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思乡诗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09
李白的思乡诗,越多越好!!!!!!!!!

静夜思》
李白
chuǎng qiǎn míng yuè guáng
床前明月光,
yíshìdì shàngshuáng
疑是地上霜。
jǚ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头望明月,
dí tóu sī gù xiāng
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史书传记】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诗仙。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编辑本段【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编辑本段【译文】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指井台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
关于“床”释义的争鸣
一解: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了纸以后。所以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而非大家一直认为的室内。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女孩绕圈。“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所以文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凳子,“屋里有张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二解:“床”即“窗”的通假字
三解 :这里“床”作井沿、井栏杆讲更合理些。理由如下:
1、我国古代的窗子还未能安装上玻璃,人们为了防风御寒,一般都要给窗户蒙上一层纸。这在一些武侠片中可以看到,一些江湖侠客在漆黑的夜晚,用手指沾一点唾液,轻轻把窗户纸戳一个洞……请问月亮能穿过窗户纸在床前的地上洒下一片银霜般的月光吗?
2、倘若窗户没有蒙窗户纸,但古代的窗户一般有窗格子,月光透过这样的窗格子,在床前的地上只会留下参差斑驳的光斑,不会形成大片的月光,恐怕难以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3、倘若诗人住的是一所简陋的房子,窗户没有窗格子,窗子正打开着。但古时人们一般把床靠房屋北墙安放,诗人躺在床上举头一定望不到明月,看到的只能是屋顶,当然低头的动作也无法做了。
4、倘若床是靠南墙靠窗户安放的。该诗题目叫《静夜思》,说明此时应是夜深人静,月到中天。诗人躺在床上无须举头就能望到明月;而且依据月照的角度,月光可能照在床上而不是床前。
5、诗人深夜不眠,是否点灯?若点灯,恐怕月光不会在床前如银霜洁白一片。
6、倘若诗人夜深难寝,并未点灯,也未躺在床上,而是站在窗前,凭窗远眺。这时诗人如果举头看明月:其一,由于月已中天,诗人看到的恐怕只能是屋檐;其二,诗人站在窗前,身后必定留下身影,床前是否有足够的月光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7、井栏杆的周围是供人们蹲着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诗人夜深难寐,月下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独自踱步。在这样的井栏周围,诗人才能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低头,动作自如。银色的月光洒在这样的开阔地上,自然让他觉得“疑是地上霜”。更主要的是“井”在古代是家乡的代称。古时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总喜欢围水而居,井的四周总聚集着住户,人们便把八家住户叫做井;通往水井的街道里弄就叫做市井(北京的王府井就因井而得名)。这从井在古代的写法就能看出来。在井边干活的小人物被叫做市井之徒。孩子们喜欢围着水井嬉戏玩水,南京长干里的男孩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农村人也喜欢围井而居,男子在井边打水边对话,村妇们在井沿四周空地上边洗衣洗菜边拉扯家常(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井》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夏夜月下人们也喜欢在井沿四周一边纳凉,一边聊天。水井成了当时人们公共活动场所、信息发布中心。井也逐渐就成了故乡、乡里的代名词。否则成语“背井离乡”中“背对着井”就不能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低头看着这样有着家乡文化内涵的井,说不定已想起家乡老井边热闹的场景,想起自己在井边玩耍的快乐。我想,富于想象、善于联想的诗人看着能够借代家乡的井当然容易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看着作为卧具的床只怕会让诗人想起梦乡而不是家乡。
四解: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唐诗中还说到各色床,什么象床、牙床、翡翠床、黄金床、玳瑁床等。明明有被,有帐,有枕,并用于睡觉,何云“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再说窗,如《白居易·竹窗》诗云:“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骆宾王·帝京篇》云:“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杜甫·绝句四首》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毛文锡·纱窗恨》有:“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月照纱窗,恨依依。”唐代的窗户式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绝非仅仅是“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 其实,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光”讲的就是月照床前。唐诗中写“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条能改成井栏?为什么有些人不把“床”当床,非要说成是井栏?原来他们怀疑唐代的人睡觉不用床。白居易在新昌盖的房子,其窗几乎和竹子齐高,怎么不能透过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唐代有关明月照床的诗句也为数不少。如:
《元稹·春月》
春月虽至明,终有霭霭光。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带霜。
纤粉澹虚壁,轻烟笼半床。分晖间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韦庄·清平乐》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当然可以看到外边的月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称“交床”,唐代称为“绳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其上为棕绳联结以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胡床可以折叠,取放方便。汉以后,有许多关于胡床用于野外郊游、野外作战携用的记载,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服妖》:“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宋·陶谷·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叟,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再细究一下,诗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觉应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对!而且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如 :
《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熏若春日气,皎如秋水光。
《李白·草书歌行》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崔融·从军行》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王维·登楼歌》
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李白的思乡诗主要有以下这些: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静夜思》
  李白
  chuǎng qiǎn míng yuè guáng
  床前明月光,
  yíshìdì shàngshuáng
  疑是地上霜。
  jǚ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头望明月,
  dí tóu sī gù xiāng
