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赋》不熟,《放鹤亭记》总该知道吧?苏东坡在徐州的文踪
杭州苏堤世界著名,可是,徐州的苏堤却罕为人知,其实,徐州苏堤不光是东坡造福公民的政绩丰碑,还有一段与之相关的文坛盛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指摘新法,引起王安石不满,他就让御史谢景参劾苏轼。
谁人时候的官员都知道要脸,不管什么原因受到御史的参劾,除了上疏自辩之外,都邑自动请辞。于是,苏轼恳求外放到处所任职,此后起头了他的世界之旅。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三年之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调任徐州知州,一向到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
在徐州的这两年的时间里,苏轼根除弊政,整修水利,宽惠柔民,政声卓著,也创作了很多经典华章,给徐州这座城留下了许很多多诗意的记忆。
苏轼到徐州上任不久,就赶上黄河决堤,洪水淹至彭城城下,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抗洪救灾。
为了防止流民生乱,他先是语重心长劝阻梗地富户出城避祸,安宁城内公民的民心。接着,他又征集五千民工,开通清冷口,疏浚粗俗河流,同时日夜加固外城,防止洪水冲垮城墙。
为了尽快完成外城的加固工程,苏轼穿戴芒鞋、拄着木杖,亲自前去驻扎徐州的禁军武卫营,恳求他们派人支援抗洪救灾。禁军长官久闻苏轼台甫,被他的精诚所打动,就派出禁军与本地公民一路抢筑外城大堤,在很短时间内就筑起一条“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护城大堤,这也就是徐州苏堤的雏形。
洪流退了之后,苏轼上书朝廷,恳求蠲免徐州钱粮,还提出在徐州城外增筑外小城,以便更有效地使主城免受洪流的威胁。
第二年,朝廷核准了苏轼的恳求,从中央财务拨款三万余钱、一千八百石米粮,用于城防举措的整修工程。
徐州戏马台
在苏轼的亲自计划下,徐州的防洪工程起头扶植,总共修造了木桩堤岸四处,木坝一座,还在主城东南的角城上兴造了一座黄楼,取黄土能胜水之意,作为这项工程的象征。
黄楼工程于元丰元年(1078)二月动工,八月十二日落成,九月九日重阳节举办了谨严的落成典礼,引得徐州公民万人空巷,纷纷前去黄楼一瞻风貌。
一项抗洪工程演化成了城市景观革新,不光解除了古黄河对徐州的水患,还给徐州古城增添了一处城市景观,以苏轼的脾性那是必然要写诗的,于是他就乘兴写下了《九日黄楼作》:
客岁重阳弗成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斑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写完这首诗之后,苏轼感觉不外瘾,又写信给弟弟苏辙、才子秦观、好友陈师道等人,请他们为黄楼写点器材。
苏辙跟苏轼是亲兄弟,哥哥干了如许一件造福处所的大工程,弟弟当然要好好夸一夸,是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千言《黄楼赋》,盛赞苏轼治水的经由,描画了黄楼的壮观,笔力酣畅,辞采飞扬。
此外,秦少游寄来五百言的《黄楼赋》,时任北京(今河北台甫)国子监传授的黄山谷也写信寄来两首诗,诗人陈师道写了《黄楼铭》,使得黄楼落成成为文坛盛事,这些宋代有名的诗人纷纷唱和,留下很多不朽篇章,成为汗青上的文坛盛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堪与兰亭之会媲美,为徐州古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同伙的作品傍边,苏轼最喜欢的照样弟弟苏辙所作的《黄楼赋》。他接连读了几遍,感受欣喜若狂,马上挥毫泼墨,用他独具特色的苏体将这篇文章书写下来,然后放置雕刻成碑,还依据此赋的内容,绘制了六幅黄楼盛景图,一路立在黄楼,以识纪念。
黄楼赋
宋 苏辙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
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认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器材北门,水皆自城际山。
雨日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生死,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弗成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克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
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水,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辞曰: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皇帝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而不进,环孤城认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桅竿于顾盼。方飘风之迅发,震鼓之惶恐。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里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启齿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尔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栖而四顾,览天宇之远大,缭青山认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旌旌。画阡陌之从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Ъ。山水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背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遨游,高大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悲伤极目,麦熟乔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夕照。北望则泗水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斜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能够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 *** 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前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转变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经由千年的风雨,《黄楼赋》碑固然早已斑驳,仍然留存在黄楼,成为东坡留给徐州的珍贵遗产。
关于《黄楼赋》碑还有两个故事。
据《宋稗类钞》及《墨庄漫录》记载,在这块《黄楼赋》碑文中的“山水开阖”四个字不是苏轼亲笔,而是一位叫马盼的营妓所写。
其时,苏轼非常喜欢一位叫马盼的营妓,马盼不光时兴,并且能念书写字,十分聪慧,深受苏轼喜爱。跟在苏轼身边久了,马盼也起头学苏轼的字体,有时候甚至能到乱真的水平。
就在苏轼书写碑文的时候,还没有写完就出去处事了,马盼看了不禁手痒,提起笔来写了“山水开阖”四个字。
等苏轼回来之后,看到马盼续写的四个字后不禁大笑,只略加润色就保留下来,一路刻到了黄楼赋碑上。
