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0.7 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释】
①齐(zhāi):通“斋”,斋戒。
②明衣:斋戒沐浴后换穿的干净内衣。
③变食:改变日常饮食,不饮酒,不吃韭、葱、蒜等气味浓厚的蔬菜,不吃鱼肉。
④迁坐:改变卧室。古人在斋戒以及生病时,住在“外寝”,而平常居住的卧室则叫“燕寝”,与妻室在一起。
【翻译】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
【解读】
此章记述了孔子斋戒前沐浴时的衣着和斋戒期间的生活,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孔子严谨、守礼、诚敬的生活态度。
斋不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的是什么生肖
3. 第三种解释根据上下文进一步阐述,孔子提到的食物不应煮得过熟或过烂,不应在非正餐时间进食,不应食用不符合规定方法切割的肉类,不应使用不恰当的调味品等。4. 第四种解释将“斋必变食”放在祭祀的背景下理解,认为孔子强调在准备用于祭祀的饮食时,应选用优质原料并精心加工,以体现“仁”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食不厌精:经典原文意思
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成语出处编辑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译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哪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出自《论语·乡党第十》的一句话,原文是“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论语孔子说关于食 二不厌三不
在《论语中的》《论语·乡党》原文: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
乡党第十原文和翻译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是什么
《论语·乡党》中提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祭祀或斋戒期间,饮食方式和座位都要有所改变,以示庄重。而日常饮食中,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这里强调的是对食物的精挑细选,追求食物的细腻与精致。《镜花缘》第九一回中,少年引用了“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基本信息
【典故】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解释】齐:通“斋”,肃敬;祭祀时的斋戒。食:音“嗣”。厌:《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脍:细切的肉,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 不按那方法分解...
变食的意思是什么
改变日常饮食的内容是一种传统习俗,体现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饮食习惯的调整。这种做法最早见于《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何晏集解中引用孔安国的话解释说:“改常馔。”邢昺进一步解释,指的是在准备祭祀鬼神时,为了保持清洁,会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这种做法在宋代也得到了延续,如朱熹在...
斋不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的是什么生肖
2、第二种说法是“做饭要做的越精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越香越好”。因为本身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上下文理解,就是说食物要精制细做,因为“割不正不食”是孔子的规矩。他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论语乡党第十原文注释及解释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译文】斋戒的时候,沐浴前一定要准备好用布做的浴衣。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迁移卧室。【解读】古人重视斋戒,这一章谈的就是斋戒时的注意事项。【原文】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