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复姓也可以。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还在用吗?都变成了什么汉姓?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赖氏族被楚灵王灭掉,他们的子孙改“赖”为“罗”或者“傅”。

汉代时曾与匈奴和亲,因为匈奴的习俗是富贵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

三国时,鲜卑人莫护跋投靠司马懿,曾立下战功,被封王,当时北地汉人流行戴一种叫做“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弄了一顶天天戴着,因为当地方言“步摇”和“慕容”同音,所以后来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干脆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慕容氏是汉人的姓,出自汉代。

另有许多少数民族,比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后来他们的后代纷纷改姓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南征蛮族,有一支姓龙佑那的蛮人部落,投降后被赐姓张。

西晋时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他们后来自称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时魏孝文帝拓跋焘为了扫除奴隶旧制给北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汉化,措施之一就是将很多原属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还有楼主说的“独孤”改成了“刘”。此外还有“拔略”改为“苏”,“莫胡卢”改为“杨”,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统统改成了“贺”,“大汉”改成了“韩”,多罗、叱罗改成了“罗”,吐伏卢、伏卢、卢浦、莫芦改为“卢”,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为屈,叱吕、叱丘、俟吕陵改为吕,丘林、丘敦改为丘,浊浑、朱可浑改为朱,侯莫陈改为陈,叱李改为李,丘林改为林,破多罗该为潘,贺鲁改为周,谷合改称谷,乌石兰改为石,吐谷浑改为何,步六孤改姓陆。

而南朝梁的大将王僧辨,本是鲜卑人,姓乌丸,后来投奔梁朝后改姓王。

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车,后改为狄。北魏灭亡后,有些姓独孤浑的改为杜。

大唐时,太宗大败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为祖上曾经在金国作过兵马检军,所以他改姓马,后来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灭亡后,许多蒙古人改为汉姓,其中就有耶律改为王,有些姓完颜的也改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军征讨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赐姓金。

满清亡国后,许多皇族鞑子也不得不滥竽充数取了汉姓,混入汉族队伍,比如鞑子皇上的姓氏爱新觉罗,改为罗、金。

而有一些姓氏本出自胡人,经过所谓民族融合之后也变成了汉姓,比如宇文、赫连等等。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诸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粱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咎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魏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翟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 俟 司 马 上 官 欧 阳

  夏 侯 诸 葛 闻 人 东 方 赫 连 皇 甫 尉 迟 公 羊

  澹 台 公 冶 宗 政 濮 阳 淳 于 单 于 太 叔 申 屠

  公 孙 仲 孙 轩 辕 令 狐 钟 离 宇 文 长 孙 慕 容

  鲜 于 闾 丘 司 徒 司 空 亓 官 司 寇 仉 督 子 车

  颛 孙 端 木 巫 马 公 西 漆 雕 乐 正 壤 驷 公 良

  拓 跋 夹 谷 宰 父 谷 粱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 干 百 里 东 郭 南 门 呼 延 归 海 羊 舌 微 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 丘 左 丘 东 门 西 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 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 五 言 福 百 家 姓 续..

中国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有鲜卑族慕容氏,吐谷浑部吐谷浑氏,拓跋部拓跋氏和元氏,乌桓族郝氏,鲜卑族独孤氏等,介绍如下:

1、慕容姓《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

2、吐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3、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4、郝氏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商朝天子帝乙。相传契(又称阏伯)为商的始祖,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火正和司徒,掌管火事和教化,居于商。

5、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拓跋姓

百度百科-慕容姓

百度百科-吐谷浑

百度百科-独孤氏

百度百科-郝姓



兰姓,畲族。

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转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

扩展资料:

渊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按史书记载,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事虞夏。初,采于嬴为,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于费,是为大费。

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朝衰败,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仲衍臣于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轩者,娶郦山氏,生仲潏。

