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白人物介绍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6

王贞白
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唱和。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葬于广丰区城西门外城壕畔。
概述图来源
中文名:王贞白
别名:字有道,号灵溪
国籍: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出生日期:公元875年
逝世日期:公元958年
职业:文臣、诗人
主要成就:唐代著名诗人
江西四大诗人
代表作品:《白鹿洞》诗
官职:校书郎
爵位:上柱国公
敕赠:光禄大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早年王贞白曾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读书。曾经就用诗词记述了自己专心读书的经历。“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这首《白鹿洞》是王贞白在读书之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惜时诗,是自己读书生活的写照。
两获科甲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王贞白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当时崔凝考定进士二十五人。但由于考试出现风波,市井议论纷纷,当时有人以为这次考试不无“猫腻”,遂纷纷向上举报。碍于舆论的压力,朝廷于是推翻已经放榜的结果而诏令翰林学士陆_于内殿进行复试,内出四题,为曲直不相入赋,良弓献部赋,询于荔荛诗,品物咸熙诗。最终只有观文、程宴、崔赏、崔仁宝等四人,及卢瞻、韦说、封渭、韦希震、张_、黄滔、卢鼎、王贞白、沈崧、陈晓、李龟桢等十一人,一起中举,其余十人则经复试而淘汰。王贞白两获科甲,正是经过接连三番科考才得以登第的。
从军生活
其后,王贞白远赴边塞经过了一段从军生活。王贞白早就怀有一番宏愿,随军出塞抵御外敌本来就是他为实现志愿的自觉行动。他在出征前写的《拟塞外征行》中就已表白了自己的一腔豪情。
步入仕途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王贞白授校书郎,正式步入仕途。此时已是距他考中进士七年之后的事了。因此,著名诗人郑谷便写了首五言诗来安慰他,其中有句云:“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在政治上,王贞白有着鲜明的立场与决心,他在《宫产瑞莲》诗中写道:“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然而天性耿直的王贞白并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志向。此时大唐已远非昔比,政治一派腐朽,朝廷上下到处有贼臣奸相,战端四起。
自从进入朝廷之后,王贞白就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在很多首诗中都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他吟出“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田舍曲》)诗句,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他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题严陵钓台》)、“高卧不示荣(《钓台》)的风格,而同时也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写道:“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题严陵钓台》)王贞白深感自己无力挽救日益衰败的大唐社稷而弃官退隐,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面对国家危亡的情感痛苦。“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看天王院牡丹》)这种亡国之痛深深地伤及诗人的心灵。“恶闻亡越事,洗耳大江滨。”(《泛镜湖》)退隐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守义退隐
仅在朝廷中担任闲职的王贞白在盘桓数年后,终于无法忍受尔虞我诈、人心惶惶的官场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愤然退出这一是非之地,归隐返乡。王贞白弃官归隐,时年还不到三十五岁。
王贞白退隐之后,并没有去过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了家乡百姓,在乡邑永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子弟传道解惑。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江西四大诗人”。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县城西门外城壕畔,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
文学成就
成就综论
王贞白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词典》(上海书店)和《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人物辞书均有条目介绍。据传《灵溪集》收王贞白自选的诗作300篇以及文、赋、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诗》中仅存王贞白诗1卷计73首(包括“补遗”),今《全唐诗外编》据《文苑英华》、《唐诗品汇》、《永乐大典》等书籍增补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据广丰区横山镇山头村王姓宗谱《三求王氏宗谱》所载,也另有10余者散逸之作,共计有近100首诗传世。王贞白的诗在唐末声名远扬,其文学地位在历代均获很高评价。宋人潘若同的《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宾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而在唐代当时,与王贞白同时代的王定保(公元870—954)也在《唐摭言》中评价说:“然如王贞白、张_诗,皆臻前辈阃阈(达到前辈的水平)者也”,将王贞白置于张_诸人之前。由此显见王贞白在唐末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王贞白平生作诗很多,亦颇自负。他的《寄郑谷》诗道:“五百首新诗,缄封寄与谁?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烧布,冰吞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中披。”郑谷在王贞白登第后不久去世,唐末时声名盖蕊,王贞白作为晚辈自然视其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时期诗人,在王贞白看来则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没有品评郑诗的资格。王贞白年纪轻轻就已如此自许,倘若在诗坛上没有一定的声誉,当不至于如此狂妄。同时,“新诗五百首”也说明了他诗的数量之多,证实了他平生的确“笃志于诗”。
王贞白传世不多的诗中颇多佳作。譬如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独到之处。“虹截半江雨,风逐大泽云”(《雨后登庾楼》),描写江湖气象,视觉开阔,意境高远:“边声动白草,晓色入枯河”(《从军行》),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意境比之岑参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有过之而无不及。
名句追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首出自于《增广贤文》的诗句是人尽皆知的用来比喻时间珍贵的名言。然而,对于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处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新版《辞源》里“寸阴”的词条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陈嘉会》诗,诗中所说“尽欢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后来被证实并不是这句名言的最早出处。
通过查询各方资料,最后在《全唐诗外编》上册中的《全唐诗补遗》卷十四发现载有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诗,诗中便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唐末的王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显然这首《白鹿洞》当是“—寸光阴一寸金”的最早出处。
轶事典故
一字之师
在王贞白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就把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
当时贯休收到王贞白的信后,非常重视,仔细阅读,然而读到一句“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之时,觉得这句子倒也颇为警策,但细细品味总觉得还需进行推敲。毕竟两人互不相识,贯休一时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巧合,有一位朋友组织了一场聚会,王贞白和贯休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就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过了。王贞白一听,“呼”地一声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
看着王贞白气咻咻地离去,贯休微笑着说:“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写了个字,并痴痴地坐等他回头。
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写的正是“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没想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预知后事
明嘉靖初,有王贞白的裔孙抱一片石,悲切哭诉于信州郡守赵公镗处,告诉说:“先祖之墓已经荒废,先祖之祠坍塌日久,现今草丛之中所遗存的,仅剩此片石。”赵公镗取过片石观看,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只有“肖走金堂忠贤标蓄”八个字还可以辨认。赵见其中隐含自己姓名,大为惊诧,说:“怎么竟是纬家(研究八卦推求命理之学)学者之言呀!纬学以唐时为最盛,而贞白先生则以道学者自任(纬学与道学有密切联系),这岂不是前知之数吗!”于是急忙赶赴永丰访求遗迹,接命县令钱汉重新修建王贞白墓祠。
历史评价
唐代王定保《唐摭言》:“然如王贞白、张_诗,皆臻前辈阃阈(达到前辈的水平)者也”
宋人潘若同《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
宋代徐文卿言其诗“平淡粹美,与司空图、郑谷相上下”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
五代人孟宾于《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
明代李奎赞王贞白的诗“联芳李(白)杜(甫),并驾韩(愈)柳(宗元)”
清人王谟《丰溪书院崇祀王有道先生议》:唐校书郎王贞白有道先生,先生生唐末运,知时事不可为,独洁其身,高蹈丘园。进不与清流白马之祸,退亦不屑依草附木为诸侯上客,其也出处去就之际,有独得其正者。高风大节,谁能过之?
后世纪念
王贞白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县城西门外城壕畔,建有“道公祠”。此后,墓祠虽累累因为战乱而残败,但地方官府也每每为其修葺复原。多少年来,王贞白墓祠受到了人们的祭祀膜拜,成为上饶境内的一个胜迹,历代文人墨客凡经过者必赋诗凭吊怀念(但墓祠却未能在现代的进程中得以保存下来)。在当年王贞白讲学之处,后世人们建立了“丰溪书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上饶颇负盛名的省级重点中学——广丰中学的校园所在。
为更好地挖掘、开发、宣传、建设王贞白文化,2012年9月11日,当地政协举办了“王贞白文化品牌建设”调研座谈会。努力把王贞白文化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品牌,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珍惜时间的人们,想到时间就会想到广丰,想到王贞白。部分政协委员还建议将“光阴”文化写进城市名片,成立组织机构,抢先进行品牌注册,并加大宣传力度,让王贞白的“光阴”文化家喻户晓。


