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音乐的具体介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7
拉丁音乐的具体介绍

  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那么,在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中,以巴西和古巴为首的拉丁音乐,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乐的前列。 1、 拉丁音乐的来源及发展

  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拉丁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根据地域状况的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它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富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当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再次,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点。虽然当今的印第安人音乐中经常采用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由欧洲人带来的。

  欧洲(伊比利亚)文化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一方面具有和西欧音乐相通的一般共性,另一方面,受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音乐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无论是音阶、旋律或者是节奏、和声、演唱和发声,在多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素。特别是它的节奏,有很多三拍子的音乐,但又不像圆舞曲那样单调,而是更加细腻,更具动感。另外,像3/4拍和6/8拍交替,这样复杂而富有生气的节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欢的,这样的伊比利亚节奏在拉丁美洲被原本不动地流传下来,进而和印第安节奏,特别是和非洲的黑人节奏相结合,产生出更加丰富而微妙的节奏感觉。
  乐器方面,以被称为"西班牙国民乐器"的吉他为代表,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受到欢迎。演唱方面,因为歌词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所以能够感觉到和英文歌曲的明显不同。

  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在16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叶的奴隶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由非洲黑人带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在美国的布鲁斯、灵歌、爵士乐、索尔音乐中看到的那样,在拉丁音乐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也有单纯、世俗的一面。无论哪一方面,其旋律、节奏、唱法都表现出显著的特色。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装饰音而独具特色,音阶更是丰富多采(由于演唱时滑音的运用使音符出现很多的变化)。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独唱、合唱、齐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
  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他们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为基础,但又不像进行曲那样的单纯、刻板。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地加入切分,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感。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文化结合而成。这三种文化的结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欧洲人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与6/8拍的双重节拍,非洲黑人的影响主要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
  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

  拉丁节奏
  从拉丁音乐的来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

  桑巴(Samba)
  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农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强,城市桑巴节奏变化较少,但快捷、灵巧。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伦巴(Rumba;Ruhmba)
  伦巴,起源于非洲,19世纪初出现于古巴,于20世纪初发展并流行起来。30年代初,伦巴传入美国及欧洲各国,同时融入爵士乐成分,使其风靡一时,伦巴的基本节奏型为:×× ×× ×× ×× ,传入欧美后出现了 0 ×× ×× 0× 0× 的变体,并采用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加强节奏。传统伦巴速度中庸,每分钟约40至50拍,通常为4/4拍,后来也出现快速的2/4拍的伦巴。

  曼波(Mambo)
  曼波,由伦巴与爵士乐中的摇摆乐相结合而成。形成于1940年左右,并在40至50年代风靡世界。演奏曼波音乐的乐队一般规模较大。乐队中有铜管、萨克斯管、钢琴、贝司等摇滚乐队中的常用乐器,也加入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音乐的构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为基础。

  萨尔萨(Salsa)
  萨尔萨,一种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40年代起源于美国,经过50至6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于70年代中期形成流行高峰。萨尔萨的节奏乐器仍以拉美打击乐器为主,如沙球、响棒、康加鼓、邦戈鼓等。基本节奏型与曼波、恰恰相似,但萨尔萨中的一种两小节节奏型却独具特色:4/4拍,× × ×× | 0 ×× 0 0 |。传统的萨尔萨音乐,经常由一个不断反复的固定动机构成的曼波段落而组成。

  恰恰 (Cha Cha)
  继伦巴、曼波等拉丁舞曲之后,恰恰于5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各国风靡一时。恰恰,源自古巴的民间音乐恰朗加斯(Charangas)。其基本节奏型是 × × ×× × |, 演奏时用沙球、响棒等拉美打击乐器来加强最后的三个重音。

  探戈(Tango)
  探戈,起源于古巴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作为阿根廷音乐的代表广为流传。其特点为2/4拍的摇曳节奏,通常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为小调式,第二段为大调式。探戈也有用吉他伴奏的歌唱形式。一般探戈的演奏乐队由小提琴、手风琴、钢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而按钮式手风琴是探戈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它的基本节奏型是:××××× | / |。

