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方古典乐 巴赫 贝多芬 莫扎特 施特劳斯 只要是古典乐就行 越多越好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1
古典音乐家有哪些?

不朽作曲家 (第一挡)
1.巴赫 1685~1750 巴洛克 德国
2.莫扎特 1765~1791 古典 德国
3.贝多芬 1770~1827 古典 德国
半人半神的作曲家 (第二档)
4.瓦格纳 1813~1883 浪漫 德国
5.海顿 1732~1809 古典 德国
6.勃拉姆斯 1833~1897 浪漫 德国
7.舒伯特 1797~1828 古典/浪漫 德国
8.舒曼 1810~1856 浪漫 德国
9.亨德尔 1685~1759 巴洛克 德国
10.柴科夫斯基 1840~1893 浪漫 俄罗斯
天才作曲家 (第三档)
11.门德尔松 1809~1847 浪漫 德国
12.德沃夏克 1841~1904 浪漫 捷克
13.李斯特 1811~1886 浪漫 匈牙利
14.肖邦 1810~1849 浪漫 波兰
15.斯特拉文斯基 1882~1971 20世纪 俄罗斯
16.威尔第 1813~1901 浪漫 意大利
17.马勒 1860~1911 浪漫 德国
18.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 20世纪 俄罗斯
19.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21世纪 俄罗斯
20.理查.斯特劳斯 1864~1949 浪漫 德国
超群作曲家 (第四档)
21.柏辽兹 1803~1869 浪漫 法国
22.德彪西 1862~1918 20世纪 法国
23.普契尼 1858~1924 浪漫 意大利
24.帕莱斯特里纳 1525~1594 文艺复兴 意大利
25.布鲁克纳 1824~1896 浪漫 德国
26.泰勒曼 1681~1767 巴洛克 德国
27.圣.桑 1835~1921 浪漫 法国
28.西贝柳斯 1865~1957 20世纪 芬兰
29.拉威尔 1875~1937 20世纪 法国
30.罗西尼 1792~1868 浪漫 意大利
31.格里格 1843~1907 浪漫 挪威
32.格鲁克 1714~1787 后巴洛克 德国
33.亨德密特 1895~1963 20世纪 德国
34.蒙特威尔第 1567~1643 巴洛克 意大利
35.巴托克 1881~1945 20世纪 匈牙利
36.弗郎克 1822~1890 浪漫 法国
37.维瓦尔第 1678~1741 巴洛克 意大利
38.比才 1838~1875 浪漫 法国
39.穆索尔斯基 1839~1881 浪漫 俄罗斯
40.拉摩 1683~1764 巴洛克 法国
41.福莱 1845~1924 浪漫 法国
42.里姆斯基-可萨科夫 1844~1908 浪漫 俄罗斯
43.多尼采第 1797~1848 浪漫 意大利
44.沃恩.威廉斯 1872~1958 20世纪 英国
45.斯美塔纳 1824~1884 浪漫 捷克
46.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 浪漫 德国
47.韦伯 1786~1826 前浪漫时期 德国
48.亚那切克 1854~1928 20世纪 捷克
49.库普兰 1668~1733 巴洛克 法国
50.鲍罗丁 1833~1887 浪漫 俄罗斯


(这些只是一本书上选出的50位作曲家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看你想了解哪些了)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阿波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神,是太阳神,是光明之神,是医药之神,是预言之神也是音乐之神,其下有九位女神,她们是负责实际司理文学,音乐之职,被称为缪斯(MUSES)意大利语为(MUSICA),英语为(MUSIC).当然,谈到西方音乐,并非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应该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远古时代.
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曾有三次较大的变革,每次约各间革三百年左右.由于这些变革在当时比较激进,因此:每次变革均冠以“新”字来形容其音乐风格.比如十四时期的新音乐,十七时期的新音乐,二十时期的新音乐等.
