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4
简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自【元代】兴起,【明、清朝】以后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它在创作上张扬个性,强调【诗、书、画和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明末画家董其昌提出的。

  清 代 书 画

  嘉庆汉装行乐图首先说清代的绘画。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画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吴、恽。

  “四王”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

  同族子侄。他们都曾接受过明代画家董其昌指导作画,都是山水画家。道光《情殷鉴古图》王时敏追随元黄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

  《云壑烟滩图》等。王时敏诲人不倦,爱才若渴,“为一代画苑领袖”。王鉴以五代著名画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画家巨然为宗,代表作有《梦境

  图》、《夏山图》,与王时敏匹敌。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少时从其祖父作画,仿效黄公望,于浅绛法独有心

  得,深得祖父赞许。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康熙常将他招入便殿作画,鉴定内府名迹,任书画总裁、康熙万寿总裁。曾任中国书画类

  书《佩文斋书画谱》编辑官,代表作有《梦境图》、《夏山图》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王时敏与王鉴见他

  可以造就,带他游历各地,并示以秘本,指导将近20年,终于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笔法而有唐人气度。他的山水画,或气象雄伟,或具体而微

  ,构图别致。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他与学生杨晋合作创作了《康熙南

  巡图》。图长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年底,王翚给他的门人宾客每人1幅画,用来换取裘衣。一些爱好他的作

  品的人马上准备钱等着买。王翚作品,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宋荦等都曾作诗赞许。他作画,必用宣德纸、重毫笔与顶烟墨。他说,缺一

  样,就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笔渴墨层层积染作画。他们多模仿前人,创新不多,属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大公主(恭亲王长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钓图》清代一直以他们的画为正宗,追随者甚众,直至清末。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寿平”是字,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父亲忠于明,恽寿平不应举,卖画养父。山水学元代王蒙,并以山

  水画自负,见了王翚画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写生,专攻花卉,开拓了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作品超脱不俗,清新生动,得元人冷淡幽隽之

  至。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浑格不仅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与王翚同师王时敏,两人风格不同:王翚画清丽,吴历画冷隽。吴历山水画还富于纵深感

  与立体感。“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迭嶂层峦,心思独运,而气韵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传。”晚年吴历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

  “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这群画家风格与“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统麓,号雪个、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为僧。善山水,擅花鸟。山水画原学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

  险怪,意境苍凉。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鱼乐图》、《柯石双禽图》等。花鸟画用拟人手法,简约含蓄。《孔雀牡丹图》以牡丹悬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顶上为画面,令人联想到清代官员头上的花翎,讽刺惟命是从的奴才。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之子(石涛于画后往往钤以“靖江后人”),名若极,字石涛,自号清涧老人,又

  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亡后,出家为僧。曾两次以明遗民身份接驾,迎康熙。工花鸟兰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图》、《焦菊图》、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图》、《西园雅集图》,山水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卷》

  。石涛最初师法清初安徽新安画派,受清初画家梅清影响殊深,后来他自创新法,《清史稿》上说他“画笔纵恣,脱尽


  窠臼。”《中国美术简史》说:“石涛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便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

  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说,石涛当推第一。他自叹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涛有很高的绘画理论,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影响很大。

  髡残(16121673),姓刘,字白秃,号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长山水画,取法王公望、王梦。好写奇特奥景,构

  图好山重水复,善用秃笔,多含兴亡之感。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奇六,安徽歙(shè)县人。明代诸生,入清后为僧,改名弘仁,早年学宋人画师,晚年学元末画家倪瓒

  。善山水画,好画黄山松石,表现幽寂的气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冈陵图》、《晓江风便图》。

  “四王”与“四僧”的区别主要是保守与创新。

  郑板桥《竹石图》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庆),出现了两个绘画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扬州。

  北京的宫廷画家以创作人物为主。著名画家有焦秉贵、冷枚、丁关鹏等。他们多画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画家郎时宁用西洋画法和

  中国颜料创作了许多人物画和花鸟画。

  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以画山水、人物为主。郑燮(16931765)好画兰、梅,尤善画竹,借以歌颂清风亮节,表达孤傲脱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斋竹图》、《兰竹图》、《荆棘丛兰图》。金农(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画梅,造意新奇。画山水则景色疏简,

