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描写什么季节?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1
古诗登鹳雀楼描写什么季节?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农历三月春季时分,古诗写的是夕阳西下,黄河朝大海奔流而去的美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同名的共有三首诗。但三首诗都没有特定的景物可以代表季节,所以不是特别好分辨出季节。
一、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登鹳雀楼
唐•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释】

⑴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⑵西:一作“南”,一作“前”。
⑶汀洲:水中小洲。《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⑷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⑸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⑹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⑺为:一作“知”。
⑻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⑼远目:远望。唐羊士谔《书楼怀古》诗:“远目穷巴汉,闲情阅古今。”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三、登鹳雀楼 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译文】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古诗登鹳雀楼描写的应该是秋季,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我们就知道,秋季风轻云淡,登高可以望得很远的地方,

描写的是写了夕阳西下,黄河朝大海奔流而去的美景
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他们在那座屋子里又待了一天。晚上,-阴-沉的天气晴朗了,因此照看房子的老太太很早就在她的茅屋里醒了。灿烂的朝阳使她精神异常爽快,于是决定立即就去把那座屋子的窗户打开,在这样好的天气里让空气流通。因此在六点钟以前,她就来到那座屋子,把楼下房间的窗户打开了,接着又上楼去开卧室的窗户;她来到克莱尔和苔丝躲藏的那个房间,就用手去转动门上的把手。就在这个时候,她认为自己听见房间里有人呼吸的声音。她脚上穿着便鞋,年纪又大,所以走到房间门口也没有弄出一点儿声音。她听见声音,就急忙退了回去。后来,她想也许是自己听错了,就又转身走到门口,轻轻地转动门上的把手。门锁已经坏了,但是有一件家具被搬过来,从里面把门挡住。老太太无法完全把门打开,只打开了一两英寸。早上太阳的光线穿过百叶窗的缝隙,照射在一对正在酣睡着的人的脸上,苔丝的嘴半张着,就像是在克莱尔的脸旁半开的一朵鲜花。照看房子的老太太看见他们睡在那儿,样子是那样纯真;她看见苔丝挂在椅子上的长袍,看见长袍旁边的丝织长袜和漂亮的小阳伞,还有苔丝没有别的可穿而穿来的其它几件衣服,被它们的华美高雅深深打动了;她最初以为他们是妓女流氓,心里十分生气,现在看来他们好像是上流社会一对私奔的情侣,于是心中的愤怒便化作了一阵怜爱。她把门关上,像来的时候那样轻轻地离开,找她的邻居商量她的奇怪发现去了。

登鹳雀楼是夏天的诗吗?
三首当代的《登鹳雀楼》诗都看不出到底是写哪个季节的.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 ?

古诗登鹳雀楼描写什么季节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

古诗中的四季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4、冬天 邯郸冬至夜思家【作者】白居易【朝代】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译文:...

哪些诗是写立秋的
立秋之际,诗人陶渊明以其独特的田园风格,描绘了自己归园的愿望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他在诗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钟到客舍,脉脉春影微。”诗人通过自己的“归园田居”,展现了立秋时节大地的丰收景象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杜牧《秋夕》立秋之夜,诗人杜牧写下了这首以秋夕为背景的诗作...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的诗歌作品?
《春晓》、《静夜思》、《悯农》和《咏鹅》除了以上几首经典诗歌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儿童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江雪》等。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想象力。在给孩子选择诗歌作品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进行...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是谁写的
3、诗句的解析与意境 诗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描绘了炎热的夏天渐渐远去,凉风习习的秋天开始到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留恋。4、《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 古树《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以古体诗的形式写就。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表达...

登鹳雀楼是什么时候写的?
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登鹳雀楼723年时候写的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歌颂祖国的诗句古诗
歌颂祖国的诗句古诗如下:1、《将进酒》 - 李白 “庐山谷口徐公饮,翠梧鸭头夜夜愁。”描写了庐山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2、《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首描写大好河山的诗,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3、《秋夕》 - ...

《登鹳雀楼》是不是关于国庆节的古诗?
《登鹳雀楼》不是关于国庆节的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

小学70首古诗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