现在所提及的西方音乐实际上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由其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这一期间,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在巴洛克时期前,西方音乐大至轮廓是:公元805年为早期的中世纪,开始了复调音乐.公元1000年为罗马式艺术.发明了谱表.公元1150年为后期中世纪,是早期哥特式风格.公元1300年为晚期哥特式风格,是新音乐的变革时期.公元1450年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另一次新音乐的变革.直至公元1750年巴赫去世,则为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再其后则相继为古典派音乐,浪漫派音乐,民族乐派,印象派及现代各种音乐流派
一:巴洛克音乐
十八世纪初的德累斯顿,不少音乐家都等待这一场精彩的管风琴演奏比赛.当时,在德累斯顿有一个法国音乐家叫玛商.由于当时法国音乐在宫廷中的优越地位,使他非常骄傲.以至引起了德国音乐家的不满.于是大家都盼望德国的音乐家巴赫与法国音乐家玛商公开竞赛一番.但是,比赛的当天,这位玛赏先生却坐着当天的第一班邮车逃跑了.这样,巴赫就一个人在宫廷中演奏,成为当时德国音乐家和外国人竞争第一次获胜的榜样.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所谓巴洛克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以前的一种特定风格的音乐.巴洛克的原意有人说是“珍珠的边缘”,也有人说是指“奇异的风格”.文艺复兴时代,首先在建筑上采用了此名词,指西方,特别是德国与奥地利十七,十八世纪的一种讲究过度雕琢的建筑艺术,后来有将此名词用于画作和音乐.音乐史上称此时同期的音乐为巴洛克音乐.大致是从公元1600年到本世纪末750年.
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以技巧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字低音:(一译通奏低音)的普遍运用,故又称这一时期为数字低音时期.这种数字低音是一种简略的和声记谱法,其所用的和弦只记一个低音,并以数字指明,实际所应演奏的和弦,由演奏者根据此数字即兴演奏和声.
2 :对比原则的突出.如早期歌曲中的突然变化,大协奏曲中的独奏与齐奏交替,以及声乐与管风琴音乐中的回声效果等.
3:主音与属音地位的加强,从而为主和弦统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即兴与装饰音的发展,并表现出任性、丰盈与不规则的自由特征.
巴罗克华丽的艺术风格,有如一中崭新而生动的音乐,与以前陈旧而平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世纪以来,单纯而禁欲的音乐,到此时已能冲破阻碍而自由表现出来,并形成强烈的强弱对比.
巴洛克音乐的三大支柱是声乐、器乐与管风琴音乐.声乐的代表音乐家是:卡契尼与裴尔丽, 其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各种有伴奏的旋律,如清唱剧、歌剧等;器乐的代表音乐家是蒙特威尔第与加布里埃里,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奏鸣曲与序曲;管风琴音乐的代表音乐家是史维林克与富雷斯可巴帝,主要成就是发涨了赋格曲,托卡塔与组曲.
回顾历史,巴罗克一词在当时绝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称.十八世纪若提到“巴洛克风格”便意味着代表低级趣味,而巴赫和亨德尔在当时则有低级趣味的领袖之嫌.但当今巴罗克却作为音乐史上一种独特风格而受到高度评价.
古典派音乐
公元1762年,一位六岁大的孩子以神童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这位神童先后征服了慕尼黑、维也纳、巴黎、伦顿、米兰、罗马和拿波里等大城市.他惊人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才能使人难以置信,拿波里的人都怀疑他有魔法,任为他的魔力来自他手上戴的戒指,为了证实戒指没有魔力,他当众除下戒指演奏.
