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邦建国”的含义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8
周公实施的“封邦建国”是什么意思?

“封邦建国”,以诸侯国作为王室的屏藩。“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荀子•儒效》)。当时分封主要的姬姓国有管、蔡、霍、卫、成阝、鲁、毛、蚺、郜、雍、曹、滕、毕、原、酆、郇、邗、晋、韩、凡、蒋、邢、茅、胙、燕、吴、东虢、西虢等。武王弟康叔封于卫(今河南淇县),领“殷民七族”,唐叔封于晋(今山西翼城),伯禽封于鲁(今山东曲阜),领“殷民六族”。总之,“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君道》)。周公除大封姬姓宗室外,又封纣王异母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封太公望于莒丘(今山东临淄),封召公爽之子于燕(今北京附近)。同时又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周公大封姬姓宗室和功臣于东西南北各地,以拱卫王室,形成周王朝的一统天下。

封邦建国是封建制度的一种体现形式,这种封邦建国只是狭义上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大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价值)。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社会。至于夏朝,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在秦朝之前是不可以称为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出现封建雏形,至秦朝正式形成。
分封制也称封建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扩展资料在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而在中国,自从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
在中国封建制度时期,地主占有土地,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即农民),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在西方封建制度时期,封建领主不仅占有农田,还把原来生息在这片领地上的农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帐簿,使大批农民沦为农奴。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封建制度

  含义: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
  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

  背景:

  "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封建制正式起源时间尚有争议,有人主张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王"、"君"或"国君",也使用"国王"的称谓。同时,汉语对欧洲从中世纪起的君主制国家也称为"王国",君主称为"国王",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从纯粹的土地分封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西周施行分封制,建立藩屏,拱卫周畿,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政治策略的实施,在东亚大陆形成了覆盖广大地域的青铜文化交流网。这一文化交流网络的扩展,构成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的进一步拓展,乃至秦汉版图形成的前提。
  周室鉴于当时诸侯之众而又各据要津,后世必为共主之患,乃著兴灭国,继绝世之名义,封建诸侯,分封周姓和功臣到各要地,利用各地原来的氏族部落建立国家,势力始自上达下,周天子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周朝的封建规模正式完成。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影响:

  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较早确立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而这种体制具有较多的自由,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成男耕女织的生产单位--农户,农户有较灵活、自由的自主支配和自主经营权。因而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较早确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再次,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较早确立实用理性体系,使中国没有陷入宗教迷狂和神学独断论的歧途。中国之所以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封建文明,正得益于此。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积淀和影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宗族制对人身的拘束,礼教思想、宗法观念对人心的束缚等等,都使中国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展迂缓,商品经济、市民阶层难以获得充分发育,致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在原有的轨道内缓步运行。

