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戏剧与市场的辩证是什么?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1
实验戏剧和先锋戏剧有什么区别

  实验戏剧和先锋戏剧的区别:
  1、实验戏剧主要以反叛和否定传统的面目出现的。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在戏剧功能上的功利主义,不再关注社会现实的具体问题,不再关注戏剧的宣传教育作用,而是强调戏剧的宏观感和哲理感,或去挖掘深层次的人性心理。如高行健的《野人》是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化史的反思。而《车站》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版的《等待戈多》。其次,实验戏剧抛弃了传统的客观写实的戏剧形态,在不确定的舞台时空下,采用抽象化、虚拟化的手法去表现不确定的主题。这种剧本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一批学生创作的《魔方》和沙叶新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再次,实验戏剧的创、导、演方法都不再运用传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再现等方法去反映客观现实。他们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意识流等方法去表现作者的某种思想理念和情绪。如在《屋外有热流中》,死了的赵长康可三次出现,"其表达的是一个具有哲理意味的社会主题:一个人如果逃避火热的斗争,龟缩于个人主义的小圈子,就必然抵挡不住脱离集体失去亲人的寒冷,他只有走出屋子才有热流、才有生命。"《车站》中人们等车可以一直等到头发发白,其实要表达的是人对于一种荒诞处境的感觉。
  2、先锋戏剧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反叛,并创造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多种剧式融为一休。

  一、简介先锋戏剧及其历史沿革:
  先锋戏剧,关涉形式探索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导演的小众艺术。在商业化的市场形态已经形成的前提条件下,先锋戏剧也慢慢的走向了商业化和大众化。
  “先锋”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最初用作军事术语。其性质至少包含了这几面:前沿性;冒险性;艰巨性。到了19世纪后半叶,先锋的概念才与文学艺术产生联系。
  历史沿革:
  起源:
  中国大陆的先锋话剧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环境松动,戏剧家团体开始出国访问,到欧洲各地看他们的戏剧发展。国内也开始有人做一些尝试,这在当时被称为探索戏剧。
  1、80年代
  80年代,林兆华等人排的被视为第一部先锋话剧。这一时代,主要是传统导演中的叛逆者的实验。他们的实验引起了话剧界的争议。
  2、90年代
  90年代,牟森,孟京辉等学生开始大规模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2000年以后
  先锋戏剧趋于沉寂,与商业合流的趋势初显。
  戏剧发展:
  1、中国
  在中国从开始,先锋戏剧开始广为人知,广为人看。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话剧演出消费开始列入工薪族的开支。由此戏剧演出开始改变了以前北京人艺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在传统“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之外寻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表演样式。
  主要作品有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刘锦云的《狗儿爷涅盘》、林兆华的《三姊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
  中国著名先锋戏剧导演有孟京辉、牟森、张广天、王晓鹰、王翀等人。
  2、西方
  在西方,先锋艺术在20世纪达到高潮,尤其在戏剧领域方面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皮兰德娄怪诞剧、表现主义戏剧、布莱希特叙事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萨特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汉德克说话剧、莱因哈特制宜主义戏剧、梅因荷德构成主义戏剧、阿尔托残酷戏剧、布鲁克空间戏剧、格洛托夫斯基简朴戏剧等。这一时期的戏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反叛,并创造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可以这么说先锋派戏剧是建立在传统戏剧废墟上的建筑物。
  西方戏剧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19世纪末,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这是对传统理性主义戏剧观念的最高体现。现实主义戏剧有具体的物质环境、准确的时代氛围、和谐稳定的空间、均匀流动的时间、逻辑合理的事件和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语言流畅自然,符合身份,具有个性;布景真实,灯光照亮演员及整个舞台,演出严格限于舞台之上;导演事前组织排演,演员在舞台上努力模仿真实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批评家和艺术家在演出后做出评论与归纳。这些都是以理性为基础,通过模仿活动,追求真实的艺术观念在戏剧中所达到的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剧场常规。