这就是莫扎特的一段真实写照.说起古典音乐,人们很自然的会想起被称为“维也纳三杰”的三位古典乐派代表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派音乐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与十九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音乐流派.这种音乐的风格与以前的巴罗克音乐有很大的差别.巴赫和亨德尔所惯用的数字低音的复调写作方法,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变成了过时的东西,在古典派音乐中则是主调音乐处于绝对优势.音乐从简单旋律发展到复调音乐,又从复调音乐发展到突出主旋律,和声为辅的历史阶段.这并不是元古简单音乐的反复重现,而是更高水平.古典音乐的主旋律曲调有着级其重要的地位,低音往往用主音或属音反复演奏,或用简单的分解和弦.在和声上行成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体系.这一时期,人们不想听沉重的音乐,而要求更明朗更轻快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启蒙精神要求的一个方面.因而可以说,情绪明快,结构严谨,音乐语言清晰,音乐手法精炼,是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特点.此时的奏鸣曲体裁得到高度发展.交响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古典主义一词原系主要指希腊与罗马的文学与艺术的原则与特征,认为它包括形式上的优美,单纯,尊严和文体严谨.在音乐上,古典派这一词通作浪漫派的对称,即指浪漫派以前的音乐.
浪漫派音乐
公元1826年的巴黎,二十三岁的柏辽兹正在和当时莎士比亚歌剧名演员史密逊小姐热恋着.然而,这段罗曼史却是以悲剧为结束.失恋的痛苦使这位穷音乐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这中热情与颓唐、渴望和苦闷、幻想及怀疑、愤慨兼嘲弄的精神境界,在他自传式的《幻想交响曲》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部作品首演即大为成功,成为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透过这部交响曲,可以感到当时社会脉搏的跳动,表现了在当时政治趋向反动的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趋向衰落时期的矛盾状态.
浪漫一词又音译为“幻想的”“传奇故事的”“有骑士精神的”等等.是文艺上的“古典”一词的对称.浪漫派音乐则是继古典乐派后,流行于十九世纪的一种西方音乐流派.在音乐上以强调主观,情感以及更多形式上的自由为特征.这些特征虽然早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特别是钢琴奏鸣曲中就有所显露,但总的来讲,浪漫乐派是以伟伯及舒伯特为开端的.伟伯在当时写了歌剧《自由射手》,成为公认的浪漫派先驱.舒伯特所作的独唱曲也在此时流行.浪漫派音乐的标志之一是需要台词对白或诗的歌剧,以歌曲作为分野.这在开始时绝非偶然,因为浪漫主义运动并不只是音乐方面,它与当时的造型艺术及文学上的美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仅就音乐而言,一般可分为前期浪漫乐派与后期浪漫主义乐派两个阶段.
前期浪漫乐派除伟伯及舒伯特外,又从六位出生于同一十年之间的作曲家手中得到发展,这六为著名作曲家是:1柏辽兹(1803~1869)主要作品有:《幻想交响曲》《匈牙利进行曲》等2门德尔松(1809~1847)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3舒曼(1810~1856)4肖邦(1810~1849)主要作品有:《华尔兹》《夜曲》《玛祖卡》等,5李斯特(1811~1886)主要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死之舞》《匈牙利狂想曲》等6瓦格纳(1813~1883)主要作品有:《漂泊的何兰人》《汤豪舍》等
自1850年后,西方浪漫乐派进入第二阶段,称为后期浪漫派由于前期浪漫派音乐的高度发展,至此后,有人回头去寻求古典的简朴与统一,企图回复到类似原先的风格.也有人致力发展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以此与德国音乐对抗.还有人大胆探索高度半音化的音乐,使其逐渐向现代音乐过渡.后其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有:弗朗克主要作品有:《钢琴与小提琴A大调奏鸣曲》等、布拉姆斯、布鲁克纳、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天鹅湖》等、马勒:主要作品有:《第一巨人交响曲》等、雷格、理查.斯特劳斯主要作品有:《玫瑰骑士》等、西贝柳斯主要作品有:《悲伤圆舞曲》等

除作曲方面,浪漫派音乐在演奏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个性的表现不只是作曲的要素对演奏家也渐渐成为必要的条件.其结果自然会考虑到演奏效果,演奏家发挥高度的演奏技巧,受到听众的热烈喝彩,其代表人物如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此外,当时的作曲家兼演奏家如李斯特,肖邦,维尼亚夫斯基等人,对改造发展演奏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民族乐派
