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游》影评及解析 送给看得半懂不懂的同学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9
吴导演你好,有的时候我看电影,看不懂,完了之后根本不明白这部电影讲的什么?主旨是?该怎么做?

电影和书差不多,虽然电影表现形式更直观一些,有的电影的确只是给小部分人拍摄的,看不懂很正常,有的则是导演根本就没讲清楚,还有的导演故意造成一种多义性,每个人从不同角度都可以解释,比如《谢谢你表扬我》,以为很简单的电影,看了遍影评才明白还有另一条线索可以解释。
台湾著名的杨德昌,说他看费里尼的《八部半》两次都没看懂,记得奥斯卡有个名导和昆汀塔伦蒂诺一起颁奖的时候说他完全不明白昆汀的电影说了个啥,大导演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刚放映很多电影界的大腕都说不知所云。
的确是有那么一部分电影,导演在做的时候把意图藏得很深,这个时候你先仔细分析剧本,看看剧中人物每个人的性格和结局是怎么处理的,主人公的结局往往包含着导演的创作意图,剧中有几种势力,每种势力代表什么,他们在主人公的人生路途和结局起了什么作用,等等,通过对人物分析,大致可以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接着对作者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对于特殊的影片,了解作者编剧导演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对于掌握电影主旨帮助是很大的。

刚开始看不懂可以多和别人交流,多看看别人写的影评,豆瓣时光都是非常好的地方

你算碰上好人了,没有分我还回答得这么认真仔细

  2001太空漫游——科幻电影里程碑

  静谧得令人沮丧的黑幕,漆黑深邃的宇宙,万籁俱寂的旷野,被遗弃与茫然的孤独感,毫不留情地折磨着每一个人,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越发变得模糊而不可分辨。纷扰世界片刻的宁静,铅华尽洗后的反朴归真,重拾盘古初开的混沌和专注的冲动油然而生......踏着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被地面猿人抛起的骨头悠然升起,在漆黑的掩映中徐徐下落,不知不觉间竟演化成了一艘翱翔的太空飞船!神奇的剪接技巧重新诠释了抽象而复杂的进化论题,也创造了一个震惊影史的经典场面。目瞪口呆的观众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大师的指引,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漫漫太空之旅。“猎户座”太空飞船在前往木星执行任务的途中,飞船的中枢神经“哈尔—9000”智能电脑突然发难,严重威胁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宇航员被迫改变计划以对付不断出现的意外,偏离的航道与时空交错更使他们经历了离奇的遭遇,无垠宇宙中隐藏的巨大迷团和威胁被逐一揭露. 《2001太空漫游》是斯坦利库布里克著名的未来主义探索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余两部分别是《奇爱博士》(Dr. Strange love,1963)和《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该片由库布里克与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合作编写剧本、英国霍克影片公司投资1050万美元、耗费了整整三年半时间才完成,所有的特效场景都是由库布里克亲自设计和监制。影片从哲学的高度,以反传统的姿态,通过大胆的构思、前瞻性的眼光和出色的电影技巧,回顾过去更展望未来,反思并探索了人类起源、生存危机和生命价值等深度问题,为科幻电影及科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超前性的论题和典范。库布里克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表现外星智慧生物,作品充满了库布里克色彩的质疑和反叛,问题切入之准确与尖锐、起点之高、涵盖领域之广堪称空前绝后,时至今日,人们还只能以仰视的眼光面对大师的神来之笔,至于对它们的抄集与模仿更在影圈内外“蔚然成风”。库布里克悲观而宿命的结论令人不寒而栗:假以时日,电脑的智慧肯定会超过人类,对人类的威胁不但来自冰冷的机器,诡异莫测的外星生物也是潜在的未知因素之一,而人类即将会被新物种所取代,则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巍立在天地之间的黑色石板代表着抽象的神秘主义,它具有不可预知的超能力与象征意义,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依赖,但它的出现对人类是祸是福仍然没有定数......对未来的恐惧和危机感、威胁论贯穿全篇,围绕人类自身的反省和自我完善则是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库布里克采用特殊的摄影技术,捕捉到了无垠宇宙和广袤荒野中浑厚而古朴的原始感觉,更在多场重头戏中努力营造人文气息的氛围,带入不加修饰的自然之声和优美的古典乐曲更是他的惊人之举。高科技下的产物与远古遗落的骸骨无缝接驳,现代文明的造化与野蛮争斗的恶果,甚至片尾若隐若现的“星孩”形象,都为后人留下了意义深远而永无休止的话题。
  为了给《2001太空漫游》配乐,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橄榄枝抛向了为《斯巴达克斯》配乐的阿里克斯.诺斯。诺斯以为小型影片谱写爵士乐而出名,如《欲望号街车》、《推销员之死》、《雨缘》、《夏日春情》、《孩子们的时刻》、《灵欲春晓》等等,除此之外他也为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配乐,当然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埃及艳后》、《万世千秋》、《风云英杰》等谱过曲。在影片拍摄开始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库布里克很坦诚地表示他希望保留一些它已经开始使用的“临时音乐”,诺斯后来回忆,“我有一种预感,不管我写出什么来跟施特劳斯的音乐竞争都不能让库布里克满意。”最后不管是导演还是作曲家都无法忍受用作曲家的个人创作和导演的临时音乐选凑起来的配乐。所以在最后的影片中,他们还是使用了导演开始准备的“临时音乐”。
  库布里克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谈到:“《蓝色多瑙河》达到了太空音乐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约翰.施特劳斯的颇有争议性的作品《蓝色多瑙河》被库布里克加上太空里那种失重感时,这首曲子立刻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巧妙地使用施特劳斯的华尔兹来映衬宇宙飞船在浩瀚寂静的太空着陆的情形,简直像是一幕幕最具诗意曼妙的影像诗。这在今天都是很少有人能够想到的。
  《2001太空漫游》一片是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为斯坦利·库布里克赢得了他本人唯一的一座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它是声光影的完美结合,使你仿如正在欣赏艺术品,细阅哲理名篇。缘于大师的叙事手法和影片的主题,节奏缓慢凝重,但细心体味下却会发现其中处处暗藏玄机,其引起的心灵震撼仿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浓缩和提炼了从盘古初开到未来世界四百万年人类进化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程,活像一部伟大的人类社会发展寓言,其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确实匪夷所思,使你难以置信这是一部30多年前(1968)拍摄的影片!
  2001太空漫游》是那种每多看一次都会使人有更深感受的电影,它既令人目不暇接,又发人深思。——约翰·列侬(John Lennon)当年对本片的评语是:“2001, I see it every week.”。如果身为电影人,若能拍得一片若此,足以不朽于世。伟大的电影不朽,伟大的Stanley Kubrick不朽!