  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史书传记】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诗仙。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编辑本段【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编辑本段【译文】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指井台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
  关于“床”释义的争鸣
  一解: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了纸以后。所以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而非大家一直认为的室内。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女孩绕圈。“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所以文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凳子,“屋里有张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二解:“床”即“窗”的通假字
  三解 :这里“床”作井沿、井栏杆讲更合理些。理由如下:
  1、我国古代的窗子还未能安装上玻璃,人们为了防风御寒,一般都要给窗户蒙上一层纸。这在一些武侠片中可以看到,一些江湖侠客在漆黑的夜晚,用手指沾一点唾液,轻轻把窗户纸戳一个洞……请问月亮能穿过窗户纸在床前的地上洒下一片银霜般的月光吗?
  2、倘若窗户没有蒙窗户纸,但古代的窗户一般有窗格子,月光透过这样的窗格子,在床前的地上只会留下参差斑驳的光斑,不会形成大片的月光,恐怕难以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3、倘若诗人住的是一所简陋的房子,窗户没有窗格子,窗子正打开着。但古时人们一般把床靠房屋北墙安放,诗人躺在床上举头一定望不到明月,看到的只能是屋顶,当然低头的动作也无法做了。
  4、倘若床是靠南墙靠窗户安放的。该诗题目叫《静夜思》,说明此时应是夜深人静,月到中天。诗人躺在床上无须举头就能望到明月;而且依据月照的角度,月光可能照在床上而不是床前。
  5、诗人深夜不眠,是否点灯?若点灯,恐怕月光不会在床前如银霜洁白一片。
  6、倘若诗人夜深难寝,并未点灯,也未躺在床上,而是站在窗前,凭窗远眺。这时诗人如果举头看明月:其一,由于月已中天,诗人看到的恐怕只能是屋檐;其二,诗人站在窗前,身后必定留下身影,床前是否有足够的月光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7、井栏杆的周围是供人们蹲着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诗人夜深难寐,月下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独自踱步。在这样的井栏周围,诗人才能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低头,动作自如。银色的月光洒在这样的开阔地上,自然让他觉得“疑是地上霜”。更主要的是“井”在古代是家乡的代称。古时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总喜欢围水而居,井的四周总聚集着住户,人们便把八家住户叫做井;通往水井的街道里弄就叫做市井(北京的王府井就因井而得名)。这从井在古代的写法就能看出来。在井边干活的小人物被叫做市井之徒。孩子们喜欢围着水井嬉戏玩水,南京长干里的男孩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农村人也喜欢围井而居,男子在井边打水边对话,村妇们在井沿四周空地上边洗衣洗菜边拉扯家常(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井》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夏夜月下人们也喜欢在井沿四周一边纳凉,一边聊天。水井成了当时人们公共活动场所、信息发布中心。井也逐渐就成了故乡、乡里的代名词。否则成语“背井离乡”中“背对着井”就不能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低头看着这样有着家乡文化内涵的井,说不定已想起家乡老井边热闹的场景,想起自己在井边玩耍的快乐。我想,富于想象、善于联想的诗人看着能够借代家乡的井当然容易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看着作为卧具的床只怕会让诗人想起梦乡而不是家乡。
  四解: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唐诗中还说到各色床,什么象床、牙床、翡翠床、黄金床、玳瑁床等。明明有被,有帐,有枕,并用于睡觉,何云“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再说窗,如《白居易·竹窗》诗云:“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骆宾王·帝京篇》云:“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杜甫·绝句四首》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毛文锡·纱窗恨》有:“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月照纱窗,恨依依。”唐代的窗户式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绝非仅仅是“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 其实,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光”讲的就是月照床前。唐诗中写“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条能改成井栏?为什么有些人不把“床”当床,非要说成是井栏?原来他们怀疑唐代的人睡觉不用床。白居易在新昌盖的房子,其窗几乎和竹子齐高,怎么不能透过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唐代有关明月照床的诗句也为数不少。如:
  《元稹·春月》
  春月虽至明,终有霭霭光。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带霜。
  纤粉澹虚壁,轻烟笼半床。分晖间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韦庄·清平乐》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当然可以看到外边的月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称“交床”,唐代称为“绳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其上为棕绳联结以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胡床可以折叠,取放方便。汉以后,有许多关于胡床用于野外郊游、野外作战携用的记载,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服妖》:“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宋·陶谷·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叟,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再细究一下,诗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觉应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对!而且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如 :
  《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熏若春日气,皎如秋水光。
  《李白·草书歌行》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崔融·从军行》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王维·登楼歌》
  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1.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静夜思[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
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却周旋。
绮罗锦绣段,有赠黄金千。十五许嫁君,二十移所天。
自从结发日未几,离君缅山川。家家尽欢喜,
孤妾长自怜。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相思若循环,
枕席生流泉。流泉咽不扫,独梦关山道。及此见君归,
君归妾已老。物情恶衰贱,新宠方妍好。掩泪出故房,
伤心剧秋草。自妾为君妻,君东妾在西。罗帏到晓恨,
玉貌一生啼。自从离别久,不觉尘埃厚。尝嫌玳瑁孤,
犹羡鸳鸯偶。岁华逐霜霰,贱妾何能久。寒沼落芙蓉,
秋风散杨柳。以比憔悴颜,空持旧物还。馀生欲何寄,
谁肯相牵攀。君恩既断绝,相见何年月。悔倾连理杯,
虚作同心结。女萝附青松,贵欲相依投。浮萍失绿水,
教作若为流。不叹君弃妾,自叹妾缘业。忆昔初嫁君,
小姑才倚床。今日妾辞君,小姑如妾长。回头语小姑,
莫嫁如兄夫。

