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分析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8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刘备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以刘邦为模板进行参考。他们都善于用人。仁爱是刘备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能忍也是刘备成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大耳贼不用说,虚伪。
情节:三让徐州,反复推诿,以证明其仁义;长坂逃难之时携带大量百姓,对着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称汉中王和称帝,故意等诸葛和百官来请,作秀。
罗贯中所想描写的是一个仁义的形象,并树立古代“忠义”的典范。可惜到现在,大耳贼已经从仁义变成了假仁假义、、、、、、
曹操:面貌复杂,时而开朗,时而阴骛,难以揣测。
情节:开朗主要是在作诗的时候,比如北征乌桓时的《观沧海》、赤壁之战前横槊吟《短歌行》。阴骛则主要是体现在他的一些言行。比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梦中杀人。
曹操其实是个被丑化的典型。他的面貌也是最复杂的。
孙权:两张面孔:前期知人善任,敢于破格提拔人才;称帝后性情大变,不择手段打击权臣。
情节:曹军南下,孙权不听张昭等人建议,执意抗曹;破格提拔鲁肃、吕蒙、陆逊,而这三人都是继周瑜之后吴国的大将之才。后期大变,排挤权臣,逼死陆逊一事便可说明。
孙权的变化一直是个谜。如果是真的,那只能说权力的威力太大了。

刘备,字玄德,人称刘皇叔,被吕布称为“大耳贼”。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为人忠厚,好结交豪杰。书中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叙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

“仁、善”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志,爱护百姓,从不允许手下扰民。当阳撤退之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紧急,但他决不弃民先行,博得了百姓的爱戴。

他知人善用,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在长坂坡,麋芳、张飞都说赵云去投了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至于对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重情义是他的另一大特点,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张旦夕号泣,誓死复仇,必要伐吴,连诸葛亮、赵云等心腹之臣也无力劝阻,导致伐吴失利。

扩展资料:

刘备人物形象与曹操人物形象对比:

《三国演义》把蜀刘团体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团体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

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狡诈、忌刻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代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在小说中,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曹操,有时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谋;对他的贬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三国演义》中涉及重要历史的地方与史实相符,但在细节处又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小说“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貌。正是这“实”与“虚”的有机结合,才使《三国演义》既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又使情节具有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异常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做为《三国演义》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和刻画时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也使得刘备成为《三国演义》中继曹操、诸葛亮、关羽之后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谓“过犹不及”,作者的热心过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刘备的形象变得单纯和虚无飘渺,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仿佛文学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为也尽显得虚伪,使得人们不由自主的对形象本身产生怀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的评价,可以说是精辟独到、入木三分。诚然,结合刘备成功的经验,细细品味一部《三国演义》,似乎极尽刘备虚伪之能事。
一、伪装的汉室忠臣
刘备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是汉室正统的忠实捍卫者。的确,这个时时处处不忘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宗胄”,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汉室安危的大汉“皇叔”,无论如何与“伪装的忠臣”这几个字是沾不上边的。但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第一回)先不说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单是这句话本身,在当时封建统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因此,要说这句话是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几乎绝无可能。这还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第一回)才真正称得上奇。刘备的话虽然大逆不道,还勉强可以“孩童无知”敷衍过去,而做为一个成年人的刘元起听到这句话,不仅不加阻止,反而“常资给之”,在当时黄巾之乱尚未发生,天下还算安定的条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起刘备的家族来。或许刘备的野心,就是在这样一个念念不忘当年曾贵为九五至尊的家族中培养起来的。
及到少年,“不甚好读书……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第一回)。秦汉之时,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读书、走后门外,就是以德行获得“清誉”而得到推荐。在当时还算太平的时期下,刘备四者皆不取,却“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甘为韩非子所谓“五蠹”之类,惟恐天下不乱,那么其“素有”的“大志”,就颇可耐人寻味了。
再其后,从讨伐黄巾起兵,直到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基础,尽管成日在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中生活,刘备却开始考虑后嗣之事了。他先是收了一个义子,取名叫刘封,后又努力耕耘,生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两个儿子,老大刘封,老二刘禅,分开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过连起来问题就大了,那是“封禅”——一种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其时,刘备投陶谦,依吕布,归曹操,奔袁绍,亲刘表,身无立足之地,却始终念念不忘“封禅”大事,说他是汉室“忠”臣,的确是牵强了一点。
等到晚年,占据荆州,尽有西蜀,羽翼已成,兼之汉帝被废,刘备称帝的野心终于浮出水面。这时候,刘备已经有了一位深得自己心理的军师诸葛亮。说到诸葛亮,早在三顾茅庐、隆中论策时,就以一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第三十八回),很隐晦的道出推许刘备承续汉祚的意思,从而得到了刘备打心眼里的喜爱,此后便一直委以重任。等到曹丕废帝自立后,“早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刘备与孔明便开始了一幕双人互动的游戏。首先是广造舆