在图书馆早就看到了《太空漫游四部曲》,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看着这些雷同的书名,一直以为是有人通过电影仿的伪书,没什么兴趣。前两天终于忍不住全给借出来了——看来我是这套书在本图书馆的第一个读者——才发现差点就错过经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太空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四部曲分别出版于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这样,《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从第一本可以看出来,或许作者并没有打算写后面三本。书上的情节和电影略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局,但《2010:太空漫游》小说回顾2001的情节却与《2001:太空漫游》小说的情节略有出入,与电影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电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顺着电影续写了,但只是部分细节,与故事大局无关。
  
  现在解释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点:
  
  1、黑石是什么?
  
  宇宙中一种远早于人类的生命,科技、智慧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的心智从身体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无形的能量体,这种能量体不断吸收宇宙间的能量,从而达到了永生,并获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纯意识形态的能量体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们的庄稼地,他们可以随意地耕作和收获。宇宙更是他们的实验场,他们不断地到处做着生命与文明的实验,而黑石就是用来实现他们目标他们的一种工具。300万年前,他们路过地球时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生命,他们希望能够开启地球上的文明时代。于是他们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现了更高级的文明,启发了猿人的心智,从此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光。而他们飘向了宇宙的深处继续做下一个实验,地球不过是他们撒下种子的一个地方而已,并没有特别意义。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场指向木星,这才有了2001太空漫游。
  
  如此一说,黑石背后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则会觉得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说或者电影,更像是神话。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世界就已经有虚拟的组成的,否则你电脑硬盘中那几百部电影从何而来?
  
  2、哈尔为什么发疯?
  
  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小说中解释了这个原因,因为怕被泄密,发现号去木星的目的,飞船上只有三个人和哈尔知道,而这三个人是处在冬眠状态。两位日常驾驶飞船的舰长鲍曼和普尔反而不知道,哈尔已经被输入命令,如果人员全部出现不测,它也要独立完成这个使命。对哈尔来讲,完成任务是大于一切的。而同时呢,根据原有设计,哈尔必须精准地、毫无隐瞒地处理一切信息。这样呢,它既要对它这艘飞船上数月来唯一可以交流的两位同事隐瞒一个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隐瞒任何事情的,于是,对于一个设定过程序难以应变的机器来说,哈尔精神分裂了。对哈尔来说,由于那项任务大于一切,所以它要脱离这种心理困境,就必须干掉它的人类同事,从而独自去完成任务。
  
  3、电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后面怎么消失了?
  
  其实两位舰长鲍曼和普尔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选上的飞行员,他们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听命于弗洛伊德博士。自从博士发现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场指向木星后,这项探险计划就开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游》的主角。2061年他还漫游了一次太空。
  
  4、鲍曼给哈尔断电后,飞船驶入一片光电中,他到了哪里,为什么还有一间地球上的屋子?最后为什么有个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实上鲍曼给哈尔断电后,地球上指挥中心已经把这项任务的秘密向他公开,并希望他能独自完成这项任务。鲍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数月。到了目的地时,他发现空中悬浮着一块更大的黑石,长边达到2公里。于是他把飞船驶上了轨道,然后他乘坐分离舱——就是普尔在外面修天线时驾驶的球形飞行器——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当他抵达黑石上面时,却发现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里面是一个璀璨的宇宙,鲍曼大喊了一声;“天哪,到处都是星星!”这是地球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鲍曼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很快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甚至还有华盛顿的电话簿,但大多数家具都只是粗劣的仿制品,电话簿里一个字也没有,只仿制了外形,这是主宰者为了向他表达善意,从地球上模仿而来。鲍曼在上床休息后,他的记忆和意识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石出现了,他永生了,他成为了主宰者的一个下属,或者说一个工具。
  
  变成能量体的鲍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还想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曾经爱过的人……这在《2010:太空漫游》里有特别描述。
  
  5、哈尔(HAL)是不是影射IBM?
  
  几乎所有的猜测都认为HAL影射了IBM,因为HAL这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恰好是IBM每个字母的上一个字母。
  
  但作者极力否认这个猜测,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游》里借HAL的设计者钱德拉的口中否认这个说法。
  
  “钱德拉博士,听说你取HAL这个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领先一步,是吗?”
  
  “胡说八道!我们有一半是从IBM出来的,多年来我们都极力否认这项谣言。我想今天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H-A-L是从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学演算者)来的。”

======================================================

《生命的奥德》(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