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状况怎样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70年代出生的人,正赶上股票疯长、IT新贵纷纷出炉,穷小子变富翁的神话,一直影响着他们。于是,他们始终坚决要把自己变成有产者,哪怕只是很虚幻地过一种闲适的生活也好。
同时,国际大公司的纷至沓来,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实力的职业经理人。更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只需要坐在家中,就像站在世界中心一样。
然而伴随着财富的到来,上咖啡馆、玩DV、健身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因此成为了最会玩的一群人,尽管玩得并无创意,却依样画瓢,有模有样。

扩展资料:
70年代的大事:
1、知青: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是大多数青年独特的记忆,北京学生们大多奔赴黑龙江和内蒙兵团、云南农场以及到山西陕西等地插队落户,他们离开学校和北京的家,在边疆和农村度过了他们最美好的年华。
2、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60、70、80年代人的生活与观点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斗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r2

记住文革,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识青年”群体的历史评价,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年的“知青”密切关注的事。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动就业的措施之一,而这种措施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演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组成部份,这场在30年前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而且冲击了这2000多万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社会。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这道轨迹,蕴涵着多少辛酸、多少血泪,又留下了多少经验和教训啊!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场震撼中华大地的大规模青年运动,上山下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的。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例如,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区五名青年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向北京团市委提出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北京团市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组织了一支60人的垦荒队。当时,以胡耀邦同志为首的团中央书记处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同时又指出,组织大量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到边疆去的条件还不具备,他们大多数家庭在农村,应在自己家乡为社会主义出力。1956年1月21日,团中央派专人到浙江温州,向在大陈岛开荒的20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赠送了题有“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锦旗,并宣读了团中央的祝贺信。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人为强制实行的,它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相联系的。50年代中期,国家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却是巨大的,全国合作化光会计一项,就需要几百万人,因此毛泽东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60年代,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另外由于长期忽视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呈几何比例上升,城市人口积压,就业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同时,60年代我国又连续出现灾荒年,我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困难时期,再加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的援建项目陆续下马,必然决定要大量裁减职工。苏联又催还贷款,致使我国经济出现低谷。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党中央针对具体国情,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长期工作被确定下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作法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

所以,知青上山下乡是我国单一呆板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如果不理顺经济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营与全民所有制同时并存、广开就业之门,即使不发生“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的作法仍然要产生。

总的说来,1955年-1966年这段时间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稳妥的。党中央是结合国情探索一条就业门路,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安定的。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计下去知青129万,它适应了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要求,减少了城镇人口,支援了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在这些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立志从事农村和边疆建设的青年。他们在知识青年建设农村和边疆的事业中,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是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比如全国闻名的回乡知青徐建春、吕根泽,城市下乡知青王培珍、邢燕子,还有在改造低产田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江西知青宋喜明、“自己找艰苦的路走”的天津知青赵耘,放弃留京、主动下乡的北京知青侯隽等,他们闯过了思想关、家庭关、劳动关、艰苦生活关和社会舆论关,成为知青参加农业劳动的开路先锋,作出了贡献、锻炼了自己。

看看下面资料吧
70年代短缺经济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1970年的报纸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充足。1972年还增加了广东、湖南、四川的腊肉、香肠以及山鸡、野兔等野味,活鸡、活鸭、活鱼、活鸟等大量上市,菜市场不仅供应北方蔬菜还供应南方蔬菜。当时,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越往后,食品种类越多。1976年以后庙会恢复了,传统小吃也陆续恢复,这引发了北京人的巨大热情。关于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报纸上最为丰盛的纪录,时鲜多了,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70年代的年饭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

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五颜六色的灯笼,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

1972年春节期间,百货大楼手表展销专柜展出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盘手表。1975年增加了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等百多种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厂发明新式组合家具在中山公园展览的报道列于《北京日报》春节期间的头版。1978年春节市场上北京市百货大楼出售的服装,有传统的旗袍和各色童装,也有流行的各种格呢卡曲、喇叭裤和西服等,还出售一种腈纶毛绒翻毛领活里两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节,理发排长队问题得到解决。女人们会留意到纺织品种类更多了,如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等产品,而70年代中国女性热爱尼龙制品的狂热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美国女性对尼龙袜的热情。更多的新玩艺儿造出来了,最令孩子们高兴的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等。70年代的消费群体以抢购、限购为基本特征而拥有巨大的消费热情。1979年《北京日报》刊登的一封群众来信称:“结婚讲排场不好,春节参加一位同事儿子的婚礼,他家收到的礼品可谓名目繁多,有台灯7个、收音机1架、闹钟2个、毛毯4条、毛巾被2条、暖水瓶12个、枕巾80条、脸盆一大摞、茶具8套、锅碗瓢盆勺成双成对……”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结结实实的生活形态和消费热情。