仲潏生处父,处父善走,是为飞廉。处父生二子:曰革、季胜。革即恶来,事纣王,为周武王所杀。嬴姓后分衍有郯氏、寘氏、兹氏、蒲氏、沈氏、耿氏、谭氏、谷氏、巴氏、复氏、江氏、黄氏、鄠(妘)氏、弦氏、时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江氏国、黄氏国、鄠(妘)氏国、弦氏国、时氏国、麋氏国、复氏国、白氏国、祁氏国皆灭于楚国,郯氏国灭于越国,寘氏国灭于徐氏国,兹氏国、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沈氏国、耿氏国灭于晋国,谭氏国、谷氏国灭于齐国,巴氏国复灭于夔国。

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建国为侯国,史称“用复国”,西周时期称“复阳国”,故址在汉朝时期称湖阳乐乡(今河南南阳桐柏,一说今安徽当涂湖阳),在典籍《尔雅》中记载:“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

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湖阳之乐乡也。汉元帝刘奭元延二年(公元前47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

唐朝时期将“湖阳”迁往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春秋时期为南申国的附庸国,在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率大军假道邓国征伐申国,大概在公元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被灭,复阳国亦在同期被楚军所灭。楚文王在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娘舅之国邓国。

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之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复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复氏、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姓



如果满意请采纳~

一 匈奴之属

西 戎
1.义渠氏
2.公孙氏
3.鸟氏

匈 奴
1.挛鞮氏(虚连鞮氏)
2.呼延氏(呼衍氏、胡掖氏、呼氏)
3.须卜氏(卜氏)
4.兰氏(乌洛兰氏)
5.丘林氏(乔氏)
6.隆氏
7.唯徐氏
8.仆氏
9.范氏
10.赵氏
11.乘氏
12.王氏
13.郝氏
14.高氏
15.滹毒氏
16.昆氏(浑氏)
17.乌氏
18.稠氏
19.复氏
20.伊氏
21.次氏
22.渠氏(沮渠氏,且渠氏、大且渠氏)
23.董氏
24.驹氏
25.成氏
26.先氏
27.韩氏
28.当于氏
29.郎氏
30.栗藉氏
31.奥鞬氏
32.尸逐氏
33.贺赖氏(贺兰氏、贺氏)
34.宇文氏
35.张氏
36.郭氏
37.陈氏
38.綦母氏
39.靳氏
40.都氏
41.马氏
42.李氏
43.冯氏
44.麻氏
45.曹氏
46.赫连氏(铁弗氏、铁伐氏、弗氏、杜氏)
47.费连氏(费氏)
48.破六韩氏(破落汗氏、破六汗氏、潘六奚氏、步六汗氏、韩氏)
49.万俟氏
50.薛氏
51.诺护氏
52.贺略氏
53.何奈氏

屠 各
1.金氏
2.梁氏(拔列兰氏)
3.刘氏
4.独孤氏(刘氏)
5.路氏
6.毕氏
7.姚氏
8.郁氏
9.黄氏
10.隗氏

稽 胡
1.贺遂氏(贺悦氏、忤城氏、贺术氏)
2.伏氏
3.卢水胡
4.治氏
5.封氏
6.兰氏
7.彭氏
8.盖氏(盖楼氏)
9.盂氏

二、鲜卑、乌桓、东裔之属

鲜 卑

慕容部

1.慕容氏
2.慕舆氏
3.豆卢氏(吐伏卢氏、卢氏)
4.默容氏(怡氏)
5.悦氏
6.孙氏
7.佟氏(冬氏)
8.淑氏
9.丁氏
10.卫氏
11.宿勤氏
12.乙那楼氏(乙那娄氏、一那蒌氏、蒌氏)
13.可足浑氏(可朱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朱氏)
14.仇尼氏
15.徒何氏
16.若久氏
17.晵氏
18.谷会氏(会氏)
19.攸氏
20.市氏
21.斛谷氏
22.素和氏(和氏)
23.莫那娄氏(末那娄、末那楼、莫氏)

乞伏部

1.斯引氏
2.出连氏
3.武群氏(武都氏)
4.密贵氏
5.裕氏
6.提氏
7.莫侯氏
8.边氏
9.丑门氏
10.越质氏
11.匹氏(匹娄氏、娄氏)
12.叠掘氏
13.破多兰氏(破多罗氏、潘氏)

