浙江的越剧有什么特点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越剧有什么特点?

越剧的主要特点,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越剧的简介,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全国、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融汇了话剧、昆曲、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成为中国戏曲极具代表性的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起源,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
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
前身是浙江嵊县(今嵊州)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具体历经“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越剧”的称谓演变)。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越剧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王老虎抢亲》、《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嵊州是块神奇的土地,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秀水,风景幽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翻开唐诗宋词,咏剡之名比比可见。如唐代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宋代陆游的“便思泛樵风,次第入剡县。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等等。
嵊州古称剡县,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古今名流贤士、文人墨客揽胜游历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优势。
正因为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历史,使剡中涌现出众多的英才,为越乡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给越剧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落 地 唱 书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
并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小 歌 班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
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演出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
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
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绍 兴 文 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
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为国际
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嵊州是块神奇的土地,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秀水,风景幽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翻开唐诗宋词,咏剡之名比比可见。如唐代杜甫“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宋代陆游的“便思泛樵风,次第入剡县。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等等。
嵊州古称剡县,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古今名流贤士、文人墨客揽胜游历之地,使嵊州很早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为嵊州造就了特有的人文优势。
正因为这幽奇的溪山和悠久的历史,使剡中涌现出众多的英才,为越乡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给越剧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深厚根基和肥沃土壤。
落 地 唱 书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沿门唱书”,
并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小 歌 班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
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
当时,对这样演出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
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
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绍 兴 文 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
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为国际
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

一带的、民间说唱艺“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

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

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

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

演员组成。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一、七字句:
七字句的排列格式有两种。一种按照“二、二、三”顺序排列。如“我家 有个 小九妹,聪明 伶俐 人敬佩,描龙绣凤 称能手,琴棋 书画 件件会。”另一种是按照“三、二、二”顺序排列的。如“碧波潭 微波 荡漾,桂花金 黄影 横窗,空对此 一轮 明月,怎奈我百转 愁肠。”

二、带冠七字句:
带冠七字句是剧情需要,在七字句前面加三个字。如:“想当年,疏篱 斜阳 碧草萋,与妹妹,慈母膝前 笑相嬉”。这种句式一般都混合在七字句中,单独成一唱段不多见。

三、十字句:
十字句的排列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三 四 三”顺序排列的。这与带冠七字句相似。如:“该讲些仕途经济好学问”;“学会些处世做人真本领”;“正应该百尺竿头求上进”;“何必与优伶为伍掷光阴”。另一种格式是“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空城”。唱词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原有的句式不能充分反映剧情时,越剧的唱句还采用六字句、九字句甚至更自由、更灵活的句式。同时,越剧唱句节奏感鲜明,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味道,比较讲究韵律。所谓韵律,就是上下句的下句要押韵。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如《送凤冠》里的陆氏劝李秀英媳妇的唱段,就是以“肉”、“和”、“婆”、“错”、“火”、“做”、“果”等字押韵。

四、曲调和板式: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四工腔](也称[四工调])。通常,它是F调,胡琴定弦6-3,与京剧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虽然用得不多,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西厢记》中的“闹简”和“赖简”两场,[盘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类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第三类是[弦下腔]。它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除上述三类调腔之外,越剧里还有[C调腔]。属于C调,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调,在[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西皮]的因素发展而来。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员演唱的比较多。benrenjiao周jinyu

越剧(yuèjù 英文:shaoxing opera)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字概括,美!唱腔美,音乐美,服装美,舞美美,反正就是美!

越剧有什么特点?
答:越剧的特点: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越剧有什么特点?
答:越剧的主要特点,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越剧的简介,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全国、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100多年的...

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答:越剧特色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

越剧的艺术特色体现为
答:越剧艺术特色: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越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

越剧有什么优点呢?
答:越剧是我国戏剧的一个剧种,越剧发祥于上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在全国推行了,现在越剧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作为中国公民,也应该保护它们。越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 、《打金枝》 、《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前都是有专门的戏剧团队的,他们会每天进行训练,一...

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
答:越剧的发源地是浙江嫌县,发祥于上海。越剧主要有两大特点:1、大多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善于抒情,2、以唱为主,且区别于其他剧种,越剧的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

越剧的特点
答:越剧的特点:1、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等。2、越剧主要以唱为主,声音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3、越剧的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细腻有神、极具表现力,同时长于抒情,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越剧也称绍兴戏,为...

越剧的特点是什么?
答:越剧的特点如下:越剧的场景是极为考究精致的,真实而细腻的布景会带领观众重返古典小说中那氤氲着诗意与情致的世界,被故事中的人物牵动着心绪。越剧的唱词,不像昆曲那么高雅艰涩,没文化的人听不懂;又不像有些剧种那么直白,越剧唱词比较优美,也易懂,属于雅俗共赏。唱词大多通俗易懂又不失精巧,...

越剧的特点是什么?
答: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全国、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越剧具有哪些特点
答:越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唱腔、表演、音乐和题材等方面。首先,越剧的唱腔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越剧唱腔优美动听,富有抒情色彩,能够深刻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其唱腔旋律流畅,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越剧唱腔中常用的“吟唱”、“咏叹”等手法,使得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