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阳镇的历史沿革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7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崞阳(原来的崞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倍受重视。有资料记载,崞县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墙,城内店铺40余家。文庙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殿、祠、坊、阁、亭、台、楼、榭等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华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的崞阳城,最早建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当时由于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皆在今山西境内)五县的人民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部分置于现在的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永嘉末(313)县废,为鲜卑族领地。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始称崞县仍属代州。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仍设县治于此,后改属原平县。崞县在此达1350年,至2010年,崞阳城曾治县整整长达1700年!
但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崞县县城在元末时遭遇了一场战乱,致使崞县古城全城覆灭。对这场战乱,在民间一直有两个传说“盔挖崞州城”和“火烧万家庄”。他们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朱元璋遣副将常遇春和傅友德为正负元帅,由太原步骑入境,分东西两路进兵,元兵不敌撤入崞州城内固守。因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久战不决。常遇春下令东路退于楼烦城内(今大阳村),西路退驻万家庄(今大林乡一带)。因战事紧急,常遇春焦虑不安,卧床难眠。一日凌晨时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梦中竟高喊一句“火烧万家庄”!守候的军兵误将常的梦话当作发号军令,立即执行。顿时千家火起,万民遭殃。待常遇春醒来,悔之晚矣。后常、傅两路兵马从城外用头盔掘土暗挖地道,城池方破。由于历史久远,两个传说自然无从考证,但最起码说明一点,崞县古城坚固雄伟!
行至崞阳镇下车后,一条宽阔而繁华的水泥路通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街道两旁商店琳琅,人口参杂,却不显乱。
从中南门“明景”门拍到北门“宁远”;从城南文庙看到城东武庙。拍了许多,也看了许多,直至走到一段土崖面前,我们几个起了争论,据考证,这段土崖就是元末被毁的城墙。立在文庙后面的这段元朝古城墙,一直在守护着这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使者:崞州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为三晋大地上现存极少的州级文庙。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积阔大,当在百亩左右。有大成殿七楹,东庑十楹,西庑十楹,戟门五楹,棂星门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礼门一楹,义路一楹,崇圣祠正殿三楹,大门一楹并殿内暖阁三座,抱厦一楹,名宦祠三楹,乡贤祠三楹,尊经阁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楼三楹,乐楼三楹,文昌三代祠一楹,魁星楼一楹,忠义祠三楹,明伦堂三楹,节考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谕署、讲堂、训导署、射圃、宰牲所等多处。在文庙南还有牌坊三座,均匀分布在东西中三个位置,分别为金声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试遥想当年,百楹建筑星罗棋布,构设精巧;飞檐斗拱,灵动飘逸。凡空阔处,皆松柏参天,绿荫如盖。可如今,只剩礼门、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小石桥,并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着。
出了文庙向南走,就可以看到被誉为“小赵州桥”的南普济桥。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来宣桥,可惜来宣桥在1952年毁于地震,虽重修,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两桥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义士广筹钱财建造的。南普济桥,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边石制护栏高约0.9米,分别置望柱20根,栏板19块。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栏板系整石卷边镂花。遗憾的是,早年石桥上的两座木质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踪,空留800载风雨沧桑!
书接上文,元末被毁的崞县古城于朱洪武八年(1375),在古城旧址处成见城池,为了防止旁边滹沱河河滩潮湿淫浸城墙,便将东墙向西挪移了数百米,使内城变得更加小巧玲珑,但并未脱离原中轴线。明景泰元年(1450)年,新的城池已颇具规模。万历二十七年(1599),巡抚魏允贞命知县袁应春砖包城墙,新城愈显雄姿英发。后设四门,东名“临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宁远”。接着在随后几年内的多次修葺、增大。至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熊修筑四大城门城楼,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文革时期,古城惨遭破坏,面目全非。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更是给古城的光辉上抹了不尽的悲哀:一名“北范亭,南康杰”的范亭中学老师被残忍的用铁丝挂着十几斤重的城砖吊在脖子上,让其低头“认罪”。最终,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教师难忍其辱,从城楼上跳了下去。敌人没有打败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我们却用历史的文明去摧残我们自己的人。呜呼!天道之行,今兮何兮?
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处寺观楼阁在已烟消云散了。只剩染着许多人鲜血的古城墙和文庙、普济桥、关帝庙、岱山庙、城隍庙、龙王宫与天主教堂等多处景观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古城墙下这些明清时的旧宅老店与寺观楼阁曾经是多么耀眼光辉,而如今,只留下一声声抚古思今的叹息… …



