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信息的标准化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0
区域地球物理信息处理的常用方法

在对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时,常用的地球物理资料主要为重力勘查和磁法勘查所取得的区域航磁、重力数据。区域重磁资料蕴含的地质信息量相当丰富,在一定的覆盖面积范围内,从地表到地下各种地层、岩浆岩、构造和矿产,因磁性、密度差异而引起磁场、重力场的异常。然而,由于场的综合叠加,解释推断的难度是很大的,它既要从综合叠加场中将深源场(区域异常)和浅源场(局部异常)有效地加以分离,又要对各种有用信息醒目地加以突出,以便于将重、磁场信息比较客观地转变为相应的地质解释目标,从而减少解释推断的主观性,达到解释方法规范化、解释内容系列化、解释结果地质化。
目前,地球物理的数字处理技术是提高重磁资料解释水平的重要途径,可实现成矿地质要素的定性及定量解释,常用的方法包括频率域滤波、延拓、求导、反演和综合解释。
(一)重磁频率域滤波
区域重磁场的频谱,具有明显的高、低频特征差异(分别反映浅部、深部地质体的客观存在),具备采用频率域滤波方法处理数据的前提。一般采用最小均方误差滤波器和组合滤波器。滤波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从实测的综合叠加场中将深源场和浅源场分离出来,并有效地提取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
(二)化极、延拓与求导
(1)在斜磁化影响严重时,需进行化极处理;大面积化极须用变磁倾角化极方法;由于磁化强度方向还受剩磁、退磁的影响,当化极处理的范围内存在多个有效磁化强度方向不同的磁性体又使用统一参数化极时,可能会出现“假象”——化极后,部分磁性体的磁场仍不是垂直磁化的,个别情况下,原本垂直磁化的,反而变成斜磁化了的。
(2)向上延拓可压制浅而小的地质体的场,突出大地质体的场(包括浅部和深部的大地质体)。延拓高度与反映深度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绝不是延拓高度越大,反映越深。近地表规模巨大的磁性体的场,在各个高度的磁场上均有明显显示。延拓场上所反映的异常源的埋深与形态,只能通过定量反演的方法来推测。
(3)选择合适的延拓高度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没有判断合适延拓高度的客观标准,主要是压制与成矿无关的信息,而突出有利的成矿信息即可。
(4)水平导数(方向导数)主要用于突出走向垂直于求导方向的断裂、脉岩的位置和宽大地质体的边界线。因此,求导方向应依据研究区内实际的和推断的构造方向来确定。当存在几组构造线时,应针对每组构造线分别求导。
(5)为突出局部异常而进行的垂向求导,垂向一导效果较好。当区域场干扰严重时,一般可将垂向一导图或垂向二导图近似地视作局部异常图。
(三)重磁资料的定量解释
重磁资料的定量解释是为了确定场源体(诸如岩体、矿体和其他地质体)的几何形态、物性分布、空间分布、埋藏深度、产状等。重磁反演技术是定量解释的基本方法,包括二维、二维半和三维的反演方法。重磁反演是根据一组重、磁场观测数据,确定场源目标物模型参数,即由观测到的异常反推地质体的形状和产状等参数。但是,位场模拟中,拟合精度满足要求的模型并非是惟一的。要克服这种多解性,必须选择地质上可以接受的模型,以及加上合理的地质约束或允许的模型参数变化范围。可以二维半模型作为场源体的初始模型,并根据地质先验、物性资料和定性解释结果,对所有参数估计初始值,然后进行最优化反演。
(四)地球物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的特征分析
研究区域异常,主要根据其宏观特征,既要分析异常的形态组合分布特征,如异常多呈线性分布,或呈串珠状分布、环形分布、交叉状分布等,又要分析异常的背景场特征,如背景场为正值区、负值区,或为正负相间区;对异常的平均走向方向,以及异常在单位面积中分布的数量(即异常的密度)等也要分析。
研究局部异常主要根据孤立的异常特征,既要分析孤立异常的平面分布形态,如等轴状、长条状、环状等;又要分析孤立异常的强度(与地质体的物性差异、埋深及产状等因素有关)、长度、宽度(反映地质体的规模及其展布方向)及梯度(反映异常强度沿某一方向的变化率)等。同时要注意局部异常除呈孤立异常存在外,有时还有背景场的叠加,有时又叠加有干扰场。引起局部异常的地质体,如果埋深相对较大,则表现为异常强度弱、梯度缓、宽度大的特点;如果埋深相对较小,则表现为异常强度大、梯度陡、宽度小的特征。
(五)重磁推断成果的综合分析
对重力资料解释,得出由密度差异反映的构造和地质体;对航磁资料解释,得出由磁性差异反映的构造和地质体。将这两种结果进一步综合,编制重磁综合推断成果图,其中构造类型,可划分为重磁推断断裂(即二者推断结果吻合)、航磁推断断裂和重力推断断裂。规模较大的断裂,一般重磁异常都有反映;磁场显示的断裂,常与其控矿和容矿有关。
(六)区域地球物理信息的基础图件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重力资料可编制如下供地质解释用的图件
(1)重力区域场平面图;
(2)重力区域场垂向二次导数平面图;
(3)重力区域场水平方向一次导数平面图(按不同方向编4~6张);
(4)重力区域场水平梯度平面图;
(5)重力局部场平面图;
(6)重力局部场垂向一次导数平面图。
2.航磁资料可编制如下供地质解释用的图件
(1)航磁化极总场异常平面图;
(2)航磁化极区域场平面图;
(3)航磁化极区域场垂向二次导数平面图;
(4)航磁化极区域场水平方向(选测多个方向)一次导数平面图;
(5)航磁化极区域场水平梯度平面图;
(6)航磁化极局部场平面图;
(7)航磁推断成果图。
3.地球物理综合图件
(1)三维构造与岩体推断图(可通过不同断面加以组合);
(2)深部控矿信息图;
(3)浅部控矿信息图。
除上述重力磁法勘查外,区域地震技术也已成为了解区域地质构造、识别壳层和壳幔边界以及大型构造、大型岩基的重要手段。地震技术的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地震剖面形象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直接对应等优点,使其在区域深部构造研究和金属矿集区勘查等方面都有良好应用前景。在青藏高原,运用多种地震技术,已详细认识了该区岩石圈的结构;在安徽铜陵,运用反射地震获得关于矿集区的深部构造、岩体信息。在区域成矿找矿研究向深部发展的现今,地震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朱卫红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地质信息在多个领域中所具有的重大科学和实用价值,介绍了几个地质信息先进国家的地质信息汇交及服务的现状,日本在地下构造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最后阐述了国外地质信息服务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地质信息 集群化产业化 资料汇交 地下构造
