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关于救赎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若干年前,我是一个学生。在校园旁边那破败的影碟出租屋里,一部叫做《刺激九五》的电影,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如此恶俗的片名,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劣等AV,但细细品味那甘醴般的情节,却让人如同饮干了最后一杯美酒,心怀喜悦,又怅然若失。
多年后,我已经毕业。夜里,卸下一天的疲惫,半躺在由无数啤酒瓶堆积而成的“床”上,在胸前的笔记本里点开这部电影,熟悉的旋律,再一次缓缓响起。顺手启开一个瓶啤酒,一口口的灌着自己,这时,仿佛手中的啤酒,就是安迪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那瓶Tiger。
电影的原名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也许翻译成《肖申克的救赎》更为合理,但我却不得不感谢将其翻译成《刺激九五》的台湾盗版商,是你们让中国的普通观众能看到一部如此精彩的影片。
Shawshank(肖申克),是一座监狱,台湾碟翻译成“鲨堡”,看似毫无道理,却也意味悠长:肖申克监狱,不正是一座 “关着鲨鱼的堡垒”吗。
我始终认为,影片既不像片商标榜的那样,是部惊悚片,也不像无数专业影评人评论的那样,是部励志片。在我心中,它只是一部好电影,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好电影,仅此而已。
如若问我影片为何打动我,我会毫不忧郁的写下:希望、自由。
关于希望
至今记得,瑞德与安迪的一段关于希望的对白,并奉为经典。
安迪:你应该继续吹(指口琴)就不会忘记了。
瑞德:忘记什么?
安迪: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瑞德:你指什么?
安迪:希望!
瑞德: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显然,瑞德已经认同了典狱长的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但是,安迪却答之以一个淡定的微笑。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起,世间无数的拼搏、付出,以及百折不回,就正是为了内心的希望吗?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形同虚设,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救赎自由,甚至救赎鲨堡(肖申克监狱)。有了希望,安迪便可在无尽的等待与提心吊胆中尽情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瑞德心中早已没有了希望,那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居然会对希望充满恐惧,而安迪却始终心怀希望,那怕 “用这样的小锤挖洞,至少需要600年。”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而心中希望却永不不磨灭的精神。
关于自由
一头是系在小小鹤嘴锄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追求要面对频繁的查房和重重的高墙;一头是监狱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生活看起来既不空洞又拥有尊重。安迪毫不忧郁的选择了前者,那怕风险是那样的大,哪怕安全仅仅来源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海报后面就是安迪用锤子挖的洞)……
一个人能够在十九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其间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当凶恶的狱警将安迪推向死亡的边缘,他仍然面不改色,口若悬河。最后,他第一次在监狱里赢得了自由,虽然这自由,只是在完工的屋顶喝上一口啤酒。
片中,瑞德曾这样说道:“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 ”
看看老布。重获自由后,他失去了监狱安稳的生活和周围犯人的尊重,又迟迟无法融入新的环境,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前,他饱含深情的放飞了自己饲养多年的乌鸦,他的自由,也只能在高飞而去的鸟儿身上延续,因为,他已经被鲨堡高度体制化了。甚至瑞德,也若隐若现地走在体制化的边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安迪,只有他安迪,找到了对抗体制化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对窗外自由的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危险。为此,他付出了太多。当安迪将监狱喇叭放上《费加罗的婚礼》,安详的半躺在在广播室的椅子上,掩目微笑时,他得到了短暂的自由,虽然代价是一周的禁闭,但是,解除禁闭,他又微笑的走了出来。
安迪终于重获自由,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从污泥中艰难地站了起来,仰头深深的呼吸——他一定闻到了自由的味道。那一刻,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笼罩他整整十九年的,那所有的冤屈和压抑,全然释放!
