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以太?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7
以太是什么?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其内涵随物理学发展而演变。“以太”一词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译。古希腊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以太网是什么东西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更多资料:http://www.chinaitlab.com/www/special/enet.asp
1、前言
    计算机网络分为两类:采用点到点连接的网络和采用广播信道的网络。在所有广播网络中,关键的问题是:当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用来决定广播信道中信道分配的协议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子层,称作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由于几乎所有的局域网都以多路复用信道作为通信的基础,而广域网中除卫星网以外,都采用点到点连接,所以MAC子层在局域网中尤其重要。
    介质访问子层的中心论题是相互竞争的用户之间如何分配一个单独的广播信道。其分配方法有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两种。而所有传统的信道静态分配方法均不能有效地处理通信的突发性,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信道动态分配。在各种多路访问协议中,本文只介绍与以太网密切相关的几种载波侦听协议。
  
   
  
  
  2、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在局域网中,站点可以检测到其他站点在干什么,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动作。网络站点侦听载波是否存在(即有无传输)并相应动作的协议,被称为载波侦听协议(carrier sense protocol)。下面介绍几种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协议。CSMA/CD协议是对ALOHA协议(一种基于地面无线广播通信而创建、适用于无协调关系的多用户竞争单信道使用权的系统)的改进,它保证在侦听到信道忙时无新站开始发送;站点检测到冲突就取消传送,以太网就是它的一个版本。
  
  2.1、1-持续CSMA
    当一个站点要传送数据时,它首先侦听信道,看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传送。如果信道正忙,它就持续等待直到当它侦听到信道空闲时,便将数据送出。若发生冲突,站点就等待一个随机长的时间,然后重新开始。此协议被称为1-持续CSMA,是因为站点一旦发现信道空闲,其发送数据的概率为1。
  2.2、非持续CSMA
    在发送之前,站点会侦听信道的状态,如果没有其他站点在发送,它就开始发送。但如果信道正在使用之中,该站点将不再继续侦听信道,而是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重复上述过程。
  2.3、p-持续CSMA
    一个站点在发送之前,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便以概率p传送,而以概率q=1-p把该次发送推迟到下一时隙。此过程一直重复,直到发送成功或者另外一站开始发送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该站的动作与发生冲突时一样(即等待一随机时间后重新开始)。若站点一开始就侦听到信道忙,它就等到下一时隙,然后开始上述过程。
  
  3、IEEE802.3
    IEEE802标准已被ANSI采用未美国国家标准,被NIST采用未政府标准,并且被ISO作为国际标准,称之为ISO 8802。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子层上有所不同,但在数据链路层上是兼容的。
    这些标准分成几个部分。802.1标准对这组标准做了介绍并且定义了接口原语;802.2标准描述了数据链路层的上部,它使用了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协议。802.3到802.5分别描述了3个局域网标准,分别是CSMA/CD、令牌总线和令牌环标准,每一标准均包括物理层和MAC子层协议,下面仅介绍802.3。
  
  3.1 IEEE802.3标准及以太网
    IEEE802.3标准适用于1-持续CSMA/CD局域网。其工作原理是:当站点希望传送时,它就等到线路空闲为止,否则就立即传输。如果两个或多个站点同时在空闲的电缆上开始传输,它们就会冲突。于是所有冲突站点终止传送,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重复上述过程。
    已出版的802.3标准与以太网的细微差别是:它描述了运行在各种介质上的从1Mb/s~10Mb/s的1-持续CSMA/CD系统的整个家族。另外,二者的一个头部字段也有所不同(802.3的长度字段用作以太网的分组类型)。
    许多人(错误地)把“以太网”作为CSMA/CD协议的总称,尽管这一名词只表示了实现802.3的某个特定产品。
  
  
  3.2 802.3的电缆
  3.2.1四种电缆
    此处按历史顺序介绍。
    第一种是10Base5电缆,它通常被称为“粗以太网(thick ethernet)”电缆,802.3标准建议为黄色,每隔2.5m一个标志,标明分接头插入处,连接处通常采用插入式分接头(vampire tap),将其触针小心地插入到同轴电缆的内芯。名称10Base5表示的意思是:工作速率为10Mb/s,采用基带信号,最大支持段长为500m。
    第二种电缆是10Base2,或称为“细以太网(thin ethernet)”电缆,与“粗以太网”相对,并且很容易弯曲。其接头处采用工业标准的BNC连接器组成T型插座,它使用灵活,可靠性高。“细以太网”电缆价格低廉,安装方便,但是使用范围只有200m,并且每个电缆段内只能使用30台机器。
    由于寻找电缆故障的麻烦,导致一种新的接线方式的产生,即所有站点均连接到一个中心集线器(hub)上。通常,这些连线是电话公司的双绞线。这种方式被称为10Base-T。这种结构使增添或移去站点变得十分简单,并且很容易检测到电缆故障。10Base-T的缺点是,其电缆的最大有效长度为距集线器100m,即使是高质量的双绞线(5类线),最大长度可能也只有150m。另外,大集线器的价格也较高。尽管如此,由于其易于维护,10Base-T还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802.3中可用的第四种电缆连接方式是10Base-F,它采用了光纤。这种方式由于其连接器和终止器的费用而十分昂贵,但是它却有极好的抗干扰性,常用于办公大楼或相距较远的集线器间的连接。
  
