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一个 “发明”,让清朝安稳百余年,为何最后却成全了慈禧?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2
清朝末年,慈禧专权朝政,雍正乾隆为何要打压皇族宗亲?

清朝末年,慈禧专权朝政,签下了一件件丧权辱国之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这种为历朝历代深恶痛绝的后宫干政之举,却大张旗鼓的在晚晴的朝堂上演,不论是满汉朝臣还是皇族宗亲都未能有效制衡。如果说朝臣不言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那么号称铁帽子王的皇室宗亲却又是何原因闭口不言的呢?

原来清朝中后期的皇族贵胄早已不复清朝开朝时的威风了,长期的中央集权不仅泯灭了百姓的尚武风气,也早已扼杀了宗亲们的威风。而清朝中央打压宗亲的故事要从康熙朝后期发生的那场夺嫡之争说起。
是康熙在位期间后期,他的九位皇子围绕储君之位所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夺嫡政治斗争。夺嫡之争基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在皇长子胤禔与皇嫡子胤礽之间展开,后期则主要集中在八王党与四王党之间。

早期的围绕储君之位的嫡长之争,引发了朝堂之上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朋党争斗,将众多满清朝臣卷入其中。中期为推翻皇太子,八王党同样聚集了以佟国维为代表的大批朝臣造势。八阿哥有九阿哥、十阿哥助阵,后期崛起的四阿哥同样有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扶持。当这场波及甚广的风波最终尘埃落定的时候,太多的皇族宗亲被牵扯其中了。
最终皇四子胤禛获胜,是为雍正皇帝。雍正一词本就是为了向天下表明其得位正统的意思,亦反应出胤禛对天下民口的忌惮之意。总之,除了始终站在自己身后的几位兄弟,其余曾参与夺嫡的康熙朝皇子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仅是与雍正斗争激烈的八王党成员和被先皇软禁的皇长子,就连后期退出夺嫡争斗的三阿哥同样没能逃过贬斥。雍正皇帝对宗亲的打压开启了清朝打压宗亲的先头,此前虽皇族内部偶尔争斗,但却从未出现过在剥夺世袭权力的事例。

随着清朝统治时日的增加,皇族内部之间的血亲关系也日渐疏远。另外由于采用儒家统治模式,草原上那种熟人治理体制日益无法延续下去了。倚重官僚体系而非血亲亦可将天下治理的有声有色,还不用担心被篡权。不过纵使雍正不断加深对宗亲反对自己势力的打压,却还是放过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前太子的长子弘皙。那么雍正为何要特别优待自己的这位侄儿呢?
由于雍正上位后,四面反对势力此起彼伏,不得不用重典以镇压各方,然而如此行径难免落得一个残暴不仁的评价。前太子生前与雍正并无冲突,雍正在位仅仅两年后这位曾经的太子便因病去世。所以为了美化自己重视情义的形象,雍正对待弘皙一直很优厚。弘皙也是雍正子侄辈中第一个获封亲卫爵位之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是满清的统治,但是清朝也经历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个皇帝,在经济上的改革,在收复失地上的努力,也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使得国富兵强,但是清朝统治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跟上西方的工业化革命,在加上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导致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清朝虽然只经历了数十位皇帝,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却有很多奇闻,至今专家也没有定论。

一、雍正的被刺之谜。雍正的父亲是康熙,儿子是乾隆,名字都比自己的名气大,所以经常被忽略,但是雍正在位时期确实也做了不少实事。也有人觉得雍正上位是一个谜,但是雍正上位时候的诏书,是用满语,汉语和蒙语三种语言书写的,所以篡改的可能性很小。真是值得考察的是,雍正的死亡之谜。历史关于雍正的死就记载了突然暴毙,这点让人很是疑惑。

二、乾隆的身世之谜。我们都知道,乾隆是雍正的儿子,但是却有一说,这是偷龙换凤的结果。乾隆是浙江一个人的儿子,和雍正是同一天生子,雍正想看看人家的孩子,便命人抱来,等到抱回去,那家人才发现,人家明明生的是儿子,但是抱回来的却是女儿。但是这只是野史记载,至于乾隆真正的母亲是谁,无法考究。

三、慈禧的身世之谜。慈禧的事迹众人皆知,但是慈禧的身世,却没有人知道。有人说慈禧的神恩事迹上是汉人,后来被卖了两次,最后以惠征之女的身份进宫,才成为了咸丰帝的嫔妃。但是慈禧之前究竟是不是汉人,究竟是哪里人,还是有待考究。
四、三个皇帝没有后代。要说帝王至尊,都是留有很多子嗣的,但是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和溥仪皇帝都没有后代,这点让人不解。

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存在着一个致命伤,这便是皇位的新老交替时期,此刻极易发生问题,亡了国的有秦朝、隋朝等,发生过战斗的的有唐朝时玄武门之变、明朝嘉靖的大礼仪事件等。