爱惜人才
刘备爱惜人才,尤其对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为他敬重诸葛亮,听从没有被张飞关羽劝说,才发生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大胜仗----博望坡之战。狠狠的打击了曹操80万大军南下的锐气。后,他对关于张飞说到:“我将诸葛亮视为老师”(大概意思是这样)。后来,他几乎将兵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后来的哭借荆州,征讨两川,直到最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的著名的六出祁山,并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几乎一一重用。

十分奸诈
历史上,刘备也是一个十分奸诈的人:他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之时,自己却曹操讨伐徐州的名义,带着关羽,张飞来到徐州来救援陶膁。等曹操因为自己的大本营濮阳被袭,自己退兵时,刘备按理来说应速速赶回公孙瓒身旁帮助他对抗袁绍,可是他并没有回去,只是把赵云打发回去后,自己温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让徐州后病逝,刘备当上徐州太守。但是在这时候,公孙瓒几乎被袁绍要消灭掉了。而刘备却也没有只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孙瓒,而当初就是公孙瓒保荐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而此时刘备已经把这个完全忘记了。

过人之处
刘备的过人之处,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起兵不仅仅是投机,也实在是有清平宇内之志。黄巾之乱,兼以瘟疫横行,全中国的人口剧减,“十裁一二在”,不过才六、七百万,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点都不夸张。刘备称帝时,蜀国统共才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国家当此危难,如司马徽那样的好好先生、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者比比皆是,连诸葛亮都不愿轻出茅庐,而刘备卒能以天下为念,崛起于寻常巷陌,以绵薄之力捐助国家,正是大好男儿所当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虽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将不利于汉室,于是看轻个人的名声安危,接受密诏,然后又毅然与曹操决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遗余力进攻曹操,誓要“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因此,千古以来,尤其是《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墨客,讴歌刘备的诗篇并不少于曹操,著名的如吕温《刘郎浦》:“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等等,刘备不仅是个英雄形象,且被称作“刘郎”,其英雄的翩翩仪表,可与“周郎”同证。其雄心壮志,甚至也非刘邦“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首先,刘备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备不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贯穿于刘备的一生。

其次,刘备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奋斗,至四十几岁还没有任何显赫的成就,尽管期间刘备也有牢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伸大义于天下的理想,始终在坚持奋斗着。

第三,刘备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一个卖猪肉的屠夫(张飞),一个在逃的杀人犯(关羽),一个乡野中的无名小辈(诸葛亮),一个老实憨钝相貌丑陋的普通人(庞统),一个默默无闻六十余年的老兵(黄忠)......这些看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人才被刘备一一识别了出来。

第四,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让利与人的人。当发现关羽张飞是人才的时候,刘备于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于其他的人才,刘备也是以礼相待。

第五,刘备是一个重用人才的人,刘备在发现选拔了这些人才之后,并不是将他们束之高阁,而是委以重任,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首先,刘备长得异于常人,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手长过膝,这样的人是几万人中都挑不出一个的啊。其次,刘备有一个成大事必备的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再次,刘备是爱哭,是有点虚伪,但是江山是哭不出来的,否则所有人都能得到江山了。只可惜他还是有点感情用事了,否则也不会在关羽死后就发动一场不该发动的战争,而失去半壁江山了。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答: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

刘备人物形象
答:刘备的人物形象:1、善于用人。仁爱是刘备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能忍也是刘备成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2、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3、胆小片事,新机很重。他最爱问人家“为之奈何”。4、...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答:1、刘备,字玄德,人称刘皇叔,被吕布称为“大耳贼”。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为人忠厚,好结交豪杰。书中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叙述刘、关、...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怎么样的人
答:《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谦虚、勇敢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高度理想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胸怀国家、忠诚义气的人。刘备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学习。他有着高度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够为天下人谋取...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性格特点?
答: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

分别分析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在三国中的人物形象
答:刘备 【人物形象】: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人物简介】: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

刘备有什么样的人物特点和品质
答: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答: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形象。他既有英勇善战、仁爱宽厚的一面,也有权谋算计、心机深沉的另一面。首先,刘备被描绘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和领袖。他善于骑射,勇猛善战,曾在许多战役中身先士卒,赢得了...

曹孟德煮酒论英雄的刘备是怎样的人
答:刘备常常心存犹豫和顾虑,并且不善于决断和实施。总的来说,刘备是三国时期备受尊重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品德高尚、谋略卓越,但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这种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你觉得《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一世英明毁于一旦。三国里面的刘备是个外表仁善宽厚但实则奸诈阴狠的角色。观三国演义多次表现他的仁善之处,也没有统领军兵的能力,但却在军阀割据混战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和发展自己,他是具备两个优点的,其一得民心;其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