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职业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07
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应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应该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 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
(二) 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尽快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 (三) 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全球化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二是认为全球化是对经济技术资源进行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三是认为全球化是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以及毒品和犯罪的跨国泛滥等等。笔者认为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其中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制、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教育全球化。那什么是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教育全球化的概念解析

在学术界,人们认可的提法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由于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教育全球化”概念的使用引起了许多争议。笔者倾向于使用教育全球化概念主要不是因为笔者赞同全球教育应当趋同,而是它能概括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新教育现象,这种新现象就是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国际性教育组织的出现、全球教育共享技术发展、全球教育相互依赖性的加强、教育本土化和教育相似性并存的趋势等等。但是,教育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完成了的过程(globalized),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globalizing)。作为一个复杂体,教育全球化是利弊互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对于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我们既要积极应对,也要冷静思考。
教育全球化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人们对它的研究尚显薄弱。在学术界,对教育全球化似乎也没有明晰的定义,存在着多种概念,比如说它是教育国际化、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等。这些概念在特定的背景下,就其所指向的目标而言,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如果被用来描述教育全球化这一特定对象,就显得过于偏狭或含糊了。由于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多重性和模糊性,目前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最广义的理解为:教育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教育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同时不断获致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包罗广阔、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很难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对教育全球化内涵的揭示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
1.教育全球化是教育的全球性变革过程。教育全球化意味着教育的变迁与转型。教育变迁是指教育在某一情景中的最初状态与今后状态之间的差异。教育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教育变革,我们正在迈入一种新的全球秩序中,这种新的秩序尽管还没有完全被理解,但是它对我们所有人都在产生影响。我们是生活在全球性的学习化社会中的第一代人,现在我们只能模糊地看到全球化教育的轮廊。
2.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教育全球化不仅指全球化在多领域、多层面上发生,而且还指全球化的参与者是多元的,既有国家、民族、国际组织、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communities)以及个人。教育全球化已经深深触及人的生活的许多领域与层面。由于个人和群体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受冲击的程度以及各自的价值、传统和认知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对教育全球化给出的解释也会有所差别。
3.教育全球化是教育生活时空的巨变。时空关系是分析和描绘所有社会的基本参照系。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中进行的,人们在考察教育转变的时候必须把它们定位在时空关系中。时空延伸(timespace distanciation)指的是基于社会互动与系统互动机制上的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扩展程度。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相比,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时空延伸的程度不同,教育全球化是时空延伸最突出的表现。今天,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教育事件,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反过来,作为个人所作出的种种教育决定,其结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教育全球化不仅指什么是“在那以外”、什么是遥远偏僻以及什么是远离个人的,它也是一种“在其中”的现象,影响着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各个方面。
4.教育全球化是一种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在全球教育、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教育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随着教育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无边界的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全球化在推动统一性加强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使它们有可能根据其他参与者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教育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譬如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义务教育制度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政策。国际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国家的整合程度也日益提高。
5.教育全球化的核心是教育现代性的全面张扬。现代性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越来越具有历史性影响的教育行为制度与模式。从制度的角度看,现代性包括四种维度:一是技术主义,指的是蕴含于教育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二是市场主义,指的是包含竞争性的教育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教育商品生产体系的形成。三是干预主义,指的是国家和民族对教育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其调控的手段包括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理性主义,指的是以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从事教育,对教育进行合理的分工与组织,以获得较大的效率与效益。上述四个维度组成了四个系统,即世界教育的科学技术系统,世界教育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世界的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及国际教育劳动分工体系。