乐府·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
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
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
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今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但是,两种说法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详细生平】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的夫人是许氏,许氏死后续宗氏为妻。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阳 ;另一子名:颇黎

李白有三个老婆,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祥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女儿李平阳,姓李。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性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第一个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为了使气氛更为轻松一点,我们可以想想一下这个女人的姿色和身材。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也可能是公寓,也有可能是别墅。总之,他们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了,应该算是非法同居罢。但是,这个女人却没有觉得李白买了房子就跟定他了,大约嫌他没车,或者不是政府领导,也或者嫌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总之,不久两人就拜拜了。通过李白在这段的生活状态来看,整体比较颓靡,经常喝酒。估计两人的性生活也不怎么和谐了。
第二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嫖娼取道河南商丘,并再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领了结婚证。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考,此时我已经开始嫉妒李白这小子了,吗的,凭什么美女一个接一个的都被他占了去了。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是,也是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的诗共有六千多首,以下是他比较有名的一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注释】
①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②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③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④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⑤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⑥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⑦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⑧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 �凄。
⑨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⑩咨嗟:叹息。

【简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平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
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

【简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①会须:应当。
②岑夫子:诗人的一位隐居朋友。一说名勋。
③丹丘生:元丹丘,隐居不仕,与诗人交好。
④钟鼓:泛指音乐。
⑤馔玉:泛指美食。
⑥陈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为陈王。
⑦平乐:观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故城西。
⑧径须:竟须,犹只管。
⑨沽取:指买酒。取字语词,无义。
⑩将出:拿出,拉出去。

【简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③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②胡:这里指吐蕃。
③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简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瀛洲:神山名。
②信:果真。
③拔:超越。
④赤城:山名。
⑤列缺:闪电。
⑥摧眉:低眉。

【简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注释】
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
③云汉:天河。

李白思乡的诗很多,除了《静夜思》,仅列三首供参考:

1.《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描写思乡优美的古诗词(6首精彩的思乡诗)
家乡的呼唤,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声音。从古至今,思乡之情从未淡去,而是一直在每个人的心中回响。这其中有六首别具一格的思乡诗,它们以最直白、最含蓄、最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情厚谊。最直白的思乡诗 唐朝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有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
思乡诗  《静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落日思乡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落日的思乡诗句 2. 关于落日诗句有哪些 关于落日的思乡诗句 1.描写夕阳下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思乡诗大全
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题,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的诗词如同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下面是一些经典诗词,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阴雨...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思乡诗句有哪些?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

思乡的古诗句。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9、《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10、《江岸秋思》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关于思乡的诗句
4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4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4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45.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4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著名思乡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这些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为大家介绍几首著名的思乡诗。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关于思乡诗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中》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望驿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故乡今夜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