公元1866年初春的布拉格,一个以捷克民族语撰写的角本歌剧与观众见面了,这个以波希米亚农村的农民为背景的歌剧,由于具有浓厚的波希米亚色彩,而被公认是捷克民族歌剧的典范作品.此歌剧名为《被出卖的新娘》,由斯美塔那作曲,作者的另一首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包含了著名乐章《伏尔塔瓦河》,开民族乐派之先河,斯美塔那死后,当时的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一跃而成为民族乐派的发源地,
民族乐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来的一种强调本民族特性的音乐流派,属于这一乐派的作曲家往往采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谣和舞蹈节奏,并选择其本民族历史上和生活中的故事情节,作为歌剧与交响诗的创作题材.从音乐风格来讲,民族乐派开始时可以说是在浪漫派音乐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浪漫派的作曲家中,如伟伯、肖邦、李斯特、瓦格纳等人,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在其作品中,都可以嗅到浓厚的民族味道.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不少国家与民族要求摆脱当时以德国音乐风格为统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1860年,民族乐派在波希米亚、挪威及俄国兴起,除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著名作品外,捷克民族音乐家德沃.夏克的管弦作品《斯拉夫舞曲》等也都较著名.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则以祖国的民间乐调为基础,运用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创作了《培尔.金特》等著名的交响组曲.俄罗斯民间音乐之父格林卡则以俄罗斯传奇为题材,创作了第一部用俄语演唱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继而有俄罗斯强力集团,由巴拉基列夫、居易、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李姆斯基—科萨柯夫等五人组成.后来民族乐派又转到芬兰,西贝柳斯曾一度属于这一流派.
二十世纪的某些现代音乐家,如匈牙利的巴托克与柯达伊.英国的佛汉威廉士.罗马尼亚的艾涅斯库.美国的哈利斯与格什文等人,均可称为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现代音乐流派
公元1894年,德彪西的印象派管弦乐奠基之作《牧神午后》前奏曲在巴黎首次演出,获得极大好评.这以二十年前莫奈的油画《印象—初升的太阳》因首次在巴黎展出而遭到“印象主义”罪名的嘲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凡音乐史上,现代音乐流派一般从印象主义音乐算起.
音乐的现代与否,本是一个以一定时代风格相联系的相对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现代”一词的含意各有不同.有人将这个历史范畴划分的比较窄,认为现代音乐仅仅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激进的音乐流派,有人划分的比较宽:将印象主意音乐也纳入到现代音乐的范畴.还有人划分的更宽:以瓦格纳的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尽管划分的宽窄各有不同,然而对现代音乐基本阶段的细分却大同小异,如果我们以1856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现代音乐的序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分界,那就可以大致将其基本阶段作一下细分:
近代音乐 现代音乐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1856年 1900年 1918年 1945年 1987年
因此:一般可以说,现代音乐主要指二十世纪来特别是二战后的西方新音乐流派.如果说,十九世纪末后期是浪漫派为主的近代音乐,那么,现代音乐的第一期则基本上建立在上述音乐的延线上,以德彪西的印象主意和勋伯格的表现主义为代表.第二期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第三期则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先锋派音乐和多种多样式并存.
从技术特点来看:这种现代音乐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一些类别:
一:扩展调性的音乐—这种音乐扩展到了调性的边缘,在调性飘浮的情况下,运用了频繁的半音,及远关系的“变化和弦”,极其复杂的不协和和弦,多种调性的同时结合等手法.
二:各种无调性的音乐—这种音乐根本没有传统概念的调性中心,如某些十二音体系音乐和其它各种序列音乐等等.
三:形形色色的先锋派音乐—有些作品以极其复杂的数字运算来安排,有的大量使用录音或计算机作为作曲的主要手段,诸如又称具体音乐的一种磁带音乐,电子音乐,电子计算机音乐等.此外,还有偶然音乐,直观音乐等等.不一而足.
