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呢?
韩信平定齐地之后,谋士蒯通曾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而最终被韩信所拒绝。那么,如果韩信依蒯通之言自立,天下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韩信的最终命运又将如何呢?
背景:韩信开辟北方战线攻占齐地,项羽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彭城之战后,刘邦虽然稳住阵脚与项羽在荥阳一线对峙,但正面压力十分巨大,于是便采纳了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之策,派韩信与张耳开辟北方战线。之后,韩信偷渡夏阳、兵围安邑,魏王魏豹被迫投降、举家被俘。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继续向东挺近,“后九月,破代兵”,迅速攻占代地,进而“(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赵军主将陈馀被杀,“岁余乃下赵五十余”,用时一年全面攻占赵代之地,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之后,韩信在李左车的建议下,派使者前往燕地,燕王臧荼不战而降,就此臣服于汉王刘邦。然而之后,刘邦因在成皋之战中战败,恼怒韩信与张耳驻兵修武而不救援,冲入韩信军营夺取韩信兵权,并要求赵王张耳和韩信重新招募训练士卒,继续向东攻占齐地。
此后,韩信在蒯通的劝说下,不顾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率兵攻打齐地,齐国因已决计降汉,并未有所防备,结果迅速被击溃。到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已经全面平定齐地,项羽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先拍龙且率兵攻打韩信,但惨遭战败,之后又派武涉劝韩信反汉,但韩信不为所动。与此同时,在张良的劝说之下,衡山王吴芮也转投刘邦。
至此,刘邦已经直接掌控蜀地、三秦之地、魏地,张耳、臧荼、吴芮则各据齐地臣服于刘邦,九江王英布虽然归汉但九江地区以被项羽所占,而韩信则占据齐地。
此时,项羽虽然依旧在正面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但刘邦却已经对其形成了战略性的包围,项羽已经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而背后又有彭越不断骚扰粮道,局势已然极为不利。
内容:蒯通建议据齐地、连燕赵,阻天下兵祸而恩抚各诸侯蒯通此时正在韩信手下充当谋士,司马迁评价其“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意思是善于峰分析和陈述天下局势、利害关系,乃是一位口才极为出众的辩才。
韩信在稳固了对齐地的统治后,蒯通先是为韩信分析了一番此时的天下局势,他认为刘邦面对项羽接连战败,已经是“智勇俱困者”;而项羽虽然所向无敌,但与刘邦对峙三年,已经是士气受挫、国库耗尽,百姓苦不堪言。并认为此时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韩信占据齐地便已经足以左右天下局势,倒向谁,谁便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
因此,蒯通建议韩信,“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意思是说,可以占据强大的齐地,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然后顺应民心,调停楚、汉之间的争斗,从而使士卒免于死亡,百姓安居乐业,天谁又有谁敢不听从!
同时,“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意思是说,只要占据齐国故土,便拥有了淮、泗之地,再以恩德安抚诸侯,礼贤下士,那么天下诸侯必然竞相臣服齐国。
分析:蒯通的建议虽然看似可行,但想要成功实际难度极大如上所述,蒯通对于天下局势的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劝说韩信自立的建议也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韩信想要成功自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刘邦曾先后两次轻松夺取韩信兵权
1、韩信无兵无将,没有能力自立。韩信被誉为“兵仙”,极为能征善战,但一直以来却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始终没能培养出亲信将领和军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刘邦不断“掺沙子”的结果。这点从刘邦先后在汉三年(前204年)成皋之战后和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两次直闯韩信军营,轻松无比的夺取韩信兵权便可看出来。同时,纵观韩信的一生,除了蒯通曾站在韩信的立场为其考虑,即使到后来被贬被杀,都始终少有人为其说话,可见他的势力之弱。韩信纵然是个帅才,奈何手下的将领和军队却均是忠于刘邦的,这种情况下贸然自立,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张耳与刘邦更多为从属关系
2、此计可用于称霸,而并非夺天下。从蒯通的计策来看,他显然是以分封制的思想在考虑天下局势,例如“据强齐,从燕、赵”,燕王臧荼投靠刘邦乃是畏惧韩信的东进,因此还是有可能投靠韩信的,但赵王张耳的情况却不同,赵王张耳虽然与刘邦同为诸侯王,但和刘邦却属于从属关系,想要说动他转投韩信,其实并不容易。此外,刘邦本人其实并非想要回到分封制,他所要的是夺取天下,因此想要劝说刘邦和项羽罢兵,恐怕并不容易;而项羽素有称霸之意,即使与刘邦罢兵,也不会容许韩信占据齐地而霸天下。
△刘邦志在天下
3、天下一统不可逆转,韩信败亡难以避免。即使以上两条全部达成,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已经是难以逆转的历史走向,迫于韩信与项羽联手后的压力,刘邦或许会同意暂时罢兵求和,但绝不会甘心与两人三分天下。而从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团队能力来看,刘邦最终夺取天下的可能性无疑要远远超过韩信、项羽两人。事实上,就在韩信夺取齐地一年之后,项羽便已经支撑不住了。需要明确的是,夺天下虽然需要武力,可并非仅仅依靠武力便能成功,否则历史上名将并不少见,但为何却少有名将能够成功夺取天下呢?
