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湘的历史
10位 临湘人杰地灵,代有贤人名垂青史。宋有襄赞范仲淹保卫西北、抚定西夏的驸马都尉张尚阳,有拱卫临安、死守崖山、同陆秀夫一道蹈海殉国的抗元名将方毅轩;明有执掌国事、为政清廉的户部尚书杨一鹏; 清有平叛新疆、整军备战、抗御外侮的台湾兵备道刘磝;现代有“文章雄九郡,桃李遍东南”、为国兴学育人的“奇才”吴獬,有争光华夏、名闻欧美的昆虫学家李风荪和地质力学家吴磊伯、国画家贺良朴以及辅助孙中山讨袁护法的军务部长王天鹏等。
临湘,地处湖南省东北边陲。唐虞时为三苗之地,春秋战国属楚,秦汉至唐分属长沙郡、下隽地、巴陵县。994年[宋淳化五年]建王朝县,996年改名临湘,此后隶属屡改,县名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12月改为县级市。现域总面积1720.04平方公里,耕地45.53万亩,人口50万,辖13个镇、7个乡、2 个办事处。宋代1060年,宋仁宗南巡至临湘,爱鱼梁睛南,马鞍落日,莼湖夜月(今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下旨建寺,御题“嘉祜寺”匾,僧人大宛,奉旨主修。1175年,淳熙二年,闾邱适、邱橘、邱道兄弟三人,同榜进进士。明朝1368-1369年,明洪武初年,临湘设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各一员,训导二员。建鸭栏巡检司,登记在册为3701户,21478人,田地181116万亩。1386年,知县马杰、主簿陈学圃、教谕何伯昂,创建临湘县学宫。1391年,龙窑山(今龙源梅池村)茶列为贡品,每年贡芽茶16斤。1394年,张信进士及第,钦点状元,授修撰职,后升仕读学士。1573-1619年,知县冉嵩,于南门外创建人文书院。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知县张明儒,首修《临湘县志》。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20万农民军,水陆并进,进驻临湘,杀知县林不息。清朝徐凤阶创办莼湖书院 1824年(道光四年)临湘有志可考的第一个书院是明万历年间创建的“人文书院”,清初开办“湘湄书院”,年久圯废,嘉庆十四年后停办,直到知县徐凤阶任内,才筹建莼湖书院。徐凤阶道光三年冬,以同知衔署临湘县事,到任不久,就劝谕邑中绅士捐资建院,并率先捐巨额养廉金,次年(1824年)三月二日兴工,夏建成。因莼湖为陆城胜景,故取名莼湖书院。书院承担课授生童,培育科举后备之责,是县最高学府。历届县事都十分重视慎选掌教,书院还不时延请邑内外名气较大、学位较高的人士来院讲学,如名进士吴獬多次受邀讲学。以是莼湖书院学风蔚然,精英荟萃,对县人才的培养,学术思想的传播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刘敖建儒溪塔 1880至1881(光绪六至七年)清提督、台湾道刘敖,曾随左宗堂抗御外侮,自台回临湘后,为培植文风,纪念随征阵亡将士,向知县黄庆来建议建儒溪塔,由刘总揽全局,首解囊于前,官绅及殷实户也随之捐银助资,儒溪湾萧姓捐山,苏家捐塔泥,花户捐工开场烧制青砖,基石则从长沙购运。光绪六年施工,场面极其壮观,窑火照亮汉宵,黑烟冲成乌龙,歌声震地,号子遏云,七年十月建成。塔高九丈九尺。县人吴獬作《临湘塔记》,撰成碑文,有云:“执干戈卫国,忠义云天,理应血祀千秋”赞叙抗敌英列,以慰在天英魂之灵。湘鄂电线通过县境 1896年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宝箴与张之洞商议,接设湘鄂两省间电线,自长沙沿湘阴、岳州、临湘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城,计程450余里,由各县先将驿路勘明,修补完好,接着派工匠沿途立杆架线,冬,全线竣工,在长沙设局,此为省内设立电报局之始,也是电线首次在临湘架设和通过。宝成等公司开采桃林铅锌矿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光绪年间,官山、断山等地铅锌矿先后被发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方志盛创设宝成公司,在上南冲开采铅矿,矿名始著,后因失利顶与瑞昌公司,不久,瑞昌公司又顶与丰大公司。同时在上南冲同地与丰大公司竞采的有康惠公司,在狮形山、象形山开采的有渔利公司,在杜家冲开采者有台顺公司,在断山开采者有台顺公司。其时湖南矿务局亦在官山、断山租购民地三十亩筹备开办,但未进行。 改变学校制度,兴办学堂 1902年至1911年(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1902年四月(光绪二十八年三月),湖南抚院接奉清政府“革新”学校制度的诏谕,决定各州县均设小学堂,于是,临湘于1903年将“莼湖书院”改名为“临湘县官立实业小学堂”,招收学生两班一百人,学制三年,是为县办新兴学堂之始。三年后,为培养新学堂之师资,1906年改实业学堂为“临湘速成师范班”,学制六个月,办了两期约一百人。1907年废师范班,办“临湘官立高等小学堂”,学制三年,随后桃林、聂市等乡镇办起了“两等”小学堂(即初等小学、高等小学),至1912年所有学堂一律改学校,至此新兴学校已逐步在全县普及。进行首次户口调查 1907年(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为了筹备咨议局选举,以及地方自治,开办保甲事宜,举行了户口调查,是年全县有户56425户;人口312340人。临湘市属于哪个省份
