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2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然食物的分布,食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以及季节与饮食的关系等等,都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食物分布与气候

人类虽然食物众多,但各地天然食物的分布受气候限制甚大。极端地说,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之中主要摄入动物型食物;而赤道热带地区植物型食物来源丰富,有些地区土著居民的主要生产劳动就是采集。

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典型的可算是“南稻北麦”了。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国人这种食性常一辈子也难改。我是南方人,来北京已近40年,依然没改爱吃大米的习惯。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耐旱、耐寒又富有营养的小米,是广大老百姓的主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可见小米十分适应当时北方的气候。因为正如《诗经》上所说,庄稼乃“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象条件。

水果的地域分布比粮食还要严格。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椰子、芒果、菠萝、桂圆、荔枝、柚子、香蕉等最怕0℃低温,因而只分布在华南地区。柑桔、枇杷等亚热带水果能耐轻寒,但在零下9℃左右甚至以下低温时仍会造成严重冻害,一般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地区则盛产苹果、梨、柿子、葡萄等温带水果。我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北部地区,因为冬季过于严寒,苹果等温带水果也难以生长。近年来,利用嫁接、杂交等方法,苹果已开始向更北地区扩展。

南北方蔬菜品种也有很大不同。以冬季当家菜为例,北方过去因为连温室蔬菜也没有,一冬都吃大白菜。但这种大白菜在南方却长不好。喜凉的北方土豆运到南方种植后会很快退化,如果无法做到及时调进新土豆种,那么就只能在高寒山区种植它们。南北方经济作物也大不相同。以制糖原料为例,南方有喜温暖的甘蔗,北方有喜温凉的甜菜。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 N以北地区。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习惯吃咸,故历史上素有“南甜北咸”之说。

但即使南北方都能生长的作物,其品质和产量也有不同。例如北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南方,磨出的面粉口感好。新疆等干旱地区阳光强、气温日较差大,生长期内热量丰富,因而瓜果特别甜美。鄯善的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驰名中外。

食品储存、加工、运输与气象

人类的许多食物,总要或长或短储存一段时间。对我国来说,食物储存中最关紧要的是粮食,因为库存粮食数量极为巨大,一旦生虫、变质,轻则降低营养价值,重则不能食用,造成巨大损失。粮库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粮食含水量在16%~18%或者18%以上时,最适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高温高湿也利米蛀虫(如米象)等害虫生长。因此粮库储粮要及时通风、降温、降湿,必要时还要晾晒。据1997年11月24日《中国科学报》报导,记者访问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粮食厅负责粮食储藏的官员。该官员介绍说,日本储藏大米(日本人主要吃大米)的办法有常温和低温两种,以低温为好。主要是把通风管道深入散装大米之中,输入冷风使粮温保持15℃,空气相对湿度75%。由于粮食处于低温休眠状态,不仅不会发生虫害和霉变,而且由于这时粮食的呼吸作用极微弱,因而储藏期可大大延长,两年后大米质量基本和新米相同。该报1997年10月31日还报导,新华社记者参观了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市的一个现代化粮库,瑞典人安全储粮的办法是,入储前先经烘干处理,使粮食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保粮食1年不变质;如果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粮仓中有自动显示粮食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设备),温度又低于20℃,甚至可保存20年~30年(冬季中粮温保持5℃~6℃或者6℃以上)。

储粮虽然需要低温,但是面食发酵、做酱油、制酱豆腐(即豆腐乳)及乳酪加工熟化过程中,由于需要特殊微生物帮助,温度过低便不利于微生物繁殖。例如在10℃以下时,酵母菌活动便减弱,以至停止。

空气过湿虽易使粮食霉变,使食糖、食盐等因吸湿而潮解,但是过干会加速食物水分蒸发,麻烦也多。例如北京过去的散装糕点,冬季中常难以咬动。人们戏称北京一般圆形的点心是“铁饼”,而江米条之类长条形点心是“铁条”。但人们可利用干燥快制干化食品,例如笋干、紫菜干、咸鱼干等。过去山东农民靠秋季晾晒的红薯干作为过冬主要粮食,但如秋雨过多,红薯干会发生霉变。一冬粮食化为乌有,其后果可想而知。吐鲁番葡萄干则是依靠当地热且极为干燥的气候,用40天左右工夫晾出世界一绝的“绿珍珠”的。

前面提到我国北方过去冬季当家菜全靠大白菜,因此家家都大批储存过冬。但储存温度高了会腐烂;不慎冰冻了会味同嚼蜡;室内存放的风干了的大白菜也无法吃。居民一般挖1米~2米深的地窖,在5℃左右的温度储存最好。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地下3米~4米深度处的温度全年都在5℃左右,食物久储不腐,是个“天然大冰箱”。新疆地区“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冬天烤火时吃窖存的西瓜。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和气象密切相关。例如食糖、食盐及其制品需要严格防雨和避免过潮、过干;水果和流质食品等冬要防严寒冰冻,夏要防腐,均需空调运输工具。

季节与饮食

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这主要在温带,特别是堪称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我国。

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吃法多用火锅。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边放边吃鲜;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即汤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油蒸发慢,蒸发耗热便大大减少。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胃口大减。因此多爱好新鲜爽口、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菜也是肉少而蔬多。冰棍、雪糕等冷饮和啤酒、汽水等饮料销售量随气温的升高而直线上升。西瓜和绿豆汤则是民间清凉去火的消暑佳品。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常反季节而行之。我国东北民间过去有一道菜叫“油炸冰溜子”。把室外屋檐下挂的冰溜子,用白面拌成面棍,然后放在油里炸。由于动作快,在冰化之前外面的面已炸熟,一咬一股白气,风味独特。类似的关东奇俗还有“刀切生鸡蛋”和“空心疙瘩汤”。

