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梅兰芳介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4-03-29
《梅兰芳》和《霸王别姬》

  不是的
  《霸王别姬》只是陈凯歌当时电影的一个杰作 而当时陈的电影也是一直在摸索社会的各种现象 你也知道最近陈拍过的片子不少,但都是写粗糙的作品 无极啥的都是商业电影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而且这些电影的票房也不怎么样
  所以陈选择了回归 当然要从他最能让观众记住的《霸王别姬》开始了
  只能说这2个片子是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人物和内容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
  《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
  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可以看出程碟衣只是梅兰芳的一个小部分的缩影

京剧霸王别姬
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

此剧原名《楚汉争》,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齐如山、吴震修对《楚汉争》进行修改,更名为《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历史记载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於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麽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麽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意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麽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麽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不是的
《霸王别姬》只是陈凯歌当时电影的一个杰作 而当时陈的电影也是一直在摸索社会的各种现象 你也知道最近陈拍过的片子不少,但都是写粗糙的作品 无极啥的都是商业电影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而且这些电影的票房也不怎么样
所以陈选择了回归 当然要从他最能让观众记住的《霸王别姬》开始了
只能说这2个片子是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人物和内容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
《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
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可以看出程碟衣只是梅兰芳的一个小部分的缩影.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 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 8岁开始学戏, 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说《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从艺一生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 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 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梅兰芳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在上海期间,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梅兰芳
  1918年后,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梅兰芳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的生活片断和他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主要作品
  《战蒲关》(又名《忠义节》)中的徐艳贞
  《搜孤救孤》中的程婴之妻《浣纱记》中的浣纱女
  《桑园寄子》中的金氏
  《朱痕记》中的赵锦荣
  《岳家庄》中的岳云之姐
  《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中的马义之女
  《朱廉寨》中的马昭仪
  《延安关》中的双阳公主
  《缇荣救父》中的缇荣
  《空谷番》中的姚梦兰
  《摘缨会》中的许姬
  《煤山恨》中的周后
  《孝感天》(又名《掘地见母》)中的共叔段
  《桑园会》中的罗敷女《别宫》中的孙尚香
  《祭江》中的孙尚香
  《孝义节》中的孙尚香
  《截江夺斗》中的孙尚香
  《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
  《二度梅》(又名《落花园》)中的陈杏元
  《彩楼配》中王宝钏
  《三击掌》中的王宝钏
  《探寒窑》(又名《母女会》)中的王宝钏
  《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赶三关》中的代战公主
  《大登殿》中的王宝钏
  《祭塔》中的白素贞
  《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
  《王春娥》中的王春娥
  《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
  《女起解》中的苏三
  《玉堂春》中的苏三
  《御碑亭》中的孟月华
  《梅玉配》中的苏玉莲
  《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凤
  《雁门关》(又名《南北台》)中的青莲公主
  《法门寺》中的宋巧姣
  《珠砂痣》中的江氏
  《六月雪》中的窦娥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中的肖桂英
  《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中的李凤姐
  《甘露寺》中的孙尚香
  《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回荆州》中的孙尚香
  《审头刺汤》(又名《一捧雪》)中的雪艳
  《天河配》中的织女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枪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
  《宝莲灯》(又名《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
  《双金莲》中的潘金莲
  《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四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六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八蜡庙》中的张桂兰
  《破洪州》中的穆桂英
  《樊江关》中的薛金莲
  《头本虹霓关》中的东方氏
  《二本虹霓关》中的丫环
  《长坂坡》中的糜夫人
  《金针刺红蟒》(《混元盒》中一折)中的红蟒
  《琵琶缘》(《混元盒》中一折)中的蝎子精
  《南天门》(又名《走雪山》)中的玉姐
  《汾河湾》中的柳迎春
  《春秋配》中的姜秋莲
  《龙凤呈祥》(又名《全部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红鬃烈马》(又名《素富贵》、
  《全部王宝钏》)中的王宝钏

京剧霸王别姬简介
答: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虞姬。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

霸王别姬梅兰芳介绍
答: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抗战爆发后,日伪想...

关于梅兰芳的资料要简短
答: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

梅兰芳演过的剧目有哪些?
答:梅兰芳演过的剧目有以下这些:1:《霸王别姬》(虞姬)。《霸王别姬》是京剧相当重要的戏码之一。此剧原名《楚汉争》,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项羽本纪》编写而成。总共四本。1918年,由杨小楼、尚小云在北京首演。...

介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答: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和王凤卿应邀去上海演出。上演了一二本《虹霓关》,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枪挑穆天王”轰动了大上海。 1914...

梅兰芳简介资料
答: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还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学艺、十一岁登台,代表剧...

梅兰芳介绍
答:简介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字畹华。汉族,江苏 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 岁学戏,9 岁拜吴菱仙 为师学青衣,11 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 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

梅兰芳简介
答:梅兰芳的生平介绍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

梅兰芳介绍和主要事迹
答: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艺名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而京剧行当中又最擅演的是“旦”,故她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

梅兰芳生平简介
答: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