秃发部

1.秃发氏(源氏)
2.鍮勿氏
3.婆衍氏
4.伊力氏(悦力氏)
5.折掘氏(折屈氏,折氏)

吐谷浑部

1.吐谷浑氏(谷浑氏)
2.白杨提氏(白氏)
3.乞氏
4.窟略氏
5.可沓氏(可达氏)
6.念氏
7.时氏
8.树洛干氏(树氏)
9.乙弗氏(乙氏、羽弗氏、燕弗氏)

拓跋部

1.托跋氏(拓跋氏、擒拔氏,元氏)
2.娥氏
3.纥骨氏(胡氏)
4.普氏(普乃氏、周氏)
5.拔拔氏(长孙氏)
6.达奚氏(奚氏)
7.伊娄氏(伊氏)
8.丘敦氏(丘氏、丘乃敦氏)
9.侯氏(亥氏)
10.乙旃氏(叔孙氏)
11.车焜氏(车氏)
12.丘穆陵氏(穆氏)
13.步六孤氏(陆氏、伏鹿孤氏、步鹿孤氏)
14.贺赖氏(贺氏)
15.独孤氏(刘氏)
16.贺楼氏(楼氏)
17.万忸于氏(万纽于氏、勿忸于氏、于氏)
18.是连氏(连氏、是兰氏)
19.仆阑氏(仆氏)
20.若干氏(苟氏)
21.拔列氏(梁氏)
22.拨略氏(拔略氏、苏氏)
23.若口引氏(寇氏)
24.叱罗氏(罗氏)
25.普陋茹氏(普六茹氏、茹氏、普录如氏)
26.贺葛氏(葛氏)
27.是贲氏(拾贲氏、封氏)
28.阿伏干氏(阿氏)
29.可地延氏(延氏)
30.阿鹿桓氏(鹿氏)
31.他骆拔氏(骆氏)
32.薄奚氏(薄氏)
33.乌丸氏(桓氏)
34.素和氏(和氏)
35.吐谷浑氏
36.胡古口引氏(侯氏)
37.贺若氏
38.谷浑氏(谷会氏、浑氏,谷氏)
39.匹娄氏(娄氏)
40.俟力伐氏(鲍氏)
41.吐伏卢氏(卢氏)
42.牒云氏(云氏)
43.是云氏(是氏)
44.叱利氏(利氏、叱黎、叱列)
45.副吕氏(副氏,富陵氏、富吕氏)
46.那氏
47.如罗氏(如氏)
48.乞扶氏(扶氏)
49.可单氏(单氏)
50.俟几氏(几氏)
51.贺儿氏(儿氏)
52.吐奚氏(古氏)
53.出连氏(毕氏)
54.庾氏
55.贺拔氏(何氏)
56.叱吕氏(吕氏)
57.奠那娄氏(莫氏)
58.奚斗卢氏(索卢氏)
59.莫芦氏(芦氏)
60.出大汗氏(韩氏)
61.没路真氏(路氏)
62.扈地干氏(扈氏)
63.奠舆氏(舆氏)
64.纥干氏(纥汗氏、干氏)
65.俟伏斤氏(伏氏)
66.是楼氏(高氏)
67.屈突氏(屈氏)
68.沓卢氏(昝卢氏、沓氏、咎氏)
69.嗢石兰氏(乌石兰氏、石氏)
70.解枇氏(解氏)
71.奇斤氏(奇氏)
72.须卜氏(卜氏)
73.丘林氏(林氏)
74.大奠干氏(邰氏)

75.尔绵氏(绵氏)
76.盖楼氏(盖氏)
77.素黎氏(黎氏)
78.壹斗眷氏(明氏)
79.叱门氏(屈门氏、厍门氏、吐门氏、门氏)
80.宿六斤氏(宿氏)
81.馝邗氏(邗氏)
82.唯难氏(山氏)
83.屋引氏(房氏)
84.树洛干氏(树氏)
85.乙弗氏(乙氏)
86.宇文氏
87.慕容氏
88.茂眷氏(茂氏)