  以上介绍的六种风格,加上在爵士乐中介绍过的波萨诺瓦,作为拉丁音乐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拉丁狂潮,但是除了这七种大众性的类别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风格也都是极具个性的拉丁音乐,如波莱罗(Bolero)、瓜拉喳(Guaracha)、哈巴涅拉、崧(Son)、瓜希拉(Guajira)、坦桑(Danzon)等。这几种风格都来自于古巴,再加上前面的曼波、伦巴,因此古巴具有"拉丁节奏的宝库"之称。下面提供几种拉丁风格的乐队模式以供参考(例44)。

  桑塔纳(Santana)
  在60、70年代,有一位音乐家对拉丁音乐的传播及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卡罗斯·桑塔纳(Carlos Santana)。
  桑塔纳,1947年出生于墨西哥,作为一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他为拉丁音乐和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结合架起了一座桥梁。他吸收了布鲁斯和摇滚乐中的精华,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充满拉丁韵味的吉他独奏以示对它们的反叛。
  1966年以桑塔纳为核心在美国的旧金山成立了他们的乐队,取名为"桑塔纳布鲁斯乐队"(Santana Blues band)。1967年,他们开始发展拉丁音乐风格,不久将乐队改名为"桑塔纳"乐队。1969年,他们出现在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上,新颖的拉丁摇滚声音有了某些流露,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观众。70年代初,"桑塔纳"乐队创造了拉丁音乐的新型节奏和旋律,并将它们融进了摇滚乐中,桶鼓和拉美打击乐器形成了这种声音的核心,伴随着鼓手提供的更复杂的节奏,使他们的音乐更受欢迎。
  在以后的25年中,17位音乐家或离或进,但桑塔纳却是永恒的倡导人,他指引着乐队的发展方向。那些年里,桑塔纳不断地寻找新的元素及影响力,使他们的风格不受拉丁音乐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们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并将其渗透到乐队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纳与著名的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约翰·科尔特兰合作录制了专辑《给投降者的爱》(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后,桑塔纳不断地将摇滚乐、爵士乐和拉丁音乐相结合,使乐队的风格更加丰富多采。
  无论是随乐队一道录音和演奏,还是作为一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纳时刻都在追求他音乐上的兴趣和个性,其理想主义的风格从未放弃。70年代后期,他暂时回到更具原始摇滚风格的音乐上,80年代又重拾对爵士乐的兴趣,80年代后期,他又热衷于像约翰·李·胡克那样的布鲁斯曲风。但是不管怎样,桑塔纳的音乐从未离开过拉丁音乐的根源,而且他的音乐演变历程不断地拓展着他的音乐视野和情趣。 拉丁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节奏动感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乐坛的关注,拉丁音乐家也层出不穷。近几年流行乐坛中出现的瑞奇·马丁(Ricky Martin)、马克·安东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莱西亚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极具个性的新生代拉丁音乐代表。

伦巴的有im still breathing,
blue night,
come as you are.
恰恰angelina,
chilly cha cha,
i need to know,
i feel luck
牛仔cry just like a little bit
hit the rock jack
manbo no.5
桑巴la bomba.
至于斗牛,跳的不多。
这些都是我常用的,希望采纳。

  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那么,在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中,以巴西和古巴为首的拉丁音乐,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乐的前列。 1、 拉丁音乐的来源及发展

  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拉丁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根据地域状况的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它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富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当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再次,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点。虽然当今的印第安人音乐中经常采用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由欧洲人带来的。

  欧洲(伊比利亚)文化
  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一方面具有和西欧音乐相通的一般共性,另一方面,受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音乐的影响而独具特色。无论是音阶、旋律或者是节奏、和声、演唱和发声,在多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素。特别是它的节奏,有很多三拍子的音乐,但又不像圆舞曲那样单调,而是更加细腻,更具动感。另外,像3/4拍和6/8拍交替,这样复杂而富有生气的节奏也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喜欢的,这样的伊比利亚节奏在拉丁美洲被原本不动地流传下来,进而和印第安节奏,特别是和非洲的黑人节奏相结合,产生出更加丰富而微妙的节奏感觉。
  乐器方面,以被称为"西班牙国民乐器"的吉他为代表,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受到欢迎。演唱方面,因为歌词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所以能够感觉到和英文歌曲的明显不同。

