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杜巴瓦背叛布尔什维克的精神面貌,家庭状况,社交状况及个人成就,谢谢,简单就好?
内容概述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干将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风餐露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维里亚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排行第五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一岁就进当地的火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十四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他从小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他几度辍学,大都是由于贫穷,有一次则是因为触犯了教神学课的神父。于是,这孩子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换取报刊来看。他在十二岁时就读过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虻》,从此,牛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生于工人家庭。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做工。1919年,加入苏俄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同白匪作战。1923-1924年担任共青团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毅力写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根据亲身经历,描写苏联青年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42年就译成中文,书中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成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榜样。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逝。
现实生活的苦难与沉重,书中人物的坚毅与光辉,使这个男孩懂事、早熟。他曾帮助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张贴传单、刺探情报。十五岁时,他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下革命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被一名全副武装的匪兵押着迎面过来。他不顾一切,猛地朝匪兵扑去。革命者意外获救,他却因此被捕。这个少年受到严刑拷打,但不吐露片言只字,硬是挺了过来。
红军和起义者击溃了匪军。同年七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共青团;八月,志愿加入红军,随部队上前线,经受战争烈火的考验。
他当骑兵,当侦察员,转战各地。这个年轻人,不仅跃马挥刀,作战英勇,得到书面嘉奖,而且善于激励战友,显示出宣传鼓动的才能。次年八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腹部和头部受重伤,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两个月。出院后,右眼只保留了五分之二的视力。于是转业来到地方。
他参加过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在铁路总厂担任电工助理,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同时进电工技校学习。十七岁时,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在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但在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并且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了过来。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泥疗。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
他藏起证明,要求安排工作。这以后,当过团区委书记、全民军训营政委、地区团委委员、团省委候补委员。二十岁入党,并一度担任团省委书记。不幸的是,他又遇上一场车祸,右膝受伤,引发了痼疾,关节红肿胀痛.活动困难,才二十三岁、他就瘫痪了,而且双目逐渐失去视力。
从此,他往返于各地医院,进行治疗不见好转。二十六岁,接受第九次手术,刀口缝合后,竟有一个棉球留在体内。虚弱的病人,如果再次施以麻醉,只怕会损伤心脏,危及生命。他主动提出不用麻醉,切开刀口,取出棉球。他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但术后高烧,八天不退。这以后,他断然拒绝任何手术,说:“我已经为科学献出了一部分鲜血,剩下的,让我留着干点别的事吧。”
在各地的医院和疗养院,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些是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在治病间隙,利用仅剩的视力,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包括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巴尔扎克、雨果、左拉、德莱塞等作家的作品。他参加函授大学的学习,同时写出一部反映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可惜小说惟一的手稿在外地战友阅后寄回途中丢失了。