89.宥连氏(云氏)
90.纥豆陵氏(窦氏)
91.侯莫陈氏(陈氏)
92.大洛稽氏(稽氏)
93.柯拔氏(柯氏)
94.尉迟氏(尉氏)
95.步鹿根氏(步氏)
96.破多罗氏(潘氏)
97.叱干氏(薛氏)
98.俟奴氏(俟氏)
99.辗迟氏(展氏)
100.费连氏(费氏)
101.綦连氏(綦氏)
102.去斤氏(艾氏)
103.渴侯氏(缑氏)
104.叱卢氏(祝氏)
105.和稽氏(缓氏)
106.菟赖氏(就氏)
107.嗢盆氏(温氏)
108.达勃氏(褒氏)
109.独孤浑氏(吐斤氏、杜氏)
110.郁郁甄氏(郁筑鞬氏、甄氏)
111.纥奚氏(嵇氏)
112.越勒氏(越氏)
113.叱奴氏(狼氏)
114.渴烛浑氏(朱氏)
115.库褥官氏(库氏)
116.乌洛兰氏(兰氏)
117.一那蒌氏(蒌氏)
118.羽弗氏
119.屈卢氏
120.屈同氏
121.屈男氏
122.邢莫氏(刑莫氏、莫氏)
123.缬那氏
124.车成氏
125.乌兰氏(乌氏)
126.赤小豆氏(豆氏)
127.俟玄氏(玄氏)
128.薛孤氏(萨孤氏)
129.鸟船罗氏
130.谷会氏(谷氏)
131.吐万氏(统万氏、吐万氏、万氏)
132.譬历辰氏(辰氏)
133.骨咄禄氏(禄氏)
134.惟氏(祁氏)
135.刹利氏
136.剟赖氏
137.刾门氏
138.双氏
139.受氏
140.阿邱氏
141.淮夷氏
142.泥丘氏
143.受酉氏(酉氏)
144.呼卢氏
145.东卢氏
146.乙干氏
147.大野氏(达野氏,达阇氏)
148.库汗氏
149.可那氏
150.贺屯氏
151.普屯氏
152.可频氏
153.那卢氏
154.武罗氏
155.武仲氏
156.武成氏
157.湛卢氏
158.精娄氏
159.折娄氏(折娄氏)
160.冠军氏
161.骆雷氏
162.李兰氏
163.何訾氏
164.井强六斤氏
165.卑氏(鲜卑氏)
166.车非氏
167.也蛭氏
168.莫仁氏
169.拓王氏

乌 桓(丸)

1.郝氏
2.鲁氏
3.王氏(乌丸氏、乌桓氏、乌氏)

4.渐氏
5.薄氏(薄奚氏)
6.展氏(辗迟氏)
7.库傉官氏 (库褥官氏、库褥管氏、库氏)

库莫奚

1.屈突氏
2.阿会氏

豆莫娄

1.莫芦氏(芦氏、大莫芦氏、豆莫娄氏)

朝鲜

1.王氏
2.张氏
3.韩氏
4.苏氏

扶 余

1.夫余氏(扶馀氏、凫腴氏、馀氏)

高句丽

1.高氏
2.马氏
3.葛氏
4.盂氏
5.孙氏
6.董氏
7.冀氏
8.似先氏(姒先氏、似氏)
9.盖氏
10.周氏

百 济

1.冯氏
2.糜氏
3.于氏
4.姐氏
5.杨氏
6.会氏
7.沙氏
8.赞氏
9.解氏
10.木氏(沐氏)
11.燕氏
12.刕氏
13.贞氏
14.国氏
15.苗氏
16.台氏
17.慕氏