  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在16世纪初到19世纪后半叶的奴隶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由非洲黑人带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在美国的布鲁斯、灵歌、爵士乐、索尔音乐中看到的那样,在拉丁音乐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
  在非洲黑人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也有单纯、世俗的一面。无论哪一方面,其旋律、节奏、唱法都表现出显著的特色。旋律方面,旋律走向以自然的滑音、装饰音而独具特色,音阶更是丰富多采(由于演唱时滑音的运用使音符出现很多的变化)。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唱法方面,独唱、合唱、齐唱通常是互相交替,以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为特征。
  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他们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为基础,但又不像进行曲那样的单纯、刻板。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地加入切分,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感。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文化结合而成。这三种文化的结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欧洲人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与6/8拍的双重节拍,非洲黑人的影响主要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
  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

  拉丁节奏
  从拉丁音乐的来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

  桑巴(Samba)
  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农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强,城市桑巴节奏变化较少,但快捷、灵巧。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伦巴(Rumba;Ruhmba)
  伦巴,起源于非洲,19世纪初出现于古巴,于20世纪初发展并流行起来。30年代初,伦巴传入美国及欧洲各国,同时融入爵士乐成分,使其风靡一时,伦巴的基本节奏型为:×× ×× ×× ×× ,传入欧美后出现了 0 ×× ×× 0× 0× 的变体,并采用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加强节奏。传统伦巴速度中庸,每分钟约40至50拍,通常为4/4拍,后来也出现快速的2/4拍的伦巴。

  曼波(Mambo)
  曼波,由伦巴与爵士乐中的摇摆乐相结合而成。形成于1940年左右,并在40至50年代风靡世界。演奏曼波音乐的乐队一般规模较大。乐队中有铜管、萨克斯管、钢琴、贝司等摇滚乐队中的常用乐器,也加入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音乐的构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为基础。

  萨尔萨(Salsa)
  萨尔萨,一种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40年代起源于美国,经过50至60年代的演变和发展,于70年代中期形成流行高峰。萨尔萨的节奏乐器仍以拉美打击乐器为主,如沙球、响棒、康加鼓、邦戈鼓等。基本节奏型与曼波、恰恰相似,但萨尔萨中的一种两小节节奏型却独具特色:4/4拍,× × ×× | 0 ×× 0 0 |。传统的萨尔萨音乐,经常由一个不断反复的固定动机构成的曼波段落而组成。

  恰恰 (Cha Cha)
  继伦巴、曼波等拉丁舞曲之后,恰恰于5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各国风靡一时。恰恰,源自古巴的民间音乐恰朗加斯(Charangas)。其基本节奏型是 × × ×× × |, 演奏时用沙球、响棒等拉美打击乐器来加强最后的三个重音。

  探戈(Tango)
  探戈,起源于古巴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作为阿根廷音乐的代表广为流传。其特点为2/4拍的摇曳节奏,通常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为小调式,第二段为大调式。探戈也有用吉他伴奏的歌唱形式。一般探戈的演奏乐队由小提琴、手风琴、钢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而按钮式手风琴是探戈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它的基本节奏型是:××××× | / |。

  以上介绍的六种风格,加上在爵士乐中介绍过的波萨诺瓦,作为拉丁音乐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拉丁狂潮,但是除了这七种大众性的类别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风格也都是极具个性的拉丁音乐,如波莱罗(Bolero)、瓜拉喳(Guaracha)、哈巴涅拉、崧(Son)、瓜希拉(Guajira)、坦桑(Danzon)等。这几种风格都来自于古巴,再加上前面的曼波、伦巴,因此古巴具有"拉丁节奏的宝库"之称。下面提供几种拉丁风格的乐队模式以供参考(例44)。