孙文泱:"封建"本是"国货",意为封邦建国“封建”这个词本来是“国货”,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用来翻译“feudal”等词汇,当我们出口转内销地习惯使用“封建”来表示社会形态,诸如“封建社会”的时候,我们似乎开始忘记“封建“这个词的本义是“封邦建国”,就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比如中国的西周或欧洲的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在下面这篇短文里,我们在“封邦建国”的本来意义上使用“封建”这个词。   中国自秦始皇时代实行郡县制,具体做法各代不同,但西汉以来就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并行,当然封建的制度历代也不太一样。皇室宗亲总是有些政治、经济、社会的诸种特权的,这并不难理解。唐朝建立,李渊为了给自家唐王朝壮大势力,把老李家家族里同一曾祖的兄弟、同一高祖的兄弟、兄弟之子通通都封了郡王,有些小孩子也得以封王,有数十人之多。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登基以后,就和臣下讨论:遍封宗族之子于天下,怎么样?封德彝的回答是:和历代情况比较,我们唐朝算封王最多的了,规模超过以往各代,以往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皇子才能封王的。如果是宗族较疏远的兄弟,只有对本朝有大功的才会封王。封德彝认为高祖李渊广封亲族兄弟,给予崇高的爵位,还规定较多的百姓为这些贵族服役,这都是为李家私利考虑的表现,不符合以公心治天下的古训。李世民面对好不容易夺来的皇位,很注意改变父亲李渊的政策以做政治姿态争取人心,于是下令只保留对本朝有大功者的数人王爵,其他的郡王都降级为县公。   到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和臣下讨论享国长久之策,萧瑀提出一个观点:“夏商周三代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所以立国长久,秦朝不实行这样的制度,皇权孤立,所以很快衰亡。”萧瑀的观点比较武断,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但帝王时代的君主,把王朝利益和家族利益联系起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对君主来说,“国”和“家”才是一回事。唐王朝从萧瑀这个建议开始,长期讨论这个“封建”的体制问题。柳宗元写的《封建论》可以算是这一争论的理论总结之一。  第一阶段的争论持续了四年多。魏徵的反对意见最直接:隋末动荡,刚刚休养生息恢复一二,就要按封建制瓜分天下,遂有“五不可”之说:比如,推行封建制,则各级诸侯卿大夫都要靠国家俸禄,实际只能靠财政上的厚敛来维持。本来京城及附近地区赋税数量就不算多,你再把京城以外地区都划给诸侯,经费就更不够了。李百药说的也很直接:王朝命运长短自有定数,和封建没有关系。以著名学者颜师古为代表的意见则认为:应该多树诸侯,但要限制每一国的势力,使封建诸国和郡县互相掺杂,以便于控制。  到了贞观五年(631)十一月,李世民表示下诏书表态:皇家宗室与勋贵大臣都应该坐镇地方,并且可以传给子孙。如果没有特别缘故,不得罢黜。命令有关部分研究研究,指定具体实施细则。  可见虽然口头上说要区别于李渊的制度,但李世民的心里还是认为封建的制度比较靠谱。不然,这个讨论根本也开展不起来。  贞观十年(636)二月,封李世民的兄弟荆王李元景等和皇子李恪等为各州都督。三月,和离开长安去就职的兄弟们讲话时,李世民很激动,流着眼泪说:兄弟们难道不愿意经常在一起吗?可是为了天下大计,不得不这样做啊。  贞观十一年(637)六月,荆王李元景以下21王担任州刺史的,都规定子孙世袭;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担任刺史的也都定为世袭。这样就把秦朝以来实行的郡县制行政体制,在一些重要地区改为封建制了。  从贞观五年到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他对封建的理解和李渊的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仅在于李渊分封了很多族属疏远的兄弟,而李世民要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兄弟、皇子和功臣。  两年之后的贞观十三年(639),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变化,原因竟然是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再三上表推辞,不接受皇上的安排。他们表示说:我们大家披荆斩棘跟随陛下到今天,现在要让我们去外地就职,这和迁徙有什么区别?为了打动皇上,长孙无忌还请自己的儿媳妇、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帮忙说情。李世民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于志宁、马周等众多大臣尤其是长孙和房玄龄等重臣的反对意见,很无奈。他说:割地以封功臣,是古今一贯的做法。我是希望让各位的子孙世代辅佐我的子孙,永为藩镇,传之久远。没想到你们各位对此却有不满的意见,难道我还要强迫你们接受封地么?事情就是这样,在大臣的消极怠工软磨硬泡的努力之下,最终妥协的是皇帝,李世民的政治战略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诏停世封刺史”。  那么,李世民就放弃了吗?没有。  贞观十七年(643),针对担任都督和刺史的皇子大多年幼,没有政治行为能力,褚遂良上疏说:西汉宣帝说过:和我一起治天下的,只有好的州郡长官啊!现在皇子幼稚,不了解如何施政,不如先留在长安,教他们儒家经典和政治,等到他们长大了再派他们到各州就任啊。《旧唐书》说“上深纳之”,《资治通鉴》说“上以为然”。其实,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纠正他委派皇弟皇子担任各州都督的决定。  历史上西周推行封建制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的,有其不得不行的道理;而秦汉以来,形势变了,封建制已经不合时宜。秦朝短命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分封子弟。西汉分封,结果出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更出了八王之乱,可见分封制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弱点。所以,自秦朝以来,在制度上都是靠官僚体制去实行统治的,而不能依赖封邦建国的制度。唐朝的有识之士,如李世民同时代的魏徵、李百药,中唐的杜佑、柳宗元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道理。这些事实,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并不深奥。但是,李世民没有从历史上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李世民的政治思想中,坚持主张并一再实践封建制可以算是他的主要错误,关键就在于他有私心。他认为,天下说到底是李家的天下,所以还是自家人才能让他放心。就算这个制度推行不下去,也不抛弃,不放弃。  唐朝的历史证明,封建制并没有给唐朝带来什么好运气。而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人们很少从历史吸取什么经验。

“封邦建国”是一种分封制,是从商朝开始的

“封邦建国”的含义
简单的话 其实就是分封制啦..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的“封建”是什么意思?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封立亲戚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原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亲戚——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以藩屏周——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这是西周时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啊?
1)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也就是说,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概况:周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动分封...

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包括哪些内容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比如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等,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

宗法师和分封制在含义目的特点作用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及相互关系...
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 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2)目的:巩固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分封的对象 、 、 。 ③诸侯的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王下至庶民的...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是什么意思?
武王伐纣以后,建立周,地盘扩大,周天子无法直接管理,天子如是分封自己亲信、儿子和功臣一块土地,建立国,国的最高长官叫国君,也称诸侯。天子居中央之地,所封诸侯在四周,像藩篱那样保卫天子,抵御夷蛮戎狄的侵扰。明白没?

封邦建国的本质是什么?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西周的封邦建国,主要是周天子对其宗亲、功臣的封赏活动,所封的本质是土地、人民等,目的是借助血缘宗法,得到蕃屏王室的目的。

封邦建国沿革
“封建”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富辰之说,指的是周公分封亲戚以守护周朝的制度。在古代,“封建”的基本含义是“封土建国”,其中“封”源自“丰”字,意味着划定疆界或田界,而“建”则意味着建立国家或立法。古文献中的“封建”通常与“分封制”相提并论,即王者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诸侯,以...

中国封建时代始于何时?
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封建制度是西周的社会制度。西周的天子,自己管理畿内的核心地区。把其他地区,分封给亲戚(例如周公)或功臣(例如吕尚),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建立国家。这就是“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近代,日本开始大量接触西方社会。他们把很多西方词语用汉语来翻译。他们把欧洲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