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相声八德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7
戏曲小常识

1.你知道下列戏曲是属于哪个地方戏种
京剧 昆剧
黄梅戏 越剧
2.京剧四大名旦是指?
3.常香玉大师是演唱什么剧种?
4.新凤霞的是什么剧种?
5.戏剧中分几大行当?分别是?
6.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什么?
7.戏曲的十种艺术手段和五种技术方法
8.为什么管戏曲界叫梨园?
9.中国五大戏曲指的是 ?
10.元曲的作者是?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刘德智
  刘德智(?—1952)一作刘德治,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馆任职。他早年即在御膳房当差,为人机警。后清室逊位,他为求生计,便投在徐有禄门下,作为卢德俊带拉培养的师弟,学说相声。年轻时与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桥等处“撂地”说相声,并曾在观音寺青云阁献艺,当时有很多喜庆堂会也请他俩演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还为百代公司灌制过相声唱片,是为当时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焦德海猝然病故后,刘德智出面为之募化殡葬。自己仍在天桥说相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曾在天桥说单口相声,生活贫困;后参加北京启明茶社相声大会的演出,演过相声《掏沟》、《女招待》等,并串演过小戏《马思远》。刘德智爱好文学,喜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他创作的相声《批三国》,从关公屯土山降曹起,批讲关公在曹营生活,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保着两位皇嫂,过五关,斩六将,直“批”到古城会为止,独具一格。他还创作了一篇相声,说一厨房学徒读《红楼梦》入迷,不好好学手艺。师傅问他:“你净看《红楼梦》,你还想干不想干了?”徒弟说:“自从林黛玉一死我就不想干了。”所表痴态惹得听众大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参加了北京举办的戏曲界讲习班学习。1950年初,他参与创建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被选为改进小组副组长,积极投身于相声改革工作,并说单口相声。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指战员演出相声。归国后,随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赴西藏演出过.刘德智亲传弟子有张振魁、郭启儒等人。刘德智
  马德禄
  马德禄,原名马恩禄,马三立的父亲.(1882-1935),北京人,相声前辈“八德”之一。幼年刻苦攻书,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十三岁时随恩绪学艺,后拜春长隆为师,长期在京津一带演出,深受观众欢迎。曾与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张寿臣、焦少海等共同开辟相声场地,以稳健、细致、严实、谐趣的艺术特点在同行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一九二○年前后为李德钖捧眼,颇为李所倚重,曾说“我有几块活是德禄给捧起来的”。马德禄表演相声注重刻画人物,语言形象、幽默。他演对口《倭瓜镖》、《粥挑子》,单口《古董王》、《怯跟班》、《五兴楼》、《君臣斗》等,都体现了自身的艺术特点。他不仅是知名的前辈演员,也是相声艺术的组织者与教师,晚年曾主持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通过言传身带,造就不少人才,如马三立、高桂清、郭荣起、刘宝瑞、赵佩茹、孙少林等均曾在那里学艺实习。马德禄擅长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双钩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全国“大腕”级相声名家来济南演出人数众多,除马三立、常宝堃、刘宝瑞、侯宝林等外,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相声名师李德钖,是他将相声艺术最早传入济南。
  李德钖
  李德钖李德钖,相声艺人,北京人。原名李佩亭,绰号“万人迷”.自幼随父李广义在北京天桥学艺幼年从祖父万人迷李广义学说相声,人称“小万人迷”,祖父逝世后承艺名为“万人迷”。十岁时拜恩绪(后改名恩培)为师,以“小孩哏”在听众中享有声誉。十五岁拜徐有禄为师,在单口表演方面颇受教益,后又拜桂祯(艺名富有根)为师,学到一些文字游戏内容的段子。21岁时他名声大振,曾赢得“笑话大王”、“滑稽大王”等绰号,被同行敬列“相声八德”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起在天桥市场爽心园前边撂地演出,后进入四海升平等杂耍园子演出,渐渐红遍京城。光绪三十二年肃亲王善耆任九门提督后,下令禁止相声演出,李德钖流浪到保定等地献艺。清宣统二年(1910)善耆离任后才回到北京。民国初年,李德钖在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茶社演出时。后因得罪袁世凯被撵出北京,去天津演出,并在那里沾染上赌博恶习。欠赌债,他只好挤出时间重新撂地演出,挣钱弥补亏空。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常让他出堂会,他才不再撂地。之后辗转天津、上海、沈阳、济南、开封等地演出,时人誉之为“相声大王”,与其他七位“德”字辈著名相声艺人并称“相声八德”。 民国十五年冬天,李德钖往沈阳演出,一病不起,竟倒毙在小河沿一个壕沟里。沈阳的亲友们为他下葬时雪飞风吼,相声艺人朱凤岐主祭,所诵祭文诗云:“风神爷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众亲友前来送行,罕王爷派人接他。”送葬者莫不潸然泪下。 他有四句定场诗自赞说:“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万人迷”来济献艺时在1920年前后,最初在趵突泉边的“望鹤亭”茶社演出。此人相貌古怪,高身阔脸,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长单口相声,其表演特点为“不笑场”,观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他却面孔呆板,若无其事一般,故享“冷面滑稽”之口碑。据济南相声前辈黄景利讲,“万人迷”在望鹤亭演出,上台后愣怔怔毫无表情地看观众许久,直将观众看得大笑不止,他这才开始表演。“万人迷”语言风趣,口才极佳,他不仅会的节目多,且极善当场抓哏,所表演的段子多是针砭时弊、讽刺封建制度之内容。 “万人迷”在济南很受各届人士欢迎。那时,奉系军阀张宗昌早在天津时就听过“万人迷”的相声,对他持有较高评价。听说“万人迷”正在济南演出,张宗昌忙派人将他邀至府上演堂会。几段演罢,张宗昌大喜,竟将打麻将刚赢的千枚大洋一子不留全部赏给“万人迷”。
  焦德海
  焦德海(1878~1935)是徐有禄的徒弟。他深得师父的艺术精髓,从单口相声发展成对口相声。他对相声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人长得精瘦,细长挑,剃光头,脸上皮包骨、骨顶皮。他说相声不使怪脸,没有夸张表情,可是甭管什幺段子,从他嘴里说出来,观众都忍不住要笑。他说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编的,他的许多徒弟后来成了名家. 中国相声艺人。北京人。幼年时学唱竹板书,后改行说相声,拜徐有禄、魏昆志为师。与万人迷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还与刘宝全、白云鹏、德寿山等名家同台献艺。他善于吸取各家之长,在相声内 容及 语言净化等方面多有贡献。(他的相声艺术特色是活路宽,能说近200段传统相声 。代表作有《打白朗》、《财迷回家》、《老老年》(等对口相声,还有《五人义》、《吃饺子》、《假行家》等单口相声。有的段子曾录制唱片。( 为他捧哏的以刘德智最佳。弟子有张寿臣、常连安等10余人。
  裕德隆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
  周德山
  周德山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马三立的师父),,师从范有缘经常在天津一带说相声;在周蛤蟆之前, 相声是撂地摊儿卖艺的营生,是周蛤蟆把相声带进了剧场,这是相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李德祥
  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张德泉
  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师承恩绪,常与李德钖同台表演,互为捧逗,有张谐李庄之称! “八德”尚未形成突出的个人风格。只是根据他们的功底和擅长,略有不同的拿手节目。而这些节目依然具有传承、变异、集体、口头的特点,不仅为大家所共有,也常常因人而异。“八德”的共同特点是会的多,使得活多。一个演员至少会几十段,甚至上百段。“八德”是京津相声界耕云播雨的开拓者,是相声初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李德祥、裕德隆、李德钖、焦德海、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智、张德全