年话豪言壮语变轻松

1979年人情味渐浓,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的春联

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

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70年代前期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

“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

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

“喜气洋洋过春节

身强力壮迎长征”

“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

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

……

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的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

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

那时人们的交往之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民间语文也随之丰富起来。

年乐拨乱反正大团圆

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鞭炮伤人的事件越来越多。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那时的文艺模式培养了一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娱消费也是难得的机会。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组织地分配售票,此后又变成“团体凭介绍信限购X张、个人限购X张”。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有了庙会,有舞会,有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国的《女英烈传》、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摩登时代》、中国香港的《三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在打倒“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各种游园活动盛行起来,一些传统游戏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那时人们春节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代表着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终于复归了。从70年代春节气氛的演进对比中,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此——有了安全、自由、温暖、热闹、团圆感觉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111112268947)882874829830869297373

**十年代的圆明园是什么状况?
回溯至十年前的圆明园,这座历史遗迹的景象,如同一幅沧桑的画卷缓缓展开。园内并无看守,只见残垣断壁与野草丛生,北风呼啸,冷寂而荒凉。石桥多已毁损,仅剩残缺,月亮桥的半边坍塌,无台阶可言,只有残损的圆拱,成为我常去攀爬的小径。修复的建筑,彼时不过是散落的石料,甚至未曾存在,皆为后人新建。

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怀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其实也主要是贫富差距不大。这也是我们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方面,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实习期间的月薪是50元。大多数人都在七八十元左右。到90年代末,我的工资还不到1000元。虽然工资不高,但每个人都差不多。当时,经济状况良好。粮票和布票取消了,大家都可以吃和穿暖和的食物。虽然工资不高,...

1940到2012中国的社会环境
从财产与收入结构看,中国当时的收入差异较小,私有财产被排弃,除薪水外,基本没有其他来源,大多数人处于‘平均人’的消费状态(卢汉龙;2000,10),因此经济分层差异不大。 综合因素看当时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位于上层的是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当时的划分标准,是行政级别在13级以上,毛泽东等最高层领导人是3级)...

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
经过七八十年代的飞速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总量的基数已经比较大了,发展速度也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飞速增长往往带来高的通货膨胀,利率也不断增加,所以在93年左右我国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后稍微放宽,又带来高速增长,98年又紧缩,进入21世纪一直是平稳的增长。你可以搜一下我国GDP统计表...

周恩来12岁那年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这历史上的这一年的社会状况比较混乱。 清王朝、地主阶级的覆灭,旧的统治势力正在垮台与挣扎中。新的、能够整合社会的力量正在萌芽和发展壮大阶段。每一种力量的发展都是对旧有体制和观念的冲击和破坏。同时这些新生的力量也在相互了解、相互试探、相互吞并。没有一个力量能够形成真正的统治力量。 具体社会事件如下: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铺路 农村经济发展有起步 农民分田到户奔致富 开放搞活开始搭商铺 自主经营市场经济驻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 少生孩子家庭变富庶 农民参与城市搞建筑 “农民工”从此上“户”海选村官提高民主度 规章健全走上小康路 呵呵,

九十年代下岗职工的真实现状到底怎样?
1.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风波导致包括香港和内地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受到经济和金融冲击。2. 当时,许多沿海城市的国有企业及外贸企业遭遇倒闭潮,员工纷纷失业或被迫下岗。3. 市场物价上涨与居民收入偏低的现象并存,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4. 我所在的国有企业也遭受重创,面临巨大的经营...

10年代是指几年到几年呀?
10年代就是1910年到1919年。世纪比所在的年份多一,一个世纪100年,世纪就是在某年的除后两位数的数字基础上加一。例如:2000年是21世纪 400年是5世纪。2000-2099是21世纪,1900-1999年是20世纪。年代则是年份的十位数,一个年代10年,年代是某年的倒数第二位数后加十称为几十年代。但倒数第...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1、服饰方面: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

10年代是哪年?
2. 世纪是比年份多出一个世纪的年代,每个世纪包含100年。例如,2000年标志着21世纪的开始,而400年则属于5世纪。具体来说,2000年至2099年是21世纪,1900年至1999年是20世纪。3. 年代是根据年份的十位数字来划分的,每个年代包含10年。年代的称呼是取年份倒数第二位数字加10后的结果。例如,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