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扩展资料
怎样拓展周边战略平台
一、上下结合,鼓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焕发
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东亚的中心,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次区域都有着直接的地缘联系。这种地缘核心地位为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中国与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的双边行动都可能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在周边外交必须确立多边主义精神。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除了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参与态度越来越积极,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参与周边外交的积极性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比如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广西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合作纽带角色。
二、官民并举,构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重视政党、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为推动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其中多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党外交日益丰富。
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民间外交在周边地区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对外友协与周边十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双边友好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
三、立体操作,打造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外交共同体
适应对外开放和区域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习惯,努力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外交,特别是大力拓展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外交,构建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周边外交共同体。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大力开展反恐、维和、打击海盗、岛屿安全、海上磋商、联合搜救、增信释疑及信任创造等内容的军事外交。中国在开展周边外交时,要高度重视并准确评估军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誉,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磋商,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优化经济环境,为贸易、投资、金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
四、内外联动,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有序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区域化的深入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诸如自贸区、货币互换、境外结算、区域合作协议等众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国与周边地区日益趋向唇齿相依,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向政策、执行、监管等深层领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与信誉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国作为一个令周边地区信任和依赖的负责任大国。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区域化不断深化的同时,一国政策对他国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随之上升,一旦一国发生风吹草动,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已经突破了外交部门的范围,其他政策部门也被卷入外交游戏圈中,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在具体政策上的沟通、磋商和对话,已经越来越成为周边外交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执法领域中的合作。推动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公安、民政、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安检、海关、出入境等部门之间执法网络,促进有关行业和领域对口部门的执法系统对接。要在既有的地区性组织、论坛和机制的基础上,创设新平台,拓展和深化执法合作领域。
五、统筹兼顾,打通国别和领域、双边与多边、国内与国外的外交协调机制
在2010年处理钓鱼岛问题、延坪岛炮击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动反应的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显得日益被动,关键在于中国外交目标设置能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没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国国家利益格局的战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规划目标,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机遇充实壮大自己,更好利用内部发展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议题领域外交。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外交倾向,明确主次配合机制,推进地区外交战略化、国别外交政治化、领域外交专门化,构建外交统一布局,部门梯次搭配,人员复合联动的网络外交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崛起与周边地缘战略依托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扩展资料
从陆海兼备的大背景中,认识中国海洋问题的战略特性。中国是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大国,处于陆权和海权之间的枢纽位置。着眼未来,欧亚大陆上陆海兼备的国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欧亚大陆国家间发生大的冲突特别是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相互威慑力加强、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网络时代舆情力量的上升等,都是重要的战争制约条件。
高铁等交通手段、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力量和人群的流动,又会推动欧亚大陆几大文化系统的交融,有可能出现新的整合发展高潮,其基本走势是东西对进,南北协力。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握趋势、引领潮流者将占得先机和主动。而最有希望把握此潮流的国家,是陆海兼备之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中国的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扩展资料:
从地理到地缘: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地理和地缘在人类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是山川、河流、沙漠等,地缘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的国家关系、政治秩序和人文格局,地缘是人类能量、行动和建功立业的力场。
当海洋作为一种地缘力量在16世纪突然爆发后,很短时间里它就席卷了世界政治舞台,人类从区域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
世界因此成为一个星罗棋布的棋盘,政治家的每个行动,都要考虑棋盘上所有的棋格。
之后,西方地缘政治学开始萌发,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认为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空间,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
1917年瑞典政治学家哲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创“地缘政治学”,提出强国才有生存空间,而强国的主要条件是内部凝聚力和外部交通。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指出要关注欧亚大陆,认为美国应该与英国、日本这样的欧亚大陆边缘强国共同合作对抗处于欧亚核心区域的强国。
中国自古将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当作王者之法,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几乎一直面向陆地背向海洋,走的是一条“内部扩张”的道路。
近代中国既缺少西方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航行世界的全球认知,又没有产生地缘政治学的基础性学科地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的整体积累,因此视野始终在地理层面徘徊而无法上升到地缘高度。
魏源是近代中国海洋观念开风气之先者,却很少谈到国家间的地理关系。而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拘泥于自己的几个棋格,终将被有全球视野的棋手吞没。
今天我们应当以地缘战略的视野来思考海洋问题,实现对海洋认知的新超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地理到地缘: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比较复杂,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共存。传统观点认为,东南亚一带属于我国的地缘利益区,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崛起,这种推测正在变成现实。但是,由于东南亚——尤其是越南、柬埔寨等国代工经济模式的异军突起,我国南部的出口加工型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政治方面,东南亚由于地形破碎且有高山阻隔,在古典时代一贯叛服不常,如今,东南亚各国在台湾问题上均不明确表态,但是私下里都在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而且,在南海问题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越南、菲律宾存在较大的矛盾,亟待解决。自从苏联解体以后,我国北部的地缘政治环境大为改善,防务压力剧减,自从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俄两国逐渐构成了欧亚大陆的新政治联盟,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北部的地缘政治情况进入了千年以来的最佳状态:既没有了传统的北方军事压力——无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还是苏联,同时一片广袤而又富饶的土地正在向中国的企业、官方组织、民间组织招手,它就是西伯利亚。在现代社会框架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开疆拓土的方式占领西伯利亚,但是在经济合作领域,俄罗斯方面已经向中国敞开了怀抱,相信两国一定会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在东部,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正在恶化,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僵局以及朝韩半岛的核问题。这两个问题非常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在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维方法上,我们应该坚持一个认识即这两个问题应该与台湾问题联动起来,当然了,这是政治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西部,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比较好,我国新疆西北部吐鲁番盆地以北至边境线之间的地区属于连接新疆和中亚的通道,在古典时代,每逢中原王朝强盛,就可以将防线推进至巴尔喀什湖以西,一旦中原王朝处于衰弱状态,我们通常退守通道中央或者东部,这是我国东部地缘政治环境的基本观念,目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恰好控制了通道中部,这是一个可攻可守的位置。而且,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亚五国处于各大势力的交汇处,不过我们国家成功的争取到了五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位中国的西北地缘政治环境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我国的西南部,主要是指青藏高原,由于我国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对印度形成了绝对的地缘政治优势,这使我们在中印边境问题乃至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西南地区的问题很复杂,简单说一下,我国与印度的边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墨脱、藏南、达旺、中线、阿克赛钦这几块,除了藏南我们基本上不可能收复以外,其他几个点上我方均占据了主动。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扩展资料