“上帝地审判比预料来得快!”这是典狱长办公室墙上挂的圣经刺绣。他的审判,也来得比预料得快,但那却不是上帝带来的,而源自一个越狱犯人的举报。
关于安迪
安迪既是弱者,又是强者。我们同情弱者,安迪正是弱者,因为他遭人误解,身处冤狱;我们崇拜强者,安迪又是强者,因为他充满智慧,且内心坚定无比,他利用智慧和希望,这两个自己仅有的资源,救赎了自由,也救赎了充满罪恶的鲨堡。
“要么忙着去活,要么赶着去死,人总得做点什么”,这个人类朴素的真理,被安迪完美的演绎。当失败和成功的概率对比如此悬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险。最终,这个白面书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关于救赎
安迪已然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人群退去,荧幕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重又走进现实生活。面对颐指气使的老板,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哭闹的孩子,变心的情人……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不需要鹤嘴锄,也不需要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我们不需要面对暴躁的狱警,不需要面对无休止的查房,更不需要为“三姐妹”吹喇叭。阻碍我们的,只是人性里的懒惰和恐惧。惧怕失败,懒得去付出努力——不正是这样吗?
习惯痛苦,并泰然处之,自欺欺人地过那所谓的幸福生活;抑或在内心始终保持对痛苦的敏感,并在痛苦中挣扎,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跟“to be or not to be”一样让人难以选择,这个命题与“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或者做一头快乐的猪”一样让人无从下手。
我们该暗地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到底被“制度化”了多少?是否我们在心中早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不可能”的高墙,把自己围在这监牢里,准备无风无雨地老死其中?我们是否在做之前就想好了退路,计算好了成功与失败的比率,试图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多?
若果真如此,那请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山崖上找个下山的曲径,比蒙头向上攀登更难!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蒙头向前。
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反复想起的另一部电影,是《海上钢琴师1900》:这两个故事都是由小说改编;这两部电影都有和故事本身风马牛不相及的港版译名:香港黑帮片情调的《刺激1995》、《月黑高飞》,和听起来像励志片或者科幻片的《声光伴我飞》;这两段开头都是从主角的朋友的回忆开始;这两个世界都有无数远离我们的日常却又真实可信的细节;这两位主演都叫TIM,蒂姆·罗宾斯和蒂姆·罗斯;这两个主角都在一小块舞台上度过了最好的年华。不同的是那两场结局,安迪以“一个只在纸上出现的人物”的身份扳倒了典狱长诺顿驶向自由,而1900最终作为一个不曾存在过的人,殉葬了他传奇的一生。
我想1900的故事是个悲伤的成人童话,海的女儿化为泡沫,快乐王子黯然无光,剪刀手爱德华留下了一天一地的大雪,而我们这位从未着地的钢琴师说,“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然后选择了与Virginian号邮轮生死与共。相比之下,《肖申克的救赎》要积极向上得多,据说它鼓舞了许多几近沉沦的人坚持理想。可如果仅仅积极向上,它也至多不过是一部主旋律国产片。这世上有多少出狱时双眼近盲的佘祥林,有多少一场六月雪都等不到的窦娥冤。单单鼓舞与激励帮不了任何一个成年人。能抚慰我们的,首先是“真实”,然后是“梦想”,正如《海上钢琴师》如果删了所有像那段青涩而失败的爱情故事与“去他的规矩 !”那样的生动细节,将会生硬得多。从监狱暴力、狱中同性恋到在笼子里关得太久而飞不出去了的老囚徒,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部讲述梦想与希望的电影,很特立独行地,根本就不存在英雄。一开始就有“我很想说安迪打赢了,全身而退,令三姐妹放过了他,但监狱不是童话。”的直白事实,到最后安迪的出逃,也远没有基督山伯爵式的无比风光与快意恩仇,或者国产古装电视剧式“囚犯转身变钦差”的胡编乱照。时间永远抹不掉肖申克和阿兹卡班留下的创口,他一辈子都会是个逃犯,就像至死未能正名的小天狼星一样。
但不论怎么说,安迪他确实是个奇迹。我们都知道,“奇迹”也是基督教所谓“救赎”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知道自己无罪,所以相信希望并实现了它,最后又给了几乎像老布一样飞不动了的瑞德一个大希望。“在芝华塔尼欧,那个没有回忆的温暖地方……”是的,就像1900担不起大地的辽阔,梦想有时候其实也微小得很,在那片碧蓝的加勒比海边,就有崭新的人生。这部电影让我们相信“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一如教徒相信主的救赎终将来临,而不是道貌岸然地以“真实”之名囔囔着“王尔德因为同性恋坐了牢”,或者“《白雪公主》的真相是父女乱伦”。
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安迪爬出五百码长的污水管当晚那场明亮的雷雨,它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那声著名的“FREEDOM——”一样振聋发聩。是的,自由。之前的那些最精彩的桥段,比如安迪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请大家喝酒,比如安迪一手建起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比如安迪不计后果地让高亢的女声穿透云遮雾掩的层层封锁响彻云端,都是对自由的由衷礼赞,即使身陷囹圄,但“只要这里 (心里)有音乐,就有自由”——这也是《欢乐颂》盛名不败的理由,我们都知道,在德文中,“欢乐”和“自由”的发音很接近。