1 引言
在矿产能源勘探、国土及城市规划、环境评估和大型基础建设中,地质、环境和建设部门实施了各种规模的地质调查活动,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包括地表地层结构、钻孔、地盘地基、地下建筑物等从地表到地球内部的地质学信息和地球物理信息数据。由于这些地质调查活动来自社会不同的需要,由不同的专业调查机构实施,通常由调查实施机构负责保管,外部人员不易获得或使用这些数据。有不少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被束之高阁,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其中还有一部分面临散失的危险,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地质信息除了在能源矿产资源领域具有重大科学和实用价值之外,在防灾减灾和许多社会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常受到地震、洪涝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的危害,是地质灾害频发国家,防灾任务相当艰巨。近年的全球变暖和气候的剧烈变化使得极端降水飓风等的发生率剧增,从而导致突发性地质灾害呈加剧的趋势。另外,修路切坡、建筑切坡、矿山开采、坡地开发、地下水抽取等人类活动明显加强,大大增加了斜坡等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城市化快速进程,不但带来巨大的国土资源负荷,也为安全和防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利用地质信息数据,对自然地质状况进行监测、对地表和地下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评估,以及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地质信息收集管理加工部门的紧迫课题。
许多国家已经对现有的各种地下构造信息进行了融合加工,构筑起综合数据库和相应的系统平台,并以此展开了信息服务。
本文将从信息管理体制、法律政策、信息技术标准、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服务及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介绍国外在地下构造地质信息汇交及服务的先进经验,并阐述对我国的地下构造地质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启示作用。
2 国外状况
地质信息领先的国家已经建立起大规模的地质信息数据库,并成功地为国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下面简要介绍国外的地质信息服务的状况。
2.1 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
英、德、荷及日本等认为,地下构造等地质信息数据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在《信息自由法》、《环境信息法》、《地理空间信息利用推进法》等中,对国民了解和使用信息的权利及国家在信息保管共享的责任上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为了确保地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政府对一定深度以上的地下空间的社会经济活动予以监测管理,在法律上规定了调查施工单位提交地下构造及实验等成果的义务。例如,英国的矿业法和水资源法规定,深度 30 米以上的探矿钻孔数据和深度 15 米以上的地下水钻孔数据具有汇交义务;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把钻孔柱状图、岩心样本、成果报告等提交给英国地质调查局(BGS)。荷兰的矿业法规定,深度在 100米以上的钻孔柱状图、物探成果等汇交至国家地质调查局(NITG)。日本不但规定了专业地质调查汇交给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地质调查中心的义务,也在《地质土质调查成果电子汇交》、《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要点》规定了土木施工的设计、地质土质和地盘地基调查等资料提交给地方政府的汇交义务。因此除了地质专业部门,各地方机关也管理着大量的地盘地基等地下构造信息,在《地理空间信息利用推进法》、《信息公开法》等中,规定了公共机构拥有或保管的信息向全社会开放的义务。
2.2 信息技术标准和汇交技术手段
为了收集加工数据,提高元数据的品质及一致性,保证信息数据融合共享、二次利用和异类数据交换,开发高可靠性的信息服务系统,信息数据的汇交必须遵循相应的信息技术标准。在环境领域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 SOR(System of Registries)标准,规定了化学物质、遥感数据的记录格式标准。欧盟为了实现各加盟国间的地图、空间地理信息的融合共享,推出了 INSPIRE(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指令标准,对水文、标高、卫星航空图像、土壤、土地、环境污染等 34 类信息数据格式作出了规定。日本的地理信息标准(Japan Profile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s)规范了地理信息领域的数据品质、数据系统设计、数据表述方法的标准。在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之下,信息系统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系统平台和行业的限制,便于元数据的融合互换,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异类数据集群化。
