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中有关询问科举考试结果的古诗!
1、上仙科举
元
冯尊师
《苏武慢·日月高奔》
2、唐人科举更糊名
宋
柴望
《塞下行赠韦士颍归鄂渚上江陵谒阃相》
3、犹须用心科举外
宋
陈师道
《送黄生兼寄二谢二首》
4、隽功科举外
宋
陈造
《赠课会诸公》
5、不肯事科举
宋
戴复古
《祝二岩》
6、文章末流乃科举
宋
李流谦
《比观仲结诸公课会皆勍敌也行就举南宫作此赠》
7、科举催人槐落黄
宋
李昴英
《秋试已近用韵勉儿辈》
8、尽从科举梯进取
宋
李昴英
《再用观入试韵》
9、科举未为暮年计
宋
刘过
《寄程鹏飞》
10、科举非不好
宋
刘过
《襄阳歌》
11、琼科举旧仪
宋
刘筠
《立夏奉祀太一宫五言十韵》
科举诗句(已发)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不知我的诗文是否合主考官的口味”。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
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画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难怪张籍特别作了答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以越女比朱庆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你隽秀超拔,不用为考试担心。
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是谁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
相传“推敲”一词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诗作?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源于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的一个典故,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他骑着驴即兴写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古代科举考试没过的有名诗人
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涌现了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唐太宗也曾经看着天下士子,激动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正是“太宗一计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不过也有科举考试走不通的人,江湖列举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一一解读,来与诸君共勉:其一,李白。中国古代李白的诗歌无疑代表了唐诗的新成就。“...
黜落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黜落"一词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最初指的是科场除名落第或落榜,即考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唐诗中就有提及,如杨凝的《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诗中就有"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之句,表达了对科举落第的无奈与感慨。到了宋代,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李白的关于考试的诗句
1. 唐诗蜀道难李白中常考的诗句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李白的诗歌造诣非常高,而唐朝的科举考试就是以诗词歌赋为主的,为何李白没有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呢? 第一个就是《明堂赋》,这是李白向玄宗李隆基的自献之...
杜牧传文言文答案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 主司侍郎:主司,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侍郎,六部的次官。唐玄宗...《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
两榜的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两榜"指的是通过两次重要考试获得的资格,通常指的是进士考试。唐诗中黄滔的《酬徐正字夤》诗中有这样一句:“名从两榜考升第,官自三台追起家。”这里提到的"两榜"指的是通过了两次重要的科举考试,获得了相应的资格。元朝时期,欧阳玄的《试院倡和》诗之一中也有提及...
有没有一些关于科举制的古文材料?
李昂是唐玄宗时小有名气的文人,根据徐松《登科记考》卷5和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5册的考证,此人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科举状元,但是籍贯、字号、年岁皆不详,新、旧唐书皆无传。他任考官秉公录取、不徇私情的故事,记载在唐人笔记小说《大唐新语》和《唐摭言》中。据载:“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
杏园探花“探花"含义
探花,这个词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初并非指考试名次,而是与赏花活动相关。唐诗中,皮日休在《春雨》中提到的“幽人多病探花稀”,以及陆游的《初春探花有作》中的“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都描绘了探花最初的含义——游园赏花,尤其是寻求爱情的象征。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演变,探花...
试文言文
诚然,事物的发展有其积极消极的两面性,但我们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利弊孰轻孰重,如果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那么为什么试律诗还是得以顺利发展呢?这一点,傅璇琮先生在《唐诗论学丛稿》中也说了几点。“科举考试面向地主阶级整体,它以文化考试为主要内容,这就 *** 地主阶级对其子女进行文化教育,客观推动社会普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