新 罗

1.金氏

三、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丁零、高车

1.鲜于氏(宣于氏、鲜氏)
2.洛氏
3.严氏
4.杨氏
5.狄氏(翟氏)
6.袁纥氏(韦纥氏)
7.斛律氏
8.解批氏(解氏、契苾氏)
9.护骨氏(纥骨氏、胡氏、元氏)
10.异奇斤氏
11.泣伏利氏(乞伏氏、乞佛氏、乞步氏、乞扶氏,扶氏)
12.叱卢氏(叱洛氏、叱罗氏、叱雷氏)
13.乙旃氏(乙干氏、叔孙氏)
14.大连氏(地连氏、地伦氏)
15.窟贺氏(窟贺伏氏)
16.达薄干氏(达步干氏、达薄氏、达步氏、达勃氏、褒氏、裒氏)
17.阿仑氏
18.莫允氏
19.俟分氏(俟斤氏、俟伏斤氏、奇斤氏)
20.副伏罗氏(覆罗氏)
21.乞袁氏
22.右叔沛氏
23.越勤氏(越勒氏、越氏)
24.黜弗氏
25.素古延等氏
26.斛拔氏(贺拔氏、火拔氏、何氏、呼拔奚氏)
27.乜列氏
28.高车氏
29.勑力氏(敕勒氏)
30.易氏
31.拔也氏(薄野氏)
32.斛斯氏(斛粟氏、斛薛氏)
33.屋引氏(房氏)
34.纥奚氏(嵇氏)
35.纥突邻氏(纥豆陵氏、窦氏)
36.俟吕邻氏(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叱吕氏、吕氏)
37.库若干氏
38.吐突邻氏
39.解如氏

柔然(蠕蠕)

1.郁久闾氏(闾氏)
2.尔绵氏(绵氏)
3.阿伏干氏(阿氏、阿薄干氏)
4.茹茹氏(茹氏)
5.俟力伐氏(鲍氏)
6.植黎氏202

突 厥

1.阿史那氏(史氏)

四、蛮越溪俚之属

南 蛮

1.满氏(蛮氏、瞒氏)
2.巴氏
3.樊氏
4.瞫氏(覃氏,潭氏、镡氏)
5.相氏
6.郑氏
7.税氏
8.雷氏
9.许氏
10.梅氏
11.世氏
12.成氏
13.田氏
14.法氏
15.赵氏
16.潘氏
17.羊氏
18.陈氏
19.詹氏
20.高氏
21.黄氏
22.文氏
23.张氏
24.鲁氏
25.向氏
26.冉氏
27.卜氏
28.石氏
29.桓氏
30.柳氏
31.秦氏
32.盘氏
33.蒙氏
34.叔氏
35.孙氏
36.楚氏
37.李氏

东 越

1.丁氏
2.吕氏
3.摇氏(徭氏)
4.华氏
5.革氏
6.吴氏
7.建氏
8.多氏
9.驺氏(邹氏)
10.鄮氏

山 越

1.祖氏
2.金氏
3.毛氏
4.陈氏
5.费氏
6.周氏
7.郎氏
8.施氏
9.潘氏
10.随氏
11.秦氏
12.斯氏
13.张氏
14.詹氏
15.何氏
16.洪氏
17.苑氏
18.常氏
19.尤氏
20.彭氏
21.董氏
22.王氏
23.李氏
24.路氏
25.方氏
27.谢氏
28.林氏
29.黄氏

溪 族

1.陶氏
2.胡氏
3.熊氏
4.陈氏
5.余氏
6.周氏
7.侯氏

南 越

1.史氏(揭阳氏)
2.须氏
3.都氏
4.区氏(欧氏、瓯氏)
5.居氏
6.毕氏
7.黄氏
8.徵氏
9.朱氏
10.诗氏
11.番氏
12.赵氏
13.范氏
14.卢氏
15.阮氏

俚 族

1.张氏
2.滕氏
3.岑氏
4.王氏
5.周氏
6.李氏
7.莫氏
8.并氏
9.洗氏
10.冯氏
11.钟氏
12.蒋氏
13.虞氏
14.杜氏
15.庞氏
16.梁氏
17.罗氏
18.陈氏
19.宁氏
20.何氏
21.陆氏

五、羌氐西南夷之属

羌 族

1.无弋氏
2.罕井氏
3.研氏
4.庞氏
5.傅氏
6.巩氏
7.白氏
8.甲氏
9.羌氏
10.西羌氏
11.雷氏(累姐氏)
12.姚氏
13.同蹄氏(同氏、遆氏、铜鞮氏)
14.钳耳氏(王氏)
15.夫蒙氏(不蒙氏、凭氏)

