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字都是写为“荼”字的,后来是如何写为“茶”字的呢?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茶字”这个字的来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一、茶的释义:
1、常绿木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用茶叶做成的饮料。
3、旧时指聘礼(古时聘礼多用茶)。
二、组词:
茶叶、喝茶、茶杯、茶房
茶馆、茶楼、茶饭、茶汤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异体字:


三、相关组词:
1、茶楼[chá lóu]
有楼的茶馆(多用于茶馆的名称)。
2、茶饭[chá fàn]
茶和饭,泛指饮食。
3、茶汤[chá tāng]
糜子面或高粱面用开水冲成糊状的食品。
4、沱茶[tuó chá]
一种压成碗形的成块的茶,产于云南、四川、重庆。
5、茶园[chá yuán]
种植茶树的园子。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古时无“茶”字﹐以“荼”为“茶”﹐所以“荼”为古“茶”字。明‧《正字通》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初唐“陆颜诸人﹐虽已转人茶音﹐未尝辄改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后﹐则遂易荼为茶云”。也有的说陆羽作《茶经》﹐方去掉“荼”字一笔而作“茶”。这是通行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汉时已有“茶”﹑“荼”二字。
我国对茶的发现比较早﹐始作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氏为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但那时所得之“荼”﹐是茶是草尚不得知﹐但“荼”首次以药物被人们认识﹐却是事实。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以药物进人人们生活的。
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成书的《尔雅》﹐在“释木”篇中有槚(读音同假)苦荼”﹐这才是指从茶树上采下的茶﹐因“槚”就是指茶树。对此﹐《茶经》中有进一步说明﹕“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读音同社)﹐四曰茗﹐五曰荈(读音同串)”。是指不同时间采下的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槚”﹑为“茗”﹑为“荈”。但对“茗”﹐也有说是茶的嫩芽﹐并非晚采之茶。
古时的“荼”字﹐并不专指“茶”。有时是指野茅﹑野菜。《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 阇(读音同都)﹐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所思。这里的“荼”是指开白花的野茅﹐女颜如荼﹐言其奇丽﹐白如茶也。《诗经‧邶(读音同背)风》中的“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读音同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里的“荼”指的就是野生的苦菜。《诗经‧豳凤》中的“鸱鸮(读音同赤消)”中有﹕“予手拮据﹐予手捋荼”﹐捋一般指握住条状物﹐另一只手向一端滑动﹐使上面的附着物离开﹐那么这里捋的是不是木本植物的茶呢﹖仍然不是﹗成把从茎上抹取的仍是茅类的花。看来《诗经》成书之前的周代﹐乔木灌木的茶树尚未纳人平民的视野﹐饮茶的事也未进人平民的生活。“茶”的含义﹐多限于野茅﹑野菜。
相传在周代﹐产茶的巴蜀曾向武王贡茶﹐巴蜀的巴王苑中也曾植茶﹐但并未进人平民百姓家。饮茶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见《华阳国志》及汉人王褒写的《僮约》。从西汉至两晋﹐由于秦统一全国后﹐交通发展﹐滇蜀之茶由西南进人中原﹐茶才被贵族大量饮用﹐并被用作陪葬之品。与此同时﹐茶也为一些道士﹑隐士﹑文人所接受﹐用以修神养性﹑激发文思。喝茶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风气﹐据传是唐代才张扬开去的。
最近看到一本《中国汉字经》(华艺出版社1999年)的书﹐其在“茶之本经”中说﹕“中国这个‘茶’字﹐‘草’字头﹐‘木字身’﹐中间是个‘人’字。这是给‘茶’一个广泛的含义﹐即草可以作茶﹐如菊花茶﹑金银花茶……木也可以作茶﹐如橄榄﹑桂圆等等。茶﹐是人的一种饮料﹐由人来判分﹐所以中间从人……”﹐这里唯独未涉及茶的真正主体──茶树。 这样将茶的概念无限外延﹐那么连甘草﹑花椒﹑姜皮﹑核桃﹑罗汉果等等﹐凡是可作饮用的就都成了茶﹐茶还有什么价值﹖上述一些药材﹑果品可作饮料﹐但那绝不是茶。严格说茶就是采自茶树的叶﹑梗﹐经加工泡制而成的﹐不能把什么都叫作茶。
“茶之本经”还说﹐茶之当今读音﹐“是为与差字通音。差字﹐从羊从工﹐本意是指做工不努力﹐故意磨羊工﹐差也。加工茶叶﹐一定要有耐心﹐好像磨羊工一样。”制茶要搓要捻﹐“然后经过高温干燥……不论绿茶红茶﹐这道工序是要走的”﹐搓字从手从差“是故茶字授音以差”。据唐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54年)考证﹐读音作现今读音的茶字﹐汉代就已经有了。在此字此音产生之前﹐人们对茶的认识有多深﹐茶的加工工艺会有那么复杂吗﹖那时考虑从“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对于“茶叶”一词的由来﹐“茶之本经”是这么说的﹕“茶是指树枝之杈﹐叶是枝头之叶。采茶的时候﹐是连枝带叶一同摘下来的。嫩枝即茶(杈)﹐嫩叶即叶﹐合在一起就叫茶叶了。”这一说法﹐似过于牵强。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叶子(自然有的也带梗)﹐经过加工而成﹐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唐代陆羽著《茶经》,虽然用茶字,但是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仍出现“荼”字,可见唐代是“荼”与“茶”并存。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又因为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荼字在汉代时已经被人简写为茶字,但是荼作为正体字还是与茶并行存在的,一些正式的碑文文献之类还会写成荼字。后来唐朝的陆羽写《茶经》,采用了茶这个简写字,《茶经》的广泛流传使得茶字彻底取代了荼字。