  二、简介实验戏剧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人们注视的社会热点发生转换,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趣味也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影视、歌舞、体育等各种文化形式的蓬勃发展,使剧场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挤压。不但戏剧观众大量流失,而且戏剧人才也纷纷改换门庭。现代戏剧,特别是话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和反应冷淡的观众,戏剧界开始探索新的戏剧发展之路。剧作家们不再仅仅去反映与现实直接相关的社会内容,注重题材的的外在价值。而是将艺术触角伸向社会的深层,对生活、人生作出多向度的观照,从而挖掘出生活的丰富内涵,引起观众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导演们也不再仅仅追求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塑造典型。而是开始探索虚拟化、抽象化的舞台设计,表达作者和导演自己的主观理念,挖掘剧中人物的深层心理;调动观众情绪,引发他们进行哲理思考。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这也为戏剧家们吸收和借鉴外来戏剧,改造传统戏剧,探索新的戏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于是,中国戏剧界开始流行持续达十年之久的实验戏剧运动。
  实验戏剧的潮头最早可追溯到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但真正在戏剧界造成重大影响并引发起戏剧改革实验潮流的是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的《屋外有热流》。作品以荒诞、象征的现代话剧技巧组织剧情,以主题意蕴的哲理性和艺术形式的新颖独特,引起戏剧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此后,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重视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并首次以小剧场的形式演出,再次产生广泛影响。这些实验话剧为话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促使更多的剧作家重新思考和认识话剧现状和戏剧观念。在这种背景下,戏剧界展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戏剧观大讨论。这场讨论进一步活跃了剧作家们的思想,开阔了剧作家们的艺术视野。他们大胆革新,勇于探索,不断开拓话剧表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使实验戏剧成为影响巨大的一股文艺新潮,并产生了蔚为壮观的成果。如高行健的《野人》、《车站》,刘锦云的《狗儿爷涅盘》,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等。一直到九十年代,实验戏剧运动才渐渐淡去。

这是我写话剧剧本分析时候用到的参考书籍 希望能够帮到你
张殷 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序 p1-2
美]查理德 谢克纳 东西方与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J]周宪译戏剧艺术 1998(5)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 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年1 版。
[法]欧仁 尤奈斯库 论先锋派 [A]黄普凯 荒诞派戏剧 [C]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 版
张柠 文化的病症[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P169
俄]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A]巴赫金全集(第5卷)[C]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孟京辉 实验戏剧和我们的选择 《戏剧文学》1996年第11期
空间重构,文本新界和观演互渗 陈世雄 《戏剧艺术》2001年06期
意义流失于话语再生 厉震林 《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

陶庆梅
来源:《文艺研究》(京)2007年7期第95~99页
  
 

  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危机”,到今天未必就真的走了出去。现在回头看那一段危机,除去影视等艺术形式冲击的直接原因之外,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冲散了“集体主义”的社会心理,也冲散了具有共识的社会议题——而这,对于强调公共性的话剧来说,在根底上是有着致命的影响的。如果说80年代,市场经济对话剧的冲击还并不那么直接、明显,那么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市场”铺天盖地地展开,在话剧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如果不是惟一的)的参数。这个参数在今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即使是享受政府资助的国家院团,在本世纪之初缓慢复苏之后,“面向市场”也自然地代替了“面向观众”,成为院团创作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体制外戏剧”的蓬勃发展,市场这把“双刃剑”,既激活了民间演剧,也限制了民间演剧的方向。到了现在,商业戏剧甚嚣尘上。面对正在激烈竞争的文化市场,我们如何能从实验戏剧的变化轨迹中吸取有利于戏剧发展的资源。

  1.“非市场”的实验戏剧①。在80年代末,戏剧市场已经隐约打开。文化部发布的《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1985年4月)以及《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1988年9月),这两份文件,其中核心的意见就是要在艺术表演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双轨制”,鼓励院团之外的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当然,就话剧这一生产领域来说,在80年代,文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时的话剧领域,还远落后于其他生产领域“多种所有制”已经蓬勃竞争的局面,但或多或少地得益于文化市场的开放,话剧在体制外的生产也才因此有了可能。

  有趣的是,80年代末体制外的实验戏剧,虽然是文化市场逐渐放开的产物,但最初的出现,并不是面向市场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此时实验戏剧的代表人物牟森,1987年在海淀剧院以“蛙”实验剧团的名义演出了《犀牛》。据牟森后来多次采访中说明,做《犀牛》的钱是几个人凑出来的,他们找到了海淀剧院,根本就没有申请过演出证,不售票地演了一场②。

