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郑和下西洋
互相理解,真诚待人。(是历史作业吧)
中国没有称霸的野心,郑和7次下西洋都是带去和平的。
郑和七下西洋1、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初次奉使出洋。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这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此行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及旧港等国家和地区,于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
2、第二次奉使,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明史》记载:“永乐五年九月癸亥(即九月十三日),郑和复使西洋。”又,明实录载:“九月乙卯(即初五),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经历之地较前次大为增多,计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加异勒等国。回国日期是在永乐七年夏末。
3、第三次奉使是在永乐七年九月。据《星槎胜览》云:“永乐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此次所历国家,据《明实录》载:“……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把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其还京日期则为“永乐九年六月乙巳(即十六日)。”
4、第四次奉使,据《明实录》称:“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为永乐十一年。可知前述十年十一月,乃奉使日期,出国之期则在次年。 又,郑和为此次出使,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据《禅寺记》云:“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可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据此可以断定,第四次出使开洋之期当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 此行通译,除哈三外,尚有马欢随行。据其所著《瀛涯胜览》卷首序云:“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据马欢云,此行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八十四员百户四百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两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余丁两名,正使太监七员,监丞五员,小监十员,内官。内史五十三员。”统计数目间有不合,然亦可见其规模之大。据马欢记云,此行历占城、阇婆、三佛齐、五屿、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大宛、米息等地。惟近人冯承均则谓:“是役也,郑和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且抵非洲东岸麻林(Melinde)、木骨都束(Mogedonu)、不剌哇(Blawa)等国。”此盖据《明实录》所载入贡诸国而推断者。因此诸国前此与明王朝俱不通音向,郑和于是于是役使至其地,乃知有中国,故相率来朝也。至其还京日期,则在永乐十三年七月。
5、据《明史》记载,第五次奉使之期,“在(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刘家港通番事迹碑》云:“永乐十五岁,统领舟师往西域,……”另据《泉州行香碑》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可见,第五次出使的开洋日期当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此役费信、马欢俱未往,别有僧人胜惠偕行。这次航行,先要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由近及远,一般先到占城,然后到爪哇,以此经旧港、满剌加、彭亨,到苏门答剌、南巫里。转向西航至锡兰,而达柯枝,然后到古里。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又南下入阿拉伯海,而至剌撒、阿丹,由阿丹过曼德海峡,而抵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东非国家。再由麻林东航,横渡印度洋,经由溜山、锡兰、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地回国。其回归日期为:“(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即1419年8月17日),郑和还。”
6、第六次下西洋的日期,据一些学者认为应在永乐十九年春,于永乐二十八年八月返回。所经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暹罗、锡兰、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天方。这次出使的随从人员,有孔和卜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又专程去旧港一次,命施进卿之女施二姐袭宣威使之职。
7、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在郑和船队停航的五、六年间,原来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大多数已同中国断了来往,不知道宣德皇帝已“君临万邦”,若不首先将中国“纪元宣德”的消息通知“万邦”,那朱瞻基自称“君临万邦”就不仅是一句空话,而且显得滑稽可笑了。所以,作为宣德朝首次派往海外诸国的外交使团,郑和一行每到一国,都要先把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交待清楚。郑和第七次出使的时间是宣德六年十二月(1932年1月),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此次下西洋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不幸的是,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我想知道,郑和下西洋时,到达的国家地区详细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
马和波罗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点不包括
马可波罗是老外,郑和是chinese 马克是男人,郑和是太监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人是否知道欧洲?
中国知道欧洲。早在汉朝就知道古罗马,称为大秦。元代时马可波罗曾来中国,向大汗介绍欧洲风土人情。但中国有一种本位思想,即中国是天下最大的国家,其余都是周边小国,处于世界角落,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海权在古代中国没有放在重要地位,国家不认为大海也是我的地盘。所以郑和下西洋也只是...
简要写出下列古代航海探险的故事
有了这些证据,哥伦布就在不允许辩护的情况下被戴上手铐和脚镣,投入监狱,等候返回西班牙,当时他53岁。 1500年10月1日,哥伦布和他的兄弟们被押回西班牙加的斯。他们在监狱里度过了六个星期之后,繁忙的国王费尔南多才将他们放出来。不久以后,国王和王后在格拉纳达的阿尔汉布拉宫召见了他们,恢复了他们的自由、名誉和财富...
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么?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种纪念郑和航海的出版物正陆续出现在市面上。昨天,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会员、郑和研究学者杨斌对记者指出,一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版《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中,却有这样的描述:马可波罗见过报恩寺塔!杨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说法。 马可波罗盛赞报恩寺塔 在杨斌先生的指点下,记者...
11名著名的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 历史 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要三个航海家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的测定航区航线和传位,有效利用季风洋流进行航行。麦哲伦 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地坪地方与地缘的争论,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途中,和哪些地方曾经交过战呢?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苏门答剌爆发内战。内战的原因,我就不细说了。内战双方分别是苏干剌与宰奴里阿必丁,当时大明帝国承认的是宰奴里阿必丁的政权。郑和行驶到苏岛时,把大明的赏赐交给宰奴里阿必丁,而苏干剌只能尴尬地被视为伪王。此时内战形势对苏干剌一方有利,然而由于大明帝国的立场,在客观...
历史上中外文化碰撞的事情有哪些?
马可·波罗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把东方别具一格的风情带给了他的同胞们,大家纷纷表示惊奇和欣赏,并对中国产生向往。02、郑和下西洋明朝永乐年间,太监郑和率领皇家船队和船员、官员,带着“天朝”特产从南京出发,一路经过太平洋、绕道大西洋,拜访了苏门答腊、暹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航路开辟过程?
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新大陆”。达·伽马:葡萄牙支持,1497~1498年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等地,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西班牙支持,1519~1522年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参考资料:新航路开辟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