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冬至三候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8
冬至三候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的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1、山东滕州羊肉汤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2、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这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3、闽南姜母鸭
闽南一带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和乐气氛,以讨吉祥。

众所周知,一年中包含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十五天前后,而我国古代又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三候为一个节气,换言之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为了凸显每一候的气候特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点或是一些特殊现象来分别命名。所以人们就根据冬至的变化特点,将冬至三候分别命名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了解“冬至三候”,首先要了解“三候”。因此,下面还是先说一下什么是“三候”,然后再说什么是“冬至三候”。

一、什么是“三候”

    我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是十五天。同时,古代又把每五天称为“一候”,那么,在一个节气的周期内就有“三候”,一般是分别将其称为初候、次候和末候。这样的话,一年就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因此,古人称之为“五日一候,三候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

二、什么是“冬至三候”

    从上面说的“三候”中,我们知道,每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有“三候”。那么,所谓“冬至三候”就是指”冬至“这个节气中的三个”候“,也就是第一个五天为“初候”,第二个五天为“次候”,第三个五天为“末候”。

    “冬至”的“至”是指“极致”的意思,也就是说冬天已经到头了。因此,在这十五天的“冬至”节气中,变化的迹象还是很明显的。虽然天气还是很冷,但毕竟是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因为太阳开始逐步北移了。由此就出现了阴气越来越少、阳气越来越多的现象。

    古人早就发现这样的变化特点,并对这冬至的变化给予了生动的概括,那就是:“初候蚯蚓结,次候麋角解,末候水泉动。”这三句话就是人们所说的“冬至三候”。

    下面根据古人的智慧结晶,对“初候蚯蚓结,次候麋角解,末候水泉动”做一个解释说明,以便大家的理解——

  古人认为,蚯蚓在阳气未动之时,屈首下向;在阳气已动之时,回首上向。冬至初候之时,阴气仍很强盛,土里的蚯蚓缩成一团,像打结的绳子。所以,古人将这第一个五天概括为“初候蚯蚓结”。

    在“次候麋角解”中,“麋”是指麋鹿,又叫“四不像”。古人认为麋鹿属于阴生动物,而冬至时节一到,麋鹿就感受到了阴气在逐渐减退,于是,其鹿角就开始脱落了。所以,古人称之为“次候麋角解”


    至于  “末候水泉动”,这是指在最后这五天中,地表寒气虽然还是很重,但深井中却开始有气冒出来了。这就意味着阳气开始回升,大地即将复苏,而山中的泉水也因阳气回升而开始流动了。


    从古人总结的“冬至三候”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诗的意境: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冬至,古人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祖、祭祀等仪式,这种习俗也被如今的人们继承了下来。冬至之后白昼就会逐渐增长,人们因此将它视为一种新的开端,在许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扩展资料: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不返没祖先”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



冬至三候分别为: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民间认为,蚯蚓是一种阴曲阳伸的动物,冬至节气时,阴气生长旺盛,土地里面的蚯蚓蜷缩着身体。

麋角解:人们认为麋的角向后生长,是属性为阴的生物,冬至阳气初生,麋感知到了阴气的消退而解角。

水泉动:冬至节气后,阳气初生森林里面的泉水开始流动,摸起来还很温暖。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三侯是久天就是冬天最寒冷的天

冬至三候介绍 冬至三候介绍是什么
答: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4、此时,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5、一候蚯蚓结。蚯蚓,阴曲阳伸之物。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6、二候麋角解。糜,角后生,阴兽也,得阳气而解角。7、三候水泉动。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冬至三候分别是什么
答:一、冬至三候的古代描述 冬至在中国古代被分为三候,分别具有独特的自然现象和象征意义:一候蚯蚓结,描述的是土中的蚯蚓因寒冷而蜷缩身体,形象地表现了冬季的严寒;二候麋角解,意味着麋鹿感受到阴气逐渐消退而解除了角的束缚,反映了季节更替的生命活力;三候水泉动,揭示了冬至之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

冬至三候介绍
答:春之先声也。  4、此时,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一候蚯蚓结。蚯蚓,阴曲阳伸之物。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6、二候麋角解。糜,角后生,阴兽也,得阳气而解角。  7、三候水泉动。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冬至三候的候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简介
答:1、冬至三候的候指天数。2、我国古代把每五天称作一“候”,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是十五天,所以在一个节气的周期内就有“三候”。三候可以分为初候、次候和末候,所以“冬至三候”就是指“冬至”这个节气中的三个“候”,也就是第一个五天为“初候”,第二个五天为“次候”...

搜集冬至资料节气,冬至。民俗,诗句
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

冬至三候麋角解的读音
答:冬至三候麋角解的读音是:dōng zhì sān hòu mí jiǎo jiě。1、冬至三候麋角解,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观察和总结。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在这个时期,自然界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被称为“三候”。这三候分别是:麋鹿角解、水獭穴藏、雁北...

冬至三候的现象是什么
答:众所周知,一年中包含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十五天前后,而我国古代又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三候为一个节气,换言之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为了凸显每一候的气候特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点或是一些特殊现象来分别命名。所以人们就根据冬至的变化特点,将冬至三候...

冬至一候是什么时候
答:冬至一候是2023年12月22日~26日。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12月22日...

冬至三候是什么意思?原来还有这一说法
答: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标志着全国各地正式进入冬季。关于冬至,我们熟悉了许多相关知识,如各地的习俗、冬至的养生常识等。然而,对于冬至三候,大多数人却感到陌生。究竟冬至三候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众所周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差十五天。在古代中国,五天被划分为一...

冬至三候是什么意思原来还有这一说法
答:关于冬至,我们了解过很多相关知识,比如各地民俗、冬至养生常识...但说到冬至三候,大多数人却是一头雾水,似乎从未听说过。究竟冬至三候是什么意思?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众所周知,一年中包含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十五天前后,而我国古代又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三候为一个节气,换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