二十六岁,他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十七岁完成第一部,次年得到发表和出版。三十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问世。三十一岁荣获列宁勋章;三十二岁,也就是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完成了另一部长篇《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的校订工作,八天后,即十二月二十二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名言:
1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2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
3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4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5所谓友谊,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
6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7我在自己的一生里也曾经历过被遗弃和背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8只有像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9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10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11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对于我,做一个战士是最大的幸福……一切个人问题都不如社会主义事业那样永久。
12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
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战士的行列里。 类别:人生
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类别:集体
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类别:劳动
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 类别:青春
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 类别:劳动
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会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对时间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杀。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对于我,做一个战士是最大的幸福……一切个人问题都不如社会主义事业那样永久。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物
保尔·柯察金(此为英文版的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依原文读音应为“帕维尔·柯尔恰金”,爱称:保夫鲁沙,保夫卡)
谢廖沙·勃鲁扎克——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瓦莉娅·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共青团员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红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共青团省委常委
伊万·扎尔基——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伊格纳特·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货运码头共青团书记
尼古拉·奥库涅夫——机车库共青团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
费奥多尔·朱赫莱——水兵,党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区特勤部副部长
多林尼克——木匠,党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会主席
阿基姆——共青团省委书记,乌克兰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托卡列夫——老钳工,筑路工程队队长,区党委书记
亚历山大·普济列夫斯基——红军团长
列杰尼奥夫——老布尔什维克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波利托夫斯基——火车司机
扎哈尔·勃鲁扎克——谢廖沙的父亲,火车副司机
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保尔的母亲
达雅·柯察金娜(爱称:达尤莎)——女工,保尔的妻子
冬妮娅·图曼诺娃——保尔少年时的女友,林务官的女儿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团区委书记,托派
沃洛佳·屠弗塔——共青团省委登记分配部部长,托派
茨韦塔耶夫——铁路工厂团委书记,托派
瓦西里神甫——乌克兰社会革命党党徒,反革命分子
维克多·列辛斯基——波兰世袭贵族,中学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土匪头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且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的,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精彩片段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2.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
主题思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艺术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以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亦即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