  饶有趣味。画人物,则外貌夸张。代表作有《玉壶春色图》、《梅花图》。汪士慎(16861759)画梅花、水仙精妙独绝,《春风香国图》、《

  湖石水仙图》是其代表之作。李觯(16861762)善花卉,画笔纵横,风格豪迈。《松藤图》、《土墙蝶花图》都是传世之作。黄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鸟。“用狂草入画,恣意放纵,线条酣畅,极具变化”。(赵丛苍主编《古代书画》)。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砚图

  》、《醉眠图》传世。李方膺(16951755)善画兰竹松石,也能画梅。有《墨梅图》、《风竹图》、《游鱼图》传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画著名,构图简静而洗练。代表作有《山水册》、《弹指阁图》、《梅花图》。罗聘(17331799),金农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继承

  前人又不拘泥,笔法生动,《鬼趣图》、《二色梅图》都是传世精品。

  “扬州八怪”以花鸟画为主,注重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创新精神强,新意浓郁,写意画得以很大的发展,使画坛再次异军突起。

  嘉庆以后的著名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两人都是书法家兼

  花鸟画家。他们的画融入了他们用笔苍健的书法特点,具有淳朴风格,然而色彩鲜明。他们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说清代的书法。

  清代书法可分二个时期:清初至中期道光与中期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帖学大兴时期。所谓帖学是翻刻前代名帖临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赏识,明董其昌书法十分流行,出现“万家一董”的现

  象。董体融颜体与赵体之法,圆转流利,闲适自然,但启示薄弱。学董体最著名的有张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农(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则偏好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又出现“千户一赵”的现象。赵体笔画圆润,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

  告》轴字体匀称优雅。学赵体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论在清初还是中期,书风独特的书法家还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书、郑板桥。傅山(16051690),草书云转

  霞飞,小楷朴实古拙,行书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风貌奇特。梁同书(17231815)号山周,是乾隆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梁诗正的

  儿子。开始学颜柳书法,接着又学米芾,晚年又加以变化,崇尚自然,笔力纵横,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写字的纸就有数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来求字。一次,琉球国王让一个留学生回国前一定要梁同书写幅字才回去。梁同书满足了他的愿望,学生才高兴离去。郑

  板桥书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隶篆为一体,杂以兰竹描绘之法,别成一体,郑板桥称为六分半书。

  第二个时期是碑学时期。碑学是崇尚碑刻的书派。嘉庆、道光以后,书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晋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邓石如、赵

  之谦等。

  邓石如(17391805),安徽休宁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碑刻。他学书善作变化,融合篆书、隶书,能以隶法写篆书,以篆

  书笔意写隶书,超越了前代隶书和篆书高手。在篆隶书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隶笔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开始学颜体,后钻研北碑,以碑北写行书。篆、隶学邓石如,并能融化,楷书以颜体为本而又有魏碑特点

  ,称为“颜底魏面”。隶书又掺以楷法,


  很有个性。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书法家。学书不囿于一人一体:楷书学颜体、钟繇,隶书学汉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篆、隶、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书为最。其楷书,严谨匀整;行草,气势奔腾;隶书,苍劲雄浑;篆书,雄放泼辣。

  清代是书法中兴的时期,名家众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书家同时又是画家,譬如傅山、朱耷、金农、郑燮、赵

  之谦、吴昌硕等。虽是书画同源,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一人而兼善两艺,需付出多少劳动!

  清代书法论著较为丰富,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书概》、石涛《画语录》。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子,名若极,号石涛,释号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工人物画,尤善

  山水画。构图富于变化,意境新奇、雄浑。著名画家王原祁赞叹道:“大江南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淮扬清秋图轴》与弘仁

  (16101663)、髡残(16121673)、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画僧”。

  由于清王朝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宗室采取优抚政策,石涛的大半辈子在清朝过,并两次恭迎康熙圣驾,坚持不懈地从事绘画创作。

  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了获取绘画素材,使作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不断赋予他

  的创作以新意。

  石涛注重师承,但不囿于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于变化。当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建华评论说,石涛“能熔铸千古,脱去时习,独出手眼

  ,无一笔浙、吴两派习气”。

  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统一

  ,还有无法而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奉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号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为大;“人屋”,广厦万间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异秉。八岁即会诗。善书法,工篆刻,精于绘画。曾画荷花一枝,半开池中,败叶散乱,横斜水面,生机勃勃。张挂