  这种“不售票”也即非营业性的方式,在实验戏剧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是比较普遍的。首先,尽管牟森自己屡次说并没有做“独立戏剧”的考虑,也没有想到要在体制之外另竖一根标杆,但《犀牛》的出现,无疑为体制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夹杂在市场与院团体制之间,它肯定不是院团的生产,但也不属于市场——我们或者可以略拗口地称之为“非营业性的公演作品”;其次,牟森的兴趣,应该不在丰富“多种所有制”③,不是要建立私营剧团,他努力的方向,还是要发挥出戏剧艺术与美学的最大可能性。在这点上,《犀牛》让荒诞派戏剧登上了“新时期”的中国舞台,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成为实验戏剧的重要(甚至是惟一)的资源。

  在90年代初,实验戏剧仍以“非营业性的公演作品”姿态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两个资源:一是境外资金,这既包括牟森获得的各类国外戏剧基金会的赞助,也包括林兆华等人得到的歌德学院的资助;另一个资源,来自于中央戏剧学院。以孟京辉为核心的戏剧团队,集中在中央戏剧学院内外,创作了一批风格鲜明的实验戏剧。从孟京辉在1999年编辑出版的《先锋戏剧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前后出现的一系列作品:《升降机》、《秃头歌女》、《飞毛腿或无处藏身》、《风景》、《等待戈多》。它们以荒诞剧的方式挑战院团戏剧的美学原则,并以与院校对抗的激烈方式,昭示着实验戏剧强烈的反叛色彩。当然,这些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院校的支持,从而有了演出的可能。

  实验话剧的“非市场”运作,还应该包括孟京辉离开校园后创作的《我爱×××》,《爱情蚂蚁》等。《我爱×××》来自王朔的时事文化咨询公司的赞助,《爱情蚂蚁》则来自以色列交流项目的资金。这两部作品没有获得正式的演出证,严格说来是不可以售票的。与牟森不同,孟京辉离开校园后一直没有一个相对稳固、安全的“体制外的体制”,所以,他不太可能像牟森后来的《与艾滋有关》、《零档案》等作品那样,既在美学上脱离中国观众的趣味,又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弃市场。孟京辉的每一部戏其实都是在市场化大潮里找到做戏的资源的。这点,从参与者在后来戏谑地描述《我爱×××》时投资人王朔如何好心地劝他们免费提供撒了盐的小吃,以期卖水回收点成本可见一斑④;还有《爱情蚂蚁》在未获得经营许可之时,也“象征性”地售了票⑤。因为没有“体制外的体制”的保护,需要在市场的大环境下生存,孟京辉的创作团队一方面在市场的灰色地带游戏,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直面“市场”的挑战。

  2.市场激活生产力。市场是个庞大的概念。话剧市场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环节。从生产者一方来说,在院团体制的强大压力面前,市场的确意味着另一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孟京辉的创作轨迹最为明显。如前所述,当他的“实验”戏剧得不到稳固的院团或海外资金来源之时,市场倒成为一种选择。孟京辉敏感地捕捉到市场带来的机会,1993年推出了《阳台》。

  现在回头看《阳台》在1993年的出现,还有点“不可思议”。《阳台》是孟京辉找来的投资方与他当时所在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合作推出的。《阳台》,一方面使得社会资本进入戏剧生产中,另一方面实验戏剧的核心创作团队⑥ 也在此获得了面向市场的、营业性演出的演出证。市场的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完整环节在实验戏剧里出现了。

  《阳台》的影响,首先在生产方式上激活了一个曾经非常活跃的概念——“独立制作人”。在那一段时间,“独立制作人”⑦,如谭路璐、阿丁等,成为了戏剧界最新鲜的力量。他们带着资金进入戏剧界,为戏剧生产注入了新的可能性。戏剧界的“多种所有制”,也在此时隐约浮出水面。

