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本为话题写作600字 议论文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3
以理想为话题的议论文 600字作文

面对未来,我有激动,有好奇。但也有迷茫或是恐慌。为什么呢?也许我还小?也许我不能左右明天?我甚至想把自己埋没在人海中,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子,迁就平庸。我已不再追求成功和进步了,已经成为了一块小石头,隐在广众之间了。但有一种声音却在我心底深处冲撞、翻腾——不能甘于平庸,要轰轰烈烈过一生。
是的,要改变平庸,就要先放阔眼光,放阔眼光,就要先改变理想。
看我们这五彩的世界,都是由多彩的物质构成的,而文字是支持这个世界的骨架。生活离不开文字,文字中少不了生活。我喜欢在午后静静地坐在院子里,读一首小诗,看一首宋词,在诗海词洋里畅游,在文字中嬉戏,享受中阳光的恩泽,忘却现实的失意。文字啊,你是这般的迷人,这般的温暖,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作家。
作家是文字的魔术师,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人情冷暖。我们的生命中总有这样的时刻,让你不须提起,却从来不会忘记。我们被故事感动的泪流满面,却忽视了身边的情。我愿意成为生活的记录者,让文字成为一种力量,成为生命中最好的慰藉,抚摸心灵深处柔软而不可触摸的深处。
有时候我只顾瞻望未来,却忘却了脚下的路。理想其实
要从脚下开始。为了理想,我会认真规划人生:
首先我将不再拘限于课堂,而是在现实这本大书中寻求老师,博采众长,汲取精华,使文字更令人回味隽永。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感悟真谛,开阔心胸。同时,我会在语文学习上加把火,深入思考每一个问题,理解每一篇文章,每一条笔记都要击中要点,不再浮于形式,我还会反复攻读,认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文字表现力锦上添花。
当然了,其它科目也不能松劲,数学和科学让我思维更加周密,文章结构才会更加紧凑,英语可以引导我接触国外文学大师的魅力所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才能看的更远。品德则让我明白生活的哲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理想会改变,也许会实现,但我曾经有过梦,心就不再迷茫。不论如何,我会为理想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去,让心在理想中永生!

有人说劳动有滋味,也有人说看书有滋味,但我觉得成功是最有滋味的。你有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滋味?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有!”

以前我是一个一写日记就烦,一写作文就想睡觉的孩子。我也不知为什么,好像对写作过敏似的,每次老师留作文和日记时,我就皱起眉头,每次写日记时总不知写些什么,想的比写的时间还长,其实身旁有许许多多的事,可我就是不注意观察。每次写作文总是应付,东凑西凑把字数凑够就等于写完了。每次得分都不高,而我总是不在乎。爸爸给我买了许多作文书,可我总是不看。有一次老师让背一篇写人的文章,我稀哩糊涂地背了一篇。可没有想到背了这篇文章对我的帮助可是太大了。到了期末,老师要选几个人去参加作文比赛,老师选了两个之后就不知再选谁,这时老师的目光转移到了我的身上,然后说:“刘丽杰挺机灵的,说不定能写好,就让刘丽杰去吧!”。开始,我心里还很激动,可到了考场,就慌了神,平时不积累怎样写好。这时黑板上写出考题来了,是写人的。我心里想,大脑转,一下想到我背的那篇文章。我想只模仿那篇文章的形式,事件与人物都写的不同,这不算抄。就这样我写了起来……最后在放假典礼上我竟得了第二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到了第二个学期,我以为有一次成功,就可以数次成功。所以在这学期,没有对写作文下功夫。期末竟没有被老师选上去参加作文比赛。我心里好象有一只虫了在咬,难受极了。我那嫩白的小脸不再是往日的肤色,变的活像熟透了苹果。我仿佛又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才。

到了第三学期的第一篇作文,使我重新找到了自信心。那篇文章我记得很清楚,叫《母亲节》,得了98分,是班里最高的。这篇文章的得分,使我想起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重新热爱上了写作,我开始把上学期的不足赶快补上。为了这次成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我阅读了14本小说,还读了10本作文书,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掌握了不少写作技巧。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再一次参加了全校作文比赛。

“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这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二名,真不容易呀!当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我是第二名时,同学们用一双双羡慕的眼睛看着我,热烈的鼓掌声传入我的耳内。我的心里好象吃了密一样甜,不,好像吃到了全天下人没有吃到过的好吃的。我的脸又红了,我本不想笑,可喜悦的心情让我控止不住。

我终于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根 (Kaiser3344倾情奉献)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
  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