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恶劣影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5-11
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那些地区比较严重

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成为我们研究国际经济走向、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本文将通过对世界经济失衡原因的分析,说明目前的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世界经济将在失衡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失衡的表现和分析方法




目前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2000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4160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6659亿美元,2005年达到8065亿美元(见图一)。二是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经常账户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4年扩大为248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见图二)。




经常项目的经济学意义是国际借贷,我们可以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经常项目差额进行分析(这一差额既包括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也包括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从微观方面看,国际借款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对进口和其他经常性的支付,因此,经常项目差额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从宏观方面看,国际借款的发生是由于本国国民储蓄不足以为本国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资金,因此,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储蓄与投资的缺口。这两种分析方法是完全等价的。根据国民核算恒等式可以推出,经常项目恒等于贸易差额加上国外净要素支付,也恒等于储蓄减去投资。




二、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美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的原因




1.储蓄率下降




美国经济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可用三个指标来说明:(1)国民净储蓄率,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后一直徘徊在1.5%。(2)个人储蓄率,199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5%左右,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降至负数,2005年第三季度达到-1.6%,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3)储蓄占GDP的比重,1990-1999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2000-2002年的平均值为16.2%,2003年为13.5%,2004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储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2.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




2.储蓄/投资关系恶化




在20世纪90年代的近10年中,美国的生产率持续、大幅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高速增长。生产率提高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了产量与需求的差额,进而影响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也就是说,经济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扩大了消费,减少了储蓄,从而引起储蓄/投资状况恶化。




近年来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则持续上升,这与美国储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1990-1999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18.7%,2000-2002年为19.4%,2003年为18.4%,2004年为19.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1.1%,远远高于欧洲(-2.9%)和日本(-9%)。




3.储蓄战略改变




近年来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居民金融名义资产大量增加,消费倾向迅速上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其住房再融资有关。1991年,在美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有价证券占13%。2000年初,有价证券比例上升到35%。2003年底,房地产比重首次超过有价证券。目前美国家庭持有约14万亿美元的房地产净值,是有价证券的2倍多。美国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逐渐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移,表现为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和经济项目赤字不断扩大。




(二)亚洲国家经常项目大量顺差的原因




1.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亚洲国家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产出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以更大幅度下降,因而缩小了经常项目赤字。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危机给了亚洲很多深刻的教训,使其选择更多依靠自己积累,包括家庭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不少亚洲国家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2.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多数亚洲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




3.投资率下降




尽管亚洲国家(除日本外)正在以较低的赡养率推动着较高的储蓄率,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也推动了中东以及其他石油出口国的储蓄率持续攀升。但是,有研究表明,最近几年亚洲地区出现的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并不是储蓄率上升的结果,而是投资率下降的结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地区投资急剧下降。1996-2004年亚洲(除中国和日本外)投资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




实际上,金融危机对投资需求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包括墨西哥金融危机对拉丁美洲投资的影响,也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地区投资的影响。1997年之后,亚洲国家的投资系数均呈负值(见附表)。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出口,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的集中,并进行面向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与全球供应链延长。跨国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从而使全球商品供应链延长。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双方的贸易差额或经常项目差额。




三、失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一)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失衡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解决由要素流动形成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涉及到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国际分工体系等深层问题,很难通过个别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内改变。具体讲,在解决失衡问题上,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但其作用有限。也就是说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经常账户差额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其作为总量政策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就调整储蓄率来看,虽然通过利率政策可以调整储蓄水平,但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国家降低储蓄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和文化传统,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任何政府都很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改变一国的储蓄率。




实际上,无论何时、以何种方式对失衡进行调整,都会涉及三个广泛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美元实际汇率需要相对亚洲国家货币贬值,以减少亚洲国家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二是美国内需增长应逐步慢于产出增长,以使其净出口有增加的余地。同时,美国需要提高储蓄率,减少对外部储蓄的使用。三是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大内需,以减少净出口,并降低储蓄率(迈克尔·穆萨,2004)。很明显,这三个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真正得到解决的。




从表面上看,利用汇率调整最容易,只要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就有可能减少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但实际上,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相对容易,而美元对亚洲国家货币贬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它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范畴。亚洲金融危机冲垮了亚洲国家曾经普遍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然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浮动恐惧”等原因,一些亚洲国家又重新回到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上,其政府对本国外汇市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2002-2004年,美元曾对欧元和日元大幅贬值,最高跌幅达到50%,但是,由于亚洲货币普遍钉住美元,因而亚洲国家和美国的贸易差额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调整。