历史上有哪些字替代过“茶”字?比如,茗
答:1.荼:《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2.茗:香茗 3.不夜候:饮真茶令人少睡,故称茶为不夜候。

唐朝之后还用“荼”指“茶”,你知道原因有哪些吗?
答:茶是一种木本植物,所以 "合 "字被改为 "木 "字,"茶 "字也被去掉。"茶 "字最早见于苏公的《本草纲目》。唐本草》由李建和苏公、长孙无忌在显庆中期(656年至661年)编辑和注释。此后不再写茶字,而都写茶字。

茶文化|最早茶字的演变
答:解释茶,也用的是“茶”字。 茶不同的称呼,茶出自《开元文字音义》,《茶经》之后,大行于世。荼出自《诗经》。荈出自《凡将篇》,古人常以此指代茶。槚出自《尔雅》,是对茶最早的文献记载。茗出自《晏子春秋》,如今则将“茗”作为茶的雅称。蔎出自扬雄的《方言》,四川人西南部人对茶的称呼。 “荼”字的...

唐朝之后为何还用“荼”指“茶”,你知道吗?
答:汉字在形成之初没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时期,“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我国历史上对茶的称谓和写法很多,有茗
答:在唐代以前茶和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湖南省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的县称“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称呼,明代杨填《郡国外夷考》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

“茶”字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演化的?
答:中唐之后所有的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成了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生活中都喜欢茶这种饮品,因为茶不仅健康,而且还能起到养生提神静心的作用,茶字的演变有着较长时间的历史,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尊重我国的历史文化,茶字...

历史上有哪些字替代过“茶”字?比如,茗
答:”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槚

古人对茶水的美称
答:荼字是和茶字最为相似的,也是古人最为常用的一个茶的代表字,荼原本的意思是指苦菜、苦菜等植物,荼被用于泡茶的树就是茶树,泡出来的饮料也就是茶,所以古人常用荼字来作为茶的一个美称。三、不夜候 不夜候,古人将茶进行了一个拟人化的称呼,不夜不夜,顾名思义就是睡不着,茶的作用就是...

茶字的起源
答: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保健作用:1、能减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据研究报道,...

茶姓的茶字历史演变
答: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