  有意思的是,尽管社会资金给戏剧创作带来新的市场可能性,但在《阳台》中,市场(准确一点说,应该是市场中的消费一段)并没有对戏剧美学形成决定性的影响。《阳台》这部作品仍然在“荒诞剧”的脉络下,从审美趣味上说,还是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一个发生在妓院里的故事,一个革命与想象交融在一起的“恶毒”的故事,借着市场的力量,在1993年的舞台上出现,却在挑衅观众、挑衅市场、挑衅社会的规则⑧。《阳台》的出现,似乎证明了生产方式并不一定必然决定作品的美学方向。这种境况同样体现在90年代中后期有着诸多有影响的作品上,比如田沁鑫的《断腕》(1997)、《驿站桃花》(1998),以及黄纪苏改编、孟京辉导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和施润玖编剧、张杨导演的《保尔·柯察金》(1998)等等。细察这些作品的出现过程,往往会发现大多是创作者出于自身表达的需要以及创作的冲动,历尽千辛万苦,自己寻找资金,在院团之外更为广阔的市场里运作⑨。尽管这些作品在美学上往往非常别致,甚至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可以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市场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保尔·柯察金》在市场上的惨败最为醒目。

  市场对戏剧美学方向的要求或者规训,往往就是在这种悄无声息的失败之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创作者。张杨、施润玖从那以后离开了戏剧界,而孟京辉以《阳台》挑衅市场,也遭遇市场的报复,至少谭路璐此后再也没有与孟京辉合作过。孟京辉自己也感叹1993年之后找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⑩,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之后一度又只能在“非市场”的状况下出现,但市场的强劲力量,并不是实验戏剧可以逃避掉的。在市场展开的广阔空间与内在压力之下,实验戏剧的转向或许也是一种必然——《恋爱的犀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3.《恋爱的犀牛》及其影响。实验戏剧也不是说转型就转型,它是在和市场的“博弈”过程中逐渐地摸索出了市场的内在逻辑,而这个逻辑,基本上就是商业与消费的逻辑。成本核算只是其中最外在的一个条件(11),最为根本的,市场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对其“产品”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一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美学趣味,一是与这美学趣味联系在一起的安全、均质的品牌。

  《恋爱的犀牛》此时应运而生。从演剧方式的脉络来看,《恋爱的犀牛》吸收了实验戏剧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恋爱的犀牛》的舞台手段丰富,演员的表演方法介于写实与夸张、怪诞的风格之间,戏剧的节奏极富动感。昔日实验戏剧面对体制、市场的坚持与对抗被转化成一种忧伤、执著而又无伤大雅的“痴恋”(剧中马路对明明略有些变态的追求)。《恋爱的犀牛》虽然还保持实验戏剧嬉笑怒骂的风格,但整个格调已经转化成两种有效的消费资源:一是“搞笑”,一是“言情”。

  转型后的孟京辉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美学方向上。《臭虫》(2000)、《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概念》(2003),这两部分别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出品的作品,还有着创作主体自我表达、自我批判的倾向,虽然其中多少揉入了“搞笑”与“言情”的要素,但风格过于怪诞,投入市场后毁誉参半。逐渐的,随着《恋爱的犀牛》多次复排,以及孟京辉的创作团队在2005年和2006年推出的两部作品《琥珀》、《艳遇》,孟京辉戏剧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孟京辉戏剧的“品牌效应”,主要是指在创作风格上以“言情”为主要的脉络,其间穿插“搞笑”手法,舞台手段丰富且具有快节奏的转换,表演略显夸张并且强调明星加盟。如果说孟京辉戏剧逐渐形成了品牌的号召力,其作品也自然会受到“品牌”约束力的严重束缚:当年被他怒斥的“被大众普遍的审美和票房所左右,纵容一般观众的低劣心理要求的商业戏剧”(12),此时已经成了其作品的潜在目标。市场的规训,眼见着越来越内在于创作者自身了。

  《恋爱的犀牛》对戏剧市场的影响,首先是带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戏剧生产。《恋爱的犀牛》的经济效果,在各种场合得到张扬,戏剧可以盈利的故事(13) 成为许多戏剧创作者寻找戏剧投资者的动力。2000年前后,多种多样的社会资金注入戏剧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恋爱的犀牛》形成的“在言情脉络下的搞笑”的美学风格,逐渐成为了一段时期以来支配戏剧演出市场的法则,成为体制外戏剧——无论是大剧场还是小剧场——相对单一的美学方向。这种方向发展到极致,是2005年出现的“戏逍堂”。“戏逍堂”是个纯粹以制作人为核心的团队。如果说90年代制作人的出现,还是戏剧人自身的转身,而这个团队却是独立于戏剧创作圈之外的纯粹的制作团体(14)。“戏逍堂”以纯粹“制作人”的身份寻找资金、组建低成本的创作班底、在创作上把孟京辉“在言情脉络下的搞笑”的审美风格“发扬光大”,并寻找新的媒介载体来扩展观众群体。“戏逍堂”在2005年出现,并在2006年的北京、上海、天津的戏剧演出市场迅速扩张,显然是文化的急速市场化在戏剧领域的一个过激反应,也显现出现阶段的文化市场停留在考验“商业想象力”而不是艺术想象力的状态。