贞白词语解释
方履籛在《祭庄印山夫子文》中提到,庄印山在得到赤绶的荣誉后,隐居衡门,一生保持贞白之行。这些例子展示了“贞白”这一品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普遍认同。“贞白”不仅限于个人品质的描述,它同样可以指代某些历史人物。例如,在《云笈七签》卷五中,提到南朝梁的陶弘景在大同二年告退,享年...

答谢中书书作者介绍
父亲陶贞宝深谙药术,广泛涉猎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编撰有《陶隐居集》,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及文学家,对《本草集注》进行了修订。他卒后谥号贞白先生。陶弘景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选择隐居,尽管身在朱门,却闭影不...

茅山祖师爷是哪位
茅山,坐落于现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风景秀丽,幽静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称,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天”,更被誉为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人物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

程通集人物简介
十年后,程通的弟弟从辽王手中得到了程通的遗像和部分遗稿。在嘉靖年间,程通的从孙程长等人开始积极搜寻散失的篇章,他们整理出了六卷作品,这其中包括辽王和其他同时代人物的赠言以及他们的行状小传,这些珍贵资料被编入了一本书,命名为《贞白遗稿》。进入天启时期,程通的后裔程枢和其子程应阶又...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科学家???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

程通人物简介
进入嘉靖时期,程通的从孙程长等人开始积极搜寻散失的文章,最终整理成六卷,将辽王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赠言和行状小传等也融入其中,编纂为《贞白遗稿》。天启年间,程枢和程应阶又收集了建祠纪念的文章,辑为《显忠录》两卷,附于《贞白遗稿》之后。这部作品在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得以收录...

太行道讲的什么
《太行道》讲述的是一个身为阵眼之人的贞白,因大阵封印被破而聚魂醒来,从而找寻被封印的真相,却接连不断地卷入迷案之中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框架构成庞大,剧情结构非常流畅紧致,起承转合,大小事件的分布,每一处的伏笔,每一处的解疑,相当精彩,读起来会让人体验到从未见过的爽快。人物设定 ...

例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梁代齐而立,隐居...

贞白是本性丰姿有别调不可作梅观停云自写照什么意思
“贞白是本性丰姿有别调不可作梅观停云自写照”这句话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和外貌特征的。“贞白”表示这个人的性格很纯洁、正直,没有不良嗜好或者虚伪的表现。“丰姿”则形容这个人的外貌风度,有一种自然、优雅的气质。“别调”表示这个人的性格和外貌不同于一般人,有一种独特的个性。“不可作...

太行道杨避尘喜欢贞白吗
太行道杨避尘喜欢贞白。作者对主人公李怀信贞白之间情感的描写吸引了大批读者,李怀信是性格乖张,养尊处优的二皇子,更是太行道现任掌教亲传二弟子,贞白是性格寡淡,不问世事的一代女侠,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平乱葬岗一大阵中,却阴差阳错下被李怀信所救,于是和他一同踏上了寻找真相之路,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