相声八德是哪几个人?谁最大?谁最小?
答:相声八德指的是:玉德龙、马德禄、李德钖、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薛宝琨先生《天津相声史话》:

你知道“相声八德”是哪八位吗?郭德纲和他们是什么关系?
答:相声八德: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饧、李德祥、张德泉。在相声历史上,这八人的位置跟口碑,几乎能够跟祖师爷朱绍文齐名,相声也是从八德年代开端,第一次真正从明地进入了剧场,而做到这一点的代表人...

相声八德是哪八德?相声八德哪个最强?
答:"相声八德"是8个说相声最好的人,分别是:李德钖、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马德禄、张德全、刘德智、李德祥。他们都是第四代相声界德字辈人物,具有颇高的才艺。其中当属李德钖实力最强。李德钖绰号"万人迷",是“相...

相声八德是哪吧个人,他们各自的师傅是谁,他们的弟子是谁
答:相声八德: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马德禄、周德山。实际上德字辈的老先生还有许多。师——徒 范长利——周德山 春长隆——马德禄 徐长福——焦德海、刘德智 桂 祯——裕德隆 恩 绪——...

“相声八德”非常著名,这里边指的到底都是谁?
答:相声是门艺术,现在的相声大多都出自德云社,有名的就属郭德纲和众徒弟了。而20世纪初,有8个相声说得极好的人物,这八人便被称为“相声八德”,分别是:刘德智。京津一带有名的说相声的人,起初生活贫苦,...

相声八德是哪8个?
答: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 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马三立的父亲,高寿亭,郭荣起的师父); 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

中国著名相声演员辈分排名及相声八德
答:第八代 姜昆、郭德纲、于谦等,他们是新时代相声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深入人心,让相声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相声艺术瑰宝,包含了马德禄对春长龙、周德山对范长利的尊崇,裕德隆对富有...

相声八德有谁?
答:相声八德:李德祥、裕德隆、李德钖、焦德海、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智、张德全。

相声八德是哪三位,有简历最好。
答:是八位吧?!!!刘德智 马德禄 李德钖 焦德海 裕德隆 周德山 李德祥 张德泉

以前相声界中有相声八德,比较早了,那为什么现在的郭德纲,也有一个德...
答: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 刘德智 马德禄 李德钖 焦德海 裕德隆 周德山 李德祥 张德泉 至于郭老师, 本来就是“德”字辈,但是按照相声师徒体系中他是“明”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