怎样拓展周边战略平台
一、上下结合,鼓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焕发
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东亚的中心,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次区域都有着直接的地缘联系。这种地缘核心地位为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中国与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的双边行动都可能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在周边外交必须确立多边主义精神。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除了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参与态度越来越积极,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参与周边外交的积极性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比如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广西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合作纽带角色。
二、官民并举,构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重视政党、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为推动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其中多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党外交日益丰富。
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民间外交在周边地区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对外友协与周边十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双边友好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
三、立体操作,打造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外交共同体
适应对外开放和区域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习惯,努力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外交,特别是大力拓展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外交,构建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周边外交共同体。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大力开展反恐、维和、打击海盗、岛屿安全、海上磋商、联合搜救、增信释疑及信任创造等内容的军事外交。中国在开展周边外交时,要高度重视并准确评估军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誉,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磋商,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优化经济环境,为贸易、投资、金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
四、内外联动,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有序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区域化的深入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诸如自贸区、货币互换、境外结算、区域合作协议等众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国与周边地区日益趋向唇齿相依,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向政策、执行、监管等深层领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与信誉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国作为一个令周边地区信任和依赖的负责任大国。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区域化不断深化的同时,一国政策对他国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随之上升,一旦一国发生风吹草动,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已经突破了外交部门的范围,其他政策部门也被卷入外交游戏圈中,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在具体政策上的沟通、磋商和对话,已经越来越成为周边外交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执法领域中的合作。推动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公安、民政、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安检、海关、出入境等部门之间执法网络,促进有关行业和领域对口部门的执法系统对接。要在既有的地区性组织、论坛和机制的基础上,创设新平台,拓展和深化执法合作领域。
五、统筹兼顾,打通国别和领域、双边与多边、国内与国外的外交协调机制
在2010年处理钓鱼岛问题、延坪岛炮击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动反应的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显得日益被动,关键在于中国外交目标设置能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没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国国家利益格局的战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规划目标,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机遇充实壮大自己,更好利用内部发展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议题领域外交。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外交倾向,明确主次配合机制,推进地区外交战略化、国别外交政治化、领域外交专门化,构建外交统一布局,部门梯次搭配,人员复合联动的网络外交体系。
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地处东亚中心,海陆环境优越。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与多个国家接壤,东临大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陆地理优势。这样的位置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为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发展极提供了条件。二、纬度适宜,有利于国家发展。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
简述中国的地缘环境。
中国的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如下: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是( )。
一、地缘环境优势显著。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邻西伯利亚,南接东南亚和大洋洲,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处于中心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也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二、地理位置适中,有利于发展。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国土恰好位于中纬度地区...
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地处东亚中心,海陆环境优越。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紧邻太平洋西岸,与多个国家接壤。其东临大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陆地理优势,便于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并为成为全球重要的发展极奠定基础。二、纬度适宜,有利于国家发展。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这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带。这样的地...
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是怎样的?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1、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2、我国周边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3、我国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4、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影响:中国的...
我国的地缘环境如何?
我国地缘环境基本概况如下:1、我国地缘环境三面陆地,东面海洋。2、我国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现在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3、我国是当今...
如何理解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有哪些问题
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是一个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和国际关系的复杂问题。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临广阔的太平洋。其周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等国家。中国的西部则与中亚各国接壤,北部与俄罗斯、蒙古相毗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的地缘环境...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是什么,并分析带来的影响
1. 我国拥有较长的边界线,并与多个邻国接壤,这使得我国的地缘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 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和机遇。3. 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这给我国的安全环境...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征
1、我国拥有较长的边界线,是与邻国接壤最多的国家之一。2、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紧邻太平洋西岸。北部与西伯利亚接壤,南部则与东南亚及大洋洲隔海相望。位于大陆东缘的地理位置,使我国拥有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地位。3、我国的陆地地形三面环山,北面是荒凉的荒原和寒冷的冰冻地带,西边则是戈壁和沙漠,南边...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是什么?
1.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三面陆地环绕,东临广阔海洋,形成半封闭的地缘环境。历史上,北方的荒原和冰冻地带、西部的戈壁沙漠、南方的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等自然屏障,使得我国相对隔绝于外部世界。2.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陆疆界,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还包括1.4万余公里的岛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