自1980年代中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逐渐为苏联人所淡忘。1997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八辑的“名著重读”系列,其中没有收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有人呼吁不要丢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英雄。俄罗斯《真理报》1997年6月17日《保尔·柯察金和洛丽达》一文中说“……劳动人民的子弟们应当知道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沙皇时代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为革命、自由而战斗,怎样进行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怎样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公正的制度,怎样打败了法西斯!……因此,无论如何,不应当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这些作品从现有读物中删掉……。”
在中国的影响
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3],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
中国共产党党员吴运铎在军火研制过程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他坚持工作,写做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80年代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也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比它在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俄罗斯本国,都更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中国政府当作共产主义思想教材来提倡青年阅读,其中保尔筑路一段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另一原因是这本书的发行以及推广都异常到位。
影视剧目
这部小说曾经多次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
1942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拍摄了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57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拍摄了电影《保尔·柯察金》。
1999年时,中国大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著改编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剧中使用了多名乌克兰演员并用中文配音。这是第一部中国改编的苏联电视剧。2000年播映受到好评。编剧:梁晓声等。总导演:韩刚。该剧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第2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长篇奖。
主要内容: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观看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启迪:人生之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以退缩,一定要用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去勇敢面对,要珍惜年轻时光,努力奋斗,不应虚度光阴。
一、中断的友谊
杜巴瓦是《钢铁》中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以至于以后《钢铁》在历次改编为影视或舞台作品时,对这个人都要极力回避。1975年苏联的同名电视剧中,杜巴瓦这一角色与兹维塔耶夫合并,在中国版电视剧中杜巴瓦又遮遮掩掩地出现,结果都是因所谓的“腐败”被解职。在官方宣传中,杜巴瓦本是一位不错的团基层领导,在1923年的苏联党内斗争中倒向“托派”,反党运动失败后又喝又嫖,彻底堕落。这是符合作者的本意?
在解密的原稿中,杜巴瓦与保尔的内战中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但在“和谐版”中杜巴瓦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之前有关他的段落全部被删。其中最重要的有一段“工人反对派”内容(作者对这一段很重视,但最终主动将它删除了),在1921年,为解决新生苏联的经济危局,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即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共存,以推动经济发展(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些相似,甚至有改革开放的影子)。保尔一时无法理解,误以为是“投降”政策,为此支持“工人反对派”并大闹团州委会,结果被开除团籍。当时已经是州团委委员的杜巴瓦怒气冲天,也交出团证,声援保尔,结果引发多人集体退团。幸而在朱赫来的干预下,州团委取消处罚决定,保尔还被吸收进了州委,一场风波才告结束。两人在州委学习了数月,才终于弄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开始研究政治学和党史。这番经历之后,两个热血青年初步有了一些政治头脑。
杜巴瓦与保尔有很多相似点:为理想不惜牺牲,会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交友广泛,处理具体问题时有些手段,不时打擦边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少不了惹麻烦。书中一个老同志谢加尔这么评价,“这种奔放旋风式的情感,免不了要走弯路”,总之,虽然有缺点,这样的人还是很适合干政工工作的。书中曾写过,保尔带丽达乘火车外出开会,车厢都让投机商占满了,其他人根本挤不上去。保尔冒充检察人员上车,再把丽达从火车窗户拽了进去。这引起先前占座者的不满,在他们对保尔一番羞辱后,保尔打翻了几个人,还带着铁路方面的老关系把一车人全换了。无独有偶,杜巴瓦在指挥筑路时,为了抢运铁轨,拿枪赶走了坐公交车的乘客,押着公交车跑运输。有人认为他们干的事很不地道,但在苏联成立初期,整个国家一片混乱,社会效率低下,连列宁都承认革命干部和群众在建国之初的1921年还没学好怎么经营和管理国家,杜巴瓦与保尔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真实情况的。