教育全球化给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1.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的产生及其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全球化教育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组织不断产生。这些组织在协调不断产生的国际教育的新问题、制定国际教育活动规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全球化也给政治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即国家主权和职能在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下向外部转移。跨国界的教育要求国家交出部分教育决策权,要求民族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而由国际协调机构行使。随着全球化的演进,民族国家主权会遭到侵蚀,这样就使得国家教育主权弱化,也使得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性质、能力、作用和责任等发生重要的改变。一向由本国行使的象征国家主权的一些政府权力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或者与国际组织来共同行使权力。但国家主权的嬗变是否如《大前沿》(Kenichi Ohmae)所说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无边界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上民族、国家已经成为某种虚构,政治家们在这里也已经丧失了一切有效的权力”呢?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民族、国家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说,全球化正是从民族国家中“脱离”出来的,同时全球化也在“向下渗透”,它创造了新的需求,也创造了重建地方认同的新的可能性。国家权力有主权和治权:主权是最高权力,是国家的固有属性,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等;治权是指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主权决定治权的性质,但在量上并非是对称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是主权,主权不容丧失。在全球化中可以提出对各国的治权即政府管理国家的权力进行有限自主限制的要求,要其让出部分治权,使各国能共同行使这部分权力并分享其利益,但治权的出让必须把握不损害国家主权这一“度”。随着教育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组织机构介入我国的教育,并产生思想和文化上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也会趁机进入,所以说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2.发展差距的扩大。吉登斯指出:“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而且它所带来的结果绝对不是完全良性的……不断扩大的不平等加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危险是全世界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跨国的教育生产要素组合和市场的扩大为教育资本利润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育资本的高额利润使以资本禀赋为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93年世界教育报告》指出,按照9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世界发展的新的看法,知识、创造力、想象力和友善精神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几股力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提供教育方面各国国内以及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较穷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从研究与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这一狭义角度来说,北、南之间的“知识差距”是很大的,而且没有缩小的迹象。另一方面南方本身也存在着教育差距,这日益成为消除南、北之间尚存的“知识差距”的基本障碍。美国高等教育学家P・G・阿尔特巴赫认为,国际知识系统的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不平等不仅得到了来自大学自身的有力支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往往是由于当权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造成的。在现行国际教育有机体中存在着某些大学和知识“中心”,它们指出方向、提供样板、开展研究,一言以蔽之,它们处于学术系统“金字塔”的顶端,起着领导作用;而这一“金字塔”的底部则是那些处于“边缘”的大学,它们照搬国外大学的发展模式,很少产出原创性成果,一般不能涉足知识前沿。那些处于中心的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并享有盛誉,它们是国际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创造者。中心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位于中心国家――即那些人均收入高、技术水平高、学术传统深厚的国家,使用某种主要的世界性语言如英语、法语,并且拥有知识生产的所有基础设施的国家。处于边缘地位的大学为数众多,它们基本上是知识的传播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重复进行中心大学已经开展过的研究。边缘大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利条件。第三世界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来说几乎都是边缘大学,在当代,第三世界大学要移向中心地位是非常困难的,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所使用的是某种西方语言。第三世界国家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消费者”,而由工业化国家掌握着主要的知识交流途径,大量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都在工业化国家留学。让・巴蒂斯特・梅耶专门研究了技术移民问题,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著地造成科技拥有者与科技匮乏者的两极分化。国际的人才流动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地缘政治的方向,一般根据不同地区的知识密集程度,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在知识结构的顶部,端坐着那独一无二的国家,而落在底层的则是那些知识结构和产业薄弱的国家,它们无法留住自己的人才。发展中国家流失技术人才的情况已十分严重,即使传统部门也不例外,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日益束缚着其经济的增长。此外,出国发展的机会使那些在国际范围内供不应求的技术人才持观望态度,待价而沽,从而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状况。
3.开放中的教育寻求发展与稳定面临新困难。自1978年至今,中国主动地、深入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世界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最生动写照,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全面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基本战略。由中央政府发动的“改革开放”,一方面通过放权赋予了地方、部门、民众等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国门的打开使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触具有了合法性。在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加入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在思想文化方面,“思想解放”运动打开了许多“禁区”,为国外先进思想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不断进步的传媒工具和更加频繁的人口跨国流动使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全面扩大;在教育上,中国奉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加强与别国在教育领域的双边和多边的国际教育合作与援助,如交流教育经验、互派留学生、派遣和交换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教育援助等。在教育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既面临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面临自身独特的问题。所谓的普遍性问题是指,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来自全球背景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中国必须在短时期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强大,赶上曾经主导、现在依然控制全球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另一方面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接受主要由西方制定的国际制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全球制约。笔者认为,教育的发展包含数量扩张、结构转换、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效益增高、条件改善、成效扩大、平等和稳定程度提高等各方面。随着中国教育的继续改革与开放,发展与平等、稳定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在WTO的旗帜下,外国可名正言顺地进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分割我们的教育产业,在获取的市场份额中攫取商机。分割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把国内的学生吸引到国外就学,学生要支付比国内高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成本完成学业。这种付出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被国外拿走,从而导致国内教育产业的损失。二是国外教育机构到国内办学,抢占国内教育经费。比如合作办学,一般学生支付的学费要高于国内大学。三是国外公司或在国内的跨国公司以高薪吸引国内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导致国内人才流失。这也是在国外强有力的教育竞争下中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显然我们对此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首先,中国的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封闭,如工厂化的培养模式、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工具式”的育人方式等比比皆是。虽然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的价值观的束缚,我们还没有从封闭的教育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相比仍然有差距。其次,我国的教育管理方式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目前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但到目前为止,管理观念、方式、效率仍难以适应加入WTO后的节奏。我国的教育立法特别是有关外国机构来华办学的立法工作仍比较滞后。教育开放度越高,宏观教育的稳定性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宏观调控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再次,不断强化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基础上更加向效率方向倾斜。此种改革容易导致教育分层、分化的加剧。
面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全球主义(globalism)的精神进行教育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决定取舍,种种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都要进行变革。