现代音乐简介:
1:印象派音乐:是受印象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文艺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其感观世界的瞬间印象,其代表人无,除德彪西外,在其发源地法国,尚有拉威尔和杜卡等著名作曲家,在西班牙有德.法亚.英国有戴留斯和司格特.意大利有莱斯庇基,美国有雷夫斯基等等著名音乐家,印象主义唯美的幻景,在继巴黎公社的失败的历史状态中,自觉不自觉的反应出对美好生活的太虚幻境界的臆想和对当时残酷现实的逃避.
2:表现派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流行于二三十年代,创立者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勋伯格,他的学生贝格与威伯恩继承并加以发挥.表现主义最早是在美术上真对印象主义画派提出的一中艺术理论.印象主义主张对客观世界的“所见之物”作纯客观的描写;而表现主义则强调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和心灵所见的客观姿态.它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后,大城市中的“小人物”的一种艺术.其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是十二音体系.这一技法是由勋伯格所始创.按照这一体系,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均处于同等地位,将这十二个音排成某一音列,并运用该音列的基本形式,倒置,逆行,逆行倒置等技法加以处理,在这个音列的十二个音未全部出现之前,其中任何一音不得重复.十二音体系的音乐多为无调性或自由调性的音乐.
3:原史主意音乐:它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西欧艺术(主要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流派.法国画家昂利.卢棱被认为是现代原史主义的头头,画家毕加索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以原史主义的手法及高度的技巧创造了色彩鲜明的作品. 原史主义在音乐中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流派,就斯特拉文斯基而言,仅是早期的某些作品属于这一范畴,如他的芭蕾舞音乐剧《春祭》就是典型的原史主义音乐.其它的一些现代音乐家如巴托克,奥涅克等人,也只是在个别作品中有所表露.此外:也有人对采用及其简单的某种现代手法写作的音乐称为原史主义,如著名的西德作曲家沃尔夫就写过这类作品.
4:反法西斯乐派:这是一种并非以音乐风格划分的一种音乐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洲各地的反抗纳粹残暴统治的各种音乐作品,皆属这一范畴.有影响的作品如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此作品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迫害犹太人的残绝人寰的暴行.此作品在世界各地无数次的演出,均受到观众的欢迎.
5:新古典主义音乐:它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一中现代音乐六派,是真对后期浪漫派在音乐的标题性,主观性而产生的一中创做思潮.它主张音乐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中去.这中主张是由意大利的布索尼首次提出的,他创作的《喜剧序曲》和《钢琴小奏鸣曲》即为此类作品.亨德米特也是重要的新古典主义者,然而,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人物还是斯特拉文斯基,他写的《圣诗交响曲》和《士兵的故事》可以说是古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6:微分音流派:现代音乐中以采用微分音进行创作的作品,均称为微分音流派.所谓微分音就是指比钢琴键盘上的半音还小的音程.在我国的民间音乐中,就常见比键盘上某音略高或略低的情况,这种比半音还小的音程通常用“↑”或“↓”的符号加注明.微分音流派的体裁不一,有的将一个八度内划分十九个音,二十个音,三十一个音,甚至四十三个音;也有不按全音平均分的,还有不以八度划分音程的,不一而足.意大利的现代作曲家布棱尼就考虑到使用三分之一音.捷克的哈巴就是微分音流派的代表人物.
7:序列主义音乐:其是一中将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演奏方法全面按即定的流程进行作曲,即为序列主义音乐.它是二十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新的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列兹、威伯恩、梅西安、诺诺等人.六十年代起,序列主义音乐又常以电子音乐相结合.
8:电子音乐: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先锋派音乐.它是用电子音响方法制造而成的音乐.具体的说,就是把磁带的速度改变,或将其频率改变,或将其频率过滤,振幅过滤,修改频率与振幅,运用回声技术等等,在经过其它电子仪器和录音技术加以剪接处里,使之再生,复合,组成作品.其代表人物有史托克豪森、凯奇等人.
