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从小聪颖好学。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泯灭,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10世。 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 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未仕进,闲居村野。20世纪初,正值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西学渐进的时代,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毅然送两个儿子李云间、李云梯东渡扶桑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后,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913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式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诚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数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在爪哇国三宝垄一间潮商开办的裕合公司做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李云经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银庄任司库与出纳。后因时局动荡,银庄倒闭。 李云经重返教坛,在隆都后沟学校做教书匠。他教学有方,声誉日隆,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1937年,李云经转聘为庵埠郭垄小学校长,直至潮州沦陷,举家辗转香港。 时逾半个多世纪,人们很难考证李云经弃教从商的真实动机。不少著作认为:李云经是因家境贫寒,时局所迫。 潮汕是粤东*经济文化中心,潮*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潮汕海外贸易发达,“商人重利轻别离”,“安土重迁”意识淡薄。潮人的迁徙,不可仅仅归结为贫穷。积极开拓,是潮汕文化的独特景观。潮人的迁徙,还不同于山东人闯关东,宁波人闯上海,人们的足迹仍在国内,而潮人则放眼海外。 潮人移居海外的*,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 潮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商人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党在*建立新政权,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尽管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之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 韩江碧青浩荡,千秋万载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东有笔架山,西有葫芦山,三山一水,秀色如画,恍若世外桃源。 李嘉诚来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潮州偏安一隅,受时局的影响微乎其微。李云经携长子嘉诚,流连于青山绿水间,人世的一切烦恼,都会随着江水漂流远逝。李云经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李嘉诚不负父望,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咏诗诵文,是李嘉诚童稚时代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北门观海寺小学念书。学堂是观海寺的庙产,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新文化运动已经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享受工业*的文明。学堂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课堂的墙壁,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生教授的诗文,李嘉诚在家早已烂熟于胸,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李嘉诚回家讲给父亲听,父亲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李嘉诚幼小的心灵里。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小小的藏书阁,线装古籍层层叠叠排放在书架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唐诗、宋词、元曲…… 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十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心喜。李云经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 他们相聚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书籍向李嘉诚展示出另一个世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音,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生活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李云经,把厚望寄予儿子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急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能让历史作结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凭藉嚣和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 处于天涯一隅的潮汕已不太平,报章不时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山河破碎、日寇暴虐的消息。父亲转入郭垄小学任校长,整日忧心忡忡。母亲庄碧琴笃信佛教,敬香拜佛,祈祷佛祖保佑家人乡人平安。 1939年6月,涂有猩红太阳标志的日机出现在潮汕上空,对城区狂轰滥炸。县教育科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李嘉诚对家园学子生涯的最后一课记忆犹新,处在乡间的庵埠未遭敌机轰炸,大部分学生仍按时来到学堂。 国文老师慷慨激昂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最后,师生含着悲愤的热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6月22日,日寇占领庵埠,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他携李嘉诚回到潮州城家中。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升学无望,又不敢随意走出家门,只好躲进藏书阁读古书。时事纷乱,李嘉诚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他尤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深深领悟到其间的真谛与忧愤。 太阳旗在潮州城头猎猎飘扬,逃避战祸的人流仍络绎不绝。乃父之心甚于其子,李云经常与城里的知识分子相聚一起,秘密商议抗日大计。不少知识青年投奔抗战前线或敌后游击队。李云经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儿女,未能迈出这一步。他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万分愧疚。 1940年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通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兄弟见面,李云经沉痛地说:“我逃荒失业,生活无着。一家人打疟,没医没药,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这一年,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李嘉诚伯父李云章、李云梯在他乡执教,潮汕沦陷,日寇横行,他们皆未能赶来后沟奔丧。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冈。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接受其接济。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渐罄,李云经心急如焚。 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人的避难所。李云经与妻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树挪死,人挪活。李奕赞同胞兄的计划。临行的前日,兄弟俩带家小到山冈祭奠老母。是夜,兄弟俩伴着昏昏的油灯小酌。李云经谈他的人生经历,感叹教育救国的理想付之东流,彻底破灭。 兄弟俩长吁短叹,怆然涕下。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 重镇和大道大都被日军占领封锁,海路不通,日本军舰在粤东沿海水域横冲直撞。李云经一家只敢走崎岖的山间小路,穿越平原地带则在夜间行动。 寒冬腊月,阴冷潮湿,淫雨霏霏。他们不敢也无钱住客栈,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们穿越一道道日军封锁线,所幸的是,没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时遇到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或来或去,何处是可以安生的乐土?皆感到茫然和绝望。 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数十年后李嘉诚重返家园,昔日跟随父母逃难的单薄少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 正如商业社会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世界没有免费的晚餐。”香港等待少年李嘉诚的,将是更大的磨难。
06年感动中国人物
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 颁奖词: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的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详细告诉我!_百度...
白芳礼老人是现代版的武训,他靠蹬三轮车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得到了许多荣誉,但他的一生并未因此变得轻松。他的故事引发人们深思:教育是否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用来感动的痛苦?谢嘉城是一位初三学生,他在教室里贴出告示,希望通过辅导同学功课换取每日的早餐。尽管生活艰难,他...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曾经在安徽阜阳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张颖,因为一次和艾滋孤儿的接触,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如今,张颖收养了192个艾滋孤儿,创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为此张颖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张颖就是...
2006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
由于他的情况大家有所了解,再加上诚信经营,他的生意很是红火,甚至外学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可是一种灾难也悄悄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在西华县南关附近有几个当地人也在经营图书生意,他们看到自己的生意逐渐被洪战辉抢走后,就心存不甘。在一天晚上,下过晚自习后,洪战辉准备回租住的小屋,突然从黑暗里窜出...
感动中国2006十大人物及事迹
曾经在安徽阜阳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张颖,因为一次和艾滋孤儿的接触,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如今,张颖收养了192个艾滋孤儿,创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为此张颖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张颖就是...
谁知道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3、15年铸成倚天剑:黄伯云 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谁是2005 中国,亚洲,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各三个。
曾经在安徽阜阳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张颖,因为一次和艾滋孤儿的接触,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如今,张颖收养了192个艾滋孤儿,创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为此张颖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张颖就是...
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改变生活轨迹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经在安徽阜阳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张颖,因为一次和艾滋孤儿的接触,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如今,张颖收养了192个艾滋孤儿,创建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为此张颖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
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
感动中国2010十大人物其中一个,要长的!!
5年前来到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年初李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