在同志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两个人几乎是同步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在修建窄轨铁路,打通基辅木材供给“生命通道”的战斗中,杜巴瓦与保尔同时被省委委派到筑路工地并各自带领一只队伍。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保尔染上伤寒,在铁路贯通前最后一天病重昏迷,被送回家乡治疗,等他重新归队时,杜巴瓦已经考进共产主义大学。保尔的另一个老战友潘克拉托夫在和保尔谈话时,自嘲自己是个“老粗”,自己虽然懂一些党史,但在面试中因为完全不懂哲学闹了大笑话,失去了深造的机会,而杜巴瓦“当然能考得上”。在《钢铁》中塑造了许多优秀共青团干部,如奥库涅夫、扎尔基、阿尔秋欣、沃林采夫等人,他们性格各异,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在政治修养上,都不及保尔和杜巴瓦,因为他们在思想上都不够独立,听指挥的一面较明显,再加上文化底子不高,即使经过学习,在能力上有一定提升,也难有太大的突破,最后他们成为了自觉听党指挥,在自己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螺丝钉”。
但保尔和杜巴瓦都不是“螺丝钉”。保尔在战胜伤寒后,在面对战友墓地时,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随后,他一边参加生产一边负责区委的教育宣传工作,又在边境当了一年的区团委书记和民兵政委,在此期间,他苦读《资本论》,还学习了大量政治文献,他的思想素质在实践和学习中提高。在书中我们看到,保尔虽然相信“世界革命”,但德国再次爆发工人革命时,许多当地青年要去德国为“工人兄弟”打仗,当上区委书记的保尔再三向他们解释苏联的“和平政策”(列宁提出的外交政策,类似于“韬光养晦”)。他对新经济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深感欣慰,又清醒地看到政策带来的官僚充斥、投机横行的负面作用。他负责农村工作时认为农业集体化可能是替代落后小农经济的有效手段,但几年后,又对集体化表现出审慎态度。这些看似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开始成熟,思想体系逐渐成形。而杜巴瓦在大学进修时思想逐渐倾向于“托派”。在1923年的党内分歧公开化后,两个曾经的战友“交锋了”。
“托派”的代表人物是托洛茨基,他在十月革命中与列宁携手战斗,为创建苏联立下奇功,其声望与列宁不相上下。历史上,托洛茨基曾在对德停战和工会制度上和列宁意见不合,但在党内讨论后,最后接受了列宁的意见。在1923年,托洛茨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弊端已经显现,且党内也出现了官僚腐败现象,于是提出停止新经济政策,管控政治和经济活动并压制农民,反对“一国建设共产主义”,主张立即进行革命输出。他的提议当时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钢铁》中杜巴瓦显然是经过自己的分析以后,才接受“托派”提议,并格外卖力地四处宣传,这是理想驱动下的行为,绝非为了自己的私利。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参加组织了一个“小集团”。为了大造声势,除了几个货真价实的“托派”分子,杜巴瓦甚至还把一些原先和自己有矛盾,现在却因个人前途失意迫切想借机翻身的干部(如图夫塔、兹维塔耶夫等)也拉入了“小集团”。
保尔虽然原先也反对过“新经济政策”,但几年的工作学习,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执行“托派”主张可能导致国家倾覆。当杜巴瓦带领“托派”在州军委会上宣传时,保尔突然发言批判“托派”,这引起了激烈反应,甚至几个不冷静的“托派”团员上前对他殴打,而此时保尔显示出一个政治工作者的成熟,这个一发起飙来几个人不能近身的人,被打得满脸是血也绝不还手,使得“托派”在集会中人心尽失,只得铩羽而归。
一、中断的友谊
杜巴瓦是《钢铁》中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以至于以后《钢铁》在历次改编为影视或舞台作品时,对这个人都要极力回避。1975年苏联的同名电视剧中,杜巴瓦这一角色与兹维塔耶夫合并,在中国版电视剧中杜巴瓦又遮遮掩掩地出现,结果都是因所谓的“腐败”被解职。在官方宣传中,杜巴瓦本是一位不错的团基层领导,在1923年的苏联党内斗争中倒向“托派”,反党运动失败后又喝又嫖,彻底堕落。这是符合作者的本意?
在解密的原稿中,杜巴瓦与保尔的内战中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但在“和谐版”中杜巴瓦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之前有关他的段落全部被删。其中最重要的有一段“工人反对派”内容(作者对这一段很重视,但最终主动将它删除了),在1921年,为解决新生苏联的经济危局,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即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共存,以推动经济发展(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些相似,甚至有改革开放的影子)。保尔一时无法理解,误以为是“投降”政策,为此支持“工人反对派”并大闹团州委会,结果被开除团籍。当时已经是州团委委员的杜巴瓦怒气冲天,也交出团证,声援保尔,结果引发多人集体退团。幸而在朱赫来的干预下,州团委取消处罚决定,保尔还被吸收进了州委,一场风波才告结束。两人在州委学习了数月,才终于弄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开始研究政治学和党史。这番经历之后,两个热血青年初步有了一些政治头脑。