浦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浦阳镇历史悠久,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尖山集镇于明朝万历年间就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全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人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涉及建筑、桥梁、工艺、佛教等。 现镇域1951年为桃源、桃北、尖山、临江、安山、径游乡与新建乡的部分,1956年为桃北、临江乡(桃源、 径游两乡在3月划归...

路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清末明初属北岸善里路阳下甲,民国中后期置路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85.7平方千米,人口5万,辖花园、迎瑞、石花、文武、龙桥、路阳、中和、平桥、庙沟、赐福、石人、金龙、南海、齐心、黄泥、桐园、钟鼎、野鸭、大坡、文龙、六塘、盛家、顶兴、竹坪、金城...

首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甘肃新通志舆地志》记载,首阳故城在陇西县西25公里处。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为渭源县。唐上元二年(675年)又置首阳县,后并入渭源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韩琦推荐侯可修筑熟羊寨(即今镇旧堡子),俗称熟羊城。1935年设首阳镇,解放后设首阳、...

武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8年属东风公社,1959年分设茬港、武阳、泗洪公社,1968年合并为武阳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设镇。 1997年,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4.7万,辖武阳、茬港2居委会及郭上、茬港、西游、付家、朱坊、蕉湖、武阳、前进、南坊、大仪、保丰、徐桥、楞上、泗洪、庵前、广丰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武阳...

昭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198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兴镇仍恢复原名昭阳镇。1999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东潭乡并入昭阳镇,同时将城郊临城镇的药沈村、东五里村、垛田镇的下甸村、沙垛村、西鲍乡的新城村、关门村、双官村、南贺村、北郊乡的严家村一并划归昭阳镇管辖。2001年,将合并后镇辖区内的张阳村...

龙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唐宋时期,隶属徐州彭城郡(滕县)。元至顺元年(1330年)隶属徐州滕县。洪武二年(1369年),滕县辖九乡八十七个社,龙阳属史相乡东陈社。元正统元年(1436年)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隶属山东兖州滕县。清沿明制。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统72保,龙阳属坎方二保,至...

祝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祝阳明初建村,原名凤阳寨,因该村处祝山之阳,清更名祝阳。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兴仁区。1928年属第四区。1941年属祝山区。1949年设祝阳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建卫星公社。1959年改称祝阳公社。1960年9月并于山口公社。1962年3月从山口公社划出,复建祝阳公社。1984年4月撤社建办事...

华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华阳建镇于宋代,明万历年间称花扬,因初春时节绿荫映江,柳絮飞梭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改称华阳。华阳镇几经变革,自晋末以来,曾为新冶县、义乡县、大雷郡、高州、智州等治所。 公元1326年,因城北有青林寺曾改名青林镇,清乾隆年间曾组织民工开挖华阳港,同治年间设立长江水师华阳营游击署,建有...

向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清道光年间开垦,同治八年(1869)建屯。民国时为第三区,伪满时设村公所。1946年解放后先后划归吉林省山河县、舒兰县。1948年划回五常县归第十一区,次年从十一区划出为十三区。1956年划分为向阳、民主、榆树3个乡,向阳为中心乡。1958年合并为向阳公社。1984年改为向阳乡,1986年撤乡建镇。1985...

芦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芦阳,古名“芦塘湖”,又有“芦阳湖”之称。民国29年(1940年)建乡,定名为芦阳,沿用至今。芦阳原属靖远县,1933年归属景泰县,定芦阳城为县城,至1978年县城迁址的45年间,一直是景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