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之死的史料出处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17
什么叫历史 为什么叫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 沿革,来历   3. 过去而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4.于事件的载体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词源出处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扩展资料世界历史大事件和详细介绍: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苏美尔形成最早的国家,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联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牧业也很重要。寺庙监管奴隶,为夺取奴隶、土地和对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国家、城市之间长期混战,你方唱吧我来唱。频繁的战争、宫殿、寺庙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隶们的负担,此时期苏路帕尔、乌鲁克、乌尔、启什先后称霸,但人民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善。
2.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
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了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 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3.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 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 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 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
梭伦改革是 雅典 城邦乃至整个 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 雅典 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 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 国家制度,促进了 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 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4.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罗马共和国在马略和苏拉的争权夺利中被削弱,紧跟着是凯撒对庞培的内战。在这些动乱中,许多元老院盖乌斯·屋大维议员阵亡、被处死、被谋杀或是自杀。元老院里充斥着前三头的支持者,后来则是后三头的支持者。
后三头同盟瓦解后,屋大维、安东尼分掌罗马的东西部,双方矛盾日趋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认为安东尼获胜无望,将自己的军队撤回埃及,安东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维随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东尼自杀,埃及也被罗马占领。
5.14-17世纪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

皇太极的死因,史料中均无记载。如“《清太宗实录》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条”中记载:“是夜,上无疾,端坐而崩。”并未记载皇太极死亡原因。据此,不少史学界人士都说皇太极“无疾而终”。然而,如果将诸多史料的零星记载连缀起来分析,不难看出皇太极绝非“无疾而终”,而是“病入膏肓而终”。
  “《沈阳状启》庚辰年”记载:崇德五年二月三十日,皇太极宴请“二大君”。但因皇太极有“微恙”,不能出席落座。同年七月初三日,皇太极吩咐,火速将两驮药用青竹送到沈阳故宫,为皇太极治病。同年七月二十日,因“皇帝有疾”,所以大赦死罪犯人,以示皇恩浩荡。到了当年的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病情加重,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扔下朝廷的军政大事,率领皇后、诸位嫔妃,于当天申时(下午3时至5时),出了德盛门(大南门),直奔鞍山温泉治病去了。
  《清太宗专帝实录》卷五十二记载,皇太极在鞍山温泉疗养了一个多月后,至崇德五年九月初二,皇太极觉得身体稍见好转,决定返回盛京(沈阳)。同年农历十月初,皇太极认为已经祛除了风邪,身体强健胜过从前。然而,《沈阳状启》庚辰年记载,崇德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呼吸不平稳,不能长时间坐着,更不能参加宴会。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皇太极的诞辰日,过生日都未能设宴,足见皇太极的病情何等严重。《沈阳状启》庚长年记载,崇德五年十二月初六日,朝鲜世子大君凤林回国,只有范文程款待、送行。范文程解释说:凡是为贵宾送行时,皇太极都要接见、设宴款待。不巧的是,皇太极偶感风寒,未能接见、宴请凤林大君,绝对不是有意怠慢。史料记载,此后的崇德六年(1641年)上半年,皇太极一直处在药疗之中。
  鼻血不止
  崇德六年八月初,明军总督洪承畴,在辽西松山屯兵6万。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支援。但皇太极却是带病出征。《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七记载,崇德六年八月十一日,皇太极刚要出征,不料鼻子出血不止,只好暂缓3天后出征。然而,3天后的八月十四日,皇太极率领大军出抚近门(大东门)出征后,途中,皇太极突然鼻子流血不止,必须用小碗承接。3天后,皇太极才止住鼻血。