杜巴瓦与保尔有很多相似点:为理想不惜牺牲,会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交友广泛,处理具体问题时有些手段,不时打擦边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少不了惹麻烦。书中一个老同志谢加尔这么评价,“这种奔放旋风式的情感,免不了要走弯路”,总之,虽然有缺点,这样的人还是很适合干政工工作的。书中曾写过,保尔带丽达乘火车外出开会,车厢都让投机商占满了,其他人根本挤不上去。保尔冒充检察人员上车,再把丽达从火车窗户拽了进去。这引起先前占座者的不满,在他们对保尔一番羞辱后,保尔打翻了几个人,还带着铁路方面的老关系把一车人全换了。无独有偶,杜巴瓦在指挥筑路时,为了抢运铁轨,拿枪赶走了坐公交车的乘客,押着公交车跑运输。有人认为他们干的事很不地道,但在苏联成立初期,整个国家一片混乱,社会效率低下,连列宁都承认革命干部和群众在建国之初的1921年还没学好怎么经营和管理国家,杜巴瓦与保尔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真实情况的。
在同志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两个人几乎是同步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在修建窄轨铁路,打通基辅木材供给“生命通道”的战斗中,杜巴瓦与保尔同时被省委委派到筑路工地并各自带领一只队伍。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保尔染上伤寒,在铁路贯通前最后一天病重昏迷,被送回家乡治疗,等他重新归队时,杜巴瓦已经考进共产主义大学。保尔的另一个老战友潘克拉托夫在和保尔谈话时,自嘲自己是个“老粗”,自己虽然懂一些党史,但在面试中因为完全不懂哲学闹了大笑话,失去了深造的机会,而杜巴瓦“当然能考得上”。在《钢铁》中塑造了许多优秀共青团干部,如奥库涅夫、扎尔基、阿尔秋欣、沃林采夫等人,他们性格各异,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在政治修养上,都不及保尔和杜巴瓦,因为他们在思想上都不够独立,听指挥的一面较明显,再加上文化底子不高,即使经过学习,在能力上有一定提升,也难有太大的突破,最后他们成为了自觉听党指挥,在自己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螺丝钉”。
但保尔和杜巴瓦都不是“螺丝钉”。保尔在战胜伤寒后,在面对战友墓地时,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随后,他一边参加生产一边负责区委的教育宣传工作,又在边境当了一年的区团委书记和民兵政委,在此期间,他苦读《资本论》,还学习了大量政治文献,他的思想素质在实践和学习中提高。在书中我们看到,保尔虽然相信“世界革命”,但德国再次爆发工人革命时,许多当地青年要去德国为“工人兄弟”打仗,当上区委书记的保尔再三向他们解释苏联的“和平政策”(列宁提出的外交政策,类似于“韬光养晦”)。他对新经济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深感欣慰,又清醒地看到政策带来的官僚充斥、投机横行的负面作用。他负责农村工作时认为农业集体化可能是替代落后小农经济的有效手段,但几年后,又对集体化表现出审慎态度。这些看似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开始成熟,思想体系逐渐成形。而杜巴瓦在大学进修时思想逐渐倾向于“托派”。在1923年的党内分歧公开化后,两个曾经的战友“交锋了”。
“托派”的代表人物是托洛茨基,他在十月革命中与列宁携手战斗,为创建苏联立下奇功,其声望与列宁不相上下。历史上,托洛茨基曾在对德停战和工会制度上和列宁意见不合,但在党内讨论后,最后接受了列宁的意见。在1923年,托洛茨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弊端已经显现,且党内也出现了官僚腐败现象,于是提出停止新经济政策,管控政治和经济活动并压制农民,反对“一国建设共产主义”,主张立即进行革命输出。他的提议当时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钢铁》中杜巴瓦显然是经过自己的分析以后,才接受“托派”提议,并格外卖力地四处宣传,这是理想驱动下的行为,绝非为了自己的私利。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参加组织了一个“小集团”。为了大造声势,除了几个货真价实的“托派”分子,杜巴瓦甚至还把一些原先和自己有矛盾,现在却因个人前途失意迫切想借机翻身的干部(如图夫塔、兹维塔耶夫等)也拉入了“小集团”。
保尔虽然原先也反对过“新经济政策”,但几年的工作学习,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执行“托派”主张可能导致国家倾覆。当杜巴瓦带领“托派”在州军委会上宣传时,保尔突然发言批判“托派”,这引起了激烈反应,甚至几个不冷静的“托派”团员上前对他殴打,而此时保尔显示出一个政治工作者的成熟,这个一发起飙来几个人不能近身的人,被打得满脸是血也绝不还手,使得“托派”在集会中人心尽失,只得铩羽而归。
最终“托派”在党内讨论后没有成为多数,“小圈子”里几名成员基于不同目的打了退堂鼓,声明遵守最终决议。杜巴瓦仍然秘密留在“小圈子”里,还因为政见不同和妻子安娜闹翻了。《钢铁》中有一段被删的段落记录了杜巴瓦和保尔之后的面谈,杜巴瓦认为党的干部已经变成官僚,而保尔“的思想并未僵化”,希望保尔能与他联手,支持“托派”路线。而保尔劝说杜巴瓦停止“小集团”活动,认为在党内分派别、立小圈子将毁掉整个革命事业,双方不欢而散。
在保尔又一次看望并试图劝导杜巴瓦时,看到杜巴瓦喝得大醉,还搞了个胖女人。是否因为杜巴瓦的心已经死了,才拼命麻醉自己?还是仅仅就是装的,这样就可以气走妻子,好使她不会干扰到自己,也不会因为自己以后的行为受到牵连?书中没有明说,但在一段时间后扎尔基和保尔的谈话中交代,杜巴瓦后来被开除党籍,离开了共产主义大学,又上了一所工业学校,再次入了党,但他一直坚持“托派”思想,与以往的朋友都决裂了,妻子安娜也改嫁给原来的老战友——心地单纯的扎尔基。可见杜巴瓦确实没有堕落,他坚持已见,只顾自己一路孤独地走下去。
从写作体裁上看,这部小说属类自传体小说,作者并非全知全能,除非另有交代(比如在小说中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被提及),否则“视野”以外的内容只能靠读者根据书中的线索自己推测,即使“视野”内的也并不一定都是事实真相。作者在愿意公布自己的思想的时,可以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或通过环境、情节的描写表达出来,而不便明示的真实想法,也会巧妙地在书中隐藏下来。在苏俄时期,过于严格的书报审查制度迫使一些有良知的作家频繁在作品中使用曲笔这一手法,但能不动声色地纯熟使用该技巧的作家并不多(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最谈得上来的肖洛霍夫就算一个)。仔细研读《钢铁》,有人会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是使用曲笔技法的高手。