  戏剧,无疑正在面临着一个正在形成、并有可能迅速扩展的演出市场;市场,无疑对戏剧的发展、走向形成重要的影响。从实验戏剧在二十年来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中来看,实验戏剧一方面利用市场提供的空间,也扩展了市场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被市场规训、改造。一个曾经在院团体制外非常有活力的创作群体,在利用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地在被市场改造过的美学惯性下重复生产。戏剧的创造性与市场的可能性,将只会在重复中越走越窄。

  当然,创作者未必不在试图突围。孟京辉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渐恢复小剧场原创作品的演出,或许是希望借此弥补创作力的不足,但从其2006年推出的《镜花水月》来看,似乎是在“逆市场而动”,把当代艺术“弃市场于不顾”的资源拿来融入戏剧创作。戏剧创作,并没有简单地因为“反市场”而更为丰富。显然,在我们当下的戏剧创作中,市场,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参数,它或多或少地介入到戏剧创作之中,而市场也未必就单纯地意味着商业。面对着市场带来的机会与约束并存的局面,实验戏剧的意义,应该在于穿透已然形成的美学惯性,以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及有深度的思想去扩展戏剧市场。对于实验戏剧来说,破除在消费主义引导下的单一生产,激发市场的创造能量,也是“实验”之名应该承担的责任。

注释:

  ① 实验戏剧,其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复杂。本文并不就此一概念本身做细致的辨别,而约定俗成地把80年代以来牟森、孟京辉的戏剧创作作为论述的核心,在这其中,也将涉及到与此有关的其他类型的实验戏剧。实验戏剧,在本文中,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美学姿态,我们要辨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和体制、市场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② 参见汪继芳《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北方文艺出版社;以及笔者对牟森的采访,《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发表于《今天》杂志2005年秋季号。
  ③ 牟森在后来的不同场合表达过,在80年代末期,体制内的戏剧家对他这个体制外的创作者的鼓励,显然,80年代末体制内外有着一种良好的互补关系。
  ④ 参见史航《名剧的女儿们》,载《读库》2006年第1期。
  ⑤ 参见傅维伯、陶庆梅《实验剧场、实验戏剧与戏剧制作体制——以人艺小剧场为中心》,发表于2003年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两岸小剧场学术论坛”。
  ⑥ 《阳台》的导演孟京辉,演员有倪大宏,胡军,夏力心,吕小品,舞台美术柳青,音乐张有待,这些人都是当时实验戏剧的核心力量。
  ⑦ 与此同时,小剧场的“制作人”概念也开始出现。略有不同的是,小剧场的制作人,如苏雷、郑铮,还都是从戏剧创作者自身成为制作人的,而且往往身兼好几种身份:比如苏雷仍然是他制作的戏的编剧,而郑铮则是她制作的戏中的演员。而独立制作人,则是以投资为主。
  ⑧ 与同一时期同样在“制作人”名义下出现的小剧场戏剧相比,小剧场戏剧,基本上是急冲冲地奔着消费市场而去——这也是和小剧场在中国当代发生的内在动力有关。小剧场在当时,是以新写实的风格温和地安抚着观众的情感需求。
  ⑨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不在此例,但其主创还是比较认同这部作品的基本立场的。参见张玉杰《与达利奥·福无关?——一场演出的台前幕后》,《舞台2000》,辽宁教育出版社。
  ⑩ 参见笔者对孟京辉的访谈《“我不能停止变化”》,载《今天》杂志2005年秋季号。
  (11) 孟京辉在与解玺璋关于实验戏剧的对话中谈到在《恋爱的犀牛》的创作过程中,参考《保尔·柯察金》的失败进行了细致的成本核算,最后定位在小剧场演出。参见《关于“实验戏剧”的对话》,《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2) 孟京辉,《什么不是实验戏剧》,转引自《先锋戏剧档案》。
  (13) 其实此前民间投资的戏剧作品并不是都不盈利。我想之所以仍然不被人重视,一是盈利的规模小,一是缺乏连续性,可能更重要的因素是90年代末期文化市场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14) 笔者对“戏逍堂”的核心人物关皓月有过专访,未发表。