教育全球化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如果积极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可以促使办学理念更新,加快专业调整和培养模式创新的步伐,弥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从而使我国职业教育融入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与国际教育接轨。同时,要把握好教育全球化这一机遇,必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对的种种挑战有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这是我们能否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一)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对我国职教市场的挑战

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教育市场的开放。尽管从长远看,我国开放职业教育市场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但因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时间比较短,优质资源匮乏,经验不足,质量低下,因此开放职业教育市场会面临诸多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集中体现在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这种挑战主要是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对我国职业教育市场的冲击,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外教育机构抢占我国生源市场,吸引留学生,获取职业教育资源。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层次不高,品牌效益不突出,社会声誉不佳,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相关机构会很容易借助其强大资源优势,以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其他优惠条件吸引我国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出国留学。第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办学市场,扩大境内办学。这是对生源市场的另一种争夺形式。凭借其经济和文化等优势,和我国条件较好的相关院校或机构合作办学将是国外相关机构一个重要选择。同样,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这些院校或机构将会成为学生的优先选择,从而极大地威胁到我国职业院校以及职业培训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在办学市场上,对我国职业教育冲击最大的可能是培训市场。因为从各国间开展教育合作的经验来看,成人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将是各国提供教育服务的最主要领域。因为受到计划经济形态影响以及我国职业培训市场本身的不成熟,它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第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人才市场,吸引高素质人才。对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全球性的人才流动将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及其设在境内的加工制造业等对一些相对优秀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境外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必然会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势力和出国培训学习等条件吸引我国职业教育优质师资。第四,基于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越益显示出优势,专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网络而占领中国的教育市场将会成为国外教育打进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紧迫感还不强,政府投资的力度不大,技术手段及其相关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

(二)市场导向的教育服务贸易理念对我国政府集权的职教体制的挑战

视提供教育服务为贸易活动,视凡收取学费、带商业性质的教育活动为教育服务贸易,不仅是WTO的规定,而且也将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导向。教育全球化植根于经济全球化,它也必须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制度载体所倡导的核心规则是:资本在自由贸易下的无差别待遇和市场的不容干预,比如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逐步自由以及加强透明度等。为此,参与教育全球化活动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将会与各国政府力求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促使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政策法规,以市场为导向,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