杜巴瓦的“托派”形象在前苏联文学中几乎绝无仅有,从某种程度来说,杜巴瓦并非反面人物。《钢铁》通过他真实还原了“托派”的理念和立场,这是相当有政治勇气的。杜巴瓦的原型目前还不太明确,但作者在私人信件中曾提过玛尔塔•普林(作者生命中的一名女性,党高级干部,后面再介绍)的丈夫为支持托派,做了很多过头的事,导致夫妻离异(有关作者的传记为避讳,谎称普林终身未嫁)。因为一些原因,在校正版发行时,这个悲剧英雄的描写被删掉了超过一半篇幅,只剩下残缺不全的轮廓。《钢铁》通过杜巴瓦的形象,反映了苏联成立早期党内斗争的严酷和党内沉重的思想矛盾。从书中还可见列宁时期的党内斗争仍坚持畅所欲言、民主集中的原则,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会受到保护,还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党内斗争中失败,最多失去的也只是政治生命。同时,《钢铁》对党内分派别、立“小集团”对党的民主建设的巨大危害也有深刻揭示,这既为研究苏联历史提供重要资料,也对我们当前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托洛茨基在30年代逃亡拉美,最终被苏联克格勃暗杀,现在拉美的许多左翼政党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在以1937年和1938年为高潮的“大清洗”中,许多党团员,包括曾经的“托派”,遭到不应有的迫害和镇压,民主精神损失殆尽。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挚友维克多•金(知名作家,作者的第二部作品《暴风女的儿女》总编辑))和米•科利佐夫(知名作家,曾在1935年于《真理报》上向发表《勇敢》一文宣传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也惨遭“清洗”。如此沉痛的历史教训,更加说明民主体制建设的重要性。
再回到《钢铁》,杜巴瓦和保尔如同“双星”,具有相同的信仰、相似的政治素养、基本一致的人生轨迹,同样经历过思想彷徨和矛盾,最后却因为在共产主义早期建设路线探索上出现的观念差异,原先的兄弟竟反目成仇,这样沉痛的结局,让人不禁唏嘘。这也是政治的悲剧。
潘克拉托夫是《钢铁》中反“托派”最坚决的人物。他原来是码头的团委书记,性格直来直去,重视“纪律“。在小说中一出场,在团员聚会上,因排斥冬妮娅与保尔发生激烈争吵。在筑路时亲手烧了逃工团员的团证,在托卡列夫被反革命匪帮击伤后,一度担任筑路队的代总指挥。筑路完成之后,他升任码头货运主任,因为”接地气”,在工作中,普通工人喜欢接受他的领导。平时他对党史感兴趣,却因不懂哲学未被共产主义大学录取,但他也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和成熟,1923年,在工人区的党内斗争时甚至成了“主辩”。
潘克拉托夫在辩论时,充分发挥党史特长,把托洛茨基的老底都给抖出去了(老托在十月革命前的几十年立场变化不定,时而支持孟什维克,时而自成一派,有时也支持列宁,总之很有个性,像一头追猎理想的独狼),使大会上的青年团员都了解到,托洛茨基绝不等同于列宁,很难说他是列宁的合适继任者,因此会很感性地排斥托派,而之前杜巴瓦在明知己方已经辩论失利的情况下,总结发言时虽言辞激烈,却没能挑动听众的情绪,潘克拉托夫”辩胜“。
后来潘克拉托夫成为乌克兰团中央委员,升任造船厂副厂长,并参加了第聂伯河的水利建设。他的能力最强的还是组织才能,因此更适合干实业。
在读《钢铁》第一部时,读者往往有一种“共鸣”效应,仿佛自己被“代入”到保尔生活里,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保尔内心中的喜怒哀乐。读者的这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动于保尔和冬妮娅的初恋。当看到他们最终分手时,读者难免耿耿于怀,更多人表示难以理解。官方解释是,冬妮娅是一个很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小姐,最终和保尔走向不同的道路。没有几个读者真的认同这种说法,毕竟冬妮娅被塑造得如此美好,让人怎么也无法将她与庸俗、自私等字眼相联系。
由于《钢铁》中的冬妮娅性格复杂,解读弹性极大,对她的解读,竟成了多年来争论不断的疑团。揭示这个人物,仅凭个别字句下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好在《钢铁》有自传性质,因此可以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找线索,以把握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创作动机。近十几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权威资料的引入,我们可以从新的思路认识这一人物。
和多数小说中人物一样,冬妮娅也有生活原型。据前苏联的官方解释,冬妮娅的原型是柳芭•鲍里索维奇,她与作者在1918年相识,在小说中,保尔在钓鱼时偶遇冬妮娅,还因为她打了两个挑衅的学生,后来还穿着整齐地登门见冬妮娅的家人,在他营救朱赫来被捕并逃出后,冬妮娅收留了保尔,她和家人还设法帮助他逃亡。这些情节,与柳芭和作者的真实经历有一致性,但是他们只是普通朋友(作者的年龄比书中的保尔小2岁,在1918年,作者还不到14岁,柳芭仅11岁,不是谈恋爱的年龄),与作者也没发生过争执,生活中的柳芭性格谦虚,生于铁路职员家庭,是个支持苏维埃的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先后在保育院、图书馆和学校工作,丈夫后来死于大清洗,这些与小说中冬妮娅的设定截然不同。1935年柳芭的父亲与作者恢复书信联系,奥氏给柳芭一家人分别赠书问候。1948年,她还去了作者生前居住的索契,并探望作者的家人。作者的夫人曾称她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女性”。在她的回忆文章里,记录了她和作者的部分生活细节①。
近年来,冬妮娅的另一原型也进入我们的视野,她名叫别莲富斯•柳德米拉,是别尔江斯克疗养院的医生,属于“高知”阶层。其父亲做过沙俄高级军官,是疗养院的主任医师。1922年作者在铁路总厂工作,因为前一年筑路时的旧伤复发,作者去疗养院治疗,因此和父女两人认识。别莲富斯在回忆录中说,在交往的过程中,她很吃惊地发现作者对理想和生活的认识已经远超出同龄人。作者此时已经察觉到理想与社会现实差距太远,一度陷入精神苦闷之中,他的同志们很难在这方面。