临湘历史悠久。周以前为三苗氏族聚居之地,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地,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地,晋属巴陵县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更名临湘县,1992年撤县设市,由岳阳市代管。荣誉:临湘是孙老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沙城 的历史
2.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后,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3. 西汉时期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
湘潭县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湘潭县属于楚国,隶属于长沙郡。在这个时期,县内已经使用铁制工具,人们以“饭稻羹鱼”为主要饮食方式。秦灭楚后,设立临湘县,湘潭县地属于临湘县,隶属于长沙郡。两汉三国时期,湘潭县经历了多次析置,最终在东汉时期成为湘南县,并在西汉时期成为湘南侯国的治所。晋代,湘南县和湘西县的...
探访湖南临湘:旅游胜地、历史名城、美食天堂
探访湖南临湘:旅游胜地、历史名城、美食天堂 1、旅游胜地 临湘是湖南省岳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处于洞庭湖南岸。境内山水秀丽,风景如画,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临湘温泉、南渡江国家森林公园、岳屏山国家地质公园等都是去临湘旅游的必游之地。临湘温泉位于临湘市东南7公里的荷塘镇,温泉水温达81度,被...
长沙城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
湖南省一个县,建县历史超1400年,如今富得流油吗?
对于长沙县这一建制,开始于隋朝这一历史阶段。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长沙郡改潭州,临湘县改长沙县。三 由此,对于长沙县来说,建县历史已经超过1400年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潭州改名长沙郡,长沙县属长沙郡。唐朝改长沙郡为潭州,长沙县为州治。后汉间,划长沙县地设立龙喜县...
南梁是怎么灭亡的(历史上南梁被哪个朝代吞并的)
扬州刺史,又晋爵建安郡公,食邑万户,从此大权独揽。至此,南齐的政权,由萧道成嫡系子孙转入到旁系的萧鸾之后,政权又落入到了远支的萧衍手中。南齐和帝,其实已经形同傀儡。公元502年,大权在握的萧衍,按照前朝旧例,依样画葫芦,逼迫齐和帝禅位,建梁代齐,南朝历史步入了南梁统治时期。
芙蓉区的历史沿革
芙蓉区地域系长沙古城的一部分。长沙地名《战国策》中已有记载。长沙称郡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三十六郡,其中有长沙郡;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传五代,治湘县(今长沙);长沙筑城始于吴芮。西汉建长沙国,改湘县为临湘。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封十子刘发为长沙王,筑有思母台,后世称定王台,遗址...
羊楼司镇历史沿革
为了发挥羊楼司镇的辐射作用,带动文白乡、龙源乡的发展,2007年临湘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后,报省民政厅批准,撤销了文白乡、龙源乡,将羊楼司镇、文白乡、龙源乡合并。合并后的羊楼司镇面积达到253.8平方公里,辖41个村(居委会),39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万。合并后,山林面积...
中华五岳的历史传说
五岳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象征。五岳历史传说 传说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