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问者谈到写作背景和赏析,自然要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不是只是简单从网页中搜取,泛泛而答。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石评注的《苏轼词》中:该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于密州。
解读如下:这是一篇情绪复杂而艺术高超的作品。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与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的情感,善自排遣的胸怀,高远浩荡的格调,清冷澄明的意境,奇逸瑰丽的兴象,云鹏天马般的笔触,裁云缝雾般的想象:所有这些构成了这篇作品的不朽。南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今人曾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水的时光将一切变成过去,却无奈于真正艺术的永恒。
如果你喜欢苏轼的话,这本书一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解放手机丢诶剪短fksdvd空间skf姐夫ijkdsjkldsjkdj11贷款放道具收费金额非进口的肯德基脸色看得流口水的流口水的路口lsd的空间扩大进口将贷款技术等级而我的考虑买看到了付款了深刻的空间的考虑将绿色空间嘿嘿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名家赏析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既不知月几时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为何年也。
“我欲”三句,盖因问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惟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蕴藉。“起舞”两句,仍承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解,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藉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厚矣。
扩展资料:
一、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49 20 分享 更多
查看全部6个回答 下一条回答
评论
谢谢你这么好看还评论
发布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
相关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91 浏览3275 2017-11-26
水调歌头 苏轼 当时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7 浏览6598 2017-06-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这个《水调歌头》赏析主要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做的诗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浏览1466 2016-12-0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写作背景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 浏览588 2016-06-0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分析
水调歌头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天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于明卓人月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日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迥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沈重。"(《美的历程》)李氏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见于《酉阳杂俎》诸书的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词的上下衔转处曾经表达自己顾影自怜、迳欲遐举之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本篇正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作者《永遇乐》(长忆别时)云:"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即兼具这两层意思,可以参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浏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销, 即见此正面之命意。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谓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作者此后两年有《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诗云:"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四子"指友人舒焕、郑仅、顿起、赵杲卿),所向之祝长久、共婵娟者,更由亲人扩大到朋友了。下片词意三转,愈转愈深。不特意深,情更深,"但愿"二字,感人肺腑。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曾见苏轼真迹,"但愿"作"但得",并云"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亦多矣"。但味词意,用"愿"字,情思实较"得"字为深厚,真迹作"得"者安知非属初稿而后自改为"愿"?说"后人妄改",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高屋建瓴,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词中,作者既揭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屏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赵翼)的韵味。
5 浏览6680 2018-03-25
更多 相关问题
热点话题
明月
我以丹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是什么意思
34个问题2,272,263人浏览
为您推荐
精彩推荐
全球学界震动:中国诞生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
当中国科学家 2015 年首次在实验室编辑人类胚胎基因时,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强烈抗议和恳求。至少当时
4999人看过
12小时竟给活牛注水120斤!注水牛肉能吃吗?答案在这里
这两天,一则名为《12小时给活牛注水120斤!牛流泪下跪,老板称“它没那么痛苦”》的新闻在网上传的火
3204人看过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本来不应该发生的,至少不是在今天
大中午的,大脑就被世界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轰炸了,来发表一下看法。 科技是一个双面剑,既会给
1106人看过
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毒液”
漫威电影《毒液》一经上映,就吸引了无数影迷,只是这一次的漫威“英雄”有点特别,它的造型是这样的↓
27827人看过
人民币贬值是咋回事?
啥都没干自己的钱就不值钱了? (注:本文转自混子曰,专治各种不明白)
751796人看过
如果张国荣在现在这个年代,他适合演哪种电影?
百度知道APP 参与讨论
自如甲醛房事件频发,链家价值观成根本问题
继滴滴两起奸杀案过去不久,前两日,公众号“哟哟鹿鸣”爆料阿里P7员工因入住的自如房甲醛超标而患白血病
351357人看过
《春光乍泄》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春光乍泄》为什么能成为经典?理由如下:一、《春光乍泄》这部电影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属于上乘,把两个处于
liuxialll 432人看过
这个姓是真的吗,担心重名的看这里!
现在人,都希望给孩子起个新奇特的“好名字”。四个字的有人起了,繁体字的名字也有人叫了,就连让人笑喷的
5264599人看过
秘密解剖外星人事件 惊现沉睡60年真相
1947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地区偏远的沙漠地带,一个神秘的飞行物从天而降,一场世界范围的推测
476562人看过
高龄产妇为顺产凌晨3点仍爬楼梯,孩子出生后,全家人抱头痛哭
近日听朋友说起他们医院的一个高龄产妇的故事,听完令人唏嘘不已: 高龄产妇名叫小萍今年已经38岁了,
1252574人看过
为什么睡觉时身体会突然抖一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宁静之夜的床上迷迷糊糊睡去,然后突然感觉人往下掉,并且全身抽搐了一下?这是怎
874498人看过
父亲不要,母亲很早去世,没背景零绯闻,却被称为最干净女星之一
她在生活中总给人一种安静又淑女的感觉,但在事业工作中,却又被认为是一个十分有潜力且努力的演员!
975658人看过
越来越多人家里不挂窗帘了,如今流行这样装,太聪明了!
现在的房子不管是两室还是三室,大多数都是朝阳间,采光合适,通透,可以看到房间里比较明亮,住起来感觉也
756898人看过
邀请你来回答
请问有快穿之薄命册作者:童梦同百度云吗?谢谢
百度云 文学 回答
点击加载更多
向网友提问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牛到里约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
电脑版 ©2018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展开剩余83%
0 35
更多回答(3)
全日制高考班,高考培训学校 ,17年辅导经验
学大高考培训学校 ,2018一对一辅导/小班课程/校区费用咨询,小初高课程辅导,10000..
搜教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南..广告
云南全日制自考班
全日制自考班 报名时间确认公布,云南8月尚德培训课程正在火热报名中尚德考前辅导,..
北京尚德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热点话题
明月
我以丹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是什么
问者谈到写作背景和赏析,自然要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不是只是简单从网页中搜取,泛泛而答。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石评注的《苏轼词》中:该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于密州。
解读如下:这是一篇情绪复杂而艺术高超的作品。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与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的情感,善自排遣的胸怀,高远浩荡的格调,清冷澄明的意境,奇逸瑰丽的兴象,云鹏天马般的笔触,裁云缝雾般的想象:所有这些构成了这篇作品的不朽。南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今人曾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水的时光将一切变成过去,却无奈于真正艺术的永恒。
如果你喜欢苏轼的话,这本书一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苏轼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是:时值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宋代诗人苏轼已经与自己的胞弟阔别七年有余,愈是中秋节便愈发思念,再加上苏轼仕途的不顺,一贬再贬,因此苏轼借着中秋节天上的一轮明月,有感而发,写下了《水调歌头》这首千古名词。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创作《水调歌头》,心绪难平。七年未见胞弟,中秋月圆,酒兴正浓,词人挥笔写下这首思亲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月何时圆,举杯问青天。天上宫阙,今夕几时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寒难耐。舞弄清影,人间何似天...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背景故事,至少450字?
1. 写作背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身处黄州,内心充满忧郁。面对皎洁的月光,他思念亲人,反思自己的境遇,感慨万分。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他借酒消愁,挥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2.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何时才能见到那轮明月?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那天的宫阙,是何年月。
苏轼水调歌头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背景
根据查询中国文学网显示,《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
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背景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
水调歌头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我们的课堂笔记)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作背景
在1076年的中秋佳节,苏轼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彼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四年未见,正如先秦诗歌所描绘的"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如同手足般紧密。苏轼与子由的政治理念相似,相互支持,早年他们曾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然而,苏轼因政见不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