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整合归纳,急求!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2
跪求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人转格式的,累死了,给个最佳吧
如果要具体内容欢迎追问

2008高中政治会考考得应该比较简单,只要把教材掌握准确,我想没有问题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1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11、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五、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6、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哲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把握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2>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经 济 生 活
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生活的背景: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经济全球化
第一.交 换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金银上)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某商品值多少钱或标价多少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B、流通手段:(花钱买东西)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4.货币的种类: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1)纸币:A 含义: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没有价值)
B、★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需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若超过该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若低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困难,造成通货紧缩。
(2)电子货币:信用卡(信用卡和支票属于信用工具)
——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二)1、★汇率变化的影响:若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少人民币,
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国家——有利我国进口,不利我国出口、外汇储备减少、国民收入降低
企业——出口型企业利润减少
人民——失业增加、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外国商品、出国旅游花费减少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价格 :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房市场)。
注意: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价格与需求成正比,价格与供给成反比
2.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格(根本因素)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总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商品价格上升,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商品价格下降,人们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A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B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三:稳定物价的措施:(补充)
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A.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供给;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D.依法严厉打击违规涨价行为等。
②企业:A.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B.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展开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③公民: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B.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坚决同各种违规涨价的行为作斗争。
四.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A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a.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
b.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所以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第 二 、 消 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家庭而言,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基础性因素)
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当前收入多,消费量大,反之略
未来预期收入影响消费,预期收入乐观,预支将来收入可能性就大,反之略;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低,反之略
(2)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反之略
(3)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家庭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基础性因素根本)
(4)生产决定消费(5)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制度 (5)消费心理
2.消费的类型: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含义:反映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或者降低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5★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A消费的发展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第三.生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的主体;生产的资金)
一.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生产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A必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B重要性(意义):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1)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A★国有经济: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B.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体现: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⑤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2)非公有制经济: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作用: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增加税收
注意: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三、生产的主体: 企业与劳动者
(一)企业
1.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1)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异:能否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的股份可以转让(买卖)
(2)、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
2.★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本的方法)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D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E 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3、企业兼并和破产意义
企业兼并的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对企业)
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
企业破产的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对企业)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国家和社会)
(二)劳动和劳动者
一 劳动:劳动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二 劳动者: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劳动者的就业
(1)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就业的作用和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使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原因:a、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b、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d劳动者的就业观存在问题
(3)★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从政府角度:A大力发展经济(根本)B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C.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D。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E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从劳动者角度:树立正确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劳动者素质
2、★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
A自觉履行义务,这是劳动者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D通过合法手段(投诉、协商、起诉)维护合法权益。
四:生产的资金:筹资——投资
一 储蓄存款
1、目的:获得利息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实际可得利息=税前利息—利息税
2.机构: 主要是商业银行 ------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
二.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特点:流通性强、收益高、风险大
3、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它与切业经营好坏、银行利率等有关(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上市),流通性是股票的生命力所在。)
三.稳健的投资——债券:
1.含义:是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分类(根据发行者的不同)
类型 发行者 收益 风险 流通性
国债(政府债券) 国家 小 小 强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中 中 较强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 企业 大 大 弱
四.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由保险公司办理的商业保险)
1、分类:A、人身保险B、财产保险 2、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五。投资的原则:A投资方式多元化,既考虑收益,也要考虑风险(风险性、收益性)B必须注意在需要时能否还原现金(流通性)。C注意从经济实力出发 。D合法投资。(合法性)
第三.分 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生产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
范围:公有制范围内(注: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原因: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B.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
C.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范围: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本、管理、土地等)——范围: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三:效率与公平
1.效率(生产效率)
2、公平(分配公平)
(1).表现: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也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
(2)原因:重要性(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必要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3).★措施(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税收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
D.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根本措施) E.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二者关系是什么: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强调不同方面
(2)、怎么样处理二者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的本质是分配关系
一、★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使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在经济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给经济降温。
(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
二、财政收入
1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2.★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分配政策
三、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是主要支出)
四.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财政赤字 、财政盈余 、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六.、税收
1.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税收的种类:
增值税:特点:本环节形成的增值额,本环节缴纳增值税,由下一环节承担
作用: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偷漏税;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作用:
纳税人:在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都要交税;从境外取得收入(在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但住满一年的)都要交税。
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A.★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为什么)
a、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税收与人民生活、国家富强连在一起,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c、公民在享受国家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B.违反税法的行为:偷 税(逃税);欠税;骗税;抗税
C. “纳税人”的意识:增强权利监督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公民首先要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第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形的手),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1、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价值规律),调节人、财、物的配置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A、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2、国家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1)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节经济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货币政策:利率)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命令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还要有完善的市场秩序
二、市场秩序(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1.)国家政府:①首先要建立各种市场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市场主体来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使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A: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根本目标)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小康经济建设新要求:
A、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C、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内涵:1. 第一要义——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E、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F、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七:国际市场: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有利影响(机遇):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推动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不利影响(挑战):A、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B、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4.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非歧视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
1、概况: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2、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非歧视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
3、加入世贸对我国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怎么样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怎么样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原则)

高一新课标《政治生活》知识点归纳
1、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意义——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课本P22)
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 B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D 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 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A 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
A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B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D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
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工作的宗旨与原则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原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5)意义: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B 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 D 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
(6)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 加强立法、、,提高、、、、、 B 建立、、、、、、、、
C 加强、、、,提高、、、、、 D 深化、、改革、、、、、
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如何监督?
A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B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3)监督有什么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A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一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是保障人民的权益。
*****开放红头文件,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第三单元(5——7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宪法与法律的修改是它来完成)。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5、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或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或者说作用):(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多党合作——不能说——共同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什么?原因:
(1) 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 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保证 保证
体现 体现——
4、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毛邓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也有利于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框题一:(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框题一:(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2)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3)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4)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5)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6)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7)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8)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9)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10)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11)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1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框题二:(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6)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框题一(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3)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4)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5)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7)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8)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9)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0)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w四个保障"。
框题二:(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3)如何认识世界各种力量:H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踊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4)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框题三:(1)外交政策的含义。(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6)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具体内容。(7)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答: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1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重点考点归纳概括
答: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的标志等。初中生必背政治知识点 我国税收的种类(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答:高中政治必修二重要知识点4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 、自我服务...

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
答:初中政治知识还没有很难,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放平心态,不要因为要背的知识点太多就气馁。下面是我整理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政治知识点 一、国策、战略、理念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

初中政治两个课时知识点归纳
答:初中政治两个课时知识点归纳 坚持宪法至上,维护宪法权威,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保障宪法实施。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一框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点知识点归纳
答:高中政治必修四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答: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

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政治学科体系严谨,交叉密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好好归纳一下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 总结 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2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

高中政治生活知识点梳理?
答:高中政治生活知识点一 1、西部大开发十年中民族地区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1坚持 *** 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梳理总结
答:初中三年,要记住的政治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同学们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才能更好的应对以后的考试。以下是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民族团结 1、我国形成了什么民族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制定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