然而,从体制上,我们的准备还非常不充分。特别是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导向的教育服务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比较广义的层面来理解,它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投入体制等方面。从管理体制来看,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但是从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来说,我们一直以来实行的基本上还是政府统一管理的集权型管理模式,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许多环节还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或参与色彩,比如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职称评定以及师资聘用等方面,政府对职业教育管得过多、过死,而真正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又没有管理好,出现常说的管理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职业教育机构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很弱。在这种体制下代表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这种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必将极大地阻碍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进程。从办学体制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受到相关政策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多元办学体制一直未能形成,基本上还是政府单一举办职业教育。就当前来说,因为企业改制等原因,企业职业教育极为薄弱;因为政策缺位等原因,民办职业教育还是新生事物,进行资源有效整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才刚刚起步;因为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政策保障等原因,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指导乏力。特别是在教育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单一办学体制将会一冲即垮。从运行机制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一种行政模式,政府是办学主体,实施权威的行政管理模式,呈现学校职业教育形态,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社会与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力,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和日本、英国等国家基本上由市场控制的市场模式以及德国和瑞士等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这种运行机制是最为落后的,其弊端尤为突出,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结合不紧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从投资体制来看,投资渠道单一、相关投资政策未能落实以及投资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挠我国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的痼疾所在。面对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对我国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如何激活职业教育的投入体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难题。

(三)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对我国职教培养模式的挑战

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动因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教育全球化,反过来,教育全球化又推动经济全球化,两者相互依赖。全球化生产方式日渐兴盛,跨国企业日渐增多,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增长,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全球生产方式能提高外国直接投资

(IDE)的流量,它的兴起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新的增长和产业化机会。现在有65000个左右的跨国企业,连同与它们配合合作的另外大约850000家其它类型公司,是这些全球生产系统的主角”。因此,人才的培养、配置、流动和使用必将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包括用人标准也将会国际化。随着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增长,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回升为648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其次为英国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会大量涌入我国,不仅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新要求,而且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活动日渐增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量增加。特别是在加入

WTO后,我国有了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正式会员身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地做出调整、改变,随之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测,1998—2010年农业劳动力有966万将转移到其他部门,汽车业将减少49.8万人,机械业将减少58.2人。因入世而增加就业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16.8万人、纺织业282.5人、服装加工业261万人、建筑业92.8万人、服务业266.4万人。可以看出,入世会带来各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化,原有某些岗位会大批消失,同时又会新增大批的职业岗位,其中,纺织业、服务业和服装加工业将是就业岗位增加最多的领域。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变化往往也伴随着技术结构及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发生变化。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化以及人才使用的国际化标准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然而,从培养模式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中很多弊端就体现在其中。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比较封闭,缺乏市场敏感性,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缺乏社会和企业的强力参与;培养目标没能反映劳动力市场及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的学科形态严重,学术性倾向太浓,职业性倾向不足,没有根据工作实践的逻辑来开发和实施课程;人才的标准及其资格认定没有国际视野,未与国际接轨;学制缺乏弹性,没有更多地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没有更多地提供给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机会。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亟须转变。

(四)遵循国际惯例的要求对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挑战

我国职业教育要融入教育全球化进程,就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运作,遵循教育服务的国际惯例。然而,由于市场化的进程较短、对教育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依法治教的观念比较淡薄以及其他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对全球化准备明显不足,特别是相关立法明显滞后。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鼓励和支持,标志着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管理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对教育全球化的准备不足也就集中体现在《条例》上。它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它只对“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第二条)”适用,也只是为了“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第五条)”,而没有对我国教育机构如何抢滩国际生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出相应规定,也就是说,它着眼点在于如何保护自身,相对比较保守,前瞻性不够,不具备全球视野。其二,由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诸多差异,也由于职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先领域,因此,在中外教育合作乃至参与教育全球化进程方面应该区别对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但是《条例》没有充分顾及到这一点,仅仅提及要对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中外合作举办的培训机构另行规定(第六十条)。其三,在利益回报上,现行政策是不予鼓励的。《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条)”,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更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第二十八条)”。这非常不利于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也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参与教育全球化进程。因为从外方合作办学的动因来看,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而来,是一种趋利行为。其四,《办法》中提出“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第三条)”,但没有制定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惠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也因此,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第二十五条)”、“外国教育机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六十二条)”等规定也是与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运作理念相悖的。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强烈的政府主导意识,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基于市场运作的国际教育服务理念,亟须从全球化视角并按照相关国际惯例要求制定、修订、废止和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
此外,教育全球化对我国教育主权、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功能、职业教育机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差距、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职业教育评价等的挑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正如“全球趋势—2005项目”预言,“全球化意味着我们整个社会所有机构包括我们的学校、工作岗位、信仰和政府在内的全面社会性大转型”。面对教育全球化挑战,我国职业教育何去何从。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一项关涉到诸多方面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上述诸多挑战综合采取应对措施。这里仅就其中若干主要挑战提出对策。