  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满堂。他又曾画过龙,蜿蜒升降,欲飞若动。山人又喜欢说笑话,倾倒四座。

  后来山人哑不能言,后弃家为僧,号雪阁,不久又发疯。其号先后易为个山、个山驴、八大山人。

  山人酒后作画。作画时只将墨泼在纸上,或用破扫把将墨水洒在纸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纸上。一张纸搞得肮肮脏脏的,简直不忍目睹,

  这时他才拿起笔来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鸟竹石,无不入神。如果写字,他就挥臂援笔,狂叫大呼,洋洋洒洒,立刻写出几十个字

  来。酒要是醒了,一个字都写不出。这时即使把百镒黄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写,他看都不看。

  焦秉贞的西洋画

  吴历《湖天春色图轴》西洋画传入中国始于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的,有耶教天主像。

  这幅像画的是一个神气圆满、彩色鲜丽的小儿。利玛窦曾说:“中国人只会画凸出的一面,所以没有凹凸之分。我国画家既会画凸出的部

  分又会画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圆满。”

  康熙时济宁人焦秉贞研究西洋画后,领悟了它的画法:正面明而侧面暗,把暗处涂黑一点,明亮的正面就凸现出来了。后来他又把西洋画

  的画法来了一番变通,描绘人物甚工。

  焦秉贞供奉内廷,他依康熙之命绘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画耕织图,形态毕肖。不知者还以为是外国人画的。

  傅青主作画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坚持民族气节,穿朱衣,住土穴,坚决不出来作官。康熙年间,他已70

  余岁,举博学鸿词,被强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参加考试。最后以老病辞归。

  傅青主善画山水墨竹,工诗文及金石篆刻。他还擅长医术,尤其妇科。

  傅青主以书画闻于世,但不轻易为人作画。

  有位朋友求画。傅说,他作画,首先要选择时间,选不好不下笔。朋友约定中秋晚上作画。他说,如果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就要朋友准

  备好纸笔。

  中秋到了,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饮酒,就先与他痛饮,从晡时(下午三至五时)到日偏西才罢。然后让侍者把墨研浓,把

  两张茶几拼在一起,将丈把长的玉版纸铺在上面,取铁界尺压住纸的四角,说等月亮东升时就用蜡烛光照着画。

  不久月亮出来了,傅很高兴。他让侍者手拿一钵浓墨放在旁边几上,让其他人退下,独自一人执笔作画。朋友远立观望。只见傅手舞足蹈

  ,好像发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后,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一声,叹道:“你这一下子把我的画兴败了。”说完,把笔扔在地上不画了。


  女画家的不幸

  清代有个女画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潜江人,便自号“潜江女史”。父亲叫李小峰,以画花卉闻名,是他教李珍画画并成名。但由于她父亲

  贪图权势和金钱,使富于才华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李珍花卉画得好,求画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应谁好呢?他父亲贪鄙,要找个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后与官场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县令诸可权的远方亲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来穷,有时连锅都揭不开。他母亲认为把李珍娶过来,靠她卖画,便可解决生

  活问题,便请人代为求婚。李珍父亲觉得把女儿嫁给诸某,就可捐一个县丞、巡检那样的官儿,便答应了。后来他听说诸某穷,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见诸某无能又难看,很不高兴。一个月后,李珍随诸某到汉阳婆家,妯娌笑她长得不好看,有的又说她的脚不够小,还拿

  她的脚细看。李珍的女仆偶尔劝阻,竟遭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惯煮饭、女红,家里人又说她懒,无能。

  不久,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画具、画稿,希望她卖画得钱。李珍对这个要求很气愤。她认为,绘画是父亲教的,作品卖钱大半应归父

  亲。这又导致了翁婿之争。

  父亲、丈夫都是贪鄙之人,夫家个个俗陋难堪。处于如此环境中,李珍感到如行于荆棘之上,便愤怒地说:“如果以大义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艺养丈夫就够了,现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这个道理?”她于是把画具尽行扔掉,发誓不再作画。婆家见她如此,对她更为刻薄

  ,多次骂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莺粟膏自杀了。

  长江万里图

  张学曾,会稽人,字尔唯,号约庵,工书,善山水画。顺治元年(1644),张到苏州担任太守。同级堂官孙承泽(益都人,字耳北,号北

  海,明崇祯进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龚鼎孳(合肥人,字孝升,号芝鹿,明崇祯进士,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诗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岳。明崇祯进士,官御使,归清后授原官。擅长诗歌)三人设宴为之饯行。