即使亚洲国家的货币能够自由浮动,汇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单个亚洲国家的货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进口商对进口地的选择,不会改变整个亚洲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亚洲国家的货币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亚洲地区的高储蓄传统和消费习惯。第三,亚洲国家需要贸易顺差。对于那些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来说,较快的出口增长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对于那些饱受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国家来说,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国家的“顺差饥渴”和“外汇储备偏好”可能会伴随其整个赶超过程的始终。




(二)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将失衡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世界各国正在为消除失衡进行着各种努力,正是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失衡状况,使世界经济能够在失衡中保持较快增长。也就是说,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和经济制度改革(包括汇率制度改革)可以将世界经济失衡问题限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使其演化成为金融危机,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赢得时间。




就财政政策来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增加是由其储蓄率下降引起的,而其储蓄率的下降则与其财政赤字有关。2001-2005年,美国财政余额占GDP比重从+2.5%下降到-3.5%,使其储蓄占GDP的比重则从16.2%下降到13.7%,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从4%左右上升到7%以上。因此,要降低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减少进口。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已经在减少预算赤字方面有所行动。在2005财政年度中,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下降为318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从货币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来,美联储持续17次以同样的幅度提高基准利率,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达到5.25%。对于储蓄短缺、资产依存度极高的美国经济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随着美元利率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降温。美联储主席伯南科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趋缓可能提升未来两年美国的储蓄率。




在亚洲方面,亚洲国家经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加。许多亚洲国家正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此外,近年来由于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亚洲国家的贸易顺差主要由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复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四、目前的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




从理论上讲,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时间内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贸易顺差或经常账户顺差,在另一时期内出现贸易逆差或经常账户逆差。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必然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同时表现为另外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




从现实出发,就美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看,失衡是存在的、也是严重的,在长期内不可能持续。但是,在短期内,由于这种失衡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因而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可持续性:




第一,亚洲国家储蓄多,美国消费多;亚洲地区的劳动力多,美国市场资本充裕。这些分开来看是不平衡,放在一起看则是相对平衡。




第二,在目前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中,美国相对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与亚洲国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




第三,目前亚洲国家以债券的形式积累了对美国的债权;美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积累了对亚洲国家的债权。这一不平衡根源于美国与亚洲国家金融市场效率的差异(目前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场之一),随着亚洲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这一失衡会自动得到纠正。




第四,近年来出现的跨国外包与供应链延长是世界经济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方的比较优势,2001年以来,包括美国和亚洲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都基本上实现了较低的通胀率下的经济较快增长。




目前世界经济失衡表现为“双循环”:即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了积累外汇储备,亚洲国家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口增长率,形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由于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亚洲国家的贸易顺差主要为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为了保持储备资产安全(包括维持美元汇率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损失),亚洲国家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市场,弥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维持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59亿美元,当年资本净流入为8,218亿美元。正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吸收了亚洲国家经常项目的顺差;亚洲国家资金回流弥补了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的缺口,使国际金融市场达到了一种动态均衡,从而使世界经济在失衡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总之,由于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解决由要素流动形成的失衡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国际分工格局变动是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适应全球化趋势调整的结果,目前的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世界经济将在失

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专家现场分析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此外,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等等。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只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在金融领域当中,也只是投行出现了严重问题。美国IT行业是在投资银行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当新技术革命放缓以后,投行在供给方面不能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便承担了房地产的金融支撑,而美国的房地产需求很难向世界其他市场转移。从这一点来讲,美国的投资银行肯定会出现向商业银行的回归,但不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证券市场充分发展,有充分的准备手段,有充分的衍生工具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商业银行或是货币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存在。

叶永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衍生金融工具搞多了、搞快了,我不这样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充分发展的,这个市场我们还没有,还不如别人,对这个市场我们也不够熟悉。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由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其实价格信号也是一种风险信号,而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锁定未来的价格。我认为,金融市场建设得越快,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越是关起门来,就越不安全。此外,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只是微观的监管体系,只是事后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金融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个人构成一个整体体系。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危机的双重性影响。
一方面,经济殖民化陷阱造成了中国“双空”结局,资源和美元都是两手空空,财富被掠夺净尽,弄不好甚至会造成大崩溃大动荡大分裂甚至大残杀。另一方面如果处理好,就能够带领世界步入大众时代,实现东方文明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世界中心再次转移到中国,人类包括中国在内同时完成正、反、合的发展周期。