“油炸冰溜子”是冬季吃冬季中的冰,泰国夏季吃的牛肉火锅则是夏季中的冬季吃法。因为那是在冰室中进行的,冰室中气温低至十几摄氏度,吃火锅当然是十分舒服的了。

如果说,前述温差可以导致“食差”,即冬季中外界气温和体温之差越大,胃口越好,夏季中气温接近体温因而食欲为一年中最差的话,那么,温差还能导致“味差”。例如有人做过实验,在炎热的夏季,让一群人依次饮用不同温度的啤酒以鉴定品质,结果大家都认为6℃~8℃的那种啤酒味道最好。实际上他们喝的啤酒都是一个桶里的,只不过温度不同。这个实验在冬天进行时,最好喝的啤酒变成10℃~12℃的那种了。此外,不同食物在不同温度下味觉也有不同,例如吃冰西瓜以8℃时口感最好,饮热咖啡以70℃最可口。距此适宜温度越远,口感便越差。
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麻(花椒)辣面也有同样功效。常常一碗面,一头汗,感冒便好了。我去过一些高山气象站,例如山西五台山顶,海拔2896米,那里夏季常要生火炉、盖棉被,7月平均气温只有9.5℃,气候阴湿。那里的气象员没有四川人,但也大多吃辣椒,其中驱寒抗风湿就是主要原因。

海洋性气候显着的沿海地区以海鲜菜着称;大陆性气候显着的内陆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着称;干旱气候区则以牛羊等牲畜为食。

气候的冷热干湿也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在海南人们有“饭前喝汤”的习惯,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种的植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f0634289e5c4b74543a9110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f0634289e5c4b74543a9110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f0634289e5c4b74543a91103"/>

扩展资料:

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美食

1、巧克力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巧克力可能会成为奢侈品。目前全世界一多半的巧克力来自加纳和象牙海岸等非洲国家。

但根据哥伦比亚热带农业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如果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3摄氏度,这片地区将过于炎热,无法再种植可可豆。按照目前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趋势来看,这样的温度上升并不是耸人听闻。

2、牡蛎

气候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人们经常享用的这种海鲜大餐。2010发布的《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食用牡蛎行业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与水体质量等问题都将对牡蛎行业造成损害。

海洋酸化会让澳大利亚全国的牡蛎变小。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海洋与南极研究中心的理查德·玛特尔(RichardMatear)博士说:“海水中化学物质的改变会让牡蛎更难生长。”

而根据西悉尼大学博士后劳拉·帕克尔(LauraParer)的说法,在海洋酸化和气温上升的共同作用下,这道独特的海鲜可能会从此告别我们的餐桌。

3、咖啡

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统计,每年人们大约喝掉6000亿杯咖啡,但这并不表示咖啡这种全球第二大贸易品能逃脱气候变化的魔掌。

约70%的咖啡都使用原产于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但据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的科学家们估计,到2080年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就将灭绝。你也许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要知道,这个品种可能握有对这一种群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基因密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也对咖啡的未来进行了预测,指出气温变化会增加虫害发生的概率,咖啡种植者不得不搬迁到更凉爽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6%B0%94%E5%80%99%E5%8F%98%E5%8C%96/22377?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气候变化">百度百科-气候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env.people.com.cn/n/2014/0526/c1010-25064542.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七种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美食">人民网-七种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美食



气候与饮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典型的可算是“南稻北麦”了。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

气候和社会环境会对饮食带来哪些影响?
答:气候变化带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给时人的饮食生活,特别是作为饮食主要来源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遍观历史,气候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例如气候温暖期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气候寒冷期则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冷气候,对当时中国农业界限的变迁、粮食的产量及耕种制度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发张的因素:1、最重要的自然是气候因素,其后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不同的饮食材料。气候对人们主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南稻北麦”上。在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因而降水丰富,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这里气候...

地理环境对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影响?
答:其次是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我们的饮食习惯。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春天多阴湿寒冷,四川地处盆地,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

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国的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从衣食住行农业等方面举例_百 ...
答:2. 食:气候复杂多样导致了我国各地饮食习惯的差异。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饮食多以米饭为主,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饮食多以面食为主。此外,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影响着食物的种植和储存方式,如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大白菜成为主要的蔬菜之一。3. 住:气候复杂多样也影响了我国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夏季气候与饮食
答:炎热之时适当吃些冷饮,能起到一定的祛暑作用,然而不可食之过多。例如,雪糕、冰砖、蛋筒等是用牛奶、蛋、糖等制成,营养虽好,但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可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又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等,大多营养价值不高,多饮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

季风气候饮食特点
答:所以,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大,间接形成了一定的饮食习惯。南方夏季多雨、暖热,冬天干燥、寒冷,比较适合于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因此季风气候代表性的南方形成了与北方不同的饮食特色——以米饭为主。同时,由于夏季多雨暖热,日常菜系以清淡为主,重色,不注重味,如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

气候对人们的饮食有哪些影响
答:天气热时,人们常感到胸闷,呼吸困难,难一吃食物,通常都吃一些水果,绿色菜,来通便通气。在天冷时,人们常吃一些带汤水的饭,大多是面类,它可以给人提供足够的能量,使人们感觉不太冷了。参考资料:想的

华南旅游区的气候特征对本地的饮食习惯有何影响
答:华南地区气候特点是湿润炎热,所以大多数华南地区的食物都会放辣,用于驱除体内的湿气。

环境对肉类饮食的影响
答: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北方气候干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当地居民以肉食为主,越往北,这个趋势越明显,而南方适合农作物耕种,当地居民饮食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沿海居民捕鱼业发达,以海洋鱼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