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就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扩展资料
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基本上只是新闻,往往未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也很难使受众有深刻的思考与认知。而网络却不一样,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
网络“超链接”功能使时政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时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让网民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能力。
1、2018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咬定总攻目标,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要整合创新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精准施策,有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
2、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3、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4、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5、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看时事,还是要看《半月谈》和人民网。
民族文化,毛泽东好象说过一句,我搞忘了。
时事政治 全国第2批学习科学发展观(3月-9月)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二级城市局级单位。刚开完会的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全会。独联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列别杰夫3月18日在莫斯科说,有关独联体即将消亡的论断和传言夸大其词,能够将独联体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很多,其中包括军事领域的合作。独联体现有11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曾在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去年8月俄格冲突爆发后,格退出独联体,并号召其他国家效仿。
美国国际集团(AIG)近日向公司高层和员工发放巨额奖金,激起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愤怒。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7日说,AIG必须追回已分发的这笔奖金。他在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信中表示,美国司法部正考虑“采取任何可能措施”收回AIG已分发的1.65亿美元奖金。如果其他手段不起作用,财政部也会从对AIG的300亿美元追加援助中扣除与奖金相同的数额。
法国国民议会17日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在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信任投票中,最终以329票赞成、238票反对,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现在,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只欠4月初在北约峰会上宣布确认了。法国迈出转折性的这一步,将对其未来外交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政治的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变
古希腊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诺格认为,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和古希腊一样的城邦政体。这时的政治就是共和国的活动。“共和国”(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在古罗马的政治中,对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其核心。
在罗马人看来,王权统治是一种奴役。因此罗马人设立了两名执政官和保民官来维持这种统治。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古罗马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和两种和谐状态:
不同的权力
potentia,实在的权力
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
权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动和制度中对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元老院的承袭体制和对政治的咨询权
和谐状态
奉公守法
自由辩论
西方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
现代政治
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自此,政治成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小,现在政治的含义也包括处理国际事务。
政治的发展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
关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
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
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时事政治 全国第2批学习科学发展观(3月-9月)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二级城市局级单位。刚开完会的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全会。
温总理刚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看时事,还是要看《半月谈》和人民网。
民族文化,毛泽东好象说过一句,我搞忘了。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政治的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变
古希腊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诺格认为,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和古希腊一样的城邦政体。这时的政治就是共和国的活动。“共和国”(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在古罗马的政治中,对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其核心。
在罗马人看来,王权统治是一种奴役。因此罗马人设立了两名执政官和保民官来维持这种统治。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古罗马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和两种和谐状态:
不同的权力
potentia,实在的权力
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
权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动和制度中对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元老院的承袭体制和对政治的咨询权
和谐状态
奉公守法
自由辩论
西方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
现代政治
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自此,政治成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小,现在政治的含义也包括处理国际事务。
政治的发展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
关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
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
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他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①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
③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⑤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名人论政治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
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列宁)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列宁)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
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列宁)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在政治中,实验即意味着革命。(迪斯累利)
在政治上宽宏大量总是最明智的。(埃·伯克)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
政治的后台老板总是金钱。(罗曼·罗兰)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
我相信在政治中有这样一条神圣的“马雅维里”定律:“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牺牲”。(斯威夫特)
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伍·威尔逊)
政治是处理紧急事变的科学。(西·柏克)
时事政治都包括哪些事情?
我来了.时事政治,这个词条分成两部分.时事---就是信息,包括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讯,或焦点,或冷门的一些讯息;政治---这里的政治不是狭义的“政治(狭义的政治就是说一些社会政治现象 .狭义的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而是广义的政治---广义的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
时政什么意思
时政是指时事政治。以下是详细的解释: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决策、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动态。具体来说,时政涵盖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政策走向、政府决策及其执行情况,还包括政治人物的任免、选举等重要活动。这些内容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治理策略,对于了解国家政治...
请问时事政治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当今时下正在发生的一些政治消息、新闻
青年学生关注时政的意义
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通过关注时事政治,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现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增强公民素养。进而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2. ...
时事政治是什么意思?
时事政治就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
谁能说出几条时事政治
“同票同权”,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4.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被誉为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
怎样上好初中时政教学课
时事政治指的是国内国外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是政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政治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要融入时事政治的学习,这不仅是为了考查的需要,同时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果,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可求知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时事政治...
为什么要关注时事政治?
古语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想而知,古代没有互联网,咨询不发达,对时事政治的获悉也是迟滞的,往往等“东窗事发”,才知道一些国家大事。今时今日则不同,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实现从“桌上”(电脑桌)到“手上”(高智能手机),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网”...
高中时事政治作文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时事类的评论 作文 该如何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时事政治作文范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时事政治作文(一) 要从信念入手,破解“不愿干”的问题;要从担当入手,解决“不敢干”的问题;要从态度入手,解决“不善干”的问题; 要从能力入手,解决“不...
时政方针是考时政?
时政方针是考时政,时政方针是每年必考的一个考点,主要考察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文件等,考察方式与全国时政方针考察方式一致,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会议文件出现的关键词、排比句、时间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