这场危机是信用危机,主要是2个国家最厉害,美国和中国,美国透支未来收入,中国透支未来资源;美国是虚拟经济领域的欺诈,中国是实体经济领域的欺诈。结果就是美国虚拟经济破产,中国实体经济破产。所不同的是,美国是为本国人民高消费透支了未来,中国则是在压缩本国人民消费的基础上为美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还透支了中国人的福利,中国人的健康,中国人的环境,所有这些透支最终都要由中国人自己偿还,如果现在把透支资源换取的一点财富再拿去美国救市,中国最后依靠什么偿还?如此的经济开放使中国人的存在没有了任何意义,完全是为美国而存在:中国资源存在的意义在于能为美国提供廉价消费品;中国劳工存在的意义在于能让美国人有更多时间在夏威夷海滩尽情嬉戏;中国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为美国创造高额利润;中国赚取外汇的意义在于能让美国人信用卡上可用金额更多一些;中国引进外资的意义在于能让美国控制我们的民族产业;甚至为了防止工人抵抗外资压低工资,专门修改宪法,取消罢工自由。结果是美国在透支我们资源的基础上玩虚拟,玩预期,玩透支游戏,我们还傻乎乎地遵守这种游戏规则,按照美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全国大检查,凡是与美国游戏规则冲突的所有规定和政策统统作废,把中国变成了美国的海外经济基地。

以上是摘抄自课堂笔记,希望对你有所提示!

从金融层面上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二个层面,是实体经济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日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金融危机正使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对中国GDP的增长会产生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信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国际经济的低迷情势下,信心受到影响他们还会增加投资吗?这是一个问题。  戴科认为,不管如何,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是事实。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已经比去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明年经济增长可能会更缓慢。不过,中国的经济仍在增长,通胀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中国经济远没有“滞胀”的风险。戴科说,中国人经常说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他很赞同这句话。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以及在未来世界金融秩序中,中国正在扮演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是肯定的。  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0%,欧盟和美国的贡献超过20%。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权利和责任不可避免地也加大了,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参与者,也将成为新秩序的制订者。

1.出口锐减
2.出口企业大量失业
3.因为国内失业人数的增加,市场也萎缩
4.其他在职人员看样其他人失业,由于担心自己也会失业,于是也不敢消费
市场更加疲软,人们不敢消费

持续时间很难讲 估计1-4年

应对措施:
1:不要辞职 不要换工作 不要转行 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 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 轮到自己找工作时 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 或者双币存款 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 经济不好 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别买车;
8:危机的后期最难过 现在还没开始 别觉得自己很强;
9:别离婚 别生孩子;
10:就算还没感觉危机 也应该日子紧着过 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11、不要幻想抢银行 成功率很低 活捉率很高
12,拉屎的时候你要留一半,免得饿太快

出口型的企业已经面临很大的压力了,现在我们公司就感觉很明显,员工由每月放两天假改为现在的每天八小时,限止加班,每周放两天假。订单少了很多。这种情况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呀!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郎咸平关于现在我国经济的分析,推荐给大家看一下。http://blog.vsharing.com/tdk969/A745910.html 看完你就知道了。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答: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外需减少,从而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此外,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紧缩和投资下降也对中国的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2.股市和楼市波动:金...

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答: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如下:1、出口下降,实体经济受损 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答: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答:第二,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美国有难,中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第三,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金融危机将导致美国的经济下滑,将会对中国许多的外贸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第四,经济全球化,中国受到影响在...

金融危机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坏处:1、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

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答: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百姓的切身影响 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在经受着席卷而来的巨大金融危机风暴洗礼之后,世界都发生了很多改变,金融危机引发了银行倒闭、工业萧条、全球股市重挫、破产风波接连不断、还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员感的就...

金融危机-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答:1、有利于扩展海外市场 2、有利于结构调整 3、有利于凝聚人心 4、有利于文化发展 5、有利于发现新的机遇。金融危机的坏处:1、企业破产,工厂倒闭,经济体受到严重的冲击,社会生产出现倒退的现象。2、工厂的倒闭伴随着是...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的措施
答: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答:(四)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冲击不大,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动荡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产生恐慌心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房地产业大幅调整将成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使中国金融环境受损、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投资出口下降、消费降低等,但是危机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有利于储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