  桑塔纳(Santana)
  在60、70年代,有一位音乐家对拉丁音乐的传播及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卡罗斯·桑塔纳(Carlos Santana)。
  桑塔纳,1947年出生于墨西哥,作为一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他为拉丁音乐和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结合架起了一座桥梁。他吸收了布鲁斯和摇滚乐中的精华,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充满拉丁韵味的吉他独奏以示对它们的反叛。
  1966年以桑塔纳为核心在美国的旧金山成立了他们的乐队,取名为"桑塔纳布鲁斯乐队"(Santana Blues band)。1967年,他们开始发展拉丁音乐风格,不久将乐队改名为"桑塔纳"乐队。1969年,他们出现在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上,新颖的拉丁摇滚声音有了某些流露,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观众。70年代初,"桑塔纳"乐队创造了拉丁音乐的新型节奏和旋律,并将它们融进了摇滚乐中,桶鼓和拉美打击乐器形成了这种声音的核心,伴随着鼓手提供的更复杂的节奏,使他们的音乐更受欢迎。
  在以后的25年中,17位音乐家或离或进,但桑塔纳却是永恒的倡导人,他指引着乐队的发展方向。那些年里,桑塔纳不断地寻找新的元素及影响力,使他们的风格不受拉丁音乐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们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并将其渗透到乐队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纳与著名的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约翰·科尔特兰合作录制了专辑《给投降者的爱》(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后,桑塔纳不断地将摇滚乐、爵士乐和拉丁音乐相结合,使乐队的风格更加丰富多采。
  无论是随乐队一道录音和演奏,还是作为一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纳时刻都在追求他音乐上的兴趣和个性,其理想主义的风格从未放弃。70年代后期,他暂时回到更具原始摇滚风格的音乐上,80年代又重拾对爵士乐的兴趣,80年代后期,他又热衷于像约翰·李·胡克那样的布鲁斯曲风。但是不管怎样,桑塔纳的音乐从未离开过拉丁音乐的根源,而且他的音乐演变历程不断地拓展着他的音乐视野和情趣。 拉丁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节奏动感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乐坛的关注,拉丁音乐家也层出不穷。近几年流行乐坛中出现的瑞奇·马丁(Ricky Martin)、马克·安东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莱西亚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极具个性的新生代拉丁音乐代表。

拉丁音乐简介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於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玛雅人的器乐与歌唱、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用敲击乐器较多,如用半个葫芦制成放在水盆中敲击的水鼓和用坚硬的长豆荚相互敲击的乐器,还有能吹出鸟鸣声的管乐器等。阿兹台克人则经常使用木鼓、竹笛、海螺和葫芦制成的摇铃。在印加人的音乐中,以排箫和竖笛著称,据说当时曾有多达百人的竖笛乐队为舞蹈伴奏。在印加贵族子弟的教育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是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阶。

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於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於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著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正如拉丁美洲伟大的革命家古巴诗人何塞·马蒂所说的:“这是一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和富有艺术的国土”。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印第安人音乐;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乐为代表的拉美民间乐。

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於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於处於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1.6米、一长2.2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这些,对於研究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很有用的。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印加古都库斯科被称为“美洲考古之乡”,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阳祭节日,在隆重的庆典上可以见到传统的印地安人音乐歌舞表演。玻利维亚高原的普诺也被誉为"美洲大陆民间歌舞之乡"。

黑人音乐亦称美洲--非洲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苏里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隶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较纯的非洲音乐。在巴西的巴伊亚地区和古巴、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国的黑人音乐,则受葡萄牙、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较多。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切分很强烈,常采用多线条节奏,呼应式的歌曲,乐段结构不方整,使用欧洲乐器多,且偏爱敲击乐器。加勒比海流行的钢鼓乐就是黑人的创造。这是一种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击乐器。这种来自汽油桶的美妙音乐震惊了世界。巴西的桑巴、伦都和古巴的伦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鲁的马里涅拉、冬德达等舞曲,都是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体裁。

