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2
江苏地区有哪些地方剧种?

最主要

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还有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1锡剧,江苏省份主要的剧种之一,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主要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古老的吴歌,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兰珍、王兰英等名角。
2.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香火戏和花鼓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民间小调发展起来
3.淮剧,又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
4.通剧,南方戏曲的戏种
5.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
6.丹剧
7.淮红剧


昆曲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2扬剧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 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3锡剧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4淮剧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5淮海戏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接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6通剧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7苏剧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8丹剧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9丁丁腔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10淮红剧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11海门山歌剧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最主要

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还有

昆曲

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
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锡剧  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兰珍、王兰英等名角。

扬剧  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 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接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通剧  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苏剧  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 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丹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名为“丹剧”。

丁丁腔  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淮红剧  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最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

海门山歌剧  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江苏是典型的戏曲之乡。江苏主要的地方戏种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等等。江苏地区有许多地方例如昆曲和他们所说的地蹦子。就比较有名的。

地方戏曲有哪些
答:3、上海——越剧、昆曲、沪剧、淮剧。4、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5、河北——评剧、河北梆子。6、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7、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8、辽宁——评剧、喇叭戏。9、...

江苏有哪些戏曲?拜托了各位 谢谢
答:【流行地区】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江苏中部、安徽东南部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

苏州的戏曲称为什么?
答:昆曲。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源于苏州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简称昆腔,它...

什么是“苏州滩簧”戏?
答: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

我国的地方戏都有哪些属于哪个省
答:辽南戏是辽宁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辽宁省盖县。又名影剧、影调戏、盖平戏,辽宁复县称辽南影调戏。它是建国后在辽南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剧种,1961年定名为辽南戏。3、黄龙戏 黄龙戏,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

江南的地方戏有多少剧种?
答:江南的地方戏,剧种大概有十几种。比如有越剧、婺剧、锡剧、扬剧、淮剧、泗洲戏、黄梅戏、淮海戏、昆区等等,都属于江南地区的地方戏之一,其中越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答:中国地方戏曲具体分布: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山西省:...

哪些地方特有戏曲?
答:1、北京:京剧 2、河北省:河北梆子 3、天津:评剧 4、山西省:晋剧、蒲剧 5、陕西省:秦腔、眉户 6、河南省:豫剧、曲剧 7、湖北省:汉剧、楚剧 8、湖南省:湘剧、花鼓戏 9、广东省:粤剧 10、广西:桂剧,壮剧 11...

苏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答:苏剧是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省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传统曲艺形式。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

戏曲大舞台 全国有哪些地方戏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4、京剧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