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下一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下句: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出自《牡丹亭》
基本信息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
书名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牡丹亭(插图版)》
作者:汤显祖
原版名称:牡丹亭
类别:古典四大名剧
内容简介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 》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
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
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原句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终,倏忽而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出自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翻译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扩展资料: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
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作品评价
明代杂剧家吕天成:“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5、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6、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7、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8、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9、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10、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1、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12、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往往是没有缘由的,你爱上了一个人就是爱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就会付出自己的一片深情,甚至可以达到愿意为之生死的地步,倘若做不到,只能说明非“情之所至”,没有爱到极致而已。
扩展资料
《牡丹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因缘之分,便日思夜想。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才貌端研,由《诗经 关雎》章感怀伤春,从花园回来后昏沉中梦见一书生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他们经常梦中相会于牡丹亭。
杜丽娘思君而不得见,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请求将她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置于太湖石底,其父在此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观,在太湖石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后历经种种磨难,死而复生,终得旷世奇缘。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其他的所有作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
但是,这句话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酣讥丰客莶九奉循斧末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出自《牡丹亭》
《牡丹亭》题序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昔者汝昌先生谓世间至情至爱者为“痴儿”。故宝玉为痴儿,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黛玉为痴儿,于太虚幻境堕入凡尘,为还泪之誓,泪尽而亡。丽娘之痴,莫大于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惊梦》一折,二人初初相见,于梦中一见而钟情一往而情深。然则丽娘竟相思而殒。莫论世间痴情女子皆如是,奈何奈何。叹世间之良辰美景何其少,皆为奈何天,寂寞日,伤心时。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出自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意思是: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一笑而过了,不再记恨。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深情接下一句
1、“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2、“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意思是: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一笑而过了,不再记恨。3、出自明代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如下:天下...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啥
1、“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句话意思是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一笑而过了,不再记恨2、“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爱不知所终,倏忽而逝”:这句话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但这份爱却不知道在什...
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下一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爱不知所终,倏忽而逝。”这句话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啥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句话出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句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句话表达了情感的深沉和无法预测的特性。它意味着情感的起源是难以解释的,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深陷其中,不论原因如何。人们在深爱之下愿意为之生死...
情不知何起而一往情深什么意思
《牡丹亭》中有一句:“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而纠结流离”。跟此句意思一样,指的是,真爱,不知道怎么就产生了,一下子就情深似海;怨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结果,纠缠不清。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而纠结流离”是什么意思?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而纠结流离”的意思是说,真爱,不知道怎么就产生了,一下子就情深似海;怨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结果,纠缠不清。出处:汤显祖《牡丹亭》《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求接下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若知情因何而起,又岂能一往情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则为你如花美眷,怎奈何似水流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啥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爱不知所终,倏忽而逝。”这句话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题烂柯记》。它表达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并且愈发深沉。《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首次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讲述了官家女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并坠入爱河,...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深情 接下一句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踪,而一笑而泯。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本该有的恨意不知道去了哪里,一笑而过了,不再记恨.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而纠结流离”是什么意思
意思: 真爱,不知道怎么就产生了,一下子就情深似海;怨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结果,纠缠不清。出处: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 内容简介: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