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偈的意思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3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六祖慧能法师说的佛偈有很多,不知你想那一个,最出名的是我下面这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讲;遵守戒律即使没开悟《开花结果》也得到戒的保护《芳香》。有禅心《菩萨看一切众生是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在因缘里找《芬芳》缘分了,喜悦的花香;是禅悦,智慧开花;开悟的人,他的心圆满,超越时空。不会被时节范围限制。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您现在听到的古筝曲是<深山禅林>,一首佛曲.因着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偈语,最适合听的就是这首宁静优美的曲子了.
一直很喜欢这句佛家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何等开阔的境界,每当想起这句话,心里的一切烦恼皆烟消云散.也曾经翻阅过《金刚经》,希望可以找到它的出处,一直未能遂愿.仍旧时常在心里品味这句偈语.
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这话是有点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觉.正如金刚般若波罗密所言,千万人心中,千万尊佛。千万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心无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应,此心是佛。
佛教云:人人皆可做菩萨,菩提意为觉悟,萨意为有情,菩萨即先知先觉、施益众生的修行者。印象当中,佛教对入教的仪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谓“心中有佛,见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佛门信徒虽多,皈依佛门的原因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个,可是因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倒影。禅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传于世,譬如“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落尘埃。”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的典故。其实,禅宗中所讲求的“顿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归的最好体现。
未开悟之人,一丝不苟地遵循佛门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灵的平静;将开悟之人,自遵循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佛家的精义;顿悟之人,已然参透了佛家的真谛,超然物外,不再为规则所囿。“秦时明月汉时关”毕竟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沧海桑田,今日之月绝非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佛教的普适性是分不开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有一个,然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各不相同,宗教亦然。人们于信仰宗教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解决各自在某一特定阶段所面临的人生问题.人之所以生,是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追求幸福受阻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如是,月也罢,水也罢,梦也罢,愁也罢,到了佛家那里,偈语曰: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何等的境界!
注:相传印度阿育王治斋延请天下僧道,众人皆已来过,惟独平炉尊者延至日落黄昏之时。王乃问道:缘何你来得这样迟?平炉回答: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阿育王奇道:一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尊者言:这你就不知了!遂作偈: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家解释说: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
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
人不分贵贱,有人就有佛性,
佛性自在人心,
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在,
佛性无所不在,道亦无所不在;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画家虽画出千奇百怪的众多颜色,但是都是红黄蓝三大种本色化成的,本质无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你看不见三大种本色中有千奇百怪的颜色,反之千奇百怪的颜色也不同于三大种本色;但是千奇百怪的颜色却离不开三大种本色,因三大种本色才产生。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同理,画家的心中无彩画,彩画中也找不到画家的心;但是彩画却由心产生。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家这个心变化无穷永不歇止,能表现一切颜色;但在实际表现出来之前各个颜色却又无法全部知道。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就像画画的这个道理一样,一切法(意识、物质)的本性也是这样。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就像画家画画,造了“五蕴”(就像三大种本色),从而没有一种意识、物质不是心造的。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同理,心、佛、众生没有差别,本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如果人真的懂得了心造世界的道理,那么这个人就证到了佛性,了解了佛的真实本质。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他证到佛性后,身心了无拘束,而作佛法事业,得未曾有的大自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总之,如果人想证到过、现、未一切佛的佛性,必须要证得:意识界、物质世界,实质都是心创造的。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佛乃自性与供奉无关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摘自宋代《嘉泰普灯灵》,)是两句表现佛家至高境界的偈语,江不分大小,有水便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真灵性。 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请问以下这句佛偈的出处及含义
答:庄严此道场 就是说要一起用功 共证正果

这句佛偈什么意思?
答:此偈说的是 明心见性,湛然圆满 已得真定、自在 好肚肠、慈悲心二句 指慈悲喜舍,灭贪嗔痴 坐看、无寿夭指的是 已得真定,得大解脱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
答:可是随后慧能这句佛偈念出来之后,即使修为不高的小和尚,也能够体会出他的意境要高过神秀。个人理解慧能佛偈的含义是:人的生命最初来到世界时,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执念的,心灵纯净得一片空无,就好像菩提本来不是一种树,明镜也不是一张台子,心里本来就没有一丝欲望和执念,又哪里会沾染世间的尘埃欲望?

《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
答:即:这个偈颂当中讲到了,在天上天下,对整一个上下的世间当中,都没有像佛这样子了不起的、殊胜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思议的,在十方世界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佛。世间的一切我都见完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这样子最尊、最上、最高贵、最第一的。为什么佛陀能够成就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我们应当...

诸前辈!请问,佛偈是什么意思?
答:佛偈(佛经中的颂词),佛家语言,类似于世俗中的名言警句。佛教的教义 例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七佛偈 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尸弃佛偈曰:起诸...

四句佛偈是哪四句?
答:《金刚经》中四句偈是:一曰:空身 二曰:空心 三曰:空性 四曰:空法 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我想多知道一些 佛偈 ,虽然都不太懂,但是像四句小诗一样,读起来特有意...
答: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来说是非者,正是是非人。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消息处急走过,有消息处不停留。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是什么?(五个字)。
答:六祖慧能的一句著名佛偈是:“菩提本无树”。这句佛偈是六祖慧能在阐述其禅宗思想时的重要表述之一。慧能作为禅宗的重要人物,强调直接领悟佛法,不需要繁琐的仪式和经典学习。他认为,真正的菩提智慧并非来自外在的形式,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菩提本无树”这句偈语,字面上可以理解为...

佛偈是什么意思?
答:佛偈是什么意思?佛偈,就是佛教中的诗歌、歌颂,通常是用于朝拜、修行、感恩等目的。佛偈所传达的信息,包括了关于生命、爱、智慧、仁慈、悲悯等精神指引,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偈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加深对佛教学说的理解,并促进人类精神上的成长和发展。佛偈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命?佛教中的佛偈具有...

佛偈怎么读 佛偈的含义
答:1、佛偈拼音:[fójì]。2、释义:佛家诗,赞美佛之诗。其体古来四句,故谓四句偈。佛家语言,类似于世俗中的名言警句。庐山黄庭坚七佛偈碑,黄庭坚所书此碑嵌于秀峰读书台右侧石壁上。碑青石质,长方形,高226厘米,宽185厘米,无首座。正文行直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