  在战场上,原本带病出征的皇太极,遭到一个五雷轰顶般的打击:宸妃海兰珠病危。皇太极立即星夜疾驰赶回盛京(沈阳)。然而,皇太极尚未进城,便听到宸妃海兰珠去世的噩耗。《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七记载,宸妃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过分悲痛,再次病倒了,急得皇后、嫔妃、诸大臣,拜神祈祷皇太极康复。《沈阳状启》辛巳年记载,宸妃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每天都处于哀伤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治病,皇太极屡屡派人催促朝鲜送来药用竹子、生姜。《沈阳状启》壬午年记载,崇德七年九月二十五日,连夜送来生姜、青竹,为皇太极治病。十一月初九日,火速送来3斤桂皮、一缸木瓜正果,为皇太极药用。
  病入膏肓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三记载,崇德七年十二月丁丑,皇太极到开原一带打猎时,病情突发,只好住在开原。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初一,皇太极卧病已不能祭天,更不能接受和硕亲王、梅勒章京等大臣的朝贺了。
  《沈阳状启》癸未年记载,崇德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太极打猎回来后,宫门紧闭,绝不外出。有的说皇太极生病了;有的说皇太极在躲避天花。二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果真到怀远门(大西门)外的“别馆”避痘(天花)去了。三月十九日,皇太极在“别馆”中病情加重,遂返回故宫。《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五记载,崇德八年四月初一、初二两天,皇太极派出多路人马,到盛京(沈阳)境内的所有寺庙诵经祈祷、施舍白银,以求皇太极早日痊愈、身体健康。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犯人,减免朝鲜的岁贡等等,可见当时皇太极已经病入膏肓。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夜半,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中死去了,终年仅有52岁。
  隐瞒病情
  从崇德五年二月病发,到崇德八年八月去世,在3年半的时间内,皇太极始终在病患之中。其间,皇太极经历了三次病情危重,最终致死。由此可见,《清实录》中记载的“上,无疾,端坐而崩”是与事实不符的。
  然而,《清实录》中为何如此记载皇太极之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作史的史官“为王者讳”,绝不敢记载当朝皇帝的不光彩事实,哪怕生病都要“曲笔”回避;其二,皇太极患病期间,尤其是第三次病危时,正是大清与明朝在辽西地区激烈争夺的关键时刻。在这关键时刻,保守皇太极健康状况的机密至关重要。所以,对皇太极的病情十分保密,严防泄漏。于是,对于皇太极的病情,不仅不见档案史料记录,即便是知情者也微乎其微。有关史料,将崇德八年三月、五月两个月中,到朝鲜馆寻医问药的过程记载得清清楚楚。为皇太极寻医问药的人员仅有3个人:礼部丞政英俄岱尔、内国史院学士刚林、户部丞政陈檀阿马。在朝鲜馆寻医问药时,他们闭口不说病人是谁,只陈述病情症状。直到皇太极病危求医时,才不得不说出病人就是皇太极。说出之后,还要再三掩饰,对朝鲜馆人员说:只有你们知道皇太极就是病人,千万不可告知别人,万万不能泄漏。可见,皇太极在3年半病患中,尤其是第三次病危时期,完全处于绝对保密状态,因而也就很难见诸任何史料记载。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簒修《清太宗实录》时,对于皇太极的病情,尽管刚林、范文程等人知情,但既无文字记录为据,又无对皇太极病情的科学诊断,所以很难记载皇太极的死因,只能按照皇太极去世时的状态,记载为“上,无疾,端坐而崩”。
  心肌梗死
  正因为不见皇太极的病情记录,所以对皇太极的死因,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团。有人认为,“竹沥”治疗高血压。皇太极采用“竹沥”治病,应该患有高血压,最终导致脑溢血致死。沈洲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徐林,出生在新宾赫图阿拉城,满族人。徐林博士热衷满族历史研究。徐林博士则认为,从史料记载的皇太极用药情况分析,皇太极可能死于心脏病。至于“高血压导致脑溢血致死”观点,可作一说。
  徐林博士认为,皇太极坐着死亡,能够保持生前的姿势,应是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中的“心肌梗死”。与此同时,并不排除皇太极患有风湿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等多种心脏病。史料记载,皇太极经常服用的“竹沥”、“生地黄”,均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药物,主治高热、神昏狂躁、吐血、鼻血等病症。皇太极经常服用的姜、桂皮、木瓜等,能够祛风通络、舒筋祛湿,可见皇太极还患有风湿症一类的疾病。
  徐林博士介绍说,心脏病患者未发病时,尚能从事一般正常活动。因而皇太极在3年半的病程中,除了三个病危时期闭门疗养之外,大多数时间仍能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并经常主持重大出征、受降礼仪、宴赏活动;或参与婚丧礼仪、筵宴;或游猎于山野;关键时刻,还曾带病驰骋疆场。然而,心脏病最怕情绪波动,以致皇太极的病情,一直随着辽西战事的势力消长、形势变化而起伏。
  皇太极第三次病重直到死亡,正处于大清军事取得胜利阶段,本应心情愉悦、病情好转。但因当时缺医少药,又不能公开招医就诊,以致没法对皇太极的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就没能及时、有效地对症治疗。皇太极能够做到的,仅仅是一方面秘密派人向朝鲜馆求医问药;一方面派人到盛京(沈阳)所有的寺庙祈祷、施舍白银,把康复的希望寄托于神佛庇佑之上。然而,这一切努力均付诸东流,没能挽留住这位大清国开国皇帝的匆匆步履。