清朝时期照样如此,康熙虽牛,但皇位传承上却无能为力,最后导致了雍正“不清不楚”的上了台,不得不无奈,甚至酸楚地一再向天下声明:其实,我是个皇上……可惜,民间演义依然大行其道,至今依然。

恐怕就是因为深受其害,所以雍正为了子孙计,绞尽脑汁想出来一个堪称完美的“发明”——把传位遗照,也就是未来皇上的名字写好后,放入盒子里,然后封印落锁,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

一面是“正大光明”,另一面却“暗箱藏后”,虽怎么看怎么有点滑稽,但关键是还真是实用、有效。

第一个好处便是,新皇帝避免了如雍正般的尴尬,一旦老皇上死后,大臣们便当众取下盒子,然后大庭广众之下宣读谁是新皇上。果真是正大光明!谁也玩不出花样了。

第二个好处便是,诸位皇子,起码是表面上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自然都要争相显示自己的才德、孝顺啊,万一皇上一高兴,命人把盒子取下来,丢掉第一稿,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呢?所以这便形成了一种,合理竞争局面。

第三个好处便是,这一“发明”,有效避免了再上演一回“玄武门之变”,因为谁是太子,除了皇上自己外没人知道。这便让各位皇子,都存在了幻想,而极大的减少了铤而走险的概率。故而未来的皇上,和当今的皇上,都相对安全。

瞅!雍正这个发明,牛不牛?真是即实用,又有效!所以自雍正后,到乾隆,再到嘉庆、道光等,都享受到了雍正的这个发明,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任何人,对雍正的这个发明再进行改进,似乎都认为,已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了,但真是如此吗?

当清朝来到咸丰皇帝统治时期,发生问题了,咸丰英年早逝,而皇位继承人同治当时才6岁,遗照虽是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但一场辛酉政变,八位辅政大臣全靠边,两宫皇太后来个垂帘听政。于是其中之一的慈禧,也便名正言顺地坐在了皇帝身后。

哪知同治皇帝长大后,年纪轻轻死的那么奇特,以至于连个皇子都没有。同样慈禧尝到甜头后,变成了“垂帘听政狂人”。所以雍正的这个发明出现了漏洞,由于没有皇位继承人,变成了“因不可控力量而无法执行”,慈禧便紧紧抓住这一漏洞,开启了“垂帘听政狂人”的历程。

所以慈禧推出了光绪,垂帘听政了光绪时期,后因光绪不听话被拿下后,又选了三岁小溥仪过继给光绪,如此一来慈禧又有了理由,仿效“孝庄太后垂帘听政康熙帝”,继续玩垂帘听政……但此刻的慈禧,已再也玩不动,光绪死后没多久,她也就死去了。

显然,雍正的这个发明,让清朝安稳百余年,哪料最后却成全了慈禧。这怪雍正吗?自然不能,因为雍正是位解决问题的实干家,他的这个发明,保证了清朝百余年来,皇位的安稳有序传承,是个大功劳!要怪罪,就只能怪罪雍正的后人们了,从乾隆到咸丰,为何就没有一个皇帝,再对雍正的这个发明,哪怕进行一下修补呢?

所以至今人们都说,清朝闭关锁国,不思上进,自乾隆后便再无进取之举,也就不奇怪了——连自家皇位传承都如此态度,就更不要说其他事了。一切都是:我大清泱泱上国,祖宗之法不可易……一切都完美无缺,是如此吗?历史已给出了答案,不思进取,就只能落后挨揍!哪怕最初之时再完美,也照样白搭!



这个发明就是把下一任皇上的名字放到牌匾后。因为大家总是怀疑雍正在遗诏上造假,才当上了皇帝,之后他规定要提前把遗诏写好,并放在光明正大的牌匾之后。皇上死后,大家一同去牌匾后拿下遗诏。这样也就避免了造假一事。而慈禧就抓住了漏动,垂帘听政,哪个皇帝不听话就换掉。

雍正让人将传位遗诏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谁也不知道诏书上的名字是不是自己,所以每个皇子都不敢乱来,也保证了皇位的和平传递,咸丰皇帝死得早没写遗诏,所以慈禧得以把持朝廷,然后肆意的换皇帝,使他们也没机会下达传位的遗诏,慈禧也就能够一直光明正大的垂帘听政还无人可以撼动她的位置,皇位交替和整个朝廷都变得乱七八糟。

雍正的这个“发明”指的是把传位遗诏,也就是下一任皇上的名字写好后,放入盒子里,然后封印落锁,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而到了同治继位,包括慈禧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结果同治去世时还没有继承人,慈禧便抓住这一漏洞,推出傀儡皇帝,同时自己也持续地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