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谈谈《菜根谭》的忍让观
作者洪应明生活于明代中晚期,恰逢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这段时期,明政府统治力下降,腐败现象逐渐成为常态,特别是自正德经由嘉靖而至万历,整个社会陷入全面的堕落和腐败,民不聊生,人心浮动。一些有见识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官场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归隐山野。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
洪氏年轻时一度热衷于功名,后被东林党人所迫害,长期生活于民间,晚年归隐山林,潜心向佛。因此他既深刻体会场艰险和处世艰难,又深知民众的心理与需求,洪氏著《菜根谭》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民众学会“做人”,书中思想的基本立场也就随之由传统典籍重“士”转向重“民”,试图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推演成民众直接的生活规范,同时能真正给民众提供丰富实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菜根谭》的忍让观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带有一些明显的消极思想,但从总体上而言,忍让观所表现的哲学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
(一)做一个健康文明、注重和谐的人。显而易见,一个人的忍让性大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其所在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息息相关的。忍让是一种品德修养,是一个健康的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必要素质。比如,在交通拥堵的汽车时代,在车让人还是人让车的较量中,人们往往会犯下本位主义错误,也就是说,当你是一位行人时,你总希望车辆会主动让你,当你是一位驾驶者时,总希望行人或对方能主动让你,但如果双方都能主动礼让,大度一点,那交通秩序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致力追求的一种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融合的理想社会。和谐社会要靠每一个组成社会的分子来共同创建,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忍让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和纽带,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让也是一面镜子,一面照亮自己优点,折射他人缺点的镜子。因此,做到了忍让,就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好了榜样。
(二)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以智慧应对。随着当代人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一些人从读书到正式进入社会往往一路无忧无虑,顺风顺水,一旦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就经不起考验,不懂得忍让,从而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难以融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要真正理解忍让观,就首先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忍”字,为什么要忍呢?首先,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无处不在,难以预料,因此要以达观心态积极应对,而不能逃避无为;其次,要以勇气面对挫折,因为有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挫折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第三,要用智慧避免挫折,以德远离挫折,也就是说要要用忍让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环境。
(三)把握好做事的“度”,适时“亮剑”。《菜根谭》由于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推崇做事要“适中”、“合度”。那么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说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因人而异,难以把握,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就尽量学会忍让,让忍让这面智慧之“盾”抵挡住无时无处不在的挫折之“矛”,从而在适度的忍让中为自己赢得时间、赢得机遇、赢得尊敬,最终赢得人生。
《菜根谭》中忍让观关于露才的描述大多偏向于“藏”,而不主张“露”,这有其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多多少少有点消极避世的味道。当然,笔者没有强调要一味地“藏”,而“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露”,关键在于要把握好露的时机和方式,这尤其适合现代职场文化需要。一个人有再好的才能,如果一辈子不展示出来,那只能“烂”在肚子里,不为人晓,成为笑柄,更不用说古人早已有“毛遂自荐”的成功案例了。
(四)舍一时小利而守治世经邦之大道。虽然《菜根谭》作者洪应明最后是一位由宦而隐的道教中人,虽然他崇尚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在其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有着一颗充满远大理想抱负的强大的坚硬的心。虽然的他理想只有片言只语,但哪怕就一句就够了。一个能说出“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的人,其忧患意识绝不输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是忍让观的至高境界,也是考量当今政府官员经营管理社会这个“大企业”水平的一个崇高标准。
《庄子·杂篇·天下》原文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
“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
“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的意思是,道理不明确,思路阻滞不通畅,天下人多追求其所好,并把偏执的看法当作完美的方法和论述。 1、【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 2、【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
葛洪神仙传白话
彭祖从小时起就喜静不喜动,他平素安于修身养性,不关心世间一切事物,不追求名誉和荣耀,不讲究车乘和服饰的华丽,只求清心寡欲,澹泊宁静,以从中探索出养生...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
出家的真正意义
《增一阿含经》说:「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释迦牟...出家是世出世间的大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非世人想像的那样——出家人无情无意,甚至误解为出家...若自己能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
《道德经》感悟:你是众生,众生也是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老子观水悟道,才找到了为世间遮风挡雨的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做人应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要像...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的出处在哪?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这句经典的句子出自汉代陆贾的《新语·慎微》。闺门:这个词汇在这里比喻小范围。整句的意思是:要为天下建立伟大功绩的人,必须首先在小的范围内提升自己;想要名声流传千秋万世的人,必须从微小的事情做起。这个句子传达了一...
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平天下的认识和体会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话中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很重要的关键词,...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意思就是:天上天下无有更超胜佛陀的,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无量世界里也找不到更超胜佛陀的了,我尽见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一切之中没有能超胜佛陀的。这句话出自于《大藏经》中《佛本行集经》,本经是以昙无德部所传的佛传为主,集合摩诃僧祇、萨婆多、...
古代格言警句
古代名言警句有: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_国风_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_小雅_采薇》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_小雅_鹤鸣》7.如切如磋,如琢如...
庄子人世间四句名句顺序
庄子人世间四句名句顺序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大意是: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