  《清史稿〈太宗本纪〉》是这样记载皇太极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关于皇太极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无疾而终”: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已勤于政务一天的皇太极晚上亥时(21点至23点),在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但据史料记载,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圣躬违和”,崇德五年(1640年)农历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1641年)松山大战前夕,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于崇德六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1642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1643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间猝死,遂引起诸多猜疑。

太极是谁创建的
《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

按史料记载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宁锦之战经过是怎么样的,皇太极为何败的那么惨
宁锦之战,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后金军战损不下百分之二十,约死伤近万人。明军据险固守,攻击方面携动能、势能之威压,死亡亦不低于五千。后金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是从战略到战术的双向失败,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此战,皇太极几乎无可圈点之处:战争前轻敌,战争中茫然,只能潦草收尾。宁锦之战是后金继宁远之...

从史料中探究杨澄甫早逝之死因
杨澄甫,杨氏太极拳定型者,享年53岁,虽在那个时代算是短寿,但他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远超同代人。杨澄甫生于北京,虽不富裕,但生活无忧,未经历战乱与伤病。其晚年在上海,医疗条件亚洲顶尖。然而,他仍于53岁早逝,令人深思。30年代中国平均寿命35岁主要针对农村,因战乱与医疗条件差。杨澄甫生活...

黄太极死后是谁继的位?
皇太极死后是顺治即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到底有没有关系?正史中并没有记载着二人关系,而且正史...
皇太极死时,庄妃三十二岁,顺治才年仅六岁。在当时,多尔衮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都被多尔衮搬到自己的睿亲王府里,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人们认为,孝庄文皇后出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的考虑,委身屈尊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二、满族旧俗 旧时满州有一种习俗就...

太极拳最早源始于哪里?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哪里,怎么理解?
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是世界的本原。太极如何产生万物的呢?太极是世界产生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出生天地(阴阳),天地运行而有四时,四时运行演变出雷、风、火、山、泽,然后万物生成。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

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
孝庄皇后在历史上相当出名,也算是一位厉害的女性政治家,这是比较难得的。孝庄皇后经过了三个朝代,成功的辅佐了两任皇帝顺治和康熙。另外孝庄皇后成功的见证了清朝建立,她最开始是皇太极的妃子,后来皇太极去世了,她儿子福临成为皇帝,也就是顺治,而孝庄也成为了太后。而多尔衮是历史又一重要角色,他...

太极拳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因此有人以无史料记载,仅此不足为由以为此乃荒谬。此事暂且不提一会再说。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有人又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