.保尔做了什么事被瓦西里神父从学校赶走开始了工作?谁最先想到做这件事?(2分)答:①保尔在瓦西里神父家里补考时向复活节要用到的发面团里撒烟末。②谢廖沙。2.保尔因为什么事被人暴打一顿并被赶出食堂?谁帮他报了这个仇(写出人名)?(2分)答:①他打开水龙头,却没有水。后来他没关,因为太累睡得太沉了,结果水来了之后漫到了整个食堂,所以他被暴打并被赶出食堂。②他哥哥阿尔焦姆揍了那个人,帮他报了仇。第二章1.“布尔什维克”游击队来到谢佩托夫卡小镇后四位领导人开会时讨论后决定是撤退还是打一仗?最终决定让谁留在车站工作?如何处置沙皇时代留下的两万支步枪?(3分)答:①撤退。②水兵朱赫来。③分发给当地农民,让他们被逼无奈时举枪反抗。2.保尔在发电厂上班时得到了几支枪?分别是怎样得到的?(3分)答:①两支。②步枪是从一个小孩手里抢来的,这枪后来被阿尔焦姆拆了扔了;他还从邻居律师家偷来了德军中尉的手枪,并把手枪藏到了老砖窑,后来他把手枪送给了谢廖沙。3.游击队分发步枪时,保尔好朋友谢廖沙得到了几支枪?他是怎么处置这些枪的?(2分)答:①三支步枪。②他把枪藏到了破板棚的大坑里。第三章1.保尔因为什么事暴打了苏哈里科一顿?他的拳法是向谁学的?(2分)答:①保尔在钓鱼,苏哈里科辱骂他,想赶走他,并推他到水里。②朱赫来。2.保尔在做什么事情时初识了他的初恋情人?她叫什么名字?(2分)答:钓鱼,冬妮亚。3.阅读下面摘自第三章中的几段话,完成相关题目。货仓笨重的铁门开了,驻站司令德军中尉和他的副手以及一队德国兵一齐走了进来。那副手喊道:“柯察金,波利托夫斯基,勃鲁扎克,你们三个马上去开车。如果违抗——就地枪决!你们去不去?”①这里的柯察金是谁?德国军官强迫他们开车想达到什么目的?(2分)②他们三个人最终没有把列车开到目的地,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分)答:①这里的柯察金是阿尔焦姆,德国军官强迫他们开车是为了把讨伐队送到前线去增援。②他们打死了看守的德国兵,让列车停了下来,跳车逃跑了。4.冬妮亚与保尔见了第二次面后,不喜欢维克多借给她的书了,却喜欢上了另外一本没有作者的书。对此,维克多百思不得其解,你理解吗?(1分)答:冬妮亚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保尔,那本没有作者的书就是保尔。5.哥哥不在家,家里快要入不敷出了,保尔决定做什么事情贴补家用?他用挣来的一半钱做了哪些事后再次来到冬妮亚家里?(3分)答:①保尔决定到木材厂里搬木头。②他让妈妈买布做了件新衬衫,并且进理发店理发。第四章1.冬妮亚在写给好友的信中答应保尔只要他敢做哪件事就能博得她的爱情?保尔做到了吗?(2分)答:只要保尔敢跳下悬崖就能得到冬妮亚的爱情。他做到了。2.在帕夫柳克的内部争夺地盘战中,戈卢勃上校的警卫连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他的副官帕利亚内查提议做什么事来“消遣”?(1分)答:虐杀犹太人。3.谢廖沙在印刷厂和犹太人友好相处,在那个期间他因为什么事而受伤?(1分)答:谢廖沙因为救一位被追杀的犹太老人而受伤。4.戈卢勃上校占据了谢佩托夫卡镇后准备在镇里唯一的戏院里举行一个晚会,因为什么事情找到了保尔等三人?(1分)答:因为镇上停电,找到保尔三人是为了发电的。第五章1.发生了什么事情后,保尔在模模糊糊的冲动驱使下拿出了藏好的手枪?(1分)答:朱赫来晚上离开保尔家后却一直没回来,保尔感觉不妙就拿出了手枪。2.一位布尔什维克为了逃脱敌人的追捕,逃到了保尔家,他们一起生活了8天。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保尔迅速提高了团队阶级觉悟,这位布尔什维克是谁?(1分)答:朱赫来。3.保尔和冬妮亚因为什么事闹了一次非常厉害的别扭?(2分)答:冬妮亚约了保尔到她家里一起读书,却向引见了维克多等人,保尔认为自己和他们合不来,拒绝相见,两人为此大吵一架。4.保尔做了什么事被彼得留拉匪兵逮捕?是谁告的密?(2分)答:①保尔突袭了押送兵,营救了朱赫来。②波兰贵族子弟维克多。11.保尔被关押后在狱中认识了哪位布尔什维克?保尔后来为什么被切尔尼亚克上校放了出来?(3分)答:①多林尼克。②大头目彼得留拉要来检阅,切尔尼亚克上校想放掉些无关紧要的犯人,保尔借机撒了个谎,说自己从一只旧马鞍子上割下一块做鞋底被抓的。2.保尔出狱后无意间来到了谁家?他在那儿洗澡、更衣、吃饭,那个人还为保尔的转移联系了谁?在那个人家中,保尔还和哪些好朋友见了面?(4分)答:①冬妮亚。②阿尔焦姆。③谢廖沙和瓦莉亚。第七章1.红军攻进谢佩托夫卡镇后,谁不顾母亲的反对义无反顾的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布尔什维克?当时这个人担任什么职务?(2分)答:谢廖沙,他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区委员会书记。2.瓦莉亚想劝弟弟不要加入红军,结果怎样?(2分)答:她不但没有劝说成功,自己反而被谢廖沙劝说成为共青团员。3.红军在谢佩托夫卡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出现了供给危机,谢廖沙为解决这个问题立下了什么功劳?(2分)答:他提供情报:旅馆老板佐恩有个秘密地窖,里面囤积大量物品,并且从女仆口中得知地窖在厨房的壁炉里面。4.加入红军后的谢廖沙在郊外碰到了冬妮亚,将一封信交给她,这是谁写的信?信的主人在战斗中出了什么状况?(2分)答:①保尔。②保尔在战斗中大腿中了一颗子弹,写信时快要治好了。第八章1.保尔加入红军后的一年里两次因故离开过革命风暴,这两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答:①大腿上受伤。②染上发高烧的伤寒。2.阅读下面这段摘自第八章中的话,完成题目。“这个故事太悲惨了,”谢列达打破了周围的沉默。“这就是说,世界上真有那样的人。本来是谁都不能忍受的,但是当一个人获得了什么主义支持的时候,他真的就能忍受了。”谁为大家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读了哪本书后知道它?故事中的“这个人”是谁?(3分)答:保尔,《牛虻》,牛虻。3.保尔想从第十二军转到骑兵第一军,但是政治指导员不同意,他用什么方法实现了这个想法?(2分)答:①保尔私自离开第十二军,来到骑兵第一军。②他充分利用了自己会拉手风琴的特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成功加入了某骑兵连。4.谢廖沙的姐姐瓦莉亚被波兰白军用哪种方式残忍杀害了?(1分)答:绞刑。5.保尔到车站送公文时偶遇了一个人,他们激动地抱在一起,这个人是谁?(1分)答:他哥哥阿尔焦姆。第九章1.得知师长列图诺夫牺牲后,保尔奋勇杀敌,却意外受伤,他是怎么受伤的?他在病床上躺了多少天后才恢复知觉?出院时身体的哪个器官出了严重问题?(3分)答:①他被炮弹炸伤,一块铁皮钻进他的脑子里。②13天。③右眼瞎了。2.保尔受伤住院期间,冬妮亚多次来看望他。出院后,两人的感情却发生严重破裂,甚至分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分)答:保尔想吸引冬妮亚参加革命工作,邀请她参加共青团的全体大会,她把却这次大会当做一次社交活动,故意穿得漂亮、讲究,而且她用挑衅、轻蔑的眼光看着同志们。为此两人发生了冲突,从此感情开始破裂,不久就分手了。3.在铁路肃反委员会工作期间,保尔认识了一位老朋友,他是谁?他坚持到革命的终点了吗?(2分)答:谢廖沙。分别后一个星期,他就在一次战斗中被流弹击中身亡了。4.苏维埃乌克兰和波兰的和约签订后,1920年12月对于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呢?