为了顺利实现地质资料汇交,各国对于提交资料的内容和格式、数据类型、媒体格式等有较明确的规定。日本国土交通省出台了《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要点》,规范了钻孔数据、岩心、地质平面图断面图、土质调查成果的汇交。为了提高汇交效率,英国地调局开发了专用的野外记录系统,将所有的地质测线、钻孔纪录、工程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等都存在资料库内,然后将这些信息输入到 GIS 中与光栅扫描的地形资料结合,根据需要最后由计算机生成地质图和应用地质图,实现了从野外资料输入与核查、GIS 资料套叠整合到三维地质模型制图的整个地质调查作业全程信息化。日本也开发了可供野外勘查人员与远距离决策单位同时使用、实时更新的资源勘查分析系统,可以把野外调查需求、异地协调管理和经费支援等决策有效地整合为一体。通过网络资料管理工具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图形图像套叠、指定图像资料分类、由已有图层和相关资料产生新图层、编修或储存、描述断层或褶皱轴距离等线性特征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
2.3 各国的地质资料数据库
经过多年努力,各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地质资料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系统。例如英国完成了 1/50000 的无接缝数值地质图整合,建立基于 GIS 的信息技术和资料管理,另外还以三维数值地质空间模型形式开发和储存全部地质信息,先后建立了陆地钻探资料库、水文钻探资料库、全国重力库、全国地球化学库、石油资料库、近海研究资料库、地震灾害资料库、矿产地质索引库等。荷兰地质调查单位已将各种区域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数值图整合至 GIS 平台上,包含水文地质、地热能的开采与储存、地下水污染的敏感区、地下水的水位变动、土壤液化敏感区、建筑选址、城市扩建的区域地基深度等。目前,荷兰大约有 200 个城镇进行岩土特性图测制并建立基本 GIS 地质资料库,为建筑、规划和管理等层面提供了多样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服务。德国地调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发了储存加工、处理、检索并编制各种地质图层的计算机系统,自动绘制 1/25000 基本地质图。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进入 90 年代后德国将工作重点由矿产勘查转向环境调查研究,展开了都会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污染评估、垃圾场污染的调查、评估及污染监控、治理等环境地质工作,并建立了整合型的 GIS 资料库,结合其他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库为环境地质规划建设和地下水利用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日本的地质调查活动不仅满足资源开发的需要,保护地质环境和减轻地质灾害也是重要使命。日本利用 GIS 建置了区域地质图、火山信息图、地球物理图、地化及温泉地质图等地球科学资料库,同时建立了地下构造综合数据库,并为地质火山、滑坡、洪涝灾害监测预警、防灾救灾等提供信息服务。
3 日本的地下构造综合信息系统开发和服务经验
日本地震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非常高,十分重视地质信息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把收集的各种地质数据进行汇交,由专业部门系统地处理、保存、公开地下构造的数据及关联资料,建设集群化地下构造数据库,是紧急性高的国家级课题。从 2006 年开始由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土木研究所、地盘工学会、东京工业大学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六单位协作开发了地下构造综合信息系统。
3.1 各协作单位的分工协作
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地震和断层活动的主要监测数据中心,负责构筑能生成地震的震动预测地图,以及适用于地震防灾研究中的集成化地下构造数据库,开发分散管理型信息系统。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承担着日本的地质调查、地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业务。它负责整理各种地质图数据库、地质信息数据库化并构筑三维地质模型。
土木研究所则承担地质信息成果的标准化工作,并对道路和河川等有土木建筑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地盘工学会常年收集地下 100 米左右浅表层的地盘信息,制作电子化地盘信息的数据库应用于地盘信息服务。
东京工业大学开发了利用地盘地基信息对广域的地震危险和建筑物危险度的评估手法,并引入建筑性能设计中去。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从事深部地盘和地壳、板块构造的强震动评估,高精度地下构造模型的构筑。通过计算机仿真对长周期的强震动进行评估并分析给地震防灾带来的影响,开发了多种模型化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应用现有数据。
3.2 开发研究主要内容
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收集、管理从表层到地球内部构造的地下构造信息和地质信息并加以融合汇交,建立能应用于多个领域的集群化地下构造数据库。通过网络把分散于各机关的数据库进行整理汇交,建立数据的共享、公开的系统平台,并促进数据应用的研究开发。研究工作有 3 个阶段。
3.2.1 构筑基础数据库