而最后要说的是,为了避免被网上铺天盖地躲都躲不开的影评影响自己的看法,我甚至忍住了用GOOLE或者百度找出那张“安迪张开双臂盛放在雷雨中”的金色电影海报来做桌面的想法,只翻了翻某期《看电影》上的花絮介绍。那期《看电影》上说,《肖申克的救赎》那个童话般明媚得不可思议的结局,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违心添加的,因为试映时很受欢迎,所以最后没有删——这大概就是我在剧终时嗅到的商业化的“大快人心”气味的根源。虽然是胡思乱想,但如果要我来写结局,其实我很愿意瑞德最后走到橡树下,然后醒了,发现一切只是一场梦,或者换个说法,他以为的陪伴了他二十年的安迪,只是“希望”映在他心中的影子,庄周化蝶黄粱一梦,一切还未开始,但一切已大不同。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我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梦想的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希望的晨曦就照耀着人生。
周末看了一部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我也终于悟出为什么我目前还在郁闷的原因:
第一:没有拿得出手的才华
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但长大后专心读圣贤书,高考,画笔再也没有提起过。
大学时学医,但是学医的日子被我用来学吉他、读闲书。工作之后,吉他没有时间去练,自然荒废。
一直以来,也断断续续、打渔晒网地练习过书法、篆刻、素描、漫画、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园艺……等等感兴趣的事,可是,无论哪个,都是典型地浅尝辄止,中途放弃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说起来,最后都是没能坚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拿不出手来的人。
第二:没有坚韧的毅力
其实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多爱好,那么多尝试,最后都止于我的半途而废。假使有一样能坚持半年,那结果都很不一样了。
我是那种典型的“无志人常立志”。我有一个笔记簿,专门用来写计划的。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我是不得不专门辟一个这样的小簿子,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我订的那计划都会更新一下。
其实每次订计划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的,但是,……
知道自己没常性,所以最近的一次计划订了之后,我在计划后面郑重写下:“希望能坚持三个月”--结果,一个月后,这几个字让我写新计划的时候没勇气去看前面。
记得采纳哟,呵呵呵。到豆瓣上找影评,又快又好!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火神纪。题记。
史蒂芬·金编剧、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第一部银幕作品。在现在看来似乎都是鼎鼎大名的这些人们,在这部电影公映的1994年的时候,最著名的也许只有史蒂芬·金和摩根·弗里曼。在当年来说,这部电影不敌同年问鼎奥斯卡的《阿甘正传》也许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奏。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之前说到的《阿甘正传》。最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不过份,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可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至少这是一部在你看完了之后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电影。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在我的个人喜好来说,我相对比较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因为很安静,一直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我在安静地倾听。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说,这部电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这部电影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至少说,这是一部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得当并且成功的电影。
一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似乎只要在我们谈及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能让我们立刻联想到这部作品。比如监狱、救赎、希望、努力……我们会想到这部电影。
无论多么绝望,希望永驻心间,这才是最根本的。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推荐几部适合年轻人看的励志的电影?
1、《肖申克的救赎》很喜欢安迪放MOZART的《费加罗的婚礼》那段,圣洁高亢的女高音穿云裂帛久被牢 牢禁锢的人们呆住了。他们可能不知这是什么音乐,可是对美的感觉,对自由的渴望 ,每个人都是一样。人们抬头望着碧蓝无垠的天空,美好的情愫随美妙的音韵四处飘 荡,镜头缓缓升起,摇过,芸芸众生就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