  名称    电缆     最大区间长度  节点数/段   优点
  ------  --------   ------------- --------   -----
  10Base5 粗同轴电缆      500m   100    用于主干很好 
  10Base2 细同轴电缆      200m   30    最便宜的系统
  10Base-T 双绞线        100m   1024   易于维护
  10Base-F 光纤        2000m   1024   最适于在楼间使用 
  
  
  
  3.2.2 拓扑
    下图给出了在建筑物内的不同走线方式。在(a)中,单根电缆如蛇形地穿越各个房间,每个站点从最近处接上电缆。(b)中,垂直的的主干线从地下室引向房顶,各层的水平电缆通过放大器(中继器)连到主干线上。在某些系统中,水平的电缆是细缆,主干线是粗缆。最普通的拓扑结构是树型,如图(c),因为在网络上如果某些站点对间有两条路径,会造成两个信号间的干扰。
  
  
  3.2.3 中继器
    802.3的每种版本都有一个区间最大电缆长度。为了使网络范围更大,可以用中继器(repeater)连接多根电缆,如上图(d)所示。中继器是一个物理层设备,它双向接收、放大并重发信号。对软件而言,由中继器连接起来的一系列电缆段同单根电缆并无区别(除了中继器产生的一些延迟以外)。一个系统中可拥有多个电缆段和多个中继器,但两个收发器间不得超过2.5km,任意两个收发器间的路径上不得有4个以上的中继器。
  
  
  3.3 帧格式
    802.3的帧结构以7字节的先导字段开头,每字节的内容为10101010。随后是内容为10101011的一字节,标志着帧本身的开始。接下来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尽管标准允许2字节和6字节两种地址,但是10Mb/s基带网标准规定只使用6字节地址(目的地址的最高位为0是普通地址,为1时是组播地址,全1时为广播地址)。然后是2字节长度字段(值为0~1500)和数据部分,如果帧的数据部分少于46字节,使用填充字段以达到要求的最短长度。最后一个字段是校验和,采用的算法是循环冗余校验。
  
  3.4 交换式802.3局域网
    交换式局域网的心脏是一个交换机,在其高速背板上插有4~32个插板,每个板上有1~8个连接器。大多数情况下,交换机都是通过一根10Base-T双绞线与一台计算机相连。
    当一个站点想发送一802.3帧时,它就向交换机输出一标准帧。插板检查该帧的目的地是否为连接在同一块插板上的另一站点。如果是,就复制该帧。如果不是,该帧就通过高速背板被送向连有目的站点点插板。通常,背板通过采用适当的协议,速率高达1Gb/s。
    如果一块插板上连接的两个站点同时发送一帧,会如何解决?这取决于插板的构造方式。
    一种方式都是插板上的所有端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插板上局域网。插板上局域网的冲突检测与处理方式与CSMA/CD网络完全一样,并采用二进制后退算法进行重发。采用这种插板,任一时刻每块板上只可能有一个帧发送,但所有插板的发送可以并行进行。通过使用这种方案,每个插板与其他插板独立,属于自己的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另一种插板采用了缓冲方式,因此,当有帧到达时,它们首先被缓冲在插板上的RAM中。这种方案允许所有端口并行地接受和发送帧。一旦一帧被完全接受,插板就检查接收帧的目的地是同一插板上的另一端口,还是其他插板上的端口。在前一种情况下,帧会被直接发送到目的端口,在后一种情况下,帧必须通过背板发送到正确的插板上。采用这种方案,每一个端口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因此冲突不会发生。该系统的总吞吐量是10Base-5的倍数。
    因为交换机只要求每个输入端口接收的是标准802.3帧,所以可将它的端口用作集线器,如果所有端口连接的都是集线器,而不是单个站点,交换机就变成了802.3到802.3的网桥。
  
  4、快速以太网
    FDDI曾被认为是下一代的LAN,但是除了主干网市场外(在这方面FDDI一直很出色),它很少被使用。因为其站点管理过于复杂,从而导致芯片复杂和价格昂贵。FDDI的巨大费用使得工作站制造商不愿让它成为标准网络,因此从不大量生产,FDDI也就无法占据大块市场。1992年IEEE重新召集了802.3委员会,指示他们制订一个快速的LAN。802.3委员会决定保持802.3原状,只是提高其速率,IEEE在1995年6月正式采纳了其成果802.3u。从技术角度上讲,802.3u并不是一种新的标准,只是对现存802.3标准的追加,习惯上称为快速以太网。
    其基本思想很简单:保留所有的旧的分组格式,接口以及程序规则,只是将位时从100ns减少到10ns,并且所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均使用集线器,不再使用带有刺入式分接头或BNC连接头的多点电缆。下面介绍各种类型的连线。
  (1)100Base-T4
    即3类UTP,它采用的信号速度为25MHz,需要四对双绞线,不使用曼彻斯特编码,而是三元信号,每个周期发送4比特,这样就获得了所要求的100Mb/s,还有一个33.3Mb/s的保留信道。该方案即所谓的8B6T(8比特被映射为6个三进制位)。
  (2)100Base-TX
    即5类UTP,其设计比较简单,因为它可以处理速率高达125MHz以上的时钟信号,每个站点只需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连向集线器,另一对从集线器引出。它没有采用直接的二进制编码,而是采用了一种运行在125MHz下的被称为4B5B的编码方案。100Base-TX是全双工的系统。
  (3)100Base-FX
    使用两束多模光纤,每束都可用于两个方向,因此它也是全双工的,并且站点与集线器之间的最大距离高达2km。
    100Base-T4和100Base-FX可使用两种类型(共享式、交换式)的集线器,它们统称为100Base-T。在共享式集线器中,所有的输入线(或者至少是所有连到同一块卡上的接线)在逻辑上连在一起,形成了同一个冲突域。100Base-FX电缆与正常的以太网冲突算法来说显得过长,所以它们必须与缓存的交换式集线器相连,每根电缆各为一个冲突域。