  酒后各人展示所藏名画,互相夸耀。张学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画长江贯道(名参)“万里长江”画卷真迹。孙、龚、曹三人传观,爱不

  释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可谓压卷之作了。张很是得意。不意孙承泽突然对他说:“这图以‘万里’为名,而为你一人所有,岂不太贪;不

  如截为四段,每人一段,各得二万五千里,岂不是件好事?”龚、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从立即取刀尺来。爱图如命的张学曾一听,信

  以为真,连忙跪地乞求。孙北海大笑,说:“我现在想起唐代一副绝对了。”大家问是什么对。孙说:“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

  ”

  “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是集句对。上句出自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下句是刘禹锡《赠李司空妓》“恼乱蓟州刺史肠”句,改换了一字。

  文人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北宋苏轼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初赵孟頫等人使用了“士夫画”的概念,晚明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现代画家兼理论家陈师曾指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次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期,文人就表现出“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创作态度;唐代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为文人画的出现做了许多准备,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王维的画体现了诗人兼画家的审美情趣;中晚唐破墨山水画法为文人画提供了形式的可能性;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上追求平淡天真的笔墨情韵,则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文人画正式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其特征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两宋(960-1279) 文人画出现在北宋,除了绘画风格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外,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唐代社会上形成了一个以个人文化修养为标志的文人阶层,到了北宋,完备的教育制度和有史以来最为宽松合理的科举制度使通过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仕宦人数渐多,其地位和影响都逐渐提高,于是他们找到绘画来作为体现他们趣味的、可以托物言志的文艺形式。

  宋初的黄休复在评判绘画等级时在前人“四格”的基础上,将逸格放到了四格之首,成为“逸、神、妙、能”四格,并对逸格作了解释:“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曰之逸格尔。”这个解释未卜先知地概括了文人画的特点,尤其是大写意画法的文人画。

  北宋中期,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把行与神、行与意分开来看,如欧阳修说:“忘形得意知者寡。”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行器求也。”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最先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并对其给予一定的具体描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及若画工,往往只取其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他还主张“诗画本一律”,大力倡导诗画结合,使之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之一。他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苏轼同时代的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将文人画在山水画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践。他们创作的山水画法“米氏云山”标志着文人画“以简代密”的转变,经元初画家高克恭继承并发展,对元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受宋代禅宗佛学的影响,当时也出现了一批文人画的禅僧画家,如南宋后期的玉涧、宋末元初的温日观、法常,他们对后世文人画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金(约1115-1234) 受北方文人的影响,文人画是金代绘画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在北宋除与元初文人画之间齐国重要的桥梁作用,代表人物有蔡松年、蔡珪父子,李山和宗室画家完颜覃。但是这里的文人画大都模仿前人,没有创新。

  元(1279-1368) 蒙古贵族统一政权后,取消了科举制,从而造成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幻灭,文人遂以画寄托思想,吐胸中不平。文人画在元代趋于成熟,也成为元代绘画的主要成就。

  元代文人画形成三大体系:以董巨为主、兼取李郭以及唐五代和北宋其他大师样式的文人画语言体系;以江南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诗意和个人化的内心情感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内容体系;以平淡天真、不拘形似、追求笔墨形式和诗书画相结合为旨归的审美体系(这三大体系也就是今天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传统中国画的全部涵义。)

  元初的赵孟頫开启了元代新的绘画风气,也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明确提出书画同笔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石如飞白木如嵧,写竹还与八法通。若巴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作为南宋遗民,他的画大多暗示了倦于宦游、渴望归隐的心理和希望抒写个性、追求心灵自由的心理。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南宋遗民还有钱选、龚开、郑思肖等,在他们的画中都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元季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将文人山水画推进到完全成熟的境地。倪瓒说:“若草草点染,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至此,文人画家终于挣脱了伦理政治宣传教化的束缚,从艺术本体和人的主体价值意义上来认识绘画功能。这是一种文本主义层面的巨大进步。

  明(1368-1644) 面对到元季四家时文人画已趋向成熟的现实,明代进入了“以风格为主题”的整合时期。因此,明代不再是个人开宗立派的时代,而是画派竞胜的时代。如前期的沈周、戴进、夏昶;中期的吴门派;后期的董其昌、曾鲸、蓝瑛、陈洪绶等。