(一)积极引进优质资源的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组建职教集团,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抢占教育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要抢占国内职业教育市场,而且要积极力争国际职业教育市场份额。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类型,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积极引进优质资源的同时,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我国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总量一直严重不足,而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从而导致总体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不高,整体水平偏弱,不具备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竞争优势。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亟须在如下方面得到加强: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比例中的配额,采用按生均数进行拨款的方式;二是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投入政策,建立专项制度,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监察;三是继续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并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四是把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及骨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事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上;五是要在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的基础上,采取优惠的贷款政策等措施有所侧重地加大对参与教育市场国际竞争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金融扶持。

其次,有效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职业教育集团是指在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国内职业教育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联合体。实现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具有有效整合资源、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管理以及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等优势。从国际来看,这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比如约翰·拉尔森注册成立的职业生涯教育公司、新加坡英华美咨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印度NI-IT集团公司等。这些以开展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主要业务的教育集团公司已把业务扩展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独有的特色以及灵活的运营机制占领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市场。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特别是面向市场办学的经验不足,总体基础能力建设薄弱,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职业教育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因此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规模效益,走品牌发展之路,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为此,必须突破体制障碍,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完善职业教育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本前提,以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为出发点,以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国际职业教育品牌的创建为目标,以国内外职业教育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参与为重要途径,以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提高为基本保障。

(二)重新定位政府、市场和职教机构的职能和角色,调整国家、市场与职教的关系,扩大办学自主权,重建职教体制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上,任何国家的教育要想融入教育全球化进程,其政府行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行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依靠职业教育机构自主面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主要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同时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及其调节模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活动的市场调节功能,促使职业教育机构对社会需求反应和适应更为敏捷,加快革新力度,从而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盲目性和过度逐利性等弊端,因此它必须和政府的参与和干预相结合。

其次,重视发挥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干预作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示出由政府直接参与和多边协调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活动在不断增加。为此,要切实解决好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政府管理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要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过程中的行政手段,从包揽所有或大多数事务的全面直接管理向有选择的有限管理转变,教育市场主体要以政府为中心转向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达到政府与市场主体的积极互动。它表现为:政府应该着重缔结政府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相互承认和认可学历、文凭、教师或教授资格以及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掌握和传播各国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态、趋势等信息;积极参加世界教育发展论坛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决策过程,引导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向国际社会宣传和推销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争取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的主动权;争取本国各级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参与教育全球化的经费投入,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参与教育全球化进程创造条件;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职业岗位变化的特点,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及采取相关措施督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根据国际惯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职业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再次,扩大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这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应对教育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机构是参与教育全球化进程的主体和独立法人实体。在合作对象选择、合作协议签署、专业及课程设置、日常管理及证书发放等诸多方面,它们应被赋予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之能灵活面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搞活机制,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同时,各职业教育机构还要增强依法办学的责任感,提高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善于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引入国际通行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模式。此外,基于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主体成分日趋复杂和职业教育市场化程度日趋明显的现实,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上,还需要通过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建立基于所有权的决策参与和对经营权的监管机制,规范其内部运营机制。