9:具体音乐:一种直接用自然界真实的音响在磁带上制作而成的音乐,这种自然音响无所不包,诸如火车的隆隆声,驳船的嘟嘟声,人们的低语、叹息和咳嗽声,厨房的碗盘,刀叉和炖锅声等等.其代表人物有舍弗尔、昂利等人.
10:偶然音乐:一种用机遇的方法制造的音乐.其代表人物有凯基等人.“偶然”(Aleatory)的概念源于拉丁字:alea iacta est,指骰子时的偶然性,所以又称偶然音乐为色子音乐.它有许多种类,有的通过占卜,掷色子,丢硬币等方法来却定作品的音高、节拍、音色、强度:也有的将地图、星座图等作为创作依据.偶然音乐者认为;我们通常听到的音乐与现实世界的音响毫无关系,认为这些音乐属于虚构的美.认为音乐是一种无目的的游戏.它真正的美应该产生于与听众同时存在的瞬间,即偶然发生的音响.偶然音乐者主张:“用一切有可能的方法来制造音乐”.这种现代音乐流派,在西方也有人评判它是不可取的,认为这样的作曲家失去了作为创作者的职责.(其实只是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已)
11:爵士音乐:它是一中娱乐性的舞蹈音乐,二十世纪初其产生与美国新奥尔良等地,从美国黑人音乐的劳动歌曲、灵歌、布鲁斯(怨曲)及拉格泰姆(散拍乐)演变而来.自1914年传入欧洲后,经过资本主义流行音乐商业化的扭曲,而逐渐失去了民间音乐的本来面目.(现在好想有些爵士乐又回到民间音乐的行列中了)
12:普普音乐:西方流行的通俗音乐的总称.普普为通俗一词的音译,其音乐包括西方各种流行舞曲,流行歌曲等.爵士音乐亦属此范畴.五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了一中摇摆滚乐,六十年代以摇摆乐的名称而风靡西方世界.其中著名的摇摆舞乐对有:“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以及瑞典的“艾巴乐队”.七十年代末,迪斯科音乐代替了摇摆舞曲而进入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是速度快,基本速度达到一分钟125拍,节奏强烈呆板.狂热至痉挛的程度.
从西方音乐某些作品中怪诞的,精神质的音响,可以看出作者自觉不自觉的反应了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侧面,其中包括人们对战争的恐怖,对未来的绝望,以及空虚孤独的心理状态等等.以布拉赫—艾克的《抽象歌剧第一号》为例,尽管连唱词也是“啊、鸣、嘎”之类的抽象字眼,但只要看到舞台的天幕上放射出的“恐惧、恐惧”,五排大字,就说明它不是那么抽象.又如约翰.凯奇的《四分三十秒》,由一位钢琴家静坐四分三十秒而什么也不弹,这种奇特的作品,至少反应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空虚.当然,从技术角度来讲,依然要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有所了解,以便知道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必需批判的.同时,在世界现代音乐中,由于存在这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其中,既有很优秀的,也有很消极的作品,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就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戈德贝格变奏曲》,《意大利协奏曲》

贝多芬:《费德里奥》,《英雄交响曲》,《欢乐颂》,《海里根施塔特遗嘱)、《第五交响曲》(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第九交响曲》,《钢琴变奏曲》,《第二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莫扎特:交响曲:
第1交响曲,降E大调,K16(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2交响曲,(疑作)(Naxos,沃德指挥北方室内管弦乐团)
第4交响曲,D大调,K.19(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5交响曲,降B大调,K.22(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6交响曲,F大调,K43(1767)
第7交响曲,D大调,K45(1768)
第8交响曲,F大调,K48(1768)
第9交响曲,C大调,K73(1771)
第10交响曲,G大调,K74(1770)
第11交响曲,D大调,K84(1770)
第12交响曲,G大调,K110(1771)
第13交响曲,F大调,K112(1771)
第14交响曲,A大调,K114(1771)
第15交响曲,G大调,K124(1772)
第16交响曲,C大调,K128(1772)
第17交响曲,G大调,K129(1772)
第18交响曲,F大调,K130(1772)
第19交响曲,降E大调,K132(1772)
第20交响曲,D大调,K133(1772)
第21交响曲,A大调,K134(1772)
第22交响曲,C大调,K162(1773)
第23交响曲,D大调,K181(1773)
第24交响曲,降B大调,K182(1773)
第25交响曲,g小调,K168
全曲(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第一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第26交响曲,降E大调,《塔莫斯》序曲,K184(1773)
第27交响曲,G大调,K199(1773)
第28交响曲,C大调,K200(1773)
第29交响曲,A大调,K201(1774)(Otmar Suitner指挥Staatskapelle Dresden)
第30交响曲,D大调,K202(1774)
第31交响曲《巴黎》,D大调,K297(1778)
第32交响曲,G大调,可能是歌剧《扎伊德》“Zaide”,K344序曲 (1779)(马格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第33交响曲,降B大调,K319(1779)
卡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DVD版
