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司马迁写史书的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写史书的目的:
1、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明白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

扩展资料:
《史记》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司马迁所谓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把从古到今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大势搞清楚,形成司马迁一家之言。这句话既道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同时也指出了《史记》在史学上的贡献。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夏阳是汉代的县名,县治在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说是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的,我们不取。
关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作《史记》的问题,他在《报任安书》中是这样说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就是说,《史记》是要通过记载和考察上起黄帝下至武帝三千余年间的历史,来研究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总结历代成功、兴盛的经验和衰败、灭亡的教训,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以及改良现实政治的某些主张。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之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而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目标,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自孔子以后,天下大乱,战争频仍,秦始皇虽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很快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西汉统一之初,最主要的任务又是采取各项措施巩固统治,还来不及全面系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到了武帝时期,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的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外战争、民生凋敝、经济崩溃、思想禁锢,又都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司马迁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来为现时的统治作借鉴,这是时代的需要。对此,他是很有信心、很自负的。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他以孔子写《春秋》自比,他要用“深切著明”的历史事实,来帮助人们“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达到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改良现实政治的目的。
班固在《典引》序中引到汉章帝的一段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后汉书蔡邕传》中也记载着司徒王允的一段话:“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在他们看来,司马迁作《史记》,是作“谤书”,泄私愤。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司马迁对于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有深刻的认识,敢于进行无情的揭露,因而引起统治阶级的忌恨,这是不足为怪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史记》中的某些章节带有个人情绪,但是如果把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理解为发泄私愤,那就太狭隘了。至于作史以“扬名后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有这种想法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轶文一段,其他都已散失了。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周末曾为铁官,秦惠王灭蜀的大将司马错就是司马迁的先人),司马谈继承先人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随行,于路重病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第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蓻”。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司马迁自述写〈史记〉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为何要创作《史记》一书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诸多,根据司马迁的的家庭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司马迁的游历经历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这些都能成为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司马迁...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
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哪个作家被囚禁了很多年写了一本名著的
《史记》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创作之时亦参考了众多典籍,包括历史档案、民间古文书籍等。并进行实地调查,严格筛选相关资料。阅笔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宫刑对司马迁与《史记》有什么影响吗?
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记》是一部用尊严和生命撰写的巨作。凝聚了司马迁全部的心血和希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借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完成这生命和尊严浇筑的著作,他的死应该是重于泰山吧!

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
马迁隐忍苟活,"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为完成《史记》,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束缚,选择了"生",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以生践志.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

司马迁写《史记》的小故事
2、创作方面的故事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作文)
司马迁受家庭影响,自幼通习古文,因为帮助李陵说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本来要杀头,后来忍辱负重以宫刑代替死刑书写《史记》。

如何评价司马迁的功绩?
史马迁的写作风格被后世史学家传承,后世的小说、戏曲等形式的文学皆从《史记》演化而来。中国的很多成语,故事都是从《史记》中来的,丰富了人们的词汇和说话艺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认为四夷跟华夏族一样都是炎黄子孙,只是后来因为生活环境与习惯的不同,才造就了各自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