拉美民间音乐指的是:主要受到欧洲音乐强烈影响的土生白人、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类音乐直接来源於伊比利亚半岛,但在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己适应了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变异。它基本保留欧洲音乐体系的基础(包括调式、和声、节拍、乐段结构等),但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已根本不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音乐了。这种音乐的特点是带有淡淡的怀乡、忧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6/8节拍多,乐段结构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广,但乐器音色变得嘹亮明快、"竖琴之国"巴拉圭还发展了用竖琴伴奏的独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吉他形状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里(三弦琴)、瓜德罗(四弦琴)等弹拔乐器都是欧洲音乐文化与印第安音乐文化巧妙结合的硕果,现已成为拉美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墨西哥还发展了一种溶吉他、小号、小提琴、低音吉他为一体的马里阿奇乐队音乐,特色鲜明,很受欢迎。

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库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鲁的秘鲁园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间音乐歌舞体裁。

http://www.baidu.com/s?wd=%C0%AD%B6%A1%D2%F4%C0%D6%BC%F2%BD%E9&cl=3

埃利·古尔丁单曲
2012年8月,单曲《Anything Could Happen》的发布,成为了埃利·古尔丁音乐生涯中的又一亮点。这张作品在英国官方排行榜上最高达到第5位,持续16周,并在其他多个排行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年12月,EP《Figure 8 (Remixes)》的推出,展示了埃利·古尔丁对音乐的创新和实验精神。这张作品在英国官方...

丁爽基本简介
数字5对她而言似乎有特别的意义,而她钟爱的电影则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绿地奇迹》、《狮子王》和经典的《大话西游》。除了音乐,丁爽的生活中还有一份对收集的热爱,漫画、指甲油和精美的首饰都是她收藏的宝贝。这样的她,既充满活力又富有内涵,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作品。

农大丁同学背景音乐叫什么
1. 农大丁同学的背景音乐是《格桑拉》,这是一首深受喜爱的藏族民歌。2. “格桑拉”在藏语中意为“金露梅”,这首歌曲描绘了藏族人民美好的生活画面。3. 《格桑拉》有多个版本,根据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演绎。4. 王月明为这首民歌进行了编曲,由著名歌手雷佳用藏语演唱,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知名度。...

一起来切土豆是什么歌,切土豆歌曲介绍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这首歌是由抖音用户东东的音乐课发布的一首儿歌《切土豆》,歌曲简单有趣,灵活手指,非常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切土豆歌词: 一起来切土豆 土豆土豆土豆块 土豆土豆土豆片 土豆土豆土豆丝 土豆土豆土豆丁 土豆块 土豆片 土豆丝 土豆丁 ...

丁酉酉音乐作品
丁酉酉音乐作品集包含了多首深受听众喜爱的歌曲,如热门的“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和“女人的天”,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子红了”。这些歌曲集结在专辑《爱的漩涡》中,发行于2011年8月,由闽艺唱片公司出品,专辑类型为录音室专辑,语言为国语。专辑中共收录了10首歌曲,每首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

丁锐歌手
丁锐的音乐,不仅仅是一首首歌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他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入人心,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坚持自我。他的音乐,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迷茫,不再害怕,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在音乐的海洋中...

丁鸣的个人经历
1983年11月间,应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中国音协派出了以副主席孙慎、时乐蒙为正副团长的六人音乐家代表团,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友好访问和音乐考察,丁鸣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部活动。回国后,在《音乐生活》月刊上,连续发表了系列文章介绍了这次访问的情况和收获。1986年10月间,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丁鸣的介绍
丁鸣,著名音乐家。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编审。先后毕业于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三、四届常务理事。辽宁省文联二、三届副主席、顾问。辽宁省音协二、三届主席、名誉主席。1939年始从事文艺工作。曾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文化...

迪士尼真人阿拉丁电影配乐风格
1. 电影《阿拉丁》的音乐风格具有深沉的情感,动听的旋律,以及快乐而活泼的节奏。2. 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每个曲目都能无缝地对应动画中的情节。3. 原声音乐设计巧妙,仅凭音乐就能基本上串联起主要剧情发展,并且每一首歌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4. 华特迪士尼公司及其子公司和附属机构是全球领先...

丁_的国语词典丁_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丁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丁当dīngdāng。(1)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等的碰撞声。也作叮当、玎当。二、网络解释丁当丁当,1982年4月17日出生,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歌手,1998年毕业于嘉善第四中学。1999年为了音乐梦想离家出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