楼主,请看如下解释:

何为以太?
(摘自博客中国http://dougang.blogchina.com/)

以太最初是作为光波媒介的假设而提出的。但"以太"一词的由来则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里阐述了他对天体的认识。他认为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运转,但其组成却不同与地上的四大元素水火气土。天上的事物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它们只能由一种更为纯洁的元素所构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五元素"——以太(希腊文的αηθηρ)。而自从这个概念被借用到科学里来之后,以太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微妙的,一方面,它曾经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以致成为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它荣耀不再时,也曾受尽嘲笑。虽然它不甘心地再三挣扎,改换头面,赋予自己新的意义,却仍然逃不了最终被抛弃的命运,甚至有段时间几乎成了伪科学的专用词。但无论怎样,以太的概念在科学史上还是占有它的地位的,它曾经代表的光媒以及绝对参考系,虽然已经退出了舞台,但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唤起我们对那段黄金岁月的怀念。它就像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记载了一个贵族光荣的过去。今天,以太(Ether)作为另外一种概念用来命名一种网络协议(Ethernet).

什么是以太网?为什么要叫做“以太”网?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

谁能提供以太的相关资料
自从十七世纪笛卡尔提出电磁波传播存在"以太"媒介开始,直到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否定"以太"存在结束,电磁波存在传播媒介认识从科学研究中被爱因斯坦剔除。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887),精心设计的实验原是为着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的。有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弥漫于我们认为是虚空的所有地方,这一信条从...

请问以太和光子有什么区别?恳求详细说明!
<以太>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前,人们认为光具有波动性,即光是一种波,叫光波。既然光是一种波,那么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定需要一种介质(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于是经典物理学家就提出“以太说”。 他们认为宇宙空间中充斥着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它具有绝对静止,密度极小(几乎为0),硬度极大,完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至19世纪上半叶,当光具有波动性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承认时,以太假说又获得了新的支持,于是,19世纪末的物理学界,牢固地确立了一种思想,认为有一种到处存在的、能穿透一切的介质,并充满所有物质的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它的作用是作为光传播的基础。惠更斯把它叫做以太(光以太),后来又被叫做法拉第...

什么是以太网?
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同Hub以太网是一样的,但是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结局隔离异常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 尽管设备工作在半双工模式是仍然是共享介质的多结点网。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是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

太翁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科技领域中,“以太翁”指代的是“以太网”,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交换和互联网中的局域网技术。它利用物理电缆来传输数字信息,并以包(packet)为单位进行通讯。它的速度通常比电话拨号调制解调器快得多,从而使得它成为办公室网络、家庭网络,甚至是互联网接入的首选方式之一。此外,一些人认为“...

什么实验是在测量地球在宇宙中的速度
这个实验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当年光测速实验成功后,发现光是以不可思议的高速前进的。于是人们想象宇宙中充满有一种介质,这种介质必须非常刚硬才能传递光的高速。这种物质被叫做:以太。实际就代表了宇宙绝对参照系。1881年,迈克尔逊设计了一个及其精密的实验,用平面镜将光线分到不同方向然后汇聚干涉...

空间介质~以太
那么此介质就会有振动,能流动,还能相互拉扯。而此介质的不同表现,就会形成很多物理现象了。然后就把这种无限接近为零的介质,称作为以太。或者叫做空间,或者叫做空无。当明白了以太这种介质的种种现象时 就会发觉,原来世界很简单,同时也很复杂。而且世界在物理视角上来看,也是一个整体。

什么叫以太网啊!
说明白点,我们平常所用局域网一般都是以太网,为什么是以太网呢?局域网中使用的网卡都是以太网卡,各种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也是以太网接口。以太网其实一个IEEE802.3下的协议标准,各生生产厂商在这个协议标准之下,不同的厂家,生产出同种电气结构,数据通信结构的产品,用这些产品组建起来的网络总称...

什么是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
"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弹性介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就是惠更斯的波动说。这种学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以太"介质中的传播。按此学说解释光的折射时要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惠更斯成功地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但是,"以太"这种连续弹性介质,难以想象,给波动说本身造成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