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戏曲有多少种,主要有哪些??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4-28
中国戏曲有多少种类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在这样的悠久历史中也是诞生了许多供着贵族们玩乐的东西。戏剧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的一颗明珠,传承至今更是有了三百多中的戏剧种类。  那么,本期戏剧文化介绍最着名的中国戏剧种类及特点。

  评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京剧:
  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越剧:
  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有观点认为越剧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河北梆子:
  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戏、深泽坠子戏、哈哈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黄梅戏:
  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追求观众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间找寻更多的共同点。作为演员,让很多的观众说“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梅戏的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吸纳戏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众面比较宽。
  大众化是一个顺应时代的、在变化着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众”与今天的“大众”,欣赏艺术的口味是有差异的,所以,黄梅戏表演艺术追求的大众化,一定是发展的、进步的。

戏曲的分类
单弦

单弦,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卷3中《酒鬼》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①自弹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称“双头人”。单弦的曲目,前期主要是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如《穷大奶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随缘乐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粱》、《胭脂》、《杜十娘》、《翠屏山》等。

岔曲

岔曲,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以单独演唱。清乾隆年间兴盛。分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摹拟女性第一人称口吻的情歌。有一人独唱和二人分饰正旦、小旦对唱两种。岔曲的音乐结构,基本句式是六句体,也可加衬句、数子扩展至数十句。曲词多采取咏赞体,以抒发意兴。岔曲演唱方式还有“群曲”,曲调流传的有荡韵、别韵、脆岔、平岔、起字岔、长岔、数子岔、琴腔(又叫赶板)等。

八角鼓

八角鼓 清代盛行的曲艺曲种。又称单弦牌子曲。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①岔曲。②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1949年后,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称为“单弦联唱”。②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④单弦。⑤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

太平鼓

太平鼓 明清两代开始在京西宛平县盛行的一种带铁柄的椭圆形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高丽纸制成,形如芭蕉扇,柄下有3个麻花状铁圈,其中一串带有锻制的铁环。表演时边舞蹈边击打鼓面,可单人或数人表演,也可几十人至上百人集体表演。太平鼓分文鼓、武鼓和花鼓三种。武鼓揉入武术技法,动作难度大。文鼓则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

快板书

快板书,曲艺曲种。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开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李润杰将评书和相声的艺术手法融合到快板艺术中,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形成普遍流传的快板书。快板书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宁垛、双宁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多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快板书的代表曲目有《千锤百炼》、《劫刑车》、《巧劫狱》、《熔炉炼金钢》和《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叶以来流传于京、津两地。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湘子上寿》,新编节日《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日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印月》等;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19世纪末叶逐渐有艺人到京、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有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用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三国演义》、《回龙传》等lO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由八角鼓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原称曲艺剧,1952年经老舍提议改称现名。在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中,吸取了戏曲、话剧的形式。50年代初,成立北京曲艺团,排演过现代戏《柳树井>以后又排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电影。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著名曲剧演员有: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佟大方等。

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又称灯影。以驴皮、羊皮等材料制成各种人物、景物、动物、道具等,用灯光在幕布后衬出这些影象,配上音乐、唱词,由提影人操纵表演。北京皮影分东城和西城两派。东派由滦县、乐亭传入,影戏班在东四一带活动。西派传说是明代由涿州传入北京,班社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带。清初皮影作品,头脸全靠单线表现性格和身份,武将如古时壁画。清中叶后,京剧影响了皮影造型,出现了生、旦、净、丑脸谱形象。20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河北泽戏曲剧种。清道光年间形成。曾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1952年定今名。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经音随地改的衍变而成。从咸丰、同治年间到20世纪20年代末,在京兴盛。重要的班社先后有:瑞胜和、源顺和、庆顺和、玉成班、宝胜和、义胜和、永顺和、祟庆班、吉利班、祟雅社、奎德社等。名演员有梁宗旺(达子红)、田际云(想九霄)、吴毓顺(小茶壶)、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杨宝珍(杨娃子)、薛固久(十二红)、孙培亭(十三红)、何景云(何达子)、崔德荣(灵芝草)、魏连升(小元红),以及女演员赵佩去(小香水)、鲜灵芝、刘喜奎、金玉兰、王莹仙(金刚钻)、秦风云、李桂云等。光绪中叶,与二簧同班在京演出(叫“两下锅”),一度出现梆簧合作演出的风气。1960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立,代表性剧目有《秦香莲》、《蝴蝶杯》、《拾玉镯》、《白毛女》等。河北梆子唱词及念白的发音,早期杂有山陕音调,自20世纪初杨韵谱的奎德社始,逐渐改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念白虽与京剧相近,但不念“上口字”。脚色行当分类和其表演程式,大体与京剧相同。生行中以须生为主,唱做并重。旦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为主;花旦重做功说白。刀马旦文武并重。花脸多用假嗓,只有净生行(包括大净生与二净生)与京剧不同,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各行当均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生腔苍劲悲壮,旦腔高昂激越,净腔粗犷豪放,丑腔戏谑跳跃。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较丰富多样。唱腔音乐,主体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辅助板式有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么二三)、留板、锁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打击乐器的锣鼓借鉴京剧,打法大体相同。

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脚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戏剧的种类有哪些?
答:中国戏曲的种类与介绍: 中国戏曲剧种的分类有:京剧、昆曲、高腔、越剧 、梆子腔、评剧、河北梆子、秦腔 、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

中国有几大剧种?都有什么代表作?
答:中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代表作有《贵妃醉酒》、《二进宫》 。评剧:是...

中国戏曲有几大剧种,分别是什么,你了解多少?
答:2、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豫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

戏曲剧种有哪些
答:戏曲的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1、京剧: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

戏曲有哪些
答:我知道中国戏曲主要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五大核心剧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地域特色。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川剧、粤剧、秦腔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戏曲剧种融合了唱、念、做、...

中国戏曲有哪些剧种?
答: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京...

戏曲分为几大类
答: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

中国有哪些戏剧有五大戏剧
答: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2、越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有哪些?
答:5、评剧:评剧曾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6、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7、...

戏曲种类有哪些
答:戏曲种类有: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1、京剧 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