16.屈男氏(屈南氏)
17.荔非氏(利非氏、丽飞氏)
18.儁蒙氏
19.俱氏
20.虵蛭氏(虵氏、郅氏)
21.敛氏
22.党氏(瓽氏)
23.金氏
24.彭氏
25.弥姐氏(弥且氏、集木且氏)
26.梁氏
27.窦氏
28.纡氏
29.奠折伊(莫者氏、莫遮氏)
30.昌氏
31.句岂氏
32.输报氏
33.邓若氏
34.仇氏
35.捌氏
36.宋氏
37.像氏(象氏)
38.董氏
39.吕氏
40.钟氏
41.东氏
42.傍氏(旁氏)
43.昨和氏
44.蒲囿氏
45.蒲城氏
46.茄罗氏
47.苏农氏
48.鲁步氏
49.蒲姑氏
50.赵氏

氐 族

1.由氏
2.余氏
3.垣氏
4.杨氏
5.齐氏
6.仇氏
7.隗氏
8.李氏
9.苟氏
10.鱼氏
11.赵氏
12.徐氏
13.梁氏
14.潘氏
15.费氏
16.苏氏
17.雷氏
18.苻氏(蒲氏)
19.伏氏
20.强氏
21.单氏(可单氏)
22.张氏
23.董氏
24.石氏
25.卫氏
26.窦氏
27.姜氏
28.彭氏
29.毛氏
30.令狐氏
31.啖氏
32.吕氏
33.屠氏
34.王氏
35.焦氏
36.邵氏
37.魏氏
38.盖氏

六、西域之属

楼兰等国

1.鄯氏(鄯善氏)
2.龙氏
3.焉耆氏
4.且末氏
5.悉居氏
6.白氏(帛氏)
7.刘氏
8.于氏
9.尉迟氏(尉氏、郁持氏)
10.车氏
11.那氏(破落那氏)
12.支氏
13.温氏(愠盆氏)
14.吐火氏(吐和氏、吐贺氏)

支 胡

1.月氏
2.杆氏
3.北宫氏
4.五氏

羯 族

1.石氏
2.王氏
3.张氏
4.冀氏
5.吴氏
6.桃氏
7.孙氏
8.侯伏侯氏(侯氏、护佛侯氏)

契 胡

1.尔朱氏
2.乙速孤氏

昭武九国

1.康氏
2.邵氏
3.何氏
4.史氏
5.曹氏
6.穆氏
7.米氏
8.安氏

天 竺

1.竺氏
2.夔氏
3.湿氏
4.骨氏
5.左氏
6.阿逸多氏
7.安黎人氏

拓跋,独孤,令狐。

苻.慕容.南宫.大月.

鲜卑族作为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为什么他们都是复姓?
答:与以往的民族不一样,他是鼓励自己的民族与汉人结婚的,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可汉人的地位的,这也缓解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矛盾。一开始孝文帝也并没有让大臣们改姓,但是为了彰显一些功臣的地位,所以孝文帝开始制定姓和族,...

少数民族有哪些常用姓氏 复姓中的少数姓氏与汉族姓氏
答:.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城池、司徒、鲜于...

百家姓里有哪些复姓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答:其实,百家姓的复姓几乎都是汉族。只有夹谷、完颜是古代女真族,即现在的满族姓氏。

东西南北四大复姓
答:东西南北四大复姓古代较多,现今还存在的只有少数,具体如下:一、古代东西南北四大复姓:1、东:东皋 东蒙 东灌 东楼 东丘 东王 东方 东里 东宫 东门、东乡、东丹 东郭 东陵 东闾 东关 东阳 东野 东莱 2、南:南宫 南郭...

古代有很多复姓,为何现在复姓的人那么少?
答:这样一来,秦代以后的复姓就被消灭一大半了,除了司马、公孙这些十分显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单姓。再一些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译都是两到三个字,从汉朝开始一直有很多少数民族归化到汉地,做佃农、奴仆等,后来...

百家姓里的所有复姓,以及来源
答:《竺氏家谱》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台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彻底灭了令支、孤竹二国,将孤竹国地赔偿给了燕国。孤竹国的旧臣民企盼复国,遂以“复”为姓氏。.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

百家姓中所有双字复姓
答: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