约胡姆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
第34交响曲,C大调,K338(1780)
哈农库特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乐团
第35交响曲《哈夫纳》,D大调,K385
第二乐章,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第36交响曲《林茨》,C大调,K425
第一乐章,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全曲(克莱伯版)
第37交响曲,G大调,K444,(1783)(仅作引子,其余为M.海顿所作,在海顿的作品编号中为MH334,1783年完成)(暂无)
第38交响曲《布拉格》,D大调,K504
全曲(克伦贝勒指挥柏林战时广播交响乐团)
全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第39交响曲,降E大调,K543
第三乐章(演奏者不详)
第三乐章(朱里尼/柏林爱乐)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40交响曲,g小调,K550
第一乐章(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一乐章(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第二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三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四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四合一版(富特文革勒+瓦尔特+卡拉扬+老克莱伯)(维也纳爱乐+哥伦比亚交响+柏林爱乐+伦敦爱乐)
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C大调,K551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一乐章(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全曲(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全曲(史科瓦泽夫斯基指挥日本读卖交响乐团)
第43号交响曲,KV76
全曲(格拉夫指挥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

其他管弦乐作品:

遣兴曲 K63,第五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遣兴曲 K99,第七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1,D大调,K131(NAXOS内塔指挥伊斯特罗波利坦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2,D大调,K136(山度·威格指挥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演奏)
第2号嬉游曲之3,降B大调,K137(山度·威格指挥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演奏)
第2号嬉游曲之4,F大调,K138 第3乐章(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4,F大调,K138(山度·威格指挥Camerata Salzburg乐团)
第11号嬉游曲 K251,第三乐章,稍快的快板(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2号嬉游曲 K252,第三乐章,波兰舞曲(霍利格尔管乐合奏团)
第14号嬉游曲 K270,第二乐章,小行板(霍利格尔管乐合奏团)
第15号嬉游曲 K287,第四乐章(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6号嬉游曲 K289,第一乐章(荷兰管乐合奏团)
第17嬉游曲K334,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7嬉游曲K334,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演奏者不详)
第1号小夜曲,D大调,K100,第六乐章(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维也纳莫扎特合奏团演奏)
第3号小夜曲,D大调,K185,第二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第3号小夜曲,D大调,K185,第六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第4号小夜曲,D大调,K203,第八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D大调进行曲K215和第5号小夜曲,D大调,K204第一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第6号小夜曲,D大调,K239,“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
第一乐章:进行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全曲(SandorVegh指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
第7号小夜曲,D大调,K250,“哈夫纳小夜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9号小夜曲,D大调,K320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六乐章,小步舞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10号小夜曲,降B大调,K361