针对以往分散于各相关部门中的数据,首先由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可靠的应用系统结构,用来管理从表层到地球内部构造的地下构造信息,建设综合地下构造数据库,并且利用收集的数据中构筑地下构造的模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则收集、管理国土地质信息,特别是平原堆积盆地的地质信息。利用收集的数据构筑地质图数据库、地质钻孔数据库、岩心物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物性等评估模型。土木研究所收集管理在土木建设领域中的工程地盘调查结果的地盘信息,同有关部门合作构筑地盘力学信息数据库。
3.2.2 开发面向数据库融合集成的分散管理型系统
通过融合汇交各个部门的基础数据库,可以把集群化的地质信息和地盘信息提供给用户,期望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由防灾技术研究所利用开放源代码开发基础数据库的融合及分散管理型系统,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土木研究所和地盘工学会对地下构造数据库的分散管理、互相调用技术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用实验加以验证。
3.2.3 综合化地下构造数据库的应用
为了验证综合集成化地下构造数据库的有效性,根据具体的实例探索信息数据应用服务方式。东京工业大学尝试利用综合地下构造数据库中的信息来预测地震的震动谱,以提高地震预测图的性能,增加地震受害估计和耐震设计的可靠性。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利用数据库作成堆积平原的深部地盘构造模型,并在全国数个区域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把结果反馈更新数据库信息,提高数据库的可靠性。
3.3 经济社会效果
经过数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滑坡地形分布图、水土灾害危险场所图、地震灾害分布图、火山防灾图、地震受灾信息集成图等数据库、地震灾害工作站、深部地盘地壳和板块模型等,初步实现了地质信息的集群化。开发的综合数据库已于 2009 年试运行,2011 年正式运行,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网络把地下构造信息整合汇交并且有效利用,不但有助于地震防灾,而且能促进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下水保全、环境保护等研究开发工作的效率,在对建筑物的维持管理和维修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孕育和发展与防灾相关联的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全社会的防灾能力和保护环境,为实现安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4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也有许多地质资料数据散存于各个调查单位,有相当一部分还未数字化、数据库化,面临着散失的危险。特别是用于防灾救灾的地下构造的地质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尚未有覆盖全国的基础数据库,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信息不能共享,大大局限了地质信息资料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国家,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也增加了地下构造的不稳定性,地面下沉坍塌等灾害呈上升趋势,推进地质信息的集群化并实现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产业化,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通过考察地质信息的先进国家的资料汇交、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推动我国信息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1)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全民认识,创造有利于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的社会环境。
(2)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还远未完善,尚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条款,加强执行力度。
(3)完善信息技术标准和资料汇交技术方法,提高汇交效率。
(4)充分发挥协作单位各自技术特点和资源优势,推进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另外,国外开发的许多专业工具也能够用于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中。
(5)借鉴国外的经验,拓宽信息服务渠道,把面向资源矿产的单一信息服务扩展到防灾、环境、安全评估等多元社会服务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地质部门应该尽快对钻孔数据、地下构造等地质数据进行整理汇交,提高地质信息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发挥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球物理信息的标准化是一项十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地球物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共享问题。地球物理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图形分层、图元代码、坐标系、地球物理信息数据库数据项编码等的标准化问题。

