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什么?
我
国是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三国的经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1995年颁布的5中国人民银行法6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龚方乐!应宜逊,2000;谢平,2000)"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实际上归结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M1和M2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预定的调控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不再有效,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建立一个以通货膨胀率为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笔者认为,从美英德三国的实践看来,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根据本国当前的实际经济金融条件进行调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实际情况,目前实行通胀目标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难:(1)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通胀目标法要求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因为汇率目标与通胀目标有时会发生矛盾"要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尚需时日"(2)采用通胀目标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目标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能够综合观察多种指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预测通货膨胀的技术和能力"而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银行独立性方面,根据5中国人民银行法6的有关规定和从当前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要实现通胀目标法所要求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仍很难"(4)在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可信度方面,与实行通胀目标法的国家相比,我们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我国目前过渡到通胀目标法的条件还不具备"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由于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实面临着部分学者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如可测性问题!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问题等"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这一指标,合理界定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统计范围,以确保其可测性,增强其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同时,我们应该借鉴美英德三国的做法,监测更多的信息变量,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最终形成一套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预期通胀率等指标在内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体系"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
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国利率则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国目前应该积极推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间接调控能力"
3.美英德三国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信誉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
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编写5货币政策报告6,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以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公布金融数据等"但是我们仍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增强中央银行引导公众和市场的权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场预期,提升中央银行信誉"当然,从长远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面临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加强!利率和汇率的套利投机等等问题,这些变化在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较强的冲击,并迫使大部分国家放弃了货币目标法"届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如何选择,是借鉴美国的做法,不明确公布名义目标以进行有益的探索,还是借鉴英国的做法,直接采用通胀目标法,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财政政策:
自1992年以后,随着“软着陆”这一经济调控手段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连续6年逐步降温,GDP增幅从1992年的14.2%下降到1998年的7.8%。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和整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1998-2002年: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变为“积极”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末本世纪初破坏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金融风波,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事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我国国内需求不振的局面,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至2005年8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9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1999年滑落到7.6%的谷底之后,从2000年开始逐步扭转局势,增速稳定在8%左右,之后进入了新的上升通道。
应当承认,财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较强的指令色彩,是一种政府比较“喜欢”的经济手段。积极财政政策不可避免存在一定挤出效应:首先,大规模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竞争性的项目,从而排斥了私人部门进入这些领域。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也在于一些私人投资受到影响导致转化不畅;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挤出效应不同。在政策初期,由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因此挤出效应不明显。当经济景气好转、私人投资有所启动时,这种挤出效应会释放出来。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较好地把握了“该进则进”的时机,不但抑制了经济下滑趋势,同时将财政政策力度施加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项目,既弥补了以往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不足,也与金融改革的有关措施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挤出效应”的扩大。同时,诸如进一步放宽对国有企业的管制、财政资金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等具体措施为私人投资让出空间,既有利于市场经济法则的深入贯彻,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转换,实现了通过公共投入稳定经济增长和保护私人投资利益的“双赢”结果。
(二)2003年以来: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
2003年以来,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投资大幅度上升,国债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起的作用逐步下降。长期建设国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9.4%下降到2003年的5.9%,2006年进一步降至1.5%,占财政债务发行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5.9%下降到2003年的22.8%,2005年进一步降至11.6%。可见,全社会投资资金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分依赖国债资金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2004年5月,财政部首次提出将采取中性财政政策,有保有控。这意味着财政政策面临重要转折。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依据主要在于:首先,由于结构性矛盾长期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从2002年出现了局部过热的风险,并有加剧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阻碍政府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其次,财政的可持续性令人关注。积极财政政策持续了6年,到2003年总计发行了8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财政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再次,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GDP增长速度的贡献逐步降低。民营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上升之后,GDP的增长开始更多地依靠私人投资推动;第四,虽然政府规定了国债资金使用的结构,但资金仍然偏重于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民营企业进入国债项目十分困难,这种歧视性行为进一步阻碍了市场竞争。应当说,财政政策适时转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
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1995年颁布的5中国人民银行法6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龚方乐!应宜逊,2000;谢平,2000)"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实际上归结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M1和M2的增长率较大幅度地偏离预定的调控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不再有效,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建立一个以通货膨胀率为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笔者认为,从美英德三国的实践看来,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根据本国当前的实际经济金融条件进行调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实际情况,目前实行通胀目标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难:(1)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通胀目标法要求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因为汇率目标与通胀目标有时会发生矛盾"要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尚需时日"(2)采用通胀目标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目标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能够综合观察多种指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预测通货膨胀的技术和能力"而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银行独立性方面,根据5中国人民银行法6的有关规定和从当前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要实现通胀目标法所要求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仍很难"(4)在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可信度方面,与实行通胀目标法的国家相比,我们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我国目前过渡到通胀目标法的条件还不具备"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由于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实面临着部分学者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如可测性问题!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问题等"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这一指标,合理界定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统计范围,以确保其可测性,增强其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同时,我们应该借鉴美英德三国的做法,监测更多的信息变量,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最终形成一套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预期通胀率等指标在内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体系"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
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国利率则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国目前应该积极推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间接调控能力"
3.美英德三国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信誉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
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编写5货币政策报告6,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以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公布金融数据等"但是我们仍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增强中央银行引导公众和市场的权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场预期,提升中央银行信誉"当然,从长远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面临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加强!利率和汇率的套利投机等等问题,这些变化在历史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较强的冲击,并迫使大部分国家放弃了货币目标法"届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如何选择,是借鉴美国的做法,不明确公布名义目标以进行有益的探索,还是借鉴英国的做法,直接采用通胀目标法,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目的,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
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靠谱利率低,手机端点击下方马上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
怎样写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如果说高储蓄、高投资和资本形成加快——且政府的资本支出在这一时期资本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我们也自然理解为什么张军认为朱镕基的财政体制改革是对的了: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加速工业化现象不应该[被]理解为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和选择产业政策的结果,...
夏斌荣誉奖项
1990年,夏斌先生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论文《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荣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另一篇《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则获得了二等奖。这一年,他还协助陈元同志完成了国务院委托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要课题——《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
!政治常识国家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区别...
材料: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公司理财有什么影响?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又确保币值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货币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中央根据造成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非货币供应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出扩大有效需求、控制物价连续下降的着力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而不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此,...
形成金融市场现状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失衡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大都发端于此。一般来说,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往往出现了经济不景气,政治动荡等现象,继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对美元等外币需求上升,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抛出...
政策导向丨中国经济到底是个什么经济
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跪求: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题(统计)
2、试述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3、试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4、为什么说房地产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5、试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2001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效用 2、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3、购买力平价 4...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依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目前在大中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小城市,市、区两级普遍建立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立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完善了基层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在全国近10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
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简单比较,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状况跟九十年代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启动了以投资拉动的高增长,之后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动力的缺乏、金融负担的沉重,我国经历了七、八年的增速回调,在低点徘徊了四年左右时间,直到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化、加入WTO才再次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图1)。
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式下,如何借鉴消费理论扩大消费需求?
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引导的好人人有饭吃,引导的不好经济崩溃, 应该像郎咸平说的那样,藏富于民,我是做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我们是个体户,政府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好些朋友都不干了,剩下的只有涨价,才能让自己生存,我们也不想涨价,没有办法,国税,地税,工商,派出所,行办,城管,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