(三)立足全球视野,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加大企业参与的力度,真正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抱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并进而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成了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美国作为推动教育全球化进程的领头羊,其国际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政策与制度,这些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2002年5月美国教育理事会在向联邦政府提交的《跨越“9·11”:国际教育的综合国际政策》这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具有全球能力的公民与劳动力作为美国开展国际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实现从国际教育到全球教育的价值转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向前推进和日趋深入、大量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存在以及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所有这些也都同样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立足全球视野,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等。另一方面,这种能力要基于个体的真正需求并从其终身发展着眼。

其次,从实践规范来看,要用国际化标准来引导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国际教育服务的经验,不仅要开展时间较长、学制具有一定弹性的学历教育,更要积极发展时间较短的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最终使非学历教育从边缘走向核心;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我国职业教育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层次转移,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在机构及专业设置标准、运行标准、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人才评价的规格标准以及证书采用标准等方面也要与国际接轨。比如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开设一些新兴产业的专业和涉外专业,而且专业设置标准要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在课程教材上不仅要增加国际理解和外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需要适当引进、合编、改编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模式上,要借鉴国际经验,使之能灵活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职业岗位及其科技含量变化并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在以国际标准改造我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检查、督导、评估和发布信息等方式,依照国际标准对各种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加以引导。然而,采用国际化标准,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一味地照搬国际标准,我们也可以在引进的同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某些优势方面(比如一些资格证书和课程)为国际上所认可。

再次,从企业参与来说,由于企业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发展和转移的进程加快,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将会导致新的职业岗位不断产生,一些传统职业将不复存在,同时一些传统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对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所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与经济发展同步。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参与和干预的职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依法治教,力促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督导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真正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遵循教育全球化的规则及相关国际惯例,建立健全与教育全球化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融入教育全球化进程,意味着我国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应与国际通行的服务贸易规则相一致,与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国际惯例接轨,为国内外不同投资主体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活动中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为此,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废止和完善应该本着如下原则:

首先,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的经验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惯例,体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其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存在的、与教育全球化不适应的突出问题(比如营利问题、开拓国外市场问题、教育主权维护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质量评估与认证问题、职业教育标准制定问题、办学体制问题、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审批权限问题、企业参与问题、职业教育办学功能问题、经费投入机制问题、办学自主权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关系问题等)组织专家分类开展专题研究,并制定、修订、废止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能适应教育全球化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

再次,不仅要依法行政,而且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做到公开、透明,采取决策公开、结果公开、建立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和公开发布制度等具体措施。这不仅能增强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而且其本身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凭借其经济和文化等优势,进入我国办学市场,扩大境内办学。再则,目前适龄学习人口的数量在大规模减少。因此,职业教育必然在生源和人才市场方面将面临严肃挑战和巨大压力。笔者认为,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答: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和投资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市场的开放。虽然开放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时间较短,缺乏优质资源,经验不足,质量...

面对全球挑战,中国教育应做什么提高学生全球竞争力
答:面对全球挑战,中国教育应加快推进建设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来提高学生全球竞争力。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学生的全球化意识,让他们能够成为在全球化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显得尤为重...

怎样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答:第二,要加强战略思想。我们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师生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培养教师及学生多元文化理解、沟通、交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提高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这是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

怎样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答: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重视优秀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论文
答:然而,面对当前全球化以及国际化变局带来的挑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更加重视内涵式发展,其发展的方式也亟待进一步探索与突破。本文首先以新时代背景为抓手,重点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当代内涵,接着结合时代背景,剖析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换,在两者之间形成更加畅通的转换和升学路径,为制造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扫清障碍。3、精益求精,提高综合素养 相比普通大学教育,职业教育被...

如何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答: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现代化职业教育要具有现代化的思想。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教学工作要确定市场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毕业生市场的竞争。所以要让教育工作适应市场规律,切实做到按需施教。对于...

简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答:(三)提升教育办学理念,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观念和理念,是一种具有先决性的超前的意识。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才刚刚开始,它仍属于一种新生事物,许多人对其并不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如何?有哪些挑战?
答:近日,有报道称中国的工科人才正面临供需错配的困局,尽管2023年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获聘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却难掩其“苦学四年企业却没法用”的尴尬现实,引发公众热议和思考:工科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有效技能?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