9.2.1 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

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是为各种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匹配处理提供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基础。我国现常用的坐标系是大地坐标系和平面投影坐标系。考虑地质灾害勘查的研究区范围小,勘查采用的地形图常为大比例尺的国家坐标系下的标准地图或是用户坐标系下的地图,勘探点坐标可采用二套坐标系统,一套为大地坐标,记录该点的经、纬度及高程值、另一套坐标系统采用平面投影坐标系,一般为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

9.2.2 空间数据的层次划分与图元编码

为将图形信息变成一个有序的数据集合体,便于管理和使用,就需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层,建立一个合理的层次关系结构。

9.2.2.1 空间数据的层次关系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不仅管理与地质灾害勘查相关的物探数据,还可以管理灾害研究区的基本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及其他一些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一些辅助性信息。上述信息主要以图形数据的形式存储。为便于对图形数据进行管理,建立以下的图形数据分层关系,其中物探图形数据属于地质矿产资源中的技术方法类。

9.2.2.2 图形数据的编码方案

图形数据的层次编码方案,要考虑到图形数据查询、合并、分离的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前提。针对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同时考虑数字制图内容,确定图形数据的编码方案如下(图9-1)。

图9-1 图形数据层次划分体系框架结构

(1)地理要素属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层次划分与编码方案执行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3923-92)》的有关规定,使用5位数据编码,缺少部分按其原则进行补充,为便于和专业图形编码的区分,在原有数字码前增加两位专业码。

(2)基本图形数据和辅助图形数据作为信息系统的图形基础,进行层次划分和数据编码,并建立图层的概念。

(3)作为纯制图使用的图式层数据,无重新组合的必要,和建立信息系统无关,不参与层次划分和图元编码。

根据上述原则,在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信息层次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图元类型码的编码方案。

9.2.3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分类

一方面,由于地质灾害勘查不同目的、不同勘查阶段所采用的勘查手段和技术方法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综合物探方法已成为地质灾害勘查的主要手段。这些均决定了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物探方法种类多,涉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以当前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经验和成果为基础,从数据管理和地质灾害勘查常用物探方法两个方面考虑,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应对表9-1中列出的物探方法的勘查成果及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表9-1 物探方法分类与编码

9.2.4 物探数据库标准化设计

物探成果或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存储,或以数据文件形式存储通过空间分析转为图形文件。物探测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原始数据文件,经处理、反演后的信息仍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将物探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中,与其相关的测点、测线信息及说明性信息一起构成了物探数据库的核心内容。依据测点位置信息可生成系统的点图层,依据测线定位信息也生成系统的线图层。随着物探数据处理技术、反演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研究区地质情况认知程度的提高,同一物探数据的处理成果和地质解释亦可能有所不同,因而物探数据应尽可能存储原始测量数量,可由系统提供丰富的处理功能,或通过接口由外部程序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返回系统中。物探数据库中各数据项的标准化设计是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9.2.4.1 地球物理勘查测点、测线命名规则