弟弟作赋,哥哥作书,佳人添字,一方《黄楼赋》碑,让宋代文坛兄弟的联璧之作更平添了一段风流妙语。
又过了几十年,苏轼受到朋党毒害,被贬到岭南蛮荒之地,他的后代不得执政为官,好多与他有关的石碑、书画等遭到毁坏。
北宋末年,时任徐州太守苗仲先,将黄楼赋石碑据为己有,拓印了几千本,然后将原碑砸毁,经由出售拓本大捞财帛。是以,也有人认为,如今遗存的黄楼赋碑并非原碑,而是后人凭据拓本从新建造的。
不管是原碑也罢,仿作也罢,《黄楼赋》碑所附着的人文精神才是苏轼留给人们最贵重的财富。石碑能够被毁,文章能够被烧,然则,苏轼那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永远都是一座丰碑。
东坡公是一代文豪,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政治上又是一位清官、能官、亲民之官。他有一首诗如许写道:
青衫半作霜叶枯,
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
我是识字耕田夫。
在他担当徐州知州不足两年的时间里,率领军民构筑苏堤,加固城防,建筑水利,关心民瘼,是徐州很快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情景,东坡公为此写下了《浣溪沙》词五首,记录了其时的淳朴的民俗和本身心里的感触。
浣溪沙 其一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外,东坡公照样徐州煤炭开采第一人,在徐州西南50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品质优良、储量雄厚的煤田,为此,他写下了《石炭并引》:“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煤炭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冶铁业的成长,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专门谈到:“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人人,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仗,能够一夕具也。”
在平常政务之外,苏轼还有很多迎来送往的酬唱之作。四川同乡张师厚赴京应试,特地来彭城拜谒苏轼,东坡为他写下了到处颂扬的名篇《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其一》: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这首诗中提到的云龙山放鹤亭是苏轼在徐州的另一佳构,也跟熙宁十年那场洪水有关。
熙宁十年(1077)秋天,洪流覆没了云龙山人张天骥的草堂,第二年春天,张天骥迁居到云龙山东麓。张天骥是一位方外山人,畜有了两只仙鹤,天天早晨放鹤,黄昏招鹤,就像梅妻鹤子的西湖山人林逋一般,其乐融融。张天骥还专门建筑了放鹤亭,并请苏轼到此做客。苏轼游览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放鹤亭记》,使得一座通俗的山野草亭名闻遐迩,“归来归来兮,西山弗成以久留”,更是传唱千古,激发无数人生感伤。
放鹤亭记
宋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洪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来岁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喝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圣人正人。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如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豹隐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克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能够视同一律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弗成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志 《放鹤亭记》。
云龙山 云龙湖
除了诗词歌赋,东坡公在这段时间还留下了大量书画名篇,除了黄楼赋碑之外,存世法帖还有《西楼书帖》中的《洋州令子帖》、《水灾帖》、《偃竹帖》、《平复帖》等十九幅,都是稀世之珍。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接到调任湖州的诏命。本地长者攀挽马头,敬酒献花,不忍其离任,排场无比动听。
苏轼含泪赋诗,向徐州长者依依惜别:“暂别还复见,依然有馀情。”
然而,此地一别,苏轼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徐州了,只有山巅水岸还保留着东坡遗爱,学子文人还吟诵着东坡的名篇。
赞美徐州的诗词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四句,为民筹济为民伤。”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
赞美徐州的古诗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四句,为民筹济为民伤。”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
赞美徐州的诗句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四句,为民筹济为民伤。”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
有关徐州的古诗词有哪些?
您好。《放鹤亭记》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四句,为民筹济为民伤.”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作者: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题云龙草堂石磬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折为督邮腰...
有关徐州的诗句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四句,为民筹济为民伤。”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
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 彭城驻辇廑河防, 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 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 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四句, 为民筹济为民伤。”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赞美云龙山七律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 彭城驻辇廑河防, 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 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 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四句, 为民筹济为民伤。”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