  清(1644-1912) 文人画在明前期已失去“显学”的地位,但在明后期至清却获得了最高成就。其重要原因是研究文人画的人所必须谈的,也是我们之所以在谈明朝时谈的较少的原因,就是要放在这里一起谈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石)。

  写意梅兰竹菊在宋代就有,南宋遗民郑思肖就善作墨兰,尤善作“露根兰”,他解释说是因为“土为番人夺去”,有时还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可见他的兰花寄托了强烈的政治寓意。元李开,善作竹,元四家中倪瓒、吴镇也善作竹。倪瓒说:“不求形似”,“聊以解胸中逸气”。王冕尤喜作墨梅,他的题画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流露的是文人孤介耿直的个性。

  明朝最著名的四君子画家非徐渭莫属,他生平坎坷,因此,他的思想远比其他文人要深刻。他的诗书画结合不但形式感剧烈,而且接物抒情,甚至借题发挥,尽情倾泻胸中郁愤之气。如《墨葡萄图》轴上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回顾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牢骚太盛。他作画常常是随兴所致,自由发挥。这种纵横捭阖的手法恰当地表达了他压抑、悲愤的强烈感情。

  清前期出现的优秀文人画家有四王、吴、楎以及文人化的八大山人等“四画僧”。到清中后期,文人画表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文人分为几类,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以郑燮、李蝉、李方膺、金农、汪士慎、高翔等居于市井的落魄文人。他们画风的共同倾向是:洗尽恪守古法的陋习,接受与发展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顺应时代审美要求,注重艺术自身发展,重视师造化和个人独特的感受,抒发个性,自成家法,开拓题材,把笔触伸向过去被文人忽视的下层生活,以书法入画法,写意传情,“刺时”、“言志”,以巧藏拙,蕴妍于朴,苍劲中求柔媚,纵逸中见法度。完善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风,善用精练的笔墨,使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

  文人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最终得到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文人画的特征:

  从表层看: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以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形式;其发展前期主要以山水为创作对象,后期加入并凸显了“四君子”。
  从深层看: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有的甚至与实物相去甚远正因此含有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所抒情多为胸中郁结之愤慨,所言志多为表现自己的高尚气节。
  文人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中国画”这一概念的理解,今天我们所说的“传统中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标准,基本上是从元明清文人画中抽绎出来的。

文人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北宋苏轼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初赵孟

文人画的特征是什么
答:1、学养深厚: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2、言之有物: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

简述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答:首先,文人画的写意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写意即画家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文人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生动。例如,明代画家徐渭的花鸟画,笔墨纵横驰骋,形象简练概括,却生动地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和神韵。其次,文人画的象征性也是其重要特征。文人...

简述文人画的特征。
答:文人画有几大特征:一是文学趣味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主观的意兴心绪;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三是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四是题材上多以山水景物、梅竹松石、...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1、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2、有意境是文人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

简述文人画定义及特点。
答:文人画的特点:1、以文学意境为主导。文人画常常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进行画面构成和表现,充满了对诗歌、文章、古籍等文学经典的借鉴和赏析。2、形式随心境自由变化。文人画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和形式,常常采用自发的、临时的方式和构图。3、意境深沉,有隐喻意义。文人画讲究画面的概括、意境和象征性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答: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

中国画的文人画和世俗画特点?
答:文人画的特点是:1、作者多为学者、诗人,又是画家,“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绘画文学化了,题跋和用印开始成为画面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入画,更强调诗的意境和用诗来题画。书法入画,主张书画相通、强调笔法的书写性。2、文人画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强调主观...

文人画名词解释
答:文人画的特点:1、崇尚自然:文人画强调对自然的崇尚,表现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常常成为文人画的主题,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2、注重意境:文人画追求意境的营造,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和色彩等表现手段,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氛围,使观者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

明清文人画的特点有哪些 明清文人画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答:1、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发轫于宋大成于元,明清继续流变。这种观点侧重于从绘画风格并从中国绘画的特质来定义文人画,认为文人画是区别于院画和画工画的一种风格样式,甚至是区别于西方绘画而具有民族特质的一个独特风格体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

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其作品进行
答:还须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它以与受命于皇家贵族的院画和模仿因袭的画工画大异其趣而独树一帜.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王维的绘画艺术“画中有诗”,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人画美学原则,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