或许是源于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最终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但正如以上所说,韩信此时其实并不具备自立的条件,更不要说称霸诸侯或夺取天下了,而这或许同样也是韩信最终拒绝蒯通建议的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韩信如果同意了蒯通之策,那么非但难以扭转命运,恐怕会死的更快。
韩信如果同意就会是一个新的三国鼎立的局面。韩信当时的兵马非常多,比刘邦还要强一些,到时候哪方都不敢全力出击,就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韩信同意,那么他首先会把曹参等人杀掉,之后提拔一批新的将领,在这个过程中其他敌人很有可能趁虚而入,将他灭掉。
会是被项羽和刘邦一起灭掉的结果,他们两人都不允许有第三方势力的出现。
有人劝韩信割据一方,韩信为什么没有听从?
公元203年,刘邦正与项羽打的难解难分,异常激烈。此时的韩信手握重兵,韩信的举动显得十分重要。如果韩信帮助刘邦,则项羽就会败退。如果帮助项羽,刘邦就会失败。蒯通看准了韩信是决定天下局势走向重要的因素,于是去劝韩信拥兵自重,三分天下。但被韩信拒绝了,为什么当时的韩信不听从蒯通的建议呢?首先...
若韩信听纳蒯通会怎么样?真的能够三分天下吗?
如今项羽与刘邦相持不下,天下之权重在韩信的手中。若韩信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则韩信就会成为刘邦的下一个消灭目标。但若背汉而与楚国连和,则可三分天下,而韩信却对项羽带有几分怨气,不肯背汉从楚。如果说韩信不听武涉之言,乃因武涉是项羽说客的话。那么,另一位劝韩信背汉自立的却是韩信的心腹...
当年有人劝韩信造反,韩信是怎么回答的
蒯彻劝其三分天下,自成帝业,韩信婉言拒接! 史记原文“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愚,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韩信被人劝背叛刘邦时,死活不同意是因为忠心吗?
但是,韩信拒绝了这个要求。当武涉前脚刚离开齐国,韩信属下的谋士蒯通后脚就又去主动游说韩信。武涉和蒯通并非老相识,也没有什么政治交易,但他们的游说目的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力劝韩信三分天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蒯通不仅仅是一个纵横家,他还懂得阴阳之术,他双管齐下,首先披着阴阳家的...
韩信手握30万大军,掌握天下实权,为何拒绝三分天下?
项羽感觉到了军事压力,于是派使者游说韩信三足鼎立,却以失败而告终。后来韩信手下谋士蒯通也劝诫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仍然拒绝,他甘愿当奴才,结果奴才也没做好,被灭三族。那么韩信掌握天下实权,这么好的机会,他为什么会拒绝三分天下而王之呢?韩信剧照 (一)韩信从一介草民,逆袭成为一方诸侯 韩信...
如果韩信听了蒯彻的话三分天下会怎样? - 知乎
韩信与刘邦之间,存在显著的政治能力差异。刘邦能成功接管韩信军队,揭示韩信仅是顶尖技术型人才,而非具备政治智慧的政治家。想象若汉献帝以同样方式介入曹操阵营,要求下属服从自己,后果恐不堪设想。政治学中强调政治威望的重要性,韩信显然不具备此特质,刘邦也无意让韩信获取此优势。韩信部下的忠诚,根源...
韩信当初掌握最精锐的部队,韩信为何会和其他两人三分天下?
却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其实韩信如果可以和其他两个人三分天下的话他早就可以背叛刘邦,但是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韩信最经典的事件就是她在获得成就之后去回馈了曾经给予他饭菜的洗衣大娘,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韩信一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且非常讲义气,在看到自己曾经最心爱的女人成为他人妻子的...
如果韩信听蒯彻的劝说,那么真的能够三分天下吗?
另外,刘邦不值得信任。我担心韩信将来会死在刘邦手里。现在天下的形势很清楚,只要齐王向哪边进攻,那么哪边就能取胜,现在为什么不与襄王联合,然后天下三分呢?韩信拒绝了使者的请求,说他只是拿着戟侍奉向王。当时不听计不从命,现在是韩王给了他将军的封印,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战马。尤其是...
如果韩信接受蒯彻之计,那么三分天下真的会实现吗?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出于对韩信冤死的同情,人们不断替他“假设”,为他寻找各种可以避免悲剧的道路,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假如韩信采用蒯彻之计,韩信是不是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有机会代替刘邦一统天下?其实这个脑洞有点大,蒯彻就是个空头...
韩信自立为齐王后,项羽派人邀请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为何拒绝项羽?
后来刘邦又借口韩信谋反,将韩信软禁在了长安,韩信最终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害。那么韩信在有机会三分天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背叛刘邦,还要帮助刘邦共同消灭项羽呢?韩信之所以不反叛刘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韩信身边的大将都是刘邦的心腹,韩信如果想要造反就必须要除掉这些将领,在军队中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