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群众安全感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0
如何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认识上再提高,打好一场解放思想的“攻坚战”。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谁认识超前、谋划早、动作快、做好了群众工作,谁就掌握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主动权。公安机关多做一份群众工作,社会就少一份维稳压力;多赢得一份群众支持,就多一份维稳力量。公安民警应把群众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打一场思想认识层面的“攻坚战”,真正将“人本警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把服务群众作为永恒价值追求,让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把各项警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让群众满意上,从“小事”、“小案”、“小节”、“小纠纷”、“小隐患”抓起,细中见精,以少积多,以小至大,不断凝聚民心民力,积累平安和谐。

公众安全感,就是社会大众基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度的综合意识反应,也就是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因此,各级干部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提升公众安全感的要求,以更高昂饱满的激情、更加有为的状态、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安全感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它的形成过程有多个渠道。
一是直接遭受刑事犯罪侵害或亲眼目睹刑事犯罪发生,群众感受最深,反应也最强烈。
二是亲属、邻里、同事、朋友等亲近人员遭受不法侵害。
三是道听途说发生的刑事案件或者媒介的误导。社会宣传工具出于吸引观众和增加发行量等考虑,加大对犯罪及打击犯罪细节的宣传,往往起到负面的影响。
四是整体破案率不高。案件发了破得了,公众安全感就能得到维护,案件发了又破不了,随着数量的增多,公众就会失去安全感。
五是外来流动人口密集。据跟踪研究表明,流动人口过多一直是居民感觉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六是执法、服务质量还有差距。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服务群众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是基层警力相对不足,群众见警率不高,使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安全缺乏保障的感觉。

至于如何提升公众安全感,结合公安部对公众安全感调查成果及实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公众的安全感。
(一)要强化责任,要强化治安巡防,加强街头巡逻警力,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三、抓住重点,严厉打击,夯实基础,着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要把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破案率,把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二)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三)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要依法保障我市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
(五)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六)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犯罪互动规律表明,犯罪往往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警示等各种有效方式而使公众明白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七)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群众的满意度和人民的幸福感。

  第一、加强对辖区内重点地区治安整治。不断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和网址,并按照规定对积极提供线索,协助破获赌博大案要案的群众兑现奖励,动员群众检举揭发赌博活动,形成打击赌博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第二、强化法治宣传,构建和谐法治氛围。一是通过编印《法律普及》提供学法资料。二是全面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三是应地制宜积极开展特色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重点做好社会闲散青年辍学学生、流失生的教育,关心这些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防止他们误入歧途。一是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不论是法治建设实事工程还是法治建设系列创建活动,每一项工作都明确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和会办部门,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做到分工不分家,工作互相配合,齐创共建;各协调指导小组也相互沟通,加强协调,整合力量,共同推进。二是强化督查评议。街道依法治街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建立工作例会制的基础上,还组织人大、政协、纪委、党工委等相关部门加强对法治西岗建设及“实事工程”具体项目进行跟踪督查、定期评议,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督促和检查,抓出成效。根据法治创建要求,街道一把手与社区一把手签订综治法治责任书,建立起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的法治建设常态化管理机制。

如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2、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

交警如何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答:1、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交警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2、增加宣传力度:交警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加群众对交警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以提...

双提升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意味着要在社会治安、法律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做出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可以通过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等方式实现,旨在让...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什么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

如何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答:4、推进中国特色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安全文明社区:在基层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群众性自治管理,维护治安,发展公益事业,具有道德高尚、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生活环境,经政府组织专门机构检查、...

怎样才能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答:1、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2、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公平正义,必须紧紧抓住...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怎样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通过阳光司法、公正司法来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设诚信社会,让守信者获益,让失信者付出代价,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则社会安全感会显著增强。民生的重要性: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

新时代应该如何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
答:新时代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做法如下: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在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面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急难险...

您对增强群众安全感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5、做好“服务”篇 提效率赢满意 强化交管服务。推行事故处理“一体化”和户籍业务“一站式” 服务工作,提供户籍业务义务导办代办服务,方便办事群众。深化户政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理速度,积极破解办户口难问题。

...是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稳步提升上?
答:"创造美好生活就是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稳步提升上" 这个话题涉及社会发展、政策实施以及人民生活的多个层面。要论证这个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经济繁荣和获得感:论证: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