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导致亡国的背后清政府做错了哪些事情?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1

清王朝方面,汉族势力在李鸿章的发展下如日中天,李鸿章非常担忧中日之间会爆发战争,因为这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争。

李鸿章在心里不停地盘算着各种结局,战争无非是胜、败、和三种结局,但是每种结局带来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

日本不成功便成仁,因为这一次扩张日本已经是举全国之力,如果不速战速决,陷入消耗战,全国将会陷入到不可避免的衰退,而且内部的矛盾也会卷土重来。

但是对于权倾朝野的李鸿章而言,他的选择更为艰难,平局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恰恰相反,胜利时最差的结果。这种出人意料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和李鸿章个人不无关系,李鸿章是清王朝体系最忠实的捍卫者。

▲清末湘军士兵旧照

如果战争失败,自身的势力势必会急转直下。但是一旦胜利,就会出现更加棘手的局面,气势正盛的汉军在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之后自信爆棚,甲午海战如果再次胜利,汉军的合法性将彻底超越满洲军队,慈禧和李鸿章将被推向你死我活的对立面——

陈桥兵变的戏码显然不是垂垂老矣的李鸿章可以接受的,而且乱臣贼子的恶名是李鸿章这种王朝体系培养出的臣子最为忌讳的。

李鸿章不想吞下失败,但更不想和清王朝走向对立,李鸿章知道即使自己签订了再多的不平等条约,后人们最多说他是一个昏庸之辈,但是一旦黄袍加身,乱臣贼子的帽子就永远也摘不掉了,这顶帽子对于礼教文化培养出的王朝精英是不可接受的。

▲日本镜头下的“镇远号”

李鸿章在竭力促进着平局,平局就是对峙,所以在得到情报之后,李鸿章不停地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战端一开,哪一种结果对于他来说都是不接受的。李鸿章决定派出军舰去示威震慑日本不要轻举妄动。

日本也觉得畏惧,但是日本还是下定决心与中国在海上决战。

因为日本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举全国之力在海军上超过清朝,这种差距是暂时的,一旦清朝意识到海军的重要,双方的资金和物资都是不成比例的,日本必须把握这次机会豪赌。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官兵剧照

而且在甲午海战中慈禧太后成为了重要的因素,

慈禧太后愈发感觉李鸿章代表的汉军势力在超越她的控制对于慈溪太后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时最好的结果。

慈禧的手段是不停地榨取李鸿章的军费,“谁让我一天不痛快,我就让谁一辈子不痛快”也成为了慈禧太后被后人唾骂的一条罪状之一。

▲慈禧与李鸿章(剧照)

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李鸿章,二人无疑都忠于清王朝,可是为什么同样忠于清王朝所期盼的结局不同呢?就是因为王朝模式的核心就是族权势力,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属于不同的族权势力,

二人根本利益不同,即使两个人都忠于清王朝,可还是没法劲儿往一处使。

甲午悲歌

一个国家在什么时候会在明知有一场大战的情况下连战舰的炮弹都凑不齐,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不想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会这样。

真正可怜的是军人,他们就这样在李鸿章一心避战,还有慈禧太后求败的情况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黄海上与敌人展开了激战。

▲邓世昌画像

黄海一战,日本看上去全胜而归,但是日本赢得并不轻松,日本速胜的愿望破灭了。真正致命的失败在于旅顺的逃跑,如果在旅顺打成消耗战,日本就会陷入长期的消耗战,旅顺的陷落直接导致了一溃千里,威海卫的再度失陷整个战争就已经是一边倒了。

常年的腐败和满汉之间的矛盾,让下面的守军们完全没有对于王朝的忠诚,少数的将领死战不退只是杯水车薪,最终的溃退只是时间问题。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蜡像

最终日本取得了胜利,在清王朝内部,慈禧太后取得了她和李鸿章之间的一场无耻的胜利——

慈禧一心想的是如果日本被打退,汉军的势力将不可阻挡,自己的统治将会摇摇欲坠。承受着对日本和慈禧太后双重失败的李鸿章,在日本身中一枪的情况下依然草草签订了协议,他不想再在这种情况下多待一秒钟,他知道自己的千古骂名已经注定,而慈禧太后赢得的不只有千古骂名,还有整个王朝时代的彻底消亡。



中国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一)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国际地位上,甲午战败导致中国地位大幅下滑,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欲望,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五、军事上,清政府为挽救危机开始军事改革。1895年,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的失败,清政府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并...

戊戌变法背景。经过(人物)。结果。评价
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

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慈禧的独断专行吗?没有慈禧的铁腕政治会如何呢?_百 ...
清朝是灭亡是历史的必然。1840年以后的中国,一步步滑向灾难的深渊,一度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边缘。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为了挽救她,我们试过了所有的方法,有时候甚至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鸦片战争失败,我们认为败因是武器装备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即“器不如人”&ldquo...

清朝为何会亡国?
清朝政府才明白自己的国家有多么的落后。之后频繁的割地赔款更让国内的爱国人士义愤填膺。本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怎能受的了这样的打击。之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的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各路军阀揭竿而起,袁大头逼宫成功,清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一)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对清王朝产生致命影响的还是缘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了汉族地主武装的全面崛起,强大的封建意识和封建统治秩序虽使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放弃军权,但汉族实力派却开始大规模进入清朝中央,其中的代表是李鸿章,而最后真正颠复清王朝的是李鸿章的学生,袁世凯,这个北洋军阀系头子。至于日本,与西方...

中日甲午战争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签订条约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英国...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和终止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1、开始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 。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2、结束标志: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