《芭芭拉少校》——善与恶的辩证
戏剧不仅是一场善与恶的辩证,更是一次关于对错的探索,以及对贫穷本质的质疑。主角的觉醒过程,让读者在困惑与清醒中,逐步认识到善恶的界限与社会的复杂性。书中提及的大龄职工问题,反映了社会对年长者的不公平对待,如主人公舍里因年龄大而被辞退,这揭示了职场中的不公与歧视。关于选举,戏剧揭示了...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被称为什么据理论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被称为“叙事剧”理论。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形成了自己的演剧体系,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布莱希特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基本出发点是:戏剧必须起教育作用,不但说明世界,而且...

2020全球唯一A级车展的四种看法
豪华品牌:且看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借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比赛主题——是终点也是起点,今年北京车展上豪华汽车品牌展台的表现,也可以借这个句式形容:作为汽车消费的金字塔塔尖,豪华车是汽车消费的终点也是起点,充分竞争是市场进化的终点也是起点,只是,过程当中轮流上演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一叶足以知秋。 就拿豪华...

戏剧表演基础内容简介
在戏剧院校中,表演技巧课作为表演专业学生的基石课程,一直以来备受重视。我国戏剧与电影表演艺术教育界的专家们,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积极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理念。他们深入研究我国表演艺术家们的创新与实践经验,同时也不忘汲取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教育...

戏曲导演如何指导戏曲演员进行角色创造
2.体验与表现的辩证关系“戏曲体验不是一般的强调把自己的感情贯穿到形象中去就算了,而是要把这种感情凝结在高度的技术里,达到好像肌肉筋骨也能思维的敏感程度,从而使体验和表现高度结合而又相对间离而且互相转化。不懂得特殊的体验性质,就不能理解如何把、体验和表现结合起来发挥戏曲艺术强大的吸引力。”体验要从生活...

质量比产量更重要的辩论赛我是正方提什么问题攻击反方!反方是产量比...
质量与产量是矛盾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假如操作工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往往就会生产出成批的次品甚至废品,非但不能完成产量任务,也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让此类产品流入市场,对公司的品牌将造成巨大的伤害,产生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同时,如果操作工不顾设备的承受能力而盲目追求高产量,会给机械及安全生产也...

文化产业分类
文化产业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首先,是那些以实体形式创作和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比如出版业,涵盖了图书和报刊的制作与流通;影视和音像制品的制作与销售也在此列。这些行业的核心是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市场推广。其次,是文化服务行业,它们以提供劳务形式的文化体验为主,如戏剧和舞蹈的现场演出...

罗伯特名言
在一个序列接着一个序列,且常常细化到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的设计中,正面思想及其负面的反思想一直都在争论,你来我往,创造出一个戏剧化的辩证论战。而在高潮中,这两个声音里将有一个胜出,成为故事的主控思想。 ---罗伯特·麦基《故事》 我们认识到,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是经验的两个极端,生活很少完全充满阳光和...

歪曲造句-用歪曲造句
1. 戏剧出于虚构: 歪曲 事实以表明真理。 2. 歪曲 事实的人终将受到事实的惩罚。 3. 你就这问题作解释的时候,千万不能够 歪曲 、穿凿,或牵强附会;更不能仗着自个儿精明,就明知故犯,叫自己的灵魂负上罪名。 4. 无论你说话多么谨慎,总有人 歪曲 你的意思。 5. 看社会问题,有时不能过近、过细。过近...

北京新时期戏剧史目录
5. 世纪之交的戏剧风貌: 京味话剧如郭启宏的历史剧与过士行的新京味,小剧场戏剧在大众文化中的兴起,《生死场》从文学到戏剧的转变。6. 实验与创新的力量: 《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作品展示破坏与创造的辩证,戏剧作为对抗和自我表达的工具。7. 方法与态度的探讨: 后现代策略的应用,布莱希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