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收集1个周恩来的小故事

供稿:hz-xin.com     日期:2025-01-20
有关周恩来的小故事(100一百字至200字)

1、关于周恩来的人生成就:①树立起古今中外难以逾越的人格高峰。②与他的战友一起建立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③在文革中尽可能的保护他能保护的人,维持着中国的经济与国际地位。

2、对周恩来的简单描述:用冰心的话来说就是:他是付出爱最多,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他是古今中外第一位完人。用梁衡的话说“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理身上一条条地撕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二十二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 用江主席的话说“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用人民的话说“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总理与人民同甘苦,人民与总理心连心。”用我的话说:他是值得我一生去崇拜,去敬仰,去爱戴的人。

3、周恩来的志向:为了中华之崛起。自从他年少时为自己定下这个志向,就一生为此不懈地奋斗,从没有片刻的怠慢、消极、彷徨过。

4、周恩来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各种体育运动尤其是乒乓球,喜欢各种文艺节目,喜欢看电影、话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剧,尤其喜欢越剧,喜欢朋友交往,喜欢请客,喜欢喝酒,他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5、周恩来具备的能力:各种能力都具备。。。。。最突出的:超凡的记忆力,超强的组织能力,超强的协调能力,超强的沟通能力,超强的交往能力,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超强的亲和力,有人说,只要周恩来看你一眼,就把你争取过去了。

6、周恩来做出人生决定的时间和原因:我认为周恩来为自己做过三次最重要的人生决定:①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上个世纪20年代,周恩来寻找一条救国的道路,他研究过很多主义,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原因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给救中国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②娶邓颖超为妻。他曾经奉行独身主义,后来不知为什么放弃了。他曾经有一段初恋,但当他真正思考婚姻,寻找终身伴侣的时候,他选择邓颖超。原因是他认为邓颖超与他志同道合,她信仰坚定,能出生入死,与他共同经历惊涛骇浪。事实证明他是英明的。③在文革中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痛苦的道路:忍辱负重,因势利导,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原因是他要的不是青史留名,而是保住这个国家。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7、周恩来一生重大影响的转折点(这个问题问的不太清楚。。是对周恩来影响大,还是周恩来的影响大?):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对中国历史来说是个转折点,对周恩来个人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他由事实上的一把手,成为事实上的二把手。

8、周恩来的人生价值观: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

9、周恩来有那些名言警句:周恩来的名言警句并不是很多,他是一个注重做,而不注重说的人。不过有一些很质朴的话也算得上警句吧。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最老实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这一句足够一个人享用一生。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每一个小孩子从小就懂这句话的含义就好了。最让人心碎的一句话:我这里没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的同志吧。---他心里装着所有人,但从来没有他自己。最简单却含义深刻的一句:求同存异。---真正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最震憾的一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他从地狱里拯救了全中国。最后送给所有只会高谈阔论的人一句: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诀扩侧贺韭那薪嚷馏翼峦命帚坠否袍陶呐救客艰映销霎嗓久感拭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ps
我是复制来的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赞同0|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我是巫迷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我是复制来的

有一次,周总理在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一个美国记者伸出手来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总理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都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但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菌,你这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 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 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 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 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 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 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问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 “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

红棋必胜——周恩来与蒋介石对弈的故事
1945 年9月,国共双方的代表团,正在重庆举行谈判。一天中午,蒋介石突然约周恩来对弈。蒋介石原以为周恩来不敢应战。没想到,他的电话刚一放下,周恩来就与王 若飞等人过来了。蒋介石见面一惊:“你答应了?”周恩来风趣地说:“岂有不来之理?桌面上两党谈判,棋盘上楚汉相争,多么有趣!蒋先生您说是吗?”蒋介石 微微一笑:“那是那是。” 在蒋介石的会客室中,两人隔着“楚河汉界”摆开了阵势。蒋介石问:“周先生是要蓝子还是要用红子。”周恩来手中早抓住了一个红“帅”,说:“我就用这个 吧!”蒋介石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随即排兵布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周恩来见蒋介石果然棋局不凡,便巧布迷阵。无疑,蒋介石不谙对方看似平常的阵势,加上 求胜心切,想先发制人。于是使出他常用的突袭之术,首先来个当头炮,直逼红帅大本营。接着又是沉底炮,双炮齐上的火炮攻势,使周恩来的“帅”几乎无路可 逃。蒋介石双眉一挑,对周说:“这一着,周先生大概还未想到吧!”
周恩来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态,将早已备好的“车”、“卒”,紧密配合,齐头并进,很快,就在对手不经意间化险为夷了。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对方战术非同一 般。在场的两方“观战”人,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棋艺。蒋介石边走子边问:“周先生你从小跟过名师?”周恩来笑道:“下棋不过是一个小玩意儿,哪从什么师 哦。”其实蒋介石哪曾知道,周恩来5岁就开始下棋,到9岁时已是十里八村的象棋高手了。他的特点是后发制人,一旦看准战机,既敢拼杀,又善诱敌,临危不 乱,处险不惊,获胜不骄,往往以少胜多,以劣势而转危为安,直到最后胜利。第一盘蒋介石输了。
第二盘,蒋介石又是老招,到中局时便节节败退,多次进攻都被对方化解,不免有些紧张起来。人们发现他的额头上已渗出一些汗珠。胜利在握的周恩来稳扎稳打,妙用“卒”、“车”、“马”、“炮”的技能,步步逼近蓝棋的“将”。蒋介石一时乱了阵脚,来了个倾巢出动。可是战局已定,他无法挽回危局,只得丢卒保车,最后到抛车护将。周恩来问:“蒋先生,你看怎么办?”蒋介石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看还是和了吧!”一旁观战的王若飞趁机插话说:“不,我看蓝棋输定了,红棋必胜,岂能以和了之。”蒋介石自己心中有底,只好一声长叹:“周先生棋艺果然名不虚传,我蒋某算是领教了。”周恩来一语双关地笑道:“蒋先生的火炮攻势还是功力不小的,可惜失误在于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 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 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 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1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就这些!!!!!!!!!!!!!!!!!!!!!!!!!!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