某一地质灾害研究区所实施的物探测量的空间信息、测量数据、解释成果是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所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便于信息的管理和数据查询,对地质灾害研究区内的物探测点、测线进行统一命名,并统一坐标定位方向。

测点:YYYYMDXXX

测线:YYYYMLXXX

其中:YYYY前两位为省代码,后两位为测区代码。省代码可参照相关规范、测区代码可由用户自行规定,基本原则为能反映测区位置名称汉语拼音的首字母。X为测量顺序号。

9.2.4.2 物探数据库中与测量相关的属性数据的编码方案

物探数据库中与测量相关的基本信息数据项的编码由大类码、中类码、小类码和顺序项编码四部分组成。大类码取能反映物探方法含义的英文的前两个字母为代码,具一定可读性。如重力为GR。中类码和小类码各取A-Z一位字母顺序编排,最后两位为顺序码,数量较多,取AA-ZZ顺序编排。层次结构如图9-2所示。

图9-2 物探方法数据项编码方案

9.2.4.3 物探成果数据的记录格式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侧重的是物探信息的管理、维护及分析、解释。物探数据库中记录的为由测量的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反演后得到的成果数据及原始数据。为保证系统能接纳、处理、分析不同格式的物探成果数据及原始数据,针对物探工作点式、线式、面积测量方式下产生的一维、二维、三维数据体定义统一的数据记录格式。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挖掘地质资料潜在价值
英国地质调查局利用三维数字化的地质模型来完善地质资料的信息服务,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从而能够对环境变化和自然资源相关问题作出更好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地质与地球物理局和州政府联合出台国家地球科学填图协议,将新的科学方法与新兴技术结合了起来,由此产生了第二代澳大利亚陆地地质图...

浅谈原始地质资料管理
野外地质观察类是地质项目中信息量比较多的一类,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勘察等地质工作的野外地质调查手图、实际材料图等相关图件及观测记录、照片、底片、工作总结(小结)、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按新标准要求均应归入此类。 3.3 勘探探矿工程类归档 探矿工程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在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业务中心、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桩基检测专业委员会、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本概况
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1996年,国家地震局进一步强化了标准化管理,成立了技术监督处,直接与国家技术监督局进行对接,以确保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地震标准化研究室也在地球物理研究所设立,专注于地震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为地震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持续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海量的地质调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随时出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加、澳、英等国,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调查数据库,如中小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数字化地质图、地球物理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矿山数据库等。 随着各种网络服务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

浅谈广东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
目前要实现历史资料集群化管理,产业化应用,还需要突破标准规范不统一的瓶颈,构建面向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 2.3 多元地学数据整合及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困难 地质资料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具有多期性、多来源、格式多...

独联体国家在矿产领域的合作
(5)地下资源调查和利用的法律与方法保障。根据政府间委员会2007年第11届年会的决议,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对 《地下资源调查方面的标准化、方法与鉴定》 计划方案进行补充研究。这个经过修改的方案,以及新的计划方案 《地质信息资源和系统领域的标准化、鉴定和相互关系》,并作了审议。在2005 ~2007年的...

海洋地球物理图书信息
海洋地球物理是一本专业著作,定价为人民币96.00元,可供读者购买并配送至全国各地。该书由美国作者琼斯撰写,金翔龙等人进行了中文翻译。它由中国知名的海洋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2月1日发行。本书采用16开本设计,具有明确的ISBN号码:9787502776503,表明了其独特的身份和标准化的信息。无论是专业研究者...

(一)矿产勘查工作标准化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标准化与WTO
其中在“科学和其他服务”一类中,列入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其他勘探服务”,就是说,这些服务应当制定标准。所以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作为一种技术标准,在新的时期具有了新的意义,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标准化工作相联系的。有必要审视我们的勘查规范,修改我们的勘查规范,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地球科学研究中的超级计算
网格服务组件需要工程化,使组件更鲁棒,更可靠。用户可以完全透明地存取网格共享的设备、计算和数据资源。我们需要扩大网格服务中间件的研究和投资力度,提高它的标准化、鲁棒性和可用性。 实施公开中间件计划重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和完善OGSA网格服务之间的界面、基于因特网的应用层中间件、数字图书馆和信息管理服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