(2分)答:①和约中规定她所在的镇仍属于苏维埃乌克兰。②她的两个儿子保尔和阿尔焦姆都回家了,一家人团聚了。5.保尔后来为什么去铁路工厂去担任共青团书记?(2分)答:保尔参加了肃反工作,但这个工作紧张而繁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于是朱赫来派他到共青团省委工作,丽达让他担任共青团书记。1.省委派谁做代表去参加一个县的团代表大会,并让保尔协助她工作?答:丽达。2.保尔借用铁路肃反委员会的力量把哪一类人从四号车厢里赶下来?答:投机商。3.下面这段话中的暴乱的最终结果如何?组织头子瓦西里神甫和保尔早有渊源,请你说说。中央暴动委员会在舍佩托夫卡也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四十七个人,其中大多数过去就是顽固的反革命分子,只是因为当地肃反委员会轻信了他们,才没有把他们关押起来。这个组织的头子是瓦西里神甫、温尼克准尉和一个姓库济缅科的佩特留拉军官。神甫的两个女儿、温尼克的弟弟和父亲以及钻进该市执行委员会当了办事员的萨莫特亚负责刺探情报。他们计划在夜里发动暴乱,用手榴弹炸毁边防特勤处,放出犯人,如果可能,就占领火车站。答:暴乱没有发动就被朱赫来领导下的人员事先平定了。保尔在瓦西里神甫家补考时往复活节要用的面团里撒烟末,被瓦西里神甫赶出了学校。
作者:清月澈澈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08698ca04ca9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杜巴瓦前期善良,真诚,热情,与保尔是好朋友,后期他变了,不再是我喜欢的那个拼命抢救保尔性命的人,他与革命背道而驰,与妻子,朋友的感情也破裂了。那场会议上,他明知自己的讲话会让自己与大家更疏远,他却仍然坚持讲下去。。。杜巴瓦是《钢铁》中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以至于以后《钢铁》在历次改编为影视或舞台作品时,对这个人都要极力回避。1975年苏联的同名电视剧中,杜巴瓦这一角色与兹维塔耶夫合并,在中国版电视剧中杜巴瓦又遮遮掩掩地出现,结果因所谓的“腐败”或“无作为”被解职。在官方宣传中,杜巴瓦本是一位不错的团基层领导,在1923年的苏联党内斗争中倒向“托派”,反党运动失败后又喝又嫖,彻底堕落。这是符合作者的本意?
在小说的初稿中,杜巴瓦与保尔的内战中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但定稿时杜巴瓦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一出场就涉及到“工人反对派”,在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即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共存,以推动经济发展,解决新生苏联的经济危局(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些相似,甚至更像改革开放初期)。“工人反对派”反对“新经济政策”,并指出政府内已经出现官僚主义,应坚持战时经济政策,将主要力量打击官僚,这种思潮被列宁否定。保尔对此一时无法理解,就支持“工人反对派”并大闹团州委会,结果被开除团籍。当时已经是州团委委员的杜巴瓦一怒之下,也交出团证,声援保尔,结果引发多人集体退团。幸而在朱赫来的干预下,州团委取消处罚决定,保尔还被吸收进了州委,一场风波才告结束。两人在州委学习了数月,才终于弄清这场党内斗争的实质,并开始努力研究政治学和党史
残疾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国籍,主人公,影响我国几代人的名言
列杰尼奥夫——老布尔什维克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波利托夫斯基——火车司机 扎哈尔·勃鲁扎克——谢廖沙的父亲,火车副司机 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保尔的母亲 达雅·柯察金娜(爱称:达尤莎)——女工,保尔的妻子 冬妮娅·图曼诺娃——保尔初恋情人,林务官的女儿 德米特...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含义: 讲述了保尔.柯查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终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制他的精神)的故事.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鞭鞑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一章的好句赏析。(注意:是每一章哒)
2、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赏析: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中的经典名句了,曾经影响了无数人,如今读之仍然十分爽口,这是作者对主人公人生观的思考,也是小说希望表达出来的意义,用于对革命的认可以及赞颂。3、要抓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背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苏联历史时期。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出带有自传色彩的,展示苏联内战时期乌克兰人民保卫苏维埃政权和战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广阔图景,歌顺了苏联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坚强无私的革命精神和高尚风格。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括及考试资料(精选文章详细内容概括)_百度...
19.用一句话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哪一个?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写了什么 主人公是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
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地激烈动荡、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坚决地给予了批评...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