第三乐章(NAXOS,德国管乐家重奏团)
第七乐章(NAXOS,德国管乐家重奏团)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管乐团)
全曲(富特文革勒指挥维也纳演奏家乐团)
第11小夜曲,降E大调,K375(芝加哥交响乐团/ 莫斯科爱乐)
第12小夜曲,C小调,K388(迈耶尔管乐合奏团)
第13号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
第一乐章(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BS报纸版)
第一乐章(Traunfellner指挥维也纳室内爱乐乐队)
第四乐章:(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全曲(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EMI-LD版)
全曲(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PhlipsCD版)
第一乐章(室内乐团版,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音乐玩笑(F大调,K522)
(菲拉德指挥菲拉德室内管弦乐团)
(奥菲斯室内乐团)
德国舞曲,K605,第3首“雪橇”(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维也纳莫扎特合奏团)
德国舞曲 K586 No.5(Johannes Wildner指挥Capella Istropolitana)NAXOS8.550412
英雄科堡之胜利(K587)
(奥菲斯室内乐团)
Promenade en Traineau(里德/慕尼黑艺术家管弦乐团)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彩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勃兰登堡协奏曲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乐章最有名)
  贝多芬:九首交响乐
  莫扎特:第20、21、23、27钢琴协奏曲、第40、41交响乐、弦乐小夜曲、D小调幻想曲、魔笛、费加罗的婚礼
  舒伯特:A大调五重奏“鳟鱼”(第三乐章“幽默曲”最有名)、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肖邦:19首夜曲(前三首最著名)、4首即兴曲、首诙谐曲、多首圆舞曲、多首大圆舞曲(波兰舞曲、波罗乃兹)、多首练习曲
  舒曼:童年情景(第七首“梦幻曲”最经典)、狂欢节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第六首较有名)、钟、爱之梦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第六进行曲“悲怆”、钢琴套曲《四季》(“六月”船歌最经典)、如歌的行板、弦乐小夜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很著名)、斯拉夫舞曲
  德彪西:夜曲、大海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波莱罗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很有名)、被出卖的新娘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变奏18较著名)、第二钢琴协奏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
  埃尔加:威仪堂堂进行曲、新颖主题变奏曲(谜语)
  圣桑:动物狂欢节(其中“天鹅”最著名)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蝙蝠、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故事、埃及进行曲、皇帝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南方的玫瑰、前进波尔卡、安锐波尔卡、拨弦波尔卡、吉卜塞男爵……

  这些曲子我都亲耳听过了噢!绝对经典!希望 第八魂器 去听听看,每首曲子都有非常著名的旋律,或许以前只是听过,有点印象却不知道名字,现在一定豁然开朗!

  sunny_921126 的东西的确不错,可一看就是网上拉下来的,不知道她自己听过没……推荐音乐自己一定要有心得感受,别人才能与你有所共鸣!(sunny_921126千万不要生气哦!如果你对自己发在这里的音乐很了解,那我对自己的胡说致以歉意,如果你真的还未听过这些经典的瑰宝,那就快去聆听吧!它一定会让你受益菲浅^-^)

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
西贝柳斯-忧伤圆舞曲
Bach-G弦上的咏叹调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狂想曲
舒曼-梦幻曲
李斯特-黄昏时的幻想
鲁宾斯坦-浪漫曲
莫札特 - 魔笛
莫扎特-小夜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未完成交响乐(舒伯特)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6号交响曲悲怆

以上都是我很喜欢的:)

《夜曲B大调》
《c小调-革命》
《升c小调幻想即兴》
《G大调前奏》
《e小调前奏》
《A大调前奏》
《降D大调前奏-雨滴》
《小狗圆舞曲》
《降E大调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
《e小调圆舞曲》
《e小调圆舞曲》
《降E大调夜曲》
《F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j小调夜曲》
《降D大调夜曲》
《j小调叙事曲》

以上都是肖邦的

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秋日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