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总兵什么级别的官。和兵部尚书,总督,元帅。那个大?…
历朝历代的兵制略有不同,总体而言,兵部尚书最大,其次是总督,再次是提督,然后才是总兵。元帅并不列入常规序列,唐、宋、元、明等朝曾经设置。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朝正二品,清朝从一品。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
央军
委日常工作的军
委副主
席兼国
防
部长;明朝兵部尚书权力更大,相当于现在的军
委副
主
席、国
防
部
长、总参
谋
长和后
勤
部
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
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明朝末年,总兵是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于军
区司
令
员。清朝之后,总兵则改为正二品,一般受提督统辖;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
力。
在中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由来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所辖多重者加总督。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正统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明代 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 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 弘治十年(1497)置,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 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 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正德十四年,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荫总督宣大王国桢子之仲、登莱巡抚袁可立子枢、通政使吴用先子 、河南巡抚冯嘉会子映鸾、太常寺卿桂有根子高攀各入监读书。” 清代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在明代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总督一般均带兵部侍郎(或尚书)、右都御史衔, 其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世称封疆大吏。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各地总督府一览(二)(20张) 品级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职能 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
历朝历代的兵制略有不同,总体而言,兵部尚书最大,其次是总督,再次是提督,然后才是总兵。元帅并不列入常规序列,唐、宋、元、明等朝曾经设置。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朝正二品,清朝从一品。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 央军 委日常工作的军 委副主 席兼国 防 部长;明朝兵部尚书权力更大,相当于现在的军 委副 主 席、国 防 部 长、总参 谋 长和后 勤 部 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 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明朝末年,总兵是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于军 区司 令 员。清朝之后,总兵则改为正二品,一般受提督统辖;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 力。
在中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要说明的是,总兵的级别可不低,标准的正二品官。但是呢,袁崇焕奉旨督师辽东时的全部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是虚职,本职是右副都御史,督师是派遣职务,由于袁崇焕并没有内阁大学士衔,所以这个级别最多也就是从...
六部尚书是几品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问题三:在当代 六部尚书 是属于一个什么样的级别?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当于现在党内的组织部, *** 的民政部,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建设部。所以六部尚书属于正部级官员。欢迎采纳 问题四:唐朝的六部尚书到底是几品...
为什么满清很多总督像都有兵部尚书衔,他们有兵部尚书的权利吗?
他们总领这些省的军政事务,这些地方的大小军政事务都由总督说了算。但是正二品的品级在地方上并不高,因为各省的提督就已经是从一品,总兵也是正二品。但是加上了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御史,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相当于是中央委派的钦察大臣,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再高也要受他们的管理。当然兵部尚书的...
古时候的总兵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总兵,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14世纪-17世纪初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不固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分不清?来,详细了解下(总兵和巡抚...
在清朝的官制体系中,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职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各司其职,分别属于文、武官体系,或文武综合体系,代表了不同的权力等级和职能。总督是清朝时期负责统辖一省或数省的行政、经济及军事长官,品衔通常为正二品至从一品,一般情况下总督兼领兵部尚书衔,品衔从一品,...
总兵和管带哪个大?
清代军制:兵部尚书——兵部正堂——兵部左堂——兵部右堂——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额外——委部军校——兵丁 总兵,属于二品,也就是副将、参将 管带,是海军舰长或是一营之长,相当于都司、守备 总兵比官带大得多 ...
古诗词里的司令是什么官?
古代官员与现代对照 丞相---总理 太尉---国防部长\/卫戍军区司令(宋代)御史大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纪委书记 户部尚书---分管财政,经济,税务,土地,民政,农业,户口,军需,资源的副总理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武装部长 吏部尚书---组织部长兼监察部长 礼部尚书---...
清朝的将军、都统、总督、巡抚、提督、总兵,谁更加位高权重?
清朝的行政系统最为复杂,正常来说,将军、都统、提督是从一品官员,总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后为从一品),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总兵为正二品,属于提督的管辖。按照品级来说,将军、都统、提督属于一档,总督属于二档,巡抚和总兵属于三档。但是,要明白一点,他们之间除了提督与...
明代军政两界都有什么官职?主要官职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职位?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谁的官职大?
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官职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都有,但是,其职权却相差巨大。以总督为例,明朝时,总督只是一个临时差遣的官职,因此,总督的